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版高中數(shù)學 第二章 解三角形 疑難規(guī)律方法:第二章 解三角形學案 北師大版必修5》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7-2018版高中數(shù)學 第二章 解三角形 疑難規(guī)律方法:第二章 解三角形學案 北師大版必修5(1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
第二章 解三角形
1 正弦定理的幾種證明方法
正弦定理是解決斜三角形問題及其應用問題(測量)的重要定理,而證明它們的方法很多,展開的思維空間很大,研究它們的證明,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精神,思維的深度、廣度和靈活度.
正弦定理的內(nèi)容:
在△ABC中,三邊和三角分別是a,b,c和A,B,C,則
==.
一、向量法
證明 在△ABC中作單位向量i⊥,則:
i·=i·(+),
?|i|||sin A=|i|||sin C,
?=,
同理可證:=,
由此證得正弦定理:==.
二、高線法
證明 在△ABC中作高線CD,
則在Rt△ADC和Rt△BDC中,
2、
CD=bsin A,
CD=asin B,
即bsin A=asin B,
∴=,
同理可證:=,
即正弦定理可證得.
三、外接圓法
證明 作△ABC的外接圓O,過點C連接圓心與圓交于點D,連接AD,設圓的半徑為R,
∴△CAD為Rt△,且b=2Rsin D,且∠D=∠B,
∴b=2Rsin B,
即=2R,
同理:=2R,=2R,
∴==.
四、面積法
證明
∵S△ABC=bcsin A
=absin C=acsin B,
∴==.
2 正弦定理的一個推論及應用
在初學正弦定理時,若問同學們這樣一個問題:在△ABC中,若sin
3、 A>sin B,則A與B的大小關系怎樣?那么幾乎所有的同學都會認為A與B的大小關系不確定.若再問:在△ABC中,若A>B,則sin A與sin B的大小關系怎樣?仍然會有很多同學回答大小關系不確定.鑒于此,下面我們講講這個問題.
一、結論
例1 在△ABC中,sin A>sin B?A>B.
分析 題中條件簡單,不易入手.因為是在三角形中,所以可以聯(lián)系邊角關系的正弦定理.
證明 因為sin A>sin B?2Rsin A>2Rsin B(其中R為△ABC外接圓的半徑),
根據(jù)正弦定理變式a=2Rsin A,b=2Rsin B(其中a,b分別為A,B的對邊),可得sin A>sin
4、B?a>b,
再由平面幾何定理“大角對大邊,小角對小邊”,
可得a>b?A>B.所以sin A>sin B?A>B.
二、結論的應用
例2 在△ABC中,A=45°,a=4,b=2,求B.
分析 在遇到這樣的問題時,有的同學會直接由正弦定理得B=30°或B=150°.其實這是錯誤的!只需由上述結論即可發(fā)現(xiàn).
解 由正弦定理得=,sin B=,
又sin B
5、,求A.
分析 同學們在求解這個問題的時候,在用正弦定理求角C時不要丟解.
解 由正弦定理及已知條件,得
sin C==,
因為sin C>sin B,
所以C>B,所以C有兩解.
(1)當C=60°時,有A=90°;
(2)當C=120°時,有A=30°.
點評 除此之外,本題也可以利用余弦定理來求解.
3 三角形定“形”記
根據(jù)邊角關系判斷三角形的形狀是一類熱點問題.解答此類問題,一般需先運用正弦、余弦定理轉化已知的邊角關系,再進一步判斷三角形的形狀,這種轉化一般有兩種方法,即化角為邊或化邊為角.下面例析這兩種方法的應用.
一、通過角之間的關系定“形”
6、
例1 在△ABC中,已知2sin Acos B=sin C,那么△ABC一定是( )
A.直角三角形 B.等腰三角形
C.等腰直角三角形 D.正三角形
分析 通過三角形恒等變換和正弦、余弦定理,把條件式轉化,直至能確定兩角(邊)的關系為止,即可判斷三角形的形狀.
解析 方法一 利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2sin Acos B=sin C可化為
2a·=c,
即a2+c2-b2=c2,即a2-b2=0,即a2=b2,故a=b.
所以△ABC是等腰三角形.故選B.
方法二 因為在△ABC中,A+B+C=π,
即C=π-(A+B),所以sin C=sin(A+B).
7、
由2sin Acos B=sin C,
得2sin Acos B=sin Acos B+cos Asin B,
即sin Acos B-cos Asin B=0,即sin(A-B)=0.
又因為-π<A-B<π,所以A-B=0,即A=B.
所以△ABC是等腰三角形,故選B.
答案 B
點評 根據(jù)角的三角函數(shù)之間的關系判斷三角形的形狀,一般需通過三角恒等變換,求出角(邊)之間的關系.
二、通過邊之間的關系定“形”
例2 在△ABC中,若=,則△ABC是( )
A.銳角三角形
B.直角三角形
C.等腰三角形
D.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
分析 先運用正弦定理化角
8、為邊,根據(jù)邊之間的關系即可判斷三角形的形狀.
解析 在△ABC中,由正弦定理,可得
==,整理得a(a+c)=b(b+c),
即a2-b2+ac-bc=0,(a-b)(a+b+c)=0.
因為a+b+c≠0,所以a-b=0,即a=b,
所以△ABC是等腰三角形.故選C.
答案 C
點評 本題也可化邊為角,但書寫復雜,式子之間的關系也不易發(fā)現(xiàn).
4 細說三角形中解的個數(shù)
解三角形時,處理“已知兩邊及其一邊的對角,求第三邊和其他兩角”問題需判斷解的個數(shù),這是一個比較棘手的問題.下面對這一問題進行深入探討.
一、出現(xiàn)問題的根源
我們作圖來直觀地觀察一下.不妨設已知△AB
9、C的兩邊a,b和角A,作圖步驟如下:①先做出已知角A,把未知邊c畫為水平的,角A的另一條邊為已知邊b;②以b邊的不是A點的另外一個端點為圓心,邊a為半徑作圓C;③觀察圓C與邊c交點的個數(shù),便可得此三角形解的個數(shù).
顯然,當A為銳角時,有如圖所示的四種情況:
當A為鈍角或直角時,有如圖所示的兩種情況:
根據(jù)上面的分析可知,由于a,b長度關系的不同,導致了問題有不同個數(shù)的解.若A為銳角,只有當a不小于bsin A時才有解,隨著a的增大得到的解的個數(shù)也是不相同的.當A為鈍角時,只有當a大于b時才有解.
二、解決問題的策略
1.正弦定理法
已知△ABC的兩邊a,b和角A,求B.
10、
根據(jù)正弦定理=,可得sin B=.
若sin B>1,三角形無解;若sin B=1,三角形有且只有一解;若0
11、b
a>b
a≤b
a>bsin A
a=bsin A
ab,所以A>B,故B=30°,
符合條件的△ABC只有一個.
方法二 由余弦定理得
22=c2+()2-2××ccos 45°
12、,
即c2-2c-2=0,解得c=1±.
而1-<0,故僅有一解,符合條件的△ABC只有一個.
方法三 A為銳角,a>b,故符合條件的△ABC只有一個.
5 挖掘三角形中的隱含條件
解三角形是高中數(shù)學的重要內(nèi)容,也是高考的一個熱點.由于我們對解三角形公式比較熟悉,做題時比較容易入手.但是公式較多且性質靈活,解題時稍有不慎,常會出現(xiàn)增解、錯解現(xiàn)像,其根本原因是對題設中的隱含條件挖掘不夠.下面結合例子談談解三角形時,題目中隱含條件的挖掘.
1.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
例1 已知鈍角三角形的三邊a=k,b=k+2,c=k+4,求k的取值范圍.
[錯解] ∵c>b>a且△A
13、BC為鈍角三角形,
∴C為鈍角.
由余弦定理得cos C=
==<0.
∴k2-4k-12<0,解得-20.
綜上所述,0k+4.即k>2而不是k>0.
[正解] ∵c>b>a,且△ABC為鈍角三角形,
∴C為鈍角.
由余弦定理得cos C==<0.
∴k2-4k-12<0,解得-2k+4,
∴k>2,綜上所述,k的取值范圍為2
14、通常不用都寫上,只需最小兩邊之和大于最大邊就行了.
2.三角形的內(nèi)角范圍
例2 在△ABC中,B=30°,AB=2,AC=2,則△ABC的面積是________.
[錯解] 由正弦定理,得sin C==.
∴C=60°,∴A=90°.
則S△ABC=AB·AC·sin A=×2×2×1=2.
[點撥] 上述解法中在用正弦定理求C時丟了一解.實際上由sin C=可得C=60°或C=120°,它們都滿足條件.
[正解] 由正弦定理,得sin C==.
∴C=60°或C=120°.當C=60°時,A=90°,
∴S△ABC=AB·AC·sin A=2.
當C=120°時,A=
15、30°,
∴S△ABC=AB·AC·sin A=.
故△ABC的面積是2或.
溫馨點評 利用正弦定理理解“已知兩邊及其中一邊對角,求另一角”的問題時,由于三角形內(nèi)角的正弦值都為正,而這個內(nèi)角可能為銳角,也可能為鈍角,容易把握不準確而出錯.
例3 在△ABC中,=,試判斷三角形的形狀.
[錯解]?。?=,
?=?sin Acos A=sin Bcos B,
?sin 2A=sin 2B,∴A=B.∴△ABC是等腰三角形.
[點撥] 上述錯解忽視了滿足sin 2A=sin 2B的另一個角之間的關系:2A+2B=180°.
[正解]?。?=,
?=?sin Acos A=sin
16、Bcos B
?sin 2A=sin 2B?2A=2B或2A+2B=180°.
∴A=B或A+B=90°.
∴△ABC是等腰三角形或直角三角形.
溫馨點評 在△ABC中,sin A=sin B?A=B是成立的,但sin 2A=sin 2B?2A=2B或2A+2B=180°.
例4 在△ABC中,B=3A,求的取值范圍.
[錯解] 由正弦定理得==
==
=cos 2A+2cos2A=4cos2A-1.
∵0≤cos2A≤1,∴-1≤4cos2A-1≤3,
∵>0,∴0<≤3.
[點撥] 忽略了三角形內(nèi)角和為180°,及角A、B的取值范圍,從而導致的取值范圍求錯.
[正解
17、] 由正弦定理得==
==
=cos 2A+2cos2A=4cos2A-1.
∵A+B+C=180°,B=3A.
∴A+B=4A<180°,∴0°
18、D=2,AC=,∠BAD=60°,求梯形的高.
分析 如圖,過點D作DE⊥AB于點E,則DE為所求的高.由∠BAD=60°,知∠ADC=120°,又邊CD與AC的長已知,故△ACD為已知兩邊和其中一邊的對角,可解三角形.解Rt△ADE,需先求AD的長,這只需在△ACD中應用余弦定理.
解 由∠BAD=60°,得∠ADC=120°,
在△ACD中,由余弦定理得
AC2=AD2+CD2-2AD·CD·cos∠ADC,
即19=AD2+4-2AD×2×,
解得AD=3或AD=-5(舍去).
在△ADE中,DE=AD·sin 60°=.
點評 依據(jù)余弦定理建立方程是余弦定理的一個妙
19、用,也是函數(shù)與方程思想在解三角形中的體現(xiàn).
二、求范圍
例2 如圖,等腰△ABC中,底邊BC=1,∠ABC的平分線BD交AC于點D,求BD的取值范圍(注:0
20、值范圍是.
點評 本題考查:(1)三角知識、正弦定理以及利用函數(shù)的單調(diào)性求值域的方法;(2)數(shù)形結合、等價轉化等思想.
三、判斷三角形的形狀
例3 在△ABC中,角A,B,C的對邊分別為a,b,c,若·=·=k,(k∈R).
(1)判斷△ABC的形狀;
(2)若c=,求k的值.
解 (1)∵·=cbcos A,·=cacos B,
又·=·,∴bccos A=accos B,
∴bcos A=acos B.
方法一 ∴sin Bcos A=sin Acos B,
即sin Acos B-cos Asin B=0,
∴sin(A-B)=0,∵-π<A-B<π,
∴A=
21、B.
∴△ABC為等腰三角形.
方法二 利用余弦定理將角化為邊.
∵bcos A=acos B,
∴b·=a·,
∴b2+c2-a2=a2+c2-b2,∴a2=b2,
∴a=b.
∴△ABC為等腰三角形.
(2)由(1)知,a=b.
∴·=bccos A=bc·==k,
∵c=,∴k=1.
7 管窺高考
高考解答題一般先運用三角恒等變形,將表達式轉化為一個角的三角函數(shù)的形式求解,對于三角函數(shù)與解三角形相結合的題目,要注意通過正弦、余弦定理以及面積公式實現(xiàn)邊角互化,求出相關的邊和角的大?。?
例1 在△ABC中,已知AB=2,AC=3,A=60°.
(1)求BC
22、的長;
(2)求sin 2C的值.
分析 本題主要考查余弦定理、正弦定理、同角三角函數(shù)關系與二倍角關系,考查運算求解能力.
解 (1)由余弦定理知,BC2=AB2+AC2-2AB·AC·cos A=4+9-2×2×3×=7,所以BC=.
(2)由正弦定理知,=,
所以sin C=·sin A==.
因為AB<BC,所以C為銳角,
則cos C===.
因此sin 2C=2sin C·cos C=2××=.
例2 設△ABC的內(nèi)角A,B,C的對邊分別為a,b,c,a=btan A,且B為鈍角.
(1)證明:B-A=;
(2)求sin A+sin C的取值范圍.
分析 (1
23、)利用正弦定理,將條件中的式子等價變形為sin B=sin(+A),再結合條件從而得證;(2)利用(1)中的結論,以及三角恒等變形,將sin A+sin C轉化為只與A有關的表達式,再利用三角函數(shù)的性質即可求解.
(1)證明 由a=btan A及正弦定理,
得==,
所以sin B=cos A,即sin B=sin.
又B為鈍角,因此+A∈,故B=+A,
即B-A=.
(2)解 由(1)知,
C=π-(A+B)=π-=-2A>0,
所以A∈.
于是sin A+sin C=sin A+sin
=sin A+cos 2A=-2sin2A+sin A+1
=-22+.
因為0
24、<A<,所以0<sin A<,
因此<-22+≤.
由此可知sin A+sin C的取值范圍是.
考點定位 1.正弦定理;2.三角恒等變形;3.三角函數(shù)的性質.
例3 在△ABC中,A=,AB=6,AC=3,點D在BC邊上,AD=BD,求AD的長.
分析 根據(jù)題意,設出△ABC的內(nèi)角A,B,C所對邊的長分別為a,b,c.由余弦定理求出a的長度,再由正弦定理求出角B的大小,在△ABD中,利用正弦定理即可求出AD的長度.
解 設△ABC的內(nèi)角A,B,C所對邊的長分別是a,b,c,
由余弦定理,得a2=b2+c2-2bccos∠BAC=(3)2+62-2×3×6×cos=18+36-(-36)=90,
所以a=3.
又由正弦定理,得sin B===,
由題設知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