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幗英雄的成語故事》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巾幗英雄的成語故事(2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巾幗英雄的成語故事
[成語解釋] 巾幗:古代婦女配戴的頭巾和發(fā)飾,后借指婦女。指女子中的`英雄。
[典故出處] 清·湘靈子《軒亭冤·賞花》:“新世界,舊乾坤,巾幗英雄叫九閽?!?
成語故事
在三國紛爭的時代,蜀國丞相諸葛亮率軍出祁山,攻打魏國。魏軍統(tǒng)領(lǐng)司馬懿與諸葛亮對峙于渭南。由于看到諸葛亮遠道而來,利于急戰(zhàn),所以司馬懿采取了相持戰(zhàn)術(shù)。蜀軍多次挑戰(zhàn),屢次辱罵,司馬懿都不肯出戰(zhàn)。諸葛亮深知,如果這樣相持下去對蜀軍是極為不利的,故而發(fā)動強攻。可是無奈北魏軍深溝高壘,很難取勝,可是諸葛亮又怎能甘心退兵?于
2、是他想出了一個很巧妙的辦法:派人大張旗鼓地前往魏營給司馬懿送了一份“厚禮”——一大堆婦女用的頭巾和發(fā)飾(釵、環(huán)、及脂粉等),還寫了一封信,說司馬懿太膽小了,一個大英雄,掌握那么多兵將,竟然不敢前來應(yīng)戰(zhàn)。如果他領(lǐng)兵出戰(zhàn),就是男子漢、大英雄;如果不敢出戰(zhàn),干脆就用婦女的頭巾包上頭(看到這里你會理解最初巾幗英雄是什么意思了吧),再用脂粉化妝吧!以此來譏諷證明他這個所謂的英雄只是個一般婦女而已,這是激將法。而司馬懿雖然非常生氣,卻依然沒有中計。
巾幗英雄的成語故事2
【詞目名稱】巾幗英雄
【漢語拼音】jīnguóyīngxióng;
3、 【基本實例】清·湘靈子《軒亭冤·賞花》:“新世界,舊乾坤,~叫九閽?!?
【近義詞】女中丈夫。
【釋義】巾幗:女性用的頭巾與頭飾。這則成語用來稱贊勇敢的女子。泛指女性英雄。
【用法】初時是貶義,說男子漢還不如個婦女,漸漸演為褒義。可用來贊揚有頭腦、有本領(lǐng)的女性。與“女中豪杰”近義。
【出處】這則成語出自唐代房玄齡等《晉書·宣帝紀》(卷一):“亮數(shù)挑戰(zhàn),帝不出,因遺帝巾幗婦人之飾?!?
【成語故事】
三國時,蜀國丞相諸葛亮率軍出祁山,攻打魏國。魏軍統(tǒng)領(lǐng)司馬懿與諸葛
4、亮對峙于渭南。由于諸葛亮遠道而來,利于急戰(zhàn),司馬懿采取了相持戰(zhàn)術(shù)。
蜀軍多次挑戰(zhàn),屢次辱罵,司馬懿都不肯出戰(zhàn)。諸葛亮深知,這樣相持下去,對蜀軍是極為不利的,而發(fā)動強攻,北魏軍深溝高壘,很難取勝,可是又怎能甘心退兵?于是諸葛亮想出了一個很巧妙的辦法:派人大張旗鼓地前往魏營給司馬懿送了一份“厚禮”:一大堆婦女用的頭巾和發(fā)飾(釵、環(huán)、及脂粉等),還寫了一封信,說司馬懿太膽小了,一個大英雄,掌握那么多兵將,竟然不敢前來應(yīng)戰(zhàn)。
如果他領(lǐng)兵出戰(zhàn),就是男子漢、大英雄;如果不敢出戰(zhàn),干脆就用婦女的頭巾包上頭,再用脂粉化妝,證明他這個所謂的英雄只是個一般婦女!司馬懿非常生氣,卻依然沒有中計。所以后世說司馬懿不怕被人稱為巾幗,不失其英雄本色。 司馬懿篡權(quán) 司馬懿,字仲達,河內(nèi)溫縣(今河南溫縣)人。
初為曹操主簿,善于謀略,后任太子中庶子,為曹丕所信任。曹丕死,遺命司馬懿輔政太子。司馬懿善用兵,屢次率兵抗擊蜀軍北伐,致使諸葛亮始終未能取勝。魏明帝死后,司馬懿又以太尉奉遺詔與曹爽共同輔政。曹爽欲奪其權(quán),司馬懿機警應(yīng)變,誅殺曹爽,史稱“高平陵事件”。嘉平元年任丞相,與其子司馬師、司馬昭獨專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