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高三歷史一輪復習 第二編 中國近現(xiàn)代史 第一板塊 第五單元中國近代化的起步—晚清時期()課時檢測(十三)向西方學習思潮的興起——西學東漸 新人教-新人教高三歷史試題》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通史)高三歷史一輪復習 第二編 中國近現(xiàn)代史 第一板塊 第五單元中國近代化的起步—晚清時期()課時檢測(十三)向西方學習思潮的興起——西學東漸 新人教-新人教高三歷史試題(8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
課時檢測(十三)向西方學習思潮的興起——西學東漸
一、選擇題(每小題4分,共48分)
1.(2016·江淮十校聯(lián)考)近代思想家魏源指出:“天下無數(shù)百年不弊之法,無窮極不變之法,無不除弊而能興利之法,無不易簡而能變通之法?!边@一言論說明魏源主張 ( )
A.改革體制,中體西用 B.興利除弊,變革政體
C.經(jīng)世致用,改革舊法 D.變通治法,提倡工商
解析:選C 中體西用是洋務派的主張,故A項錯誤;魏源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不涉及政體變革,故B項錯誤;根據(jù)材料可知魏源主張變革,是傳統(tǒng)經(jīng)世致用思想的體現(xiàn),故C項正確;魏源并未提倡工商,故D項錯誤。
2.1842年,魏源的《海國圖
2、志》出版,在國內(nèi)幾無反響,印數(shù)不過千冊。二十年后,在日本暢銷的《海國圖志》已在中國絕版。這突出反映了當時 ( )
A.中國近代印刷業(yè)滯后
B.清政府實行文化鉗制政策
C.社會變革意識淡薄
D.魏源的思想主張脫離中國實際
解析:選C 《海國圖志》反映了社會變革思想,而這一時期中國卻沒人重視,說明這一時期中國缺乏變革社會的意識,故C項正確。
3.《幼童出洋肄業(yè)事宜折》規(guī)定:“出洋后,肄習西學,仍兼講中學,課以孝經(jīng)、小學、五經(jīng)及國朝律例等書,隨資高下,循序漸進;每遇房、虛、昴、星等日,正副委員傳集各童,宣講《圣諭廣訓》,示以尊君親上之義,庶不至囿于異學?!边@反映出清朝幼童留學制
3、度 ( )
A.堅持中體西用的思想 B.中學為主要學習課程
C.實行全面發(fā)展的方針 D.旨在培養(yǎng)新時代公民
解析:選A 材料“出洋后,肄習西學,仍兼講中學”可知晚清留學教育制度始終堅持中體西用的思想,以最終維護封建君主專制,故A項正確。
4.(2016·佛山二模)1875年8月,清政府任命郭嵩燾(中國首位駐外使節(jié))為駐英公使的消息傳開后,有人編出一副對聯(lián):“出乎其類,拔乎其萃,不容于堯舜之世;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湖南士紳提出要開除他的省籍。這表明當時 ( )
A.思想觀念阻礙近代化進程 B.知識階層民族意識覺醒
C.清政府外派
4、使節(jié)不得人心 D.國人強烈反對屈辱外交
解析:選A 材料中任命郭嵩燾為駐英公使的行為受到部分人的反對,這體現(xiàn)了人們思想觀念的落后阻礙了近代化進程,故A項正確。
5.李鴻章是中國近代史上備受爭議的重要人物。在研究“李鴻章與中國的近代化發(fā)展”關系時,以下材料中最有史學價值的是 ( )
A.梁啟超的《李鴻章傳》
B.網(wǎng)絡搜集的李鴻章軼聞
C.關于李鴻章的史學評論
D.李鴻章的部分奏折、書信影印件
解析:選D 李鴻章的部分奏折、書信影印件是體現(xiàn)李鴻章本人的意志,且影印件是客觀的,故D項正確。
6.(2017·宜春二模)洋務運動時期,在洋務派中流行“西學中源”說,即西方科
5、技皆源自于古代中國。如鄭觀應引《周禮》《墨經(jīng)》《淮南子》等書的有關記載,證明西學中的數(shù)學、化學、光學、重學、氣學和電學均出自古代中國?!拔鲗W中源”說的提出,主要目的是 ( )
A.為“中體西用”論提供理論依據(jù)
B.減少引進西方科技的輿論阻力
C.證明古代中國的科技領先于世界
D.迎合了當時“制洋器”的需要
解析:選B 西方科技皆源自于古代中國,以方便國人接受西方技術,故B項正確。
7.(2016·太原二模)1866年郭嵩燾奏稱:“夫將欲使中國火輪船與洋人爭勝,徒恃官置之一二船無當也。使商民皆得置造火輪洋人之利,能與洋人分利,即能與爭勝無疑矣?!边@一認識
6、 ( )
A.表明洋務思想有新發(fā)展
B.反映了維新派的政治主張
C.加快了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
D.是對中體西用思想的否定
解析:選A 郭嵩燾是洋務運動的重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不僅在官府創(chuàng)辦官辦企業(yè)的基礎上,提出還有商民應該創(chuàng)辦企業(yè),故A項正確。
8.近代思想家王韜在《弢園文錄外編》(1882年出版)中指出:“君為主,則必堯、舜之君在上,而后可久安長治;民為主,則法制多紛更,心志難專一,究其極,不無流弊。惟有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隱得以上達,君惠亦得以下逮……猶有中國三代以上之遺意焉?!边@段話反映出 ( )
A.堅持“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B.已經(jīng)突破了“器物”
7、的限制
C.以進化論思想作為理論武器
D.借助法家思想宣傳變法理論
解析:選B 由材料“惟有君民共治,上下相通”得知,作者主張實行西方的君主立憲制度,故B項正確。
9.(2017·新鄉(xiāng)模擬)康有為提出“泯中西之界限,化新舊之門戶”,他強調“中學為體”以傳承儒學,“西學為用”以西化儒學。即用西學對儒家思想和制度進行變更以革新,主張中西文化可以而且應當交融匯通。該思想 ( )
A.照搬西方資產(chǎn)階級政治學說
B.和洋務派思想一致
C.是維新變法的指導思想
D.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
解析:選C 康有為借助經(jīng)學的外衣,把西方資產(chǎn)階級思想同儒學思想結合,否定君主專制統(tǒng)治,
8、宣傳維新變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與材料中“用西學對儒家思想和制度進行變更以革新,主張中西文化可以而且應當交融匯通”相符,故C項正確。
10.(2017·黃岡中學一模)梁啟超在《湖南時務學堂學約》中說:“取六經(jīng)義理制度微言大義,一一證以近事新理以發(fā)明之,然后孔子垂法萬世、范圍六合之真乃見。”而其老師康有為在《孔子改制考》中則將孔子描繪成改革的先師。兩者的共同目的是 ( )
A.駁斥“中體西用”思想
B.以儒家思想作為改革的理論基礎
C.為維新變法創(chuàng)造歷史依據(jù)
D.借助圣人之名全面復興傳統(tǒng)文化
解析:選C 據(jù)材料“取六經(jīng)義理制度微言大義,一一證以近事新理以發(fā)明之,然后孔子垂法萬
9、世、范圍六合之真乃見”“康有為在《孔子改制考》中則將孔子描繪成改革的先師”可知康、梁均借孔子的權威宣傳變法,從而為變法創(chuàng)造歷史依據(jù),故C項正確。
11.赫胥黎原著譯本與嚴復譯本大致對應的段落
赫胥黎原著直譯文:在生物界,每一個個體和整個環(huán)境的競爭,其結果就是選擇。也就是說,那些存活下來的生命形態(tài),總體上最適應于某個時期存在的各種條件。因此就僅僅就這一點而言,它們是最適者。
嚴復譯文(與上文對應):以天演為體,而其用有二:曰物競,曰天擇。此萬物莫不然……物競者,物爭自存也,以一物以與物物爭,或存或亡,而其效則歸于天擇。天擇者,物爭焉而獨存。
以今日之見,嚴復譯文 (
10、)
A.打上了中國社會的時代烙印
B.真實地反映了赫胥黎的原著
C.正確揭示了人類社會的發(fā)展
D.阻礙了中國近代革命的進程
解析:選A “以天演為體,而其用有二”體現(xiàn)了中國19世紀后半期對外國文明“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態(tài)度,故A正確。
12.維新派號召全國人民“合一群,同道德,同法律,同風俗,同文學美術,而組織一完全無缺之國家”,斷言“世界由是而文明,歐美由是而進者也”。該言論意在強調
( )
A.自由思想的重要性 B.民族意識的重要性
C.民主權利的重要性 D.集體觀念的重要性
解析:選B 材料中強調全國人民共同的道德、法律、風俗等,體現(xiàn)民族意識(民族共同
11、心理素質是在民族共同地域、民族共同經(jīng)濟生活及歷史發(fā)展特點的基礎上形成的,往往與民族的歷史遭遇和所處地位有密切關系),故B項正確。
二、非選擇題(第13題25分,第14題12分,共37分)
1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文藝復興以來,西方在世界文明史上開始居于不容置疑的領先地位。其間在思想史上的一大關鍵,便是由神本主義轉入人文主義,即由中世紀的神學世界觀轉入近代“人與自然”的世界觀,天主教方面反改革運動的傳教士(尤其是耶穌會士)擔當了西學東漸的唯一傳播者……就中國方面而言,明清之際也正值一個歷史上“天崩地析”的時代。這個時期不僅在經(jīng)濟領域出現(xiàn)資本主義萌芽,而且在文化領域萌發(fā)著近
12、代思想的新因素,個人的覺醒、個性的解放、對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批判和揚棄、近代科學與科學思想方法,都已嶄露頭角。
——摘編自何兆武《明末清初西學之再評價》
材料二 世界歷史進入近代之后,已日益密切地聯(lián)為一體,已沒有一個民族可以保持閉關孤立而與外部世界絕緣,尤其是像中國這樣一個大國……正如其他許多較為落后的民族一樣,當時中國的思想界也大抵自然分化為兩種傾向,一派主張維護國粹以抵御外侮,一派主張學習西方以求變革圖強。然而僅憑舊文化傳統(tǒng)顯然是無能為力的,如欲圖強就必須改變中國舊傳統(tǒng),轉而學習西方的先進的事物。
——摘編自何兆武《明末
13、清初西學之再評價》
材料三 我們今天需要談論如何“東學西漸”或者說“中學西傳”的問題了。這并不是說中國人從此不要再看西方人寫的東西了,而是說“西學東漸”這個概念是指的中西文化相對關系的一個特定歷史階段,即不是一種雙向交流,而是一種單向傳播,這作為歷史的一頁,應該翻過去了。
——摘編自黃玉順《從“西學東漸”到“中學西進”》
(1)結合材料一及所學知識,指出明清之際中西文化的相似之處,并分析西方在世界文明史上居于領先地位的原因。(11分)
(2)根據(jù)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與明末清初相比,近代“西學東漸”有哪些特點?(10分)
(3)綜合上述材料,談談對文化交
14、流的認識。(4分)
解析:第(1)問,根據(jù)材料一“個人的覺醒、個性的解放”“對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批判和揚棄”“近代科學與科學思想方法”三句話概括相似之處;根據(jù)材料一“自文藝復興以來,西方在世界文明史上開始居于不容置疑的領先地位”“近代科學與科學思想方法,都已嶄露頭角”和所學知識分析原因。第(2)問,根據(jù)材料二“欲圖強就必須改變中國舊傳統(tǒng),轉而學習西方的先進的事物”和所學知識歸納。第(3)問,根據(jù)材料三“這并不是說中國人從此不要再看西方人寫的東西了”并結合所學,可以歸納為文化流向受文明發(fā)展程度及國家實力的影響;根據(jù)材料三“應該翻過去了”歸納為從單向交流走向雙向交流。
答案:(1)相似:個
15、人的覺醒、個性的解放;對傳統(tǒng)思想文化的批判和揚棄;近代科學思想方法的出現(xiàn)。
原因:資本主義興起;新航路開辟和對外殖民擴張;人文主義思想發(fā)展(文藝復興、宗教改革);近代科學思想、方法形成。
(2)特點:從“夷夏之辨”到被動接受再到主動選擇;內(nèi)容日益深入;主體發(fā)生改變;傳播途徑逐漸多樣化;傳播工具不斷進步。
(3)認識:文化流向受文明發(fā)展程度及國家實力的影響;從單向交流走向雙向交流。(言之有理即可)
1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人類肯定想象不出一個比這更好的政府:一切都由一級從屬一級的衙門來裁決,官員必須經(jīng)過好幾次嚴格的考試才被錄用。……如果說曾經(jīng)有過一個國家,在那里人們的生
16、命、名譽和財產(chǎn)受到法律保護,那就是中華帝國。
中國人最深刻了解、最精心培育、最致力完善的東西是道德和法律。
我們有時不恰當?shù)匕阉膶W說稱為“儒教”,其實他并沒有宗教……孔子只是以道德諄諄告誡人,而不宣揚什么奧義。
——摘編自伏爾泰《風俗論》
材料二 1894年,赫胥黎發(fā)表《進化論與倫理學》,對進化論的原理作了哲學上的闡釋。他認為社會倫理關系不同于自然法則,因為人類具有高于動物的先天“本性”,人類社會的進展不應該模仿宇宙過程,而應當在同它斗爭中不斷走向完善。嚴復選譯了其中的導言和第一部分,命名為《天演論》,內(nèi)容上加以增減、改造,又以“按語”的形式借題發(fā)揮。他認為進化是生物界和人類社
17、會的客觀規(guī)律,“進者存而傳焉,不進者病而亡焉”
——摘編自張昭軍、孫燕京《中國近代文化史》
在中西文化交流中,伏爾泰對中國文化、嚴復對西方文化有著各自的認識和理解。結合材料及所學知識,對此進行解讀。(要求:解讀合理、史實準確、邏輯清晰。)(12分)
解析:首先陳述伏爾泰、嚴復的觀點;其次運用所學知識對觀點進行解讀,是否符合實際,在此基礎上結合伏爾泰、嚴復所處時代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角度對觀點進行原因分析;最后對兩者的觀點作出評價。
答案示例:伏爾泰推崇中國制度和文化,認為中國官僚選拔制度完善,各級政府和君主開明,社會和睦,道德、法律完善,尊崇儒家思想,沒有宗教狂熱。這些描述并不完全符合
18、當時中國實際,有美化的成分。赫胥黎的著作強調生物界的物競天擇,認為其并不適于人類社會,嚴復的翻譯刪改原著,宣揚社會進化論,違背了原著思想。
伏爾泰、嚴復認識的形成,有各自的歷史背景和現(xiàn)實需要。18世紀的法國,資本主義經(jīng)濟不斷發(fā)展,資產(chǎn)階級進行反對專制統(tǒng)治和教權主義的斗爭。作為啟蒙運動的領袖,伏爾泰出于反封建斗爭的需要,對中國制度和文化做了理想化的描述。19世紀末的中國,隨著資本主義列強的侵略,民族危機日益深重。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資產(chǎn)階級力量不斷壯大。作為維新思想的代表人物,嚴復“曲解”原著,宣揚社會進化論,其目的是宣傳變法革新,挽救民族危亡。
伏爾泰和嚴復對東西方制度、文化的介紹有個人的發(fā)揮乃至想象,雖然不夠客觀,有失嚴謹,有悖真實,但是在當時都產(chǎn)生了重大而積極的影響。二者都促進了民眾思想的覺醒,為革命或改革做了深刻的輿論準備和思想動員。
第8頁/總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