文言實詞 (2)
《文言實詞 (2)》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文言實詞 (2)(1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理解常見文言實詞 《考試大綱》中關(guān)于文言文閱讀的總體要求為“能閱讀淺易的古代詩文”。本講內(nèi)容要求: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 《考試大綱》中值得注意的地方有兩點:一是“常見實詞”,這是考查范圍;二是“在文中的含義”。所謂“常見實詞”;從詞的出現(xiàn)頻率上來講,指的是文言文中的常用詞和次常用詞;從詞義上看,考查的常用實詞應(yīng)當(dāng)是古今詞義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的那一部分。所謂“在文中的含義”,實際上就是指在具體語境中的含義,由于文言實詞絕大部分具有多義性,因而要確定某個實詞在特定的語境中究竟表示哪一個義項,這也是一種能力。 《中學(xué)語文教學(xué)大綱》中規(guī)定了主要掌握的常見文言實詞120個(見分點訓(xùn)練)。除
2、了這些,高考還會涉及一些中學(xué)課本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或古文獻中使用率較高的文言實詞,這些都要靠平時閱讀時積累。特別要注意積累古今異義、詞類活用、一詞多義和古今通假等現(xiàn)象。 一、古今異義 一個詞經(jīng)過歷史演變,詞義往往發(fā)生變化。詞義古今的變化通常有四種情況: (1) 詞義擴大。如“江”“河”,古代只限指長江、黃河,現(xiàn)在則泛指所有比較大的水流;又如“詩”“書”,古代只指《詩經(jīng)》和《尚書》,現(xiàn)在則指所有的詩歌和書籍。這都是詞義擴大的表現(xiàn)。 (2)詞義縮小。如“金”,古代泛指金屬,“金就礪則利”,現(xiàn)在專指黃金;“谷”古代泛指莊稼糧食,“始播百谷”,今北方指谷子(小米),南方指水稻;“臭”古代指各種氣味,
3、“其臭如蘭”“乳臭”,今天專指與“香”相反的氣味。這都是詞義縮小的表現(xiàn)。 (3)詞義轉(zhuǎn)移。如“去”,古代指離開;今天指前往?!白摺保胖概?,“走馬看花”,“棄甲曳兵而走”;今指行走。“勸”古指鼓勵,“勸學(xué)”“勸農(nóng)”;今指規(guī)勸,“勸他不要吸煙”。“窮”古指政治上不得志,沒有出路,“窮則獨善其身”;今指貧窮?!罢煞颉惫胖改凶?,“古者丈夫不耕”;今指女子的配偶?!盃奚保胖讣漓胨玫纳?,“犧牲玉帛弗敢加也”;今指為正義而獻出生命,“流血犧牲”。這都是詞義發(fā)生轉(zhuǎn)移。 (4)感情色彩發(fā)生變化。如“卑鄙”,古代是中性詞,指地位低下,“先帝不以臣卑鄙”;今天是貶義詞,指品行惡劣,“卑鄙無恥”?!白ρ?/p>
4、”,古代是褒義詞,指有勇力的人,“處戰(zhàn)國之世,選爪牙之士”;今天是貶義詞,指壞人的黨羽。這都是感情色彩發(fā)生了變化。 此外,還要注意單音詞和復(fù)音詞的不同,不要把古代的兩個詞當(dāng)成現(xiàn)代的一個詞,如“妻子”、“指示”、“地方”、“至于”等;也不要把古代的一個詞當(dāng)成兩個詞,拆開來理解,如“布衣”、“社稷”、“左右”、“足下”等。 [溫馨提示]同一個詞,古今意義不同,最容易出現(xiàn)望文生義、曲解文意的錯誤,閱讀時要特別注意。 二、通假字 通假字是指本應(yīng)用甲字,使用時借用與其意義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的乙字去代替它的現(xiàn)象。甲字是本字,乙字就是甲字的通假字。例如:“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中的“蚤”字本義是
5、跳蚤,但這兒借用為“早”,于是,“早”就是本字,“蚤”是假借字,詞義應(yīng)按“早”解,讀音按“早”的現(xiàn)代讀音讀。中學(xué)課本里把一些古今字也列入這個范圍。古今字的“古”和“今”是相對而言的,有“先”、“后”的意思。 “莫”,在“至莫夜月明”句里,“莫”是古字,“暮”是今字,詞義應(yīng)按“暮”解。 三、一詞多義 古代漢語較現(xiàn)代漢語的詞語少,因此一詞多義現(xiàn)象很普遍,是同學(xué)們學(xué)習(xí)的重點?!督虒W(xué)大綱》中列出的120個文言實詞,都存在一詞多義現(xiàn)象,需要同 學(xué)們根據(jù)一定語境來分 析判斷詞義。那么一詞多義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個詞在使用過程中,往往從本義引申出多個意義,形成一詞多義。如“立”,甲骨文作,像人
6、站在地上的樣子,本義是“站立”,如“提刀而立”。把“站立”的動作抽象化,即引申為“站得住”,指立身處世,如“三十而立”。又引申為“豎立”,如“猶立枉木而求其景之直也”。又引申為“建立”“設(shè)立”, 如“立宗廟于薛”,“各當(dāng)時而立法”。又引申為“存在”,如“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又引申為“登上帝王或諸侯的位置”,如賈誼《過秦論》下: “子嬰立?!庇纱诉M一步引申為“使登上某一位置”,如《項羽本紀》:“項羽乃立章邯為雍王?!庇伞罢玖ⅰ庇痔摶癁楦痹~,引申為“立刻”“馬上”,如《鴻門宴》:“沛公至軍,立誅殺曹無傷?!? 四、偏義復(fù)詞 所謂偏義復(fù)詞,就是一個詞由兩個意義相近、相對或
7、相反的語素構(gòu)成,其中一個語素表示意義,另一個語素不表示意義,只作陪襯。這種情況現(xiàn)代漢語也有,如:“他有個兄弟在北京讀書”,“兄弟”指“弟弟”;“萬一有個好歹怎么得了”,“好歹”指“歹”,多指生命危險;“他可惹下是非了”,“是非”指“非”,多指口舌麻煩。這種現(xiàn)象古漢語中出現(xiàn)更多,課本中就有不少實例 ①兩個語素意義相近的偏義復(fù)詞,如《墨子·非攻》:“今有一人,入人園圃,竊其桃李”,“園”是種樹的地方,“圃”是種菜的地方,句中只有“園”的意義。又如《廉頗藺相如列傳》:“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國”是諸侯的封地,“家”是大夫的封地,此處只有“國”的意義。 ②兩個語素意義相反的偏義復(fù)詞,如《孔雀
8、東南飛》:“晝夜勤作息”,只有“作”的意義。《出師表》:“陟罰臧否,不宜異同”,只有“異”的意思。 五、詞類活用 在古代漢語里,有些詞可以按照一定的語言習(xí)慣而靈活運用,甲類詞臨時具備了乙類詞的詞法特點,并臨時作乙類詞用。 1、名詞活用為動詞有以下幾種情況: ①名詞+賓語 例如:籍吏民,封府庫。(《鴻門宴》) ②狀語+名詞 例如:漢水又東。(《水經(jīng)注·江水》) ③能愿動詞+名詞 例如: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荀子·勸學(xué)》) ④名詞+補語 例如:今王鼓樂于此。(《孟子·梁惠王下》) ⑤所+名詞 例如: 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陳涉世家》) ⑥名詞
9、充當(dāng)聯(lián)合式或連動式謂語組成部分之一。 例如: 卒中往往語,皆指目陳勝。(《陳涉世家》) ⑦從前后相同結(jié)構(gòu)的比較中確定名詞活用為動詞。 例如:孫討虜聰明仁惠,敬賢禮士。(《赤壁之戰(zhàn)》) ⑧敘述句謂語部分找不到動詞或其他詞語作謂語中心詞,事物名詞就活用為動詞。 例如: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則四月花。(《采草藥》) ⑨兩個名詞連用,不存在并列、同位和修飾關(guān)系,不帶計量意義時,第一個名詞活用為動詞。例如: 如曰今日當(dāng)一切不事事,守前所為而已,則非某之所敢知。(《答司馬諫議書》) ⑩在復(fù)句中充當(dāng)一個敘述性獨詞分句,名詞就活用為動詞。例如: 權(quán),然后知輕重。(《孟子·梁惠王上》) 2、名
10、詞作狀語 現(xiàn)代漢語里,普通名詞是不能直接修飾謂語動詞作狀語的,而古代漢語里普通名詞直接作狀語卻是相當(dāng)普遍的現(xiàn)象。 ①表示比喻。例如: 又間令吳廣之次所旁叢祠中,夜篝火。狐鳴呼曰:“大楚興,陳勝王?!?《陳涉世家》) ②表示對待人的態(tài)度。例如: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鴻門宴》) ③表示處所。例如:不得已,變姓名,詭蹤跡,草行露宿,日與北騎相出沒于長淮間。 ④表示動作使用的工具。例如:箕畚運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⑤表示動作進行方式。例如: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鄒忌諷齊王納諫》) 3、動詞或用作名詞 動詞活用為名詞,就是這個動詞在句子中,具有明顯的表
11、示人與事物的意義。它一般處在句中主語或賓語的位置,有時前邊有“其”或“之”。例如: 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禪山記》) 4、形容詞活用為名詞, 形容詞活用為名詞,翻譯時一般要補出中心詞(名詞),以形容詞作定語。 例如:將軍身披堅執(zhí)銳。(《陳涉世家》) 兼百花之長而各去其短。(《芙蕖》) 與蒼梧太守吳巨有舊,欲往投之。(《赤壁之戰(zhàn)》) 5、形容詞活用做動詞 ①形容詞是不帶賓語的,如果帶了賓語,而又沒有使動、意動的意味,就是用作—般動詞。例如: 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張良。(《鴻門宴》) 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頃襄王。(《屈原列傳》) ②有時,形容詞后面不
12、帶賓語,也活用為一般性動詞。例如: 遂于蒿萊中側(cè)聽徐行,似尋針芥。而心目耳力俱窮,絕無蹤響。(《促織》) 6、使動用法 所謂使動用法,是指謂語動詞具有“使賓語怎么樣”的意思。它是用動賓結(jié)構(gòu)表達使令式的內(nèi)容。例如:“項伯殺人,臣活之?!?《鴻門宴》) 古漢語里,動詞、形容詞、名詞都可能帶賓語活用為使動。 (1)動詞的使動用法 在古代漢語里,動詞的使動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動詞。不及物動詞本來不帶賓語,用于使動時,后面就帶有賓語。例如: 卒廷見相如,畢禮而歸之。(《廉頗藺相如列傳》) 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fēng)浪不能鳴也。(《石鐘山記》) 有時候,及物動詞和不及物動詞共同帶一賓語。這一
13、賓語既是及物動詞的受事者,又是主語使得它成為不及物動詞的施事者。例如: 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孟子·告子上》) 操軍方連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赤壁之戰(zhàn)》) 及物動詞活用為使動這種情況比較少見,例如: 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sì )之,見(xiàn )其二子焉。(《論語·荷蓧丈人》) (2)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古漢語里,形容詞也常?;钣脼槭箘?,使賓語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zhì)或狀態(tài)。例如: 市中游俠兒得佳者籠養(yǎng)之,昂其值,居為奇貨。(《促織》) 強本而節(jié)用,則天下不能貧?!净亩贸蓿瑒t天不能使之富。(《荀子·天論》) (3)名詞的使動用法
14、 ①普通名詞活用為使動。例如: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傳》) 舍相如廣成傳(zhuàn )舍。(《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方位名詞活用為使動。方位名詞活用為使動,是使賓語代表的人或事物按照這個方位名詞所表示的方位行動。例如: 令尹南轅反旆[旆(pèi ),末端像燕尾的旗]。(《左傳·宣公十二年》) 7、意動用法,就是形容詞、名詞帶賓語用如意動,就是“覺賓語動”,“覺得賓語怎么樣”,是在主觀上認為賓語所代表的事物具有用如意動的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zhì)或狀態(tài),或者成為用如意動的名詞所表示的人或事物。代詞有時也活用為意動。動詞一般不用如意動。用如意動的詞可以譯成“以……為……”或“認為……
15、是……”或“把……當(dāng)作……”。 (1)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成以其小,劣之。(《促織》) (2)名詞的意動用法 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8、數(shù)詞的活用 (1)數(shù)詞活用作名詞 作主語,例如:一厝朔東,一厝雍南。 作賓語,例如:故知勝有五。 (2)數(shù)詞活用作動詞 作謂語,例如:六王畢,四海一。(“一”是“統(tǒng)一”) (3)數(shù)詞活用作形容詞 作謂語,例如:蚓無爪牙之利,……用心一也。(“一”是“專一”) 作謂語,例如:古今一也,人與我同耳。(“一”是“一樣”) (4)數(shù)詞活用作副詞 作狀語,例如: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一”作“全都”
16、講) 作狀語,例如:一出門,裘馬過世家焉。(“一”作“一旦”講) [點撥] 推斷文言實詞的含義有哪些方法? 1.積累是基礎(chǔ) 文言實詞的積累,是提高解題正確率的關(guān)鍵。只有腦中儲備了足量的文言詞語,記住了它們的常見義項,才能在解題時胸有成竹,游刃有余。具體措施有二: 其一,記住典型例句。高考文言實詞,基本能在中學(xué)教材中找到實例。在平時的學(xué)習(xí)中,注意熟讀典型例句,記住常見義項,不斷充實自己的詞匯倉庫。 其二,做好歸類整理工作。可按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常見偏義等內(nèi)容分類整理,把握其基本特征及類型,提高分辨能力。 2.緊扣具體語境是關(guān)鍵 多義詞盡管義項豐富,但一旦進入具體語境,它的意義則
17、變?yōu)閱我?。因此,判別其義項,要在明了其基本義項的基礎(chǔ)上,依據(jù)其上下文作出選擇,也就是說要遵循“字不離句,句不離篇”的解題原則。 (1)因文定義法 由于任何一個實詞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只可能有一個意義,因此考生可因文來定義,即根據(jù)具體的上下文語境來判斷某個實詞的具體義項。例如:“陳勝、吳廣乃謀曰:‘今亡亦死,舉大計亦死,等死,死國可乎?’”這句話中的“亡”與“舉大計”并舉,而其結(jié)果都是“死”,可見它絕不會是“死亡”的意思,而只能是“逃亡”的意思。句中的“等”字,也不是“等待”的意思,它是承上句的兩個“亦死”而來,意思是“同樣”。 (2)聯(lián)想遷移法 近幾年文言文考查都堅持“課外材料課內(nèi)考
18、”這一原則,即考查的語段和內(nèi)容是學(xué)生陌生的,但知識點卻是課內(nèi)的,可從學(xué)過的文言篇目或熟知的成語典故中找到相關(guān)依據(jù)。因此考生拿到考題時要運用聯(lián)想,充分調(diào)動大腦中的儲存信息,進行靈活遷移。如2008年高考四川卷中“而鄭氏數(shù)千指獨完”一句,熟悉課文《六國論》的同學(xué)馬上就會想到“蓋失強援,不能獨完”中的“完”字,意為“保全”,選項解釋為“滅亡”顯然是錯誤的。 再例如:“不以外夷見忽”中的“見”,我們可以聯(lián)系《孔雀東南飛》中“府吏見叮嚀”來推斷?!耙姟笔堑谝蝗朔Q“我”之意?!安灰酝庖囊姾觥钡囊馑际牵灰驗槲沂峭庖妮p視我。 由于不少成語中保留了古文言句法及一詞多義現(xiàn)象,因此解題時將聯(lián)想的觸角指向自己熟
19、悉的成語典故,也是解答文言實詞題的方法之一。如“韓軌遂投城遁走”,句中“投”是否作“投奔”解呢?聯(lián)想到成語“投筆從戎”,可知此處“投”應(yīng)為“扔掉,舍棄”。 (3)語法推斷法 古漢語有其特殊的句法結(jié)構(gòu),任何一個實詞都與其前后的詞構(gòu)成特定的語法關(guān)系,因此考生也可從句法結(jié)構(gòu)入手進行推斷。 根據(jù)漢語語法知識可知,主語、賓語大多由名詞、代詞充當(dāng),謂語大多由形容詞、動詞充當(dāng),定語由名詞、代詞充當(dāng),狀語由副詞充當(dāng),那么我們就可以用語法分析法分析實詞所處的語法位置,推知它的詞性,進而推知它的意義。例如:同樣一個“微”字,在“白公奔山而縊,其徒微之”中,它作謂語而且?guī)в匈e語,釋為“藏匿”;在“微行入古寺”
20、 中,它作狀語,修飾“行”,釋為“暗暗地、隱蔽地”;在“微風(fēng)鼓浪”中,它作定語,修飾“風(fēng)”,釋為“微小、微弱”等等。 (4)互文對舉法 幾個結(jié)構(gòu)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其相同位置上的詞語往往具有相同、相近或相對、相反的關(guān)系,這種特殊的互文對舉現(xiàn)象在古漢語中非常普遍。有時同一句中相對應(yīng)之處的字詞也具有這種性質(zhì),因此有時用互文對舉法可幫助你快速判斷。如“據(jù)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中“固”的詞義,我們從該句的對仗特點來看,“據(jù)”與“擁”相對,“固”與“地”相對,“地”是地方之意,名詞。那么“固”也是名詞,據(jù)此推斷“固”為“險固的地方”。再如判斷“去 鄭而之許”中“去”與現(xiàn)代漢語的異同,“鄭”和“許”同
21、為地名,都作賓語,“之”為動詞“到”,“去”與“之”相對,應(yīng)為“離開”,剛好與現(xiàn)代漢語相反。 (5)通假代入法 通假是古漢語中特有的現(xiàn)象。有時對文言文中某個實詞無法理解時,不妨從通假角度考慮,從聲旁或形旁角度出發(fā),以另一個可能與之相通的字代入試解,往往會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如: 吾說晏子之義 此處如不從通假角度考慮就難以理解,這里的“說”通“悅”,以此代入,符合上下文語境。 (6)常識識記法 文言實詞的推斷還要求考生必須掌握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識,近幾年試卷中時有涉及,高考已考過“乞骸骨”(告老還鄉(xiāng))、“下車”(官員剛到任)、“春秋”(年齡)、“結(jié)發(fā)”(男子成年)等,如: 晁錯
22、為內(nèi)史,貴幸用事 用事:憑感情做事 題目解為“憑感情做事”,也是不明文化常識之故,古文中“用事”專指“掌權(quán)”,中學(xué)教材中學(xué)過的《觸龍說趙太后》中“趙太后新用事”即是一例。 當(dāng)然,以上幾種方法并不是完全割裂的,可綜合運用,對同一道題目而言,也可用不同的方法來解答,多掌握幾種方法技巧,在解答文言實詞題時會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能提高解題的速度和正確率。若能就此平時有意識地結(jié)合課本進行操作,做到熟能生巧,在未來的高考競技場上就不會茫無頭緒,手足無措了。 準(zhǔn)確推斷文言實詞的秘笈 1.教材遷移推斷 高考時碰到一些難理解的文言實詞,應(yīng)首先聯(lián)想學(xué)過的教材中的典型句子。 2.上下文義推斷 依據(jù)上下文
23、意貫通的原則可以推斷詞義。例如第3題中的D項,“具”雖有“詳細”之意,如“私見張良,具告以事”,但“弦徽不具”理解為“琴弦和琴繩都不詳細”就講不通了,所以D項錯誤。 3.語法結(jié)構(gòu)推斷 文言文非常注重句子的形式的錘煉,某些篇目甚至為駢體文或辭賦類文章,更是結(jié)構(gòu)整齊,講究對仗。同一位置上的詞語具有相同的語法功能,據(jù)此可以推知詞義。 4.辨析詞性推斷 不同的詞性具有不同的語法功能,據(jù)此可以推斷詞義。如第6題中的C項,“交游”,應(yīng)譯為“朋友故交”。作“辭”的賓語,屬于動詞作名詞。 5.句子成分推斷 主語、賓語大多由名詞、代詞充當(dāng),謂語大多由動詞、形容詞充當(dāng),狀語多由副詞充當(dāng)。據(jù)此可以推知詞
24、義。如杜甫《兵車行》中“信知生男惡,反是生女好”中的“信”處在動詞“知”之前,作狀語,可以推斷它解釋為副詞“確實”。 6.代入檢驗推斷 對于選擇判斷類的詞語解釋,最簡單的方法莫過于將所給的義項代入具體語境中貫通文 [點撥] 理解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有何技巧? 1.辨明文言句式 (1)要記住文言特殊句式的四種類型: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變式句(賓語前置),記住各種句式的主要標(biāo)志。如“唯才是舉”,一看就知道與“唯利是圖”相同。 (2)用“直譯法”進行判斷。第一步,嚴格按原句順序一字一字硬譯;第二步,按現(xiàn)代漢語習(xí)慣調(diào)整句序或補出省略成分。然后看調(diào)整的或補出的詞語在句中充當(dāng)什么成分
25、,據(jù)此判斷句式。如“天下者,高祖天下”直譯為“天下,高祖的天下”,按現(xiàn)代漢語習(xí)慣必須加“是”,“天下是高祖的天下”,可知這是個判斷句。 2.辨識詞類活用 判斷一個詞有沒有活用,要結(jié)合句意來分析。首先,看它用一般的意義去理解是否通順,如果不通就可能是活用,如“項伯殺人,臣活之”的“活”,按“活著”來解釋就講不通,這里是動詞的使動用法。其次看詞性有沒有變化,有變化的就是活用。如“凡吏于土者”,這里的“吏”帶了補語,而“吏”作為名詞是不能帶補語的,因此“吏”的詞性也發(fā)生了變化,只能作動詞講。第三,看詞語的意思有沒有增加,如果增加了就是活用。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的“犬”,就要解釋為“像犬一
26、樣”,這里的“犬”就是名詞作狀語。 3.進行適量訓(xùn)練 該考點重在動態(tài)運用,考生若想在文言文翻譯主觀題上得高分,因其會涉及到“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就必須在平時的教學(xué)中進行適量訓(xùn)練。這里值得一提的是,高考文言句式和用法的復(fù)習(xí)一般應(yīng)在平時的演練中就要做好逐步分解、滲透和積累等相關(guān)工作。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古義和今義。 (1)中間力拉崩倒之聲 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古義:___
27、____________________ 今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宣言曰:”我見相如,必辱之。” 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犧牲玉帛,弗敢加也 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因為長
28、句,歌以贈之 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 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多謝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釋。 (1)滿坐寂然,無敢嘩者 (2)系向牛頭充炭直 (3)寒暑易節(jié),始一反焉
29、 (4)甚矣,汝之不惠 (5)或師焉,或不焉 (6)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7)贏糧而景從 (8)風(fēng)吹草低見牛羊 (9)張良出,要項伯 (10)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11)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12)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三、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義。 1.就 (1)金就礪則利( ) (2)連辟公府不就( ) (3)一蹴而就( ) (4)已股落腹裂,斯須就斃( )
30、 (5)若無罪而就死地( ) (6)乃謝客就車( ) 2.負 (1)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 (2)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 (3)秦貪,負其強( ) (4)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 ) (5)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乃使其從者衣褐( ) (6)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 ) (7)蒼山負雪,明燭天南( ) 四、判斷下列句子中的加點詞是否偏義復(fù)詞,并分析其含義。 (1)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 (2)其日牛馬嘶( ) (3)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31、( ) (4)我有親父母,逼迫兼弟兄( ) (5)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 ) (6)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7)蟪蛄不知春秋( ) (8)未嘗不嘆息痛恨于桓、靈也( ) 五、指出下列加點詞屬于哪種詞類活用現(xiàn)象,并解釋該詞語的含義。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驢不勝怒,蹄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為肥甘不足于口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市中游
32、俠兒得佳者籠養(yǎng)之,昂其直,居為奇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吾從而師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而恥學(xué)于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_____ (9)籍吏民,封府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先破秦入咸陽者王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非臣隕首所能上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群賢畢至,少長咸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頃襄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李牧連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5、16)然后從而刑之,是罔民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答案] (1)“中間”,古義是“中間夾雜”,今義是“當(dāng)中”;(2)“絕境”,古義為“與外界隔絕之地”,今義為“沒有出路的境地”;(3)“宣言”,古義為“公開揚言”,今義為“表示政見的公告”;(4)“烈士”,古義是“有節(jié)操、有抱負的男子”,今義指“為革命而犧牲的人”;(5)“犧牲”,古義指“作祭祀的牲畜”,今義指“為正義而死”;(6)“因為”,古義是“因此寫”,今義是“因果連詞”; (7)“故事”,古義是“舊例”,今義是
36、“真實的或虛構(gòu)的用做講述對象的事情”;(8)“多謝”,古義是“多多勸告”,今義是“十分感謝”。 二、[答案] (1)坐通座,音zuò,座位;(2)直通值,音zhí,價錢; (3)反通返,音fǎn,回歸; (4)惠通慧,音huì,聰明; (5)不通否,音fǒu,不; (6)倍通背,音bèi,違背、背叛; (7)景通影,音yǐnɡ,影子; (8)見通現(xiàn),音xiàn,露出; (9)要通邀,音yāo,邀請; (10)知通智,音zhì,智慧; (11)具通俱,音jù,都; (12)生通性,音xìnɡ,資質(zhì)、本性。 三、[答案] (1)接近,依靠 (2)赴任,就職 (
37、3)成功,達到目的 (4)即,就 (5)走向,走上 (6)上,登上 [答案] (1)背東西,以背載物 (2)擔(dān)負,使……承擔(dān) (3)依仗,憑借 (4)對不起,辜負 (5)違背,背棄 (6)失敗 (7)覆蓋 四、[答案] (1)否。小小大大之意。(2)是。偏義在“馬”,“牛”為襯字。(3)是。偏義在“亡”,“存”為襯字。(4)是。偏義在“母”,“父”是襯字。(5)是。偏義在“姥”,“公”是襯字。(6)是?!皣敝柑熳咏y(tǒng)治的地方,“家”指諸侯統(tǒng)治的地方。偏義在“國”,“家”是襯字。(7)否。春天和秋天。(8)否?!巴春蕖笔鞘诌z憾之意。 五、[答案] (1)水:名詞活用為動詞,游水。(2)蹄
38、:名詞作動詞,用蹄子踢。 (3)肥甘:形容詞用作名詞,肥美的食物。 (4)籠:名詞作狀語,用籠子。(5)愚: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愚。 (6)師: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為師。 (7)恥: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為恥。 (8)窮:形容詞用作動詞,走到盡頭。 (9)籍:名詞用作動詞,登記在冊。 (10)王:名詞的使動用法,使……為王。 (11)上:方位名詞用作動詞,表示動作、行為的方向,向上。 (12)犬馬:名詞用作狀語,表示比喻,像犬馬一樣。 (13)賢:形容詞用作名詞,賢士;少:形容詞用作名詞,年齡小的人;長:形容詞用作名詞,年齡大的人。 (14)短:形容詞用作動詞,詆
39、毀、說壞話。 (15)卻:動詞的使動用法,使……退卻、打退。 (16)罔:通“網(wǎng)”,名詞活用作動詞,陷害。 在2009年全國18套高考試卷中,有10個省考查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綜合近年來考查的情況看,考查頻率最高的虛詞依次是:以、而、之、其、乃、為、因。復(fù)習(xí)中可以把它們列為重點虛詞。 準(zhǔn)確推斷文言虛詞的秘笈 1.詞性界定法 有些文言詞語兼有實詞和虛詞的雙重性質(zhì),根據(jù)上下文只要是能從詞性的角度作出正確的判斷,一般就能對詞語進行正確的判斷。如果一組句子中同一個文言虛詞的詞性不一樣,那么,其用法也肯定不同。例如2009年廣東卷第二大題第6小題中“發(fā)兵捕之,久不得”和“周懷政之誅,帝怒甚”的
40、兩句,前一個“之”是代詞,他;后一個“之”是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不翻譯。 2.語境辨析法 即根據(jù)上下文語境(包括外部語境)來推斷,在整體把握文句意義的基礎(chǔ)上來確定某個詞語的用法和意義。如前面第1題中“齊人伐燕,勝之”中的“之”,前句的意思是“齊國人討伐燕國”,“勝之”的意思是“戰(zhàn)勝了它”,表結(jié)果。因此“之”是代指“燕國”。 3.代入驗證法 一是直接代入法。即將每個虛詞的各種用法分別代入句子里去理解,從而判斷正誤。如前面第1題C項中的“而”,“而”字的常見義項有:①表并列,②表順承,③表遞進,④表轉(zhuǎn)折,⑤表修飾,將其分別代入,結(jié)合語境推斷出其用法即可。二是換位代入法。即將同組一個句子中
41、的虛詞的意義和用法代入另一個句子理解,看是否講得通,依此來推斷正誤。如第1題中的D項“月出于東山之上”很容易推斷出“于”的義項是介詞“從”,把這種意義和用法代入“人力不至于此”中理解講不通,依此推斷出兩組的“而”字意義用法不相同。 4.結(jié)構(gòu)推斷法 一是對稱法。文言句子里講究整齊對稱,根據(jù)這個特點,可以由一個詞的意義和用法來推斷另一個詞的意義和用法。如“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中的“以”和“而”用法和意義是相同的,都是表修飾的連詞。二是成分法。就是依據(jù)虛詞在句子中充當(dāng)?shù)某煞诌M行推斷。不同的句子成分決定詞語的不同詞性和用法。如第2題中的C項“其母上書言于王曰”一句的主語是“母”,“其”作“
42、母”的定語,定語一般由代詞充當(dāng),因此“其”的義項為“代詞,他(趙括)的”。 5.標(biāo)志確定法 有些虛詞是構(gòu)成文言虛詞句式的標(biāo)志詞,抓住標(biāo)志即可事半功倍。如判斷句的標(biāo)志詞“者”“也”“乃”等,被動句的標(biāo)志詞“見”“于”“為所”等,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詞“是”“之”等;定語前置的標(biāo)志詞語“者”“之”等。如第1題A項中“句讀之不知”中的“之”就是賓語前置的標(biāo)志。再如,判斷句:“廉頗者,趙之良將也”“當(dāng)立者乃公子扶蘇”。被動句:“見笑于大方之家”“若屬皆且為所虜”。賓語前置標(biāo)志:“何罪之有”“唯利是圖”“唯馬首是瞻”。定語后置句:“求人可使報秦者”“處江湖之遠”。 文言文翻譯得高分的秘笈 專家指出:對于文言翻譯題,理解是基礎(chǔ),方法是關(guān)鍵,表達是難點。為了方便考生,特將翻譯的要點整理成口訣,供同學(xué)們在復(fù)習(xí)中參考: 通讀全文,領(lǐng)會大意;句不離文,詞不離句; 關(guān)鍵詞語,辨別仔細;字字落實,注重直譯; 補充省略,調(diào)整詞序;專詞保留,多余刪去; 晦澀詞句,通俗代替;翻譯完畢,忠實原意。
- 溫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3.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5. 裝配圖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專升本計算機基礎(chǔ)真題-2
- 中學(xué)班長競選演講稿
- 某公司工作保證書
- 教育強國建設(shè)規(guī)劃綱要(2024—2035年)要點解讀(教育是強國建設(shè)民族復(fù)興之基)
- 小學(xué)英語量詞用法詳解
- 四篇:2024年度民主生活會召開情況總結(jié)報告匯編
- 閥門主體材料
- 蝸桿傳動的效率、潤滑和熱平衡計算
- XX地區(qū)水利部門述職報告工作挑戰(zhàn)與應(yīng)對
- 初中語文散文閱讀基礎(chǔ)知識點+經(jīng)典例題解析
- 專升本英語:??紕釉~搭配
- 21-01《中國近代文學(xué)史》自學(xué)考試題及答案
- 某公司元旦主題教育活動方案模板
- 廉潔過春節(jié)清風(fēng)迎新村緊繃紀律弦廉潔過春節(jié)把好廉潔關(guān)過個廉潔年
- 小學(xué)英語實用口語100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