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科學哲學看眼見為實》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從科學哲學看眼見為實(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從科學哲學看“眼見為實”原則
文章摘要:“眼見為實”原則深刻地滲透我們的生活,但是基于科學哲學的相關(guān)理論,本文從理論與觀察是否獨立,整體論的限制以及客觀性的內(nèi)涵三個方面對該原則進行了批判,從而提出“眼見不一定為實”,并在此基礎(chǔ)上討論當今生活中的相關(guān)問題。
關(guān)鍵詞:眼見為實,整體論,觀察滲透理論,客觀性
“眼見為實”是大家習以為常的一句諺語,但更廣泛的說是我們常識中信以為真的一個原則。這樣一個說法不僅順應了我們常識的直觀,即我們的眼睛充當著最廣泛、最直接、最客觀的媒介去客觀地獲取外部信息,同時還有著一定的科學基礎(chǔ)。早在遠古的亞里士多德那里,他就提出科學的基礎(chǔ)是基于觀察的歸納V并且一種常識的
2、科學觀也可以表述為“科學的特別之處就在于它是以事實為基礎(chǔ),這些事實被假定為就是一些關(guān)于世界的主張,它們可以通過仔細和無偏見的感官直接證實??茖W是以我們所能看到、聽到和觸摸到的東西為基礎(chǔ)的(在此意義上科學與形而上學有強大的張力),而不是以個人的觀點或推測性的想象為基礎(chǔ)的?!?但是我們的疑問是,是否眼見一定為事實?
在科學哲學史上,對這種常識科學觀的反駁十分強烈,我們可以從核心的三
點來看。第一是觀察與理論的關(guān)系問題。如果承認“眼見為實”,那么我們可以
合理推論說正常的人面對同樣的情景能獲得同樣的信息,但是我們可以想象通過X光片來診斷病情的日常案例。一個大街上的路人甲和一個經(jīng)過職業(yè)訓練的醫(yī)生
3、面對同樣的x光片,醫(yī)生應能準確地判斷出一個人得了某種具體病癥,但是路人甲卻一無所知。這并不是說兩個人在感覺器官上有什么差別,而是說兩人的知識構(gòu)成有差異,而正是這種知識構(gòu)成決定了他們把什么看作是“問題”。美國科學哲學家漢森就宣稱“觀察滲透理論”,如果沒有前觀察的理論,我們甚至不知道去觀察“什么”(something),因為“什么”(something)也要根據(jù)理論和概念去判定和識別。所以一種合理的立場是,并不存在獨立于理論的觀察,而這樣一來就不存在鏡射式的觀察(mirrorreflection),相反可以比喻成是一種戴著有色眼鏡的觀看。
第二是整體論的原則。“眼見為實”原則在肯定的一方面建立事
4、實,在否定JohnLosee.
Ahistorical
introduction
tothephilosophyofscience.OxfordUniversity
Press.1980.p52009,P13
2查爾默斯,科學究竟是什么,商務印書館,
的一方面否認事實。日常生活中,如果八卦新聞說某個女星很衷愛公益事業(yè),如果我們有幸看到了她出席一次募捐活動并表現(xiàn)得真誠又熱心,心里面大多會相信這一新聞;如果我們更有幸看到她對希望小學的孩子毫不理睬還頤指氣使,心里面估計會認為這一新聞純屬炒作,沒有真實性可言。但是在科學哲學界,這樣一種單一經(jīng)驗證據(jù)被單一命題直接證實/證偽的觀點已被Du
5、hem-Quine命題所推翻。該命題指出,理論或命題并不是單一的面對經(jīng)驗證據(jù),而是作為一個整體去接受檢驗的,所以一個看似經(jīng)驗的反駁很有可能并不針對一個命題,而是理論整體中的初始條件(initialcondition)和輔助假說(auxiliaryhypothesis)。
很明顯,在生活中,我們認為筷子一般是不容易形變的,自然狀態(tài)下的水也不具有使筷子形變的作用,而當放入裝滿水的玻璃杯中,大家都能看到這個筷子變“彎曲”了,可是就連最一般的人都會解釋說“這個現(xiàn)象不是證明筷子是直的這個命題錯了,或者水的性質(zhì)描述錯了,而是光的折射產(chǎn)生了這一現(xiàn)象”。這么一個平常的例子就是通過增加了光在水中折射這一輔助假
6、設來保證了關(guān)于筷子與關(guān)于水的性質(zhì)的命題,從而免于被一個例子反駁。整體論的觀點更強的來看,就是一個句子或命題的意義是由其他一堆命題和句子集合來給出的,所以有可能一個人說了一句看似很荒謬的話,但是在其整體語境下卻有著充分的合理性。
第三是關(guān)于實在的客觀性來源,“眼見為實”預設了真實性是由我的客觀性決定的,即我沒有刻意歪曲我所感受到的和接收到的東西。但是正如“理論滲透觀察”這個口號一樣,你的知識基礎(chǔ)或一些偏見是潛在的,乃至于很難意識到。但是就當今討論來看,客觀性定義至少包括兩個方面,即主體間性
(Intersubjectivity)和融貫性(coherenee)。自己一個人首先不能決定自己是在面
7、對一個實際存在的外部對象還是自己的神經(jīng)刺激參看普特南(HilaryPutnam)著名的缸中腦(braininvat)思想實驗
,并且個人的感覺經(jīng)驗也并不能為那些關(guān)于外部世界的理論和描述提供證據(jù)參看戴維森(DonaldDavidson),真理、意義與方法一一《關(guān)于真理與知識的融貫論》p336
。所以客觀性一方面不是由我決定的,必須由一個以上的生物體通過交流才能獲得;同時客觀性是在一個融貫的理論整體與世界的相關(guān)的意義上成立的,所以要尋求那種單一命題與單一物體或經(jīng)驗相對應都會落入一種符合論(correspondenee)的窠臼,陷于其中會使得我們往往在生活中碰壁。
綜合來看,“眼見為實”原則的
8、確是存在著很多的問題,并且在科學哲學中已經(jīng)被分析得淋漓盡致。但是這一命題至少有那么一點是值得推崇的,即我們應該反對一種主觀臆斷或猜想的對世界的理解,而必須采取一些公共的途徑去通達客觀世界。在生活中,我們被這個原則支配著做了一些看似“聰明”但很愚蠢的事,例如站在西醫(yī)的立場上批評中醫(yī)的不科學。很容易根據(jù)我們的上面三個觀點指出,中醫(yī)是從一種整體論的框架中來研究人體某個局部病癥的,不僅講究身體中部分與整體的聯(lián)系,更強調(diào)五行歸類,通過草藥的五行生克來治愈病癥部位。這種模式初看起來沒有實驗基礎(chǔ)和觀察證據(jù),但是出于西醫(yī)的反駁就好比“彎曲”的筷子對筷子是直的做出反駁一樣沒有任何功效。中醫(yī)擁有自己的體系,與西醫(yī)
9、對比來看,只不過是針對人的身體疾病用不同的理論框架進行研究從而解決問題,頂多可以談論功效好壞,不存在迷信與知識的區(qū)分。同樣,我們的很多生活信念都基于一次證實性觀察或證偽性觀察,并且我們認為相比于僅僅耳聞,親眼,商務印書館,2007,
見到對于客觀性已經(jīng)是充分了,可是經(jīng)過本文的分析,可以明顯看出“眼見不一定為實”,事實的建立需要的遠遠大于主觀上的真誠或與世界的一次次邂逅,對于客觀性的追求將是我們不懈努力的根本原因
參考文獻:
[1] 查爾默斯,科學究竟是什么,商務印書館,2009
[2] JohnLosee.Ahistoricalintroductiontothephilosophyofscience.OxfordUniversityPress.1980
[3] 戴維森,真理、意義與方法,商務印書館,2007
[4] 拉卡托斯,科學研究綱領(lǐng)方法論,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