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考生物一輪總復習 7.2.1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隨堂高考分組集訓(含解析)
-
資源ID:105483098
資源大小:73.02KB
全文頁數(shù):4頁
- 資源格式: DOC
下載積分:9.9積分
快捷下載

會員登錄下載
微信登錄下載
微信掃一掃登錄
友情提示
2、PDF文件下載后,可能會被瀏覽器默認打開,此種情況可以點擊瀏覽器菜單,保存網(wǎng)頁到桌面,就可以正常下載了。
3、本站不支持迅雷下載,請使用電腦自帶的IE瀏覽器,或者360瀏覽器、谷歌瀏覽器下載即可。
4、本站資源下載后的文檔和圖紙-無水印,預覽文檔經(jīng)過壓縮,下載后原文更清晰。
5、試題試卷類文檔,如果標題沒有明確說明有答案則都視為沒有答案,請知曉。
|
2022年高考生物一輪總復習 7.2.1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隨堂高考分組集訓(含解析)
2022年高考生物一輪總復習 7.2.1基因突變和基因重組隨堂高考分組集訓(含解析)
題組一 基因突變
1. [xx·浙江高考]除草劑敏感型的大豆經(jīng)輻射獲得抗性突變體,且敏感基因與抗性基因是1對等位基因。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
A. 突變體若為1條染色體的片段缺失所致,則該抗性基因一定為隱性基因
B. 突變體若為1對同源染色體相同位置的片段缺失所致,則再經(jīng)誘變可恢復為敏感型
C. 突變體若為基因突變所致,則再經(jīng)誘變不可能恢復為敏感型
D. 抗性基因若為敏感基因中的單個堿基對替換所致,則該抗性基因一定不能編碼肽鏈
解析:突變體若為1條染色體的片段缺失所致,假設抗性基因為顯性,則敏感型也表現(xiàn)為顯性,假設不成立;突變體若為1對同源染色體相同位置的片段缺失所致,則此基因不存在了,不能恢復為敏感型;基因突變是不定向的,再經(jīng)誘變仍有可能恢復為敏感型;抗性基因若為敏感基因中的單個堿基對替換所致,有可能氨基酸序列不變或只有一個氨基酸改變或不能編碼肽鏈或肽鏈合成到此終止,所以A正確。
答案:A
2. [xx·江蘇高考]下圖是高產(chǎn)糖化酶菌株的育種過程,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
A. 通過上圖篩選過程獲得的高產(chǎn)菌株未必能作為生產(chǎn)菌株
B. X射線處理既可以引起基因突變也可能導致染色體變異
C. 上圖篩選高產(chǎn)菌株的過程是定向選擇過程
D. 每輪誘變相關基因的突變率都會明顯提高
解析:X射線既可改變基因的堿基序列引起基因突變,又能造成染色體片段損傷導致染色體變異;圖中是高產(chǎn)糖化酶菌株的人工定向選擇過程。通過此篩選過程獲得的高產(chǎn)菌株的其他性狀未必符合生產(chǎn)要求,故不一定能直接用于生產(chǎn);誘變可提高基因的突變率,但每輪誘變相關基因的突變率不一定都會明顯提高。
答案:D
題組二 基因重組
3. [xx·江蘇高考]某植株的一條染色體發(fā)生缺失突變,獲得該缺失染色體的花粉不育,缺失染色體上具有紅色顯性基因B,正常染色體上具有白色隱性基因b(如圖)。如以該植株為父本,測交后代中部分表現(xiàn)為紅色性狀。下列解釋最合理的是( )
A. 減數(shù)分裂時染色單體1或2上的基因b突變?yōu)锽
B. 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時姐妹染色單體3與4自由分離
C. 減數(shù)第二次分裂時非姐妹染色單體之間自由組合
D. 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時非姐妹染色單體之間交叉互換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減數(shù)分裂、遺傳定律的基本知識。從題中信息可知,突變植株為父本,減數(shù)分裂產(chǎn)生的雄配子為b和B,后者花粉不育。正常情況下,測交后代表現(xiàn)型應都為白色性狀,而題中已知測交后代中部分為紅色性狀,推知父本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產(chǎn)生了含B基因的正常染色體的可育花粉,而產(chǎn)生這種花粉最可能的原因是減Ⅰ同源染色體聯(lián)會時非姐妹染色單體之間發(fā)生交叉互換,故D最符合題意;題中缺乏判斷最可能發(fā)生了基因突變的相關信息,減Ⅱ時姐妹染色單體分開與此題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無關,減Ⅱ時沒有非姐妹染色單體的自由組合,故A、B、C均不符合題意。
答案:D
4. [xx·北京高考]擬南芥的A基因位于1號染色體上,影響減數(shù)分裂時染色體交換頻率,a基因無此功能;B基因位于5號染色體上,使來自同一個花粉母細胞的四個花粉粒分離,b基因無此功能。用植株甲(AaBB)與植株乙(AAbb)作為親本進行雜交實驗,在F2中獲得了所需的植株丙(aabb)。
(1)花粉母細胞減數(shù)分裂時,聯(lián)會形成的________經(jīng)________染色體分離、姐妹染色單體分開,最終復制后的遺傳物質被平均分配到四個花粉粒中。
(2)a基因是通過將T-DNA插入到A基因中獲得的,用PCR法確定T-DNA插入位置時,應從圖1中選擇的引物組合是________。
(3)就上述兩對等位基因而言,F(xiàn)1中有________種基因型的植株。F2中表現(xiàn)型為花粉粒不分離的植株所占比例應為________。
(4)雜交前,乙的1號染色體上整合了熒光蛋白基因C、R。兩代后,丙獲得C、R基因(圖2)。帶有C、R基因的花粉粒能分別呈現(xiàn)出藍色、紅色熒光。
①丙獲得了C、R基因是由于它的親代中的________在減數(shù)分裂形成配子時發(fā)生了染色體交換。
②丙的花粉母細胞進行減數(shù)分裂時,若染色體在C和R基因位點間只發(fā)生一次交換,則產(chǎn)生的四個花粉粒呈現(xiàn)出的顏色分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本實驗選用b基因純合突變體是因為:利用花粉粒不分離的性狀,便于判斷染色體在C和R基因位點間__________________,進而計算出交換頻率。通過比較丙和________的交換頻率,可確定A基因的功能。
解析:本題考查關于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同源染色體聯(lián)會時期交叉互換概念及過程的理解。試題考查方式較為靈活,極具特色。屬較高水平的考查試題。(1)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同源染色體聯(lián)會形成四分體,減數(shù)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體會分離。(2)根據(jù)PCR的原理以及DNA復制時,是從一條鏈的5′端向3′端進行的,選擇圖1中引物Ⅱ和Ⅲ時,即可將Ⅱ的右側、Ⅲ的左側共同覆蓋區(qū)域的DNA片段大量擴增,再進行該片段的測序,即可確定T-DNA在A基因中的插入位置。若選用Ⅰ、Ⅱ或Ⅰ、Ⅲ兩引物組合,則無法對某一確定的DNA片段進行擴增和測序。(3)用植株甲(AaBB)與植株乙(AAbb)雜交,F(xiàn)1有AABb、AaBb兩種基因型。F1自交得到的F2中,bb純合的概率為1/4。(4)①雜交前,乙中C、R基因與A基因位于1號染色體上,兩代后,丙的含a基因的1號染色體這一對同源染色體上分別獲得了C基因和R基因,由于這一對同源染色體中的兩條染色體分別來自丙的父本和母本,由此可知丙的親代中父本和母本的減數(shù)分裂過程中都發(fā)生了染色體交換。②丙的花粉母細胞進行減數(shù)分裂時,若C、R所在染色體基因位點之間“只發(fā)生一次交換”,則復制后的C、R基因中一個換至同源染色體中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上,致使此染色單體含有C、R兩種基因,表現(xiàn)為藍和紅疊加色。發(fā)生交換的另一條非姐妹染色單體則不含C、R基因,致使花粉粒無色。沒發(fā)生交換的非姐妹染色單體上分別含C基因和R基因,花粉粒分別為藍色和紅色,所以四個花粉粒呈現(xiàn)顏色應為:紅色、藍色、藍和紅疊加色、無色。③b基因不能使來自同一個花粉母細胞的四個花粉粒分離,本實驗選用b基因純合突變體是利用了花粉粒不分離的性狀,便于統(tǒng)計,并判斷出染色體在C和R基因位點間是否發(fā)生互換及交換的次數(shù),并計算出交換頻率,通過丙(aa)和乙(AA)個體的交換頻率進行比對,可確定A基因對于交換頻率的影響。
答案:(1)四分體 同源 (2)Ⅱ和Ⅲ (3)2 25%
(4)①父本和母本 ②藍色、紅色、藍和紅疊加色、無色 ③交換與否和交換次數(shù) 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