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包頭市達茂旗百靈廟第二中學八年級語文上冊答謝中書書導學案(無答案) 新人教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內蒙古包頭市達茂旗百靈廟第二中學八年級語文上冊答謝中書書導學案(無答案) 新人教版(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
27 答謝中書書
學習目標:
了解作者的有關情況,根據注釋翻譯課文,并能背誦默寫課文。
賞析景物描寫,積累優(yōu)美的寫景詞句,培養(yǎng)熱愛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學習重難點:
翻譯課文,掌握字詞,背誦默寫課文,引導學生感受作品優(yōu)美的意境,體會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知識鏈接:
陶弘景――南北朝時期的思想家、醫(yī)學家和文字家。又被稱為“山中宰相”。他的《答謝中書書》,描繪山川秀美,清新簡淡,為歷代寫景名作?!皩嵱缰啥肌毖院喍馓N。表現了作者陶醉山水的愉悅之情。自從謝靈運以來,沒有人能夠欣賞它的妙處,而作者卻能從中發(fā)現無盡的樂趣,并深感自豪,期與謝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吧街性紫唷报D
2、―齊高帝曾經召他進宮陪伴太子讀書。后來,陶弘景遠離塵世,隱居句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陰陽五行、山川地理、天文氣象。梁武帝繼位后,他“禮聘不出”。因此,每逢有兇吉、祭祀、征討大事,朝廷都要派人進山向他請教,故稱他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當輕風吹拂松枝,發(fā)出“沙沙”的聲響時,他就象聽到仙樂一樣如癡如狂。有時,他竟一人進山,專去聽山野松濤之聲,人又稱之“仙人”。
學習時間: 一課時
學習過程:
一、預習、導學
同學們,我們無不為三峽的雄奇險拔、清幽秀色所陶醉。其實,莽莽神州,茫茫九派,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我們偉大的祖國哪兒不是神奇如畫呢?不信,就請你細細品讀陶弘景的寫景小品文《答謝
3、中書書》,讀完后你一定會覺得江南的山水真是一幅清麗的山水畫,是一首流動的山水詩呢!
1.找資料,了解作者。
2.把“書”這種文體的有關知識寫下來。
3、初讀文章,給下列劃橫線的字注音。
①夕日欲頹( )
②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 ③曉霧將歇( )
4、學生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文句,讀出節(jié)奏、韻律、情調: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云,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
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二、學習、研討
1.借
4、助課下注釋解釋下列加橫線詞的意思。
五色交輝( ) 四時俱備( )
曉霧將歇( ) 夕日欲頹( )
沉鱗競躍( )
實是欲界之仙都( )
未復有與其奇者( )
2.對照課下注釋,理解文句,整體感知文意,并劃出疑難詞句。重點翻譯下列句子。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
未復能有與其奇者。
夕日欲頹,沉鱗竟躍。
5、深入探究
1、山川之美,在詩人陶弘景的筆下是怎樣的情景?(引原句)
2、作者是怎樣從聽覺與視覺的角度來寫一天中的景物變化?(引原句)
3、作者從哪幾個方面描繪自己隱居地的秀美景色?
4、陶弘景是怎樣贊賞謝靈運對山水石的領悟?(引原句)
5、作者是怎樣進行動靜結合的景物摹寫的?
6、“高峰入云,清流見底。”這兩句描寫了哪些景物?是從哪些角度來寫的?
7、“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痹囉眯蜗蟮恼Z言描繪其畫面,并說說這幾句描寫取得怎樣的表達效果?
8、本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最能體現作者思想感情的語句是什么?
四、積
6、累遷移
1.總領全文景觀的句子是什么?
2.文中表現晨昏變化之美的句子是什么?
3.能概括全文主題的句子是什么?
4.文中用簡潔的語句描繪高山流水的語句是什么?
五、主題和寫法技巧歸納:
①表達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悅之情和與能夠和古今山水知音比肩的得意之感?!皩嵤怯缰啥肌W钥禈芬詠?,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② 先 仰 視“高 峰 入 云”,再俯視“ 清流見底”,又平看“兩岸石壁”“青林翠竹”,最后又分“曉”“夕”兩層來寫,一句一景,次第井然。同時注意了色彩的配合、晨夕的變化,動靜的結合等。
六、當堂測評:
1.解釋下列語句中劃線的字詞:
五色交輝:_____
7、_______
曉霧將歇:____________
夕日欲頹:____________
2.翻譯句子。
①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這篇短文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文章線索:
《答謝中書書》
總寫山川之美 聽覺與視覺 形態(tài)、色彩、聲音 動靜結合 議論抒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