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 第二單元 相關讀物-《孟子見梁惠王 胠篋》課件 新人教版選修《中國文化經(jīng)典研讀》.ppt》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高中語文 第二單元 相關讀物-《孟子見梁惠王 胠篋》課件 新人教版選修《中國文化經(jīng)典研讀》.ppt(28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相關讀物 孟子見梁惠王 胠篋,【詞句積淀】 一、字音辨識 百乘( ) 弒其君( ) 不饜( ) 胠篋( )( ) 緘縢( )( ) 盜跖( ) 扃 ( )( ) 罔罟( )( ) 擢亂( ) 耒耨( )( ) 掊擊( ) 斗斛( ) 斧鉞( ) 殫殘( ) 鑠絕( ) 答案:shnɡ sh yn/qū qi jiān tnɡ zh/jiōnɡ ju wǎnɡ ɡǔ zhu/lěi nu pǒu h/yu dān shu,﹒,﹒,﹒,﹒,﹒,﹒,﹒,﹒,﹒,﹒,二、熟語積累 1.唇亡齒寒:嘴唇?jīng)]有了,牙齒就會感到寒冷。比喻雙方互相依存,利害相關。 2.上下交征:指上上下
2、下互相求取利益。交,互相。征,求取、追逐。 3.探囊胠篋:伸手掏摸口袋,撬開小箱子。指偷盜。,三、名句默寫 1.故曰:________________,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2.故嘗試論之,________________,有不為大盜積者乎? 3.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魯酒薄而邯鄲圍,圣人生而大盜起。 5.________________,竊國者為諸侯。 答案:1.魚不可脫于淵 2.世俗之所謂知者 3.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4.唇竭則齒寒 5.彼竊鉤者誅,【文言歸類】 一、通假字 1.將為胠篋、探囊、發(fā)匱之盜而為守備(“___
3、__”同“_____”) 2.然則鄉(xiāng)之所謂知者(“_____”通“_____”,_____) 3.罔罟之所布(“_____”同“_____”) 4.闔四竟之內(“_____”同“_____”,_____) 5.子胥靡(“_____”通“_____”) 6.擿玉毀珠(“_____”通“_____”,_____) 答案:1.匱 柜 2.鄉(xiāng) 向 先前,從前 3.罔 網(wǎng) 4.竟 境 疆界 5.靡 糜 6.擿 擲 扔掉,二、一詞多義 1.遺 答案:動詞,遺棄、拋棄/形容詞,遺留,專指死者留下的/動詞,遺失、丟失/動詞,送給/名詞,遺失、遺漏的東西,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 ) 深追先帝遺詔(《出師表》)(
4、) 秦無亡矢遺鏃之費(《過秦論》)( ) 使人遺趙王書(《廉頗藺相如列傳》)( ) 路不拾遺( ),,2.發(fā) 答案:動詞,打開/動詞,把箭射出去、發(fā)射/動詞,征發(fā)、征調/動詞,送、發(fā)送/動詞,生長、長出/名詞,頭發(fā)/名詞,毛,指草木,將為胠篋、探囊、發(fā)匱之盜而為守備( ) 見其發(fā)矢十中八九(《賣油翁》)( ) 發(fā)閭左適戍漁陽(《陳涉世家》)( ) 使人發(fā)書至趙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相思》)( ) 蒼顏白發(fā),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醉翁亭記》)( ) 窮發(fā)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逍遙游》)( ),,3.治 答案:動詞,建置/形容詞,治理得好、社會安定太
5、平/動詞,醫(yī)治/動詞,懲治、處置/動詞,治理,治邑、屋、州、閭、鄉(xiāng)、曲者( ) 而天下始治矣( ) 醫(y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扁鵲見蔡桓公》)( ) 不效,則治臣之罪(《出師表》)( )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陳情表》)( ),,4.交 答案:副詞,互相/名詞,交情/名詞,交往的人/名詞,盟約/名詞,交界,上下交征利( ) 為刎頸之交(《廉頗藺相如列傳》)( ) 請息交以絕游(《歸去來兮辭并序》)( ) 合從締交,相與為一(《過秦論》)( ) 臺隍枕夷夏之交(《滕王閣序》)( ),,5.獨 答案:副詞,僅、只有/副詞,單獨/副詞,表反問,難道/名詞,年老沒有子的人,所盜者豈獨其國邪( ) 沛公則置
6、車騎,脫身獨騎(《鴻門宴》)( ) 獨畏廉將軍哉(《廉頗藺相如列傳》)( ) 鰥寡孤獨( ),,6.固 答案:動詞,加固/形容詞,牢固/形容詞,堅決,堅持/名詞,險要的地勢/副詞,本來,原來,固扃 ( ) 唯恐緘縢、扃 之不固也( ) 藺相如固止之(《廉頗藺相如列傳》)( ) 秦孝公據(jù)崤函之固(《過秦論》)( )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 ),,三、指出下列加點詞的活用類型并釋義 1.名詞活用 (1)曷嘗不法圣人哉 ( )___________ (2)皆外立其德而爚亂天下者也 ( )___________ (3)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 )___________ (4)茍為后義
7、而先利 ( )___________ 答案:(1)名詞作動詞 效法 (2)名詞作狀語 對外 (3)名詞的使動用法 使……得利 (4)名詞的意動用法 以……為后;以……為先,﹒,﹒,﹒,﹒,﹒,2.形容詞活用 (1)而身處堯舜之安 ( )________ (2)不遠千里而來 ( )________ 答案:(1)形容詞作名詞 安穩(wěn)的地位 (2)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以……為遠,﹒,﹒,四、古今異義 1.滅文章,散五采,膠離朱之目 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_ 今義:多指篇幅不很長的單篇作品 2.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 古義:____________________ 今義:不可以,不
8、中用,不好;接近于死亡;程度極深,不得了 答案: 1.文辭,文飾 2.不能行竊,五、判斷下列文言句式的類型并翻譯。 1.此世俗之所謂知也。( ) 翻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 ) 翻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判斷句?!按恕病笔桥袛嗑涞臉酥尽_@就是一般人所說的聰明做法。 2.判斷句?!啊撸病笔桥袛嗑涞臉酥?。那些所謂的圣人,就是治理天下的利器,是不可以用來明示天下的。,
9、3.昔者龍逢斬,比干剖,萇弘胣,子胥靡。( ) 翻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何以利吾國?( ) 翻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3.被動句。語意被動句。從前龍逢被斬首,比干被剖心,萇弘被車裂,子胥被拋尸江中任其糜爛。 4.賓語前置句。賓語“何”前置于介詞“以”前。怎樣使我的國家得利?,5.何適而無有道邪?( ) 翻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天下未之有也。( ) 翻譯
1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5.賓語前置句。賓語“何”前置于動詞“適”前。到什么地方會沒有規(guī)矩和準繩呢? 6.賓語前置句。賓語“之”前置于動詞“有”前。天下是沒有的。,7.故跖之徒問于跖曰。( ) 翻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不奪不饜。( ) 翻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7.狀語后置句。狀語“于跖”置于謂語“問”后。因而盜跖的門徒向盜跖問道。 8
11、.省略句,“不奪”前后分別省略主語和賓語。(他們)不奪取(國君的地位和利益)是絕對不會滿足的。,【語句品評】 1.故嘗試論之,世俗之所謂知者,有不為大盜積者乎?所謂圣者,有不為大盜守者乎? 【句意品讀】人們熟知的那些智者、圣人,他們?yōu)樯鐣驀易龀隽酥卮蟮呢暙I,為社會或國家積累了大量的精神和物質財富;但他們的成果卻往往被“大盜”盜取和利用。 【知行啟迪】莊子的這一觀點存在一定的合理性。圣人之道不僅有利于善人,也能給“大盜”帶來好處。聯(lián)系當今社會,比如人情事理本是我們禮儀之邦文明的象征,但也產(chǎn)生了各種各樣的潛規(guī)則。,2.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 【句意品讀】沒有一個有仁心卻遺棄父
12、母的人,沒有一個講道義卻把君王擺在次要位置上的人。即懷有仁義之心的人不會遺棄父母,不會怠慢君王之所急。孟子極力推崇仁義,認為仁義是維系人心的基礎。 【知行啟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參考示例:如果人人都知廉恥,講道義,就不會有“老而不養(yǎng)”“親而不奉”的社會悲劇,一個家庭就會和諧融洽,國家之間就會和平共處。所以,道義是這個社會長治久安的基石。,【備選鏈接】 唇竭則齒寒,魯酒薄而邯鄲圍,圣人生而大盜起。 【句意
13、品讀】“唇竭則齒寒”與“圣人生而大盜起”是關系比喻:就像唇齒依存一樣,圣人大盜也是相依存的?!棒斁票《悋迸c“圣人生而大盜起”是類比推理:魯酒薄而邯鄲圍,本無直接關系的二者卻有了必然的聯(lián)系,正像魯酒薄造成了邯鄲圍,圣人無意于起大盜,但大盜就是因圣人而起。 【知行啟迪】在現(xiàn)實社會中,人與人的交往會越來越密切,相互之間的依存關系也會越來越緊密,這就需要我們攜手共進,發(fā)揮各自的長處,營建和諧社會。,【精要研習】 1.孟子是否要人們完全不考慮“利”,放棄“利”呢?請說說你對孟子義利觀的理解。 【明確】(1)孟子積極肯定了人皆有物利需求,認為這種物利需求從根本上說是必然的、合理的。 (2)物利和道
14、德是相關相聯(lián)的、相生相長的。孟子指出,在物質達到一定水平時,務必加強道德教育,加強人倫道德觀念的培養(yǎng)。 總之,孟子并沒有因義而否定利,他認為應該先義后利,以義為先。,2.孟子的“義利觀”,在今天還有沒有現(xiàn)實意義? 【明確】在孟子看來,只追求利益,會使人忽略對道德的培養(yǎng)和完善,使行動失去合乎義的準繩。 個人的“利”,只要不損害別人的利益,并且和集體、國家的“利”在大方向上一致,追求它就是合理的。 在市場經(jīng)濟條件下,“利”多指的是“利益”和“金錢”等,很多人獲取了很多物質財富,但是精神空虛,忽略了精神層面的追求。孟子的“義利觀”對我們今天公民的道德規(guī)范建設具有借鑒意義。,3.《胠篋》一文是怎
15、樣論述中心的?這樣安排有什么好處? 【明確】本文的中心論點是闡述莊子所主張的“絕圣棄知”的思想。 這一觀點正式提出是在課文的最后一段。 文章一開頭從日常的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引出驚人之論:生活中人們 眼里的聰明做法,豈不是為大盜積聚做準備嗎?第二段將此結論推 廣、提升,用反問句的形式指出:所有的智者、圣人都是在為大盜積 聚、準備?。〗酉聛淼谌螢榱耸故ブǔ蔀榇蟊I的工具的意旨表 達得更顯豁,文章假設了一段盜跖和他手下的對話,并由此指出,圣 人之道不僅有利于善人,也能給大盜帶來好處。但畢竟天下善人少而,不善的人多,所以推論起來,壞人從圣人那里得到的好處更多,“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由此
16、推論出“圣人生而大盜起”的判斷,進而得出:打倒圣人,釋放盜賊,那么天下就太平了。第四段先重申圣人“已死”、大盜不起的意思,然后從反面指出“圣人不死,大盜不止”。第五段總結以上論述,提出“絕圣棄知”的主旨,并全面地陳述有關主張。 作者在論述中把自己“絕圣棄知”的主張放在文章的最后部分,不僅使全文的論述層次清楚,而且層間構成層進關系。這種在逐步推進中亮出自己的主張的寫法,能夠使自己的立論建立在更加堅實的說理基礎上,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備選要點】 試結合《胠篋》一文,分析莊子散文的藝術特色。 【明確】(1)莊子散文想象豐富,構思奇特,意境雄闊,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 《胠篋》中寫道,“谷虛
17、而川竭,丘夷而淵實。圣人已死,則大盜不起,天下平而無故矣。圣人不死,大盜不止”,這段描述充分展示了莊子在行文中豐富的想象力和奇特的構思,運用比興,讀來引人入勝。,(2)莊子行文筆法抑揚捭闔,變化萬千,欲行則行,欲止則止,形散而神不散。 文中先講龍逢、比干、萇弘、子胥等賢者皆遭殺戮,又云“為之斗斛以量之,則并與斗斛而竊之;為之權衡以稱之,則并與權衡而竊之;為之符璽而信之,則并與符璽而竊之;為之仁義以矯之,則并與仁義而竊之”,緣何?蓋因“竊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莊子為揭示此觀點,采用了引證、比喻、議論、抒情等手法,包羅萬象、上古下今,令人眼花繚亂,傳神地表達了他深刻的思想性,使哲理性的文章充滿了文學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