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學》試題》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人格心理學》試題(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人格心理學》試題
5 小題,每題 8 分,共 40 分)
1. 人格
答:人格是構成一個人的思想、 情感及行為的特有統(tǒng)合模式, 這個獨特模式包含
了一個人區(qū)別于他人的穩(wěn)定而統(tǒng)一的心理品質。
2. 本我
答: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 最模糊和最不易把握的部分。 它是由一切與生俱來的
本能沖動組成的。遵循 “ 快樂原則 ” 。
3. 投射技術
答: 給被試若干模棱兩可的刺激,被試可以任意方式進行解釋。測驗材料作為
一種屏幕, 被試把他們特有的思想過程、 需要、焦慮和矛盾 “ 投射 ” 在它上面。
4. 集體潛意識
答: 集體潛意識指在漫長的歷史演化過程中世代積累的人類祖先的經(jīng)
2、驗,是人
類必須對某些事情做出特定反應的先天遺傳傾向。由原始意象( primordial
images )組成,這些意象叫做原型( archetypes ),是一種本原的模型。
5. 自陳量表
答: 讓被試按自己的意見,對自己的人格特質進行評價的一種方法,也稱為人
格量表( personality inventory )。自陳量表在人格理論上遵循特質論。由一
系列問題組成,一個問題陳述一種行為,要求被試按照自己的真實情形回答。
4 小題,每題 10 分,共 40 分)
1. 人格理論包括哪些學派?
答: 1 、精神分析學派
2 、特質學派
3 、生物學派
4 、人本主義
3、學派
5 、行為主義和社會學習學派
6 、認知學派
6. 簡述自我效能的產(chǎn)生來源有哪些?
答:自身成敗經(jīng)驗:失敗的經(jīng)歷常常導致效能期望降低,成功經(jīng)驗能導致 效
能期望提高。
替代經(jīng)驗:看到跟自己情況相似的人能做到某事,就會認為自己能做到。
言語說服:生理和情緒狀態(tài):如果在做一件事的時候發(fā)現(xiàn)自己心跳加快,
會解釋為自己緊張而做不好。
研究發(fā)現(xiàn),自我效能感在患者處理很多不同的心理問題時都起著重要的作
用,包括兒童抑郁、創(chuàng)傷后應激障礙、考試焦慮、恐怖癥、喪親之痛等。
對很多其他行為的改變也發(fā)揮調節(jié)作用:工作表現(xiàn)、學業(yè)成就、減肥、浪
漫關系、健康行為。
7. 什么是習得性無助
4、?
答: 習得性無助:通過學習經(jīng)驗形成一種心理狀態(tài) —— 當動物或人相信在一個
情境下他們的行動和結果之間沒有因果關系時,他們就不會去做足以使他們免
除不愉快或痛苦的行為。
8. 簡述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
答: (1)需要是天生的,層次越低,力量越強,潛力越大;
( 2)人的行為受多種需要的推動;
( 3)存在一些例外情況;
( 4)不同文化中滿足某種需要的方式不同;
( 5)首先滿足低級需要(只需部分滿足) ,然后才滿足高級需要。
20 分)
論述艾利斯的理性情緒行為療法的基本原理。
答: 理性情緒行為療法( rational emotive behavior th
5、erapy , RET ) ,
其中心目標是去除非理性的、不合理的信念以正確的信念引導行為
基本原理
如下:
( 一)人性觀
艾里斯的 REBT 療法是建立在其 ABC 理論的基礎之上的,而其 ABC 理論則是建
立在他對人性的理解的基礎之上的。因此,要想研究 REBT 療法,首先必須了解
艾里斯的人性觀。簡而言之,艾里斯的人性觀包括以下五點:
(1) 人是與生而具有理性與非理性的特質。人有理性思考的潛能,也有非理
性思考的傾向。當人們按照理性去思維、去行動的時候,就會體驗到愉快,就
是富有競爭精神的人,就是卓有成效的人。
(2) 情緒是伴隨人們的思維而產(chǎn)生的。人們情緒的
6、困擾源自于本身的非理性
思考,而非外在世界的事件。人運用理性思考時,會產(chǎn)生積極正向的情緒;人
運用非理性思考時,則會帶來消極負向的情緒。人們的不好情緒會帶來不好的
行為;人們的好情緒則會帶來好的行為。
(3) 人具有一種生物學的和社會學的傾向性。任何人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或多
或少的不合理思維與信念。人單憑思考及想象即可形成觀念或信念:理性的思
考方式會形成 “ 理性信念 ” ;非理性的思考方式會形成 “ 非理性觀念 ” 。
(4) 人是有語言的動物。思維借助于語言進行,不斷地用內化語言重復某種
不合理信念,會導致不能排解的情緒困擾。
(5) 情緒困擾的持續(xù)是由于那些內化語言持續(xù)
7、的結果。與此同時,人們也具
有改變思維、調解情緒及行為的天賦能力??偠灾锼箤θ诵缘目捶ㄊ?
中性 ( 既是理性也是非理性的 ) 、偏向樂觀的 ( 人的思考觀念、情緒及行為都是可
以改變的 ) ,而且他也認為人們具有自我對話、自我評價及自我支持的特性。
( 二)生物 — 心理 — 社會模式
艾里斯主張用生物 — 心理 — 社會模式來解釋人類的感知、思維和行為,認
為人們的情緒問題應該綜合考慮生物、心理和社會三方面的因素。
從生物學層面來講,艾里斯認為人與生俱來就有不合理性思考及傷害自我
的潛能。因為渴望每件事情都完美,一旦無法做到,就會苛責自己,苛責別人
與世界;唯有他面
8、對很大的困難時,人格才能成熟。
REBT 和其他認知治療理論一樣,認為個體的生物學因素也影響他的感受與
行為。因此,這提醒我們,心理治療是有局限性的,人們的改變也是有局限的。
人類還有另一個生物學傾向,那就是具有選擇的能力,具有認同自我、迎接挑
戰(zhàn)、改變不合理信念的本能,人類不是不合理信念的奴隸。兩種生物學傾向相
生相克,互為矛盾。這樣,我們才可以樂觀地看待人類的發(fā)展,樂觀地看待自 己的發(fā)展。
從社會層面來講,艾里斯認為個人太關心或太在意別人對他的想法與他的
情緒困擾之間有密切關聯(lián)。人只有當別人對他有好評時才能接納自己,否則就
變得焦慮、依賴、沮喪。情緒的成熟是個人對于人際關系的關心恰到好處,能
維持很好的平衡狀態(tài)。
從心理學層面來講,人們的認知、情緒和行為是相互聯(lián)系的過程,而不是
獨立發(fā)生的過程。最能說明這個觀點的理論,就是艾里斯的 ABC 理論。
( 三 )ABC 理論
個體情緒或不良行為并非由外部事件本身引起,而是由于個體對這些事件
的評價和解釋造成的。
A( Activating events )是指誘發(fā)性事件;
B( Beliefs )是指個體在遇到誘發(fā)事件后相應而生的信念,即對誘發(fā)事件
的看法、解釋和評價;
C( Consequence )是指在特定情景下,個體的情緒及行為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