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冷水加熱》教學反思(楊懷軍)》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給冷水加熱》教學反思(楊懷軍)(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
《給冷水加熱》教學反思
一、課 題
《給冷水加熱》是教育科學出版社五年級下冊“熱”單元
P28~P29 (2007 年 11 月第 5 次印刷)
二、教材分析
上一節(jié)課《熱起來》是讓學生們探討了如何給身體增加熱量的
問題。這節(jié)課是讓學生在課堂上經(jīng)歷一次給冷水加熱的觀察活動。 這
項活動中,關注水在加熱過程中的變化是重點,因為這之前,學生們
只關注到冷水的溫度會升高, 而其他的變化被習慣性地忽略了。 教材
所設計的到實驗易操作, 材料是學生容易找到的, 關鍵是
2、實驗現(xiàn)象與
學生的預測產(chǎn)生矛盾的可能性比較大, 那就是冷水袋在熱水中, 剛開
始是沉的,隨著時間的延長會慢慢的浮起來,而熱水袋放在冷水中,
開始是浮的,但剛隨著時間的延長會慢慢的沉下去! 這個現(xiàn)象將引起
學生極大的興趣,這是怎么回事呢?是什么原因讓冷水袋浮到了水面
上呢?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物體沉浮的角度去思考, 然后在此基礎上
設計進一步的探究活動。一般學生會認為這袋水在受熱過程中變輕了,所以會浮起來,教師可以直接用天平指導學生進行測量。學生還會考慮到體積的變化上來, 教科書設計了一個實驗, 引導他們從覆蓋在灌滿水的試管上的氣球皮的變
3、化來觀察。
如果學生一開始就提出水在變熱的過程中體積發(fā)生了變化, 教師
也應和學生一起分析水的重量是否發(fā)生了變化, 因為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受物體的重量和體積兩個因素的共同影響。 但在實驗中我們發(fā)現(xiàn)一般的透水帶不密封,而且學生觀察時不易觀察, 所以我在上本節(jié)課時,為了讓學生充分的看清實驗現(xiàn)象, 為了充分讓學生明白實驗前后袋內(nèi)水的重量不變,我對教材稍做修改,我改透明的水袋為紅色氣球,封口時用線扎住,線留長點兒,更易操作,使熱水不易燙傷學生的手!
三、學情分析
這部分的內(nèi)容主要與本冊第一章《沉和浮》的內(nèi)容有關,物體的沉浮由物體的體積和物體的重
4、量共同來決定, 在這個基礎上讓學生來探究水在變熱過程中的體積、重量的變化。當然,學生在以前也學過控制變量的實驗,本課就是在控制重量不變的情況下,水變熱,體積會有什么變化, 熱水袋會有什么現(xiàn)象, 讓學生投入到為什么會產(chǎn)生熱水袋沉浮的這種現(xiàn)象的探究中。 當然,學生的預測可能會有不同的意見,預測有沉的,也有預測是浮的, 當然這也正是我們的教學資源!四、教學目標
理解水受熱以后體積會增大,而重量不變
經(jīng)歷從影響物體在水中沉浮的因素分析水受熱后產(chǎn)生的變化
讓學生經(jīng)歷設計實驗, 觀察水受熱以后重量和體積是否發(fā)生了變
化
培養(yǎng)學生樂于發(fā)現(xiàn)新問題,愿意積極探索
5、科學奧秘的情感五、教學重點:
關注水在加熱過程中的變化
設計實驗,觀察水受熱以后重量和體積是否發(fā)生變化教學難點:
研究水受熱上浮的原因
六、教學反思
通過本課的教學, 使我對《課程標準》中的有些語句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時使我感受到《科學》課程教學不僅僅是死教教材知識,而是活用教材,要在《課程標準》的指引下,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促使孩子在科學探究活動不斷的成長。
一、把握小學科學課程的整體設計理念、設計思路。科學課程
的理念是:科學課程面向全體學生、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科學學
6、
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科學課程的內(nèi)容要滿足社會和學生雙方面的需
要、科學課程應具有開放性、 科學課程的評價應能促進科學素養(yǎng)的形
成與發(fā)展??茖W課程它面對著全體的學生, 它給每一個學生提供公平
的學習科學的機會和有效的指導,同時,它充分考慮到學生在性別、
天資、興趣、生活環(huán)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區(qū)等方面存在的差異,
在課程、教材、教學、評價等方面鼓勵多樣性和靈活性,同時又重視
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教師教學的主導性, 這樣給科學課程的教學帶來
了很大的靈活性, 空間性,創(chuàng)造性,同時又給教師帶來的是不確定性,
難以把握性,
7、所以我認為, 做為一名小學科學教師,首要的就要把握
小學科學課程的整體設計理念和教材的設計思路。
二、摸清各冊教材的編寫意圖、重難點。
我們都知道科學課程的總目標是: 通過科學課程的學習, 知道與
周圍常見事物有關的淺顯的科學知識, 并能應用于日常生活, 逐漸養(yǎng)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 嘗試應用于科學探究活動,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保持和發(fā)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形成大膽想象、尊重證據(jù)、敢于創(chuàng)新的科學態(tài)度和愛科學、愛家鄉(xiāng)、愛祖國的情感;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huán)境的保護
8、,關心科技的新發(fā)展??偰繕耸强茖W課程的最終教學結果的終結, 而要實現(xiàn)這個目標, 必須要在一冊冊的教材中去通過不同的內(nèi)容、 不同的探究活動去實現(xiàn), 這個過程恰好是學生成長的過程,教師主導性的再現(xiàn),
三、根據(jù)學生實際選擇最優(yōu)化的教育。
科學課程它面對著全體學生, 它給每一個學生提供公平的學習科學的機會和有效的指導,同時,它充分考慮到學生在性別、天資、興趣、生活環(huán)境、文化背景、民族、地區(qū)等方面存在的差異,所以我們在教育時,要根據(jù)學習的主體——學生, 學生的實際來選擇最優(yōu)化的教育方式,使學生形成真正意義上的素養(yǎng)。 教學要尊重學生的原始情況,創(chuàng)造條件,讓學生去經(jīng)歷, 去成長,重視過程,喚起他們的情感,擊活他們的創(chuàng)造潛能。
把握科學課程、 科學教材、學生實際的脈向,是我們科學教師的責任,同時這也是尋求教育最優(yōu)化的基本途徑,讓這一脈一通萬里,讓科學課程成為孩子成長的奠基石,讓孩子的明天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