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專用)2014屆高考歷史一輪 課時跟蹤檢測(二十二) 改革開放和經濟騰飛與生活巨變(含解析) 岳麓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廣東專用)2014屆高考歷史一輪 課時跟蹤檢測(二十二) 改革開放和經濟騰飛與生活巨變(含解析) 岳麓版(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課時跟蹤檢測(二十二) 改革開放和經濟騰飛與生活巨變
(時間:45分鐘 滿分:100分)
說明:標“★”題難度稍大,意在提醒學生慎思慎做,教師可對這些題目進行選講。
一、選擇題(每小題5分,共60分)
1.(2012·廣州一模)下圖是1978年12月小崗村18戶農民按下的“紅手印”。他們立下生死狀,約定分田到戶。據此可得出的正確結論是( )
A.人民公社被撤銷
B.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全面推行
C.18戶農民分田到戶具有很大的風險
D.小崗村分田到戶拉開改革開放序幕
2.(2012·揭陽一模)1980年,某村實行生產責任制,一位老農高興地說:“土地又歸俺所有了,我愿種啥就
2、種啥……”對此評價不正確的是( )
A.正確反映了農村土地所有權的變革狀況
B.土地改革極大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
C.這種責任制不符合現代化農業(yè)的發(fā)展要求
D.自主經營符合市場經濟的發(fā)展方向
3.(2012·韶關調研)“第一是停止批鄧,人心大順;第二是冤案一理,人心大喜;第三是生產狠狠抓,人心樂開花?!贝恕奥≈腥摺北惶釤挒辄h的理論的會議是( )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C.中共“十三大” D.中共“十四大”
4.(2012·寧波模擬)有人用鄧小平的經典話語來概括改革開放30多年的基本經驗。改革開放的前15年,其基本特點應該是
3、( )
A.“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B.“摸著石頭過河”
C.“看準了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
D.“一個國家,兩種制度”
5.(2013·廣東百校聯考)小說《平凡的世界》中描述到,田福堂太痛苦了:當年搞合作化時,他曾懷著多么熱烈的感情把這些左鄰右舍攏合在一起;做夢也想不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又散伙了。田福堂的“痛苦”是緣于其不理解當時( )
A.農村所有制的變革 B.農村經營方式變化
C.農業(yè)經濟發(fā)展狀況 D.大伙對他的背叛
6.★國家機構的改革反映了時代的變遷。新中國成立后,1952年成立“國家計劃委員會”,1998年更名為“國家發(fā)展計劃委員會”
4、,再到如今的“國家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這種變化反映出( )
A.機構精簡,提高行政效率
B.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
C.政治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發(fā)展
D.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已不需要計劃
7.★據入世談判中國代表龍永圖回憶:“一般國家入世需要1~3年時間,而我們用了16年。最初6年就在討論一個問題:中國到底是不是市場經濟。當時我們反復講,我們是市場調節(jié)和計劃調節(jié)相結合的。最后人家說你不要講了,你就回答我一個問題,你們搞不搞市場經濟?當時誰敢講這個話呀!”這說明 ( )
A.中國需要進一步改革經濟體制
B.西方國家借經濟問題施壓中
5、國
C.世貿組織規(guī)則對中國發(fā)展不利
D.中國入世需要權利與義務統(tǒng)一
8.(2013·保定摸底)中國20世紀80年代初期涌來的外資,以香港資金占最大比重,達百分之八十。這種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
A.當時在國際上沒有良好外交環(huán)境
B.新時期的經濟政策對港商吸引力大
C.中國經濟薄弱不能吸引外資
D.香港經濟發(fā)達,富商多
9.1992年,上海證券交易所15支上市股票價格三天之內暴漲570%……第二年初,全國大大小小的開發(fā)區(qū)增加到2700多個,是一年前的20多倍,……全國消費品價格平均上漲了13%,全國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上漲50%以上。對于這種經濟現象說法準確的是( )
A
6、.改革開放尤其是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后,中國經濟發(fā)展迅速
B.改革開放取得初步成果后,經濟發(fā)展出現過猛、過熱情況
C.社會主義商品市場體系建立以后,經濟建設出現了新高潮
D.對外開放不斷擴大,外資涌入使中國經濟出現了異常發(fā)展
10.(2013·連云港摸底)2008年,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專欄作家吳曉波說:“自1978年以來,中國企業(yè)有三次創(chuàng)業(yè)的高潮點,分別是1984年、1992年和2001年?!庇欣谥袊髽I(yè)三次創(chuàng)業(yè)高潮形成的因素分別是( )
A.建立經濟特區(qū) 鄧小平南方講話 確立市場經濟體制目標
B.確立市場經濟體制目標 “三個代表”理論提出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
C.開放沿海
7、港口城市 開發(fā)、開放上海浦東 確立新時期黨的基本路線
D.擴大企業(yè)自主權 確立市場經濟體制目標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
11.“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的汽車工業(yè)是以載貨車為主導的,對轎車缺乏應有的重視,這使得我國的轎車工業(yè)技術水平長期處于極為幼稚的狀態(tài)?!钡腥苏J為其實當時的汽車工業(yè)結構是與當時我國的國情基本適應的。與之適應的國情主要是( )
A.我國汽車工業(yè)技術落后
B.我國采取優(yōu)先發(fā)展重工業(yè)的方針
C.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較低
D.我國基本是一個農業(yè)國家
12.(2012·潮州模擬)1979年3月,中央電視臺播出了建臺以來的第一條商業(yè)廣告:國產幸??蓸?。同時,
8、美國也宣布可口可樂將重返中國大陸市場。依據所學知識判斷以下理解正確的是( )
A.中國民族產業(yè)面臨挑戰(zhàn)
B.中國開始向市場經濟過渡
C.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系
D.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
二、非選擇題(第13題20分,第14題20分,共40分)
13.市場是一種古老的制度,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市場不但在或大或小的范圍里存在,而且常常扮演著重要角色。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其余坊巷市井,買賣關撲,酒樓歌館,直至四鼓后方靜,而五鼓朝馬將動,其有趁賣早市者,復起開張。無論四時皆然?!?
——(宋)耐得翁《都城紀勝》
“夢里曾作南柯守,少時元是東陵侯。今朝半醉歸草市,指點青簾上酒樓。”
9、
——(宋)陸游《雜賦》
材料二 在明代,特別是中葉以后……大小商人的數目迅速增長,江南、東南沿海和運河沿岸地區(qū)尤為商賈聚集之處。市場上的商品種類為數繁多,幾乎任何東西都可能出現在市場之上。不過,從遠途販運的角度來看,除屬于國家??厣唐返柠}和茶之外,流通量和交易額最大的商品,是糧食、棉花、棉布、絲和絲織品。
——朱紹侯、龔留柱《中國古代史教程》(下)
材料三 今自夷人來廈(廈門,下同)開市,凡洋貨皆系夷商自行轉運,閩省并無赴粵之商,粵省亦鮮來閩之賈,且該夷除販運洋貨外,兼運洋布洋棉,其物充積于廈口,內地之商販,皆在廈運入各府銷變,其質既美,其價復廉,民間之買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由是江
10、浙之棉布,不復暢銷,商人多不販運;而閩產之土布土棉,遂因之壅滯不能出口……
——彭澤益《中國近代手工業(yè)史資料》第一卷
材料四 最近十幾年里,對我們日常生活以及我們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影響最大最深刻的莫過于市場了?!欢袑⒔氖甑臅r間,市場從我們的社會生活中逐漸退出乃至消失,以至于整整一、二代中國人對于市場完全地感覺陌生。
——《市場·國家·公共領域》
請回答:
(1)據材料一概括宋代市場發(fā)展的特點。材料二反映了明代市場有何新發(fā)展?(8分)
(2)材料三反映了近代中國市場出現了什么新現象?這從本質上反映了近代中國的經濟結構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4分)
11、(3)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材料四中建國“將近四十年的時間,市場從我們的社會生活中逐漸退出乃至消失”的主要原因。20 世紀90 年代以來,市場又是怎樣回到“我們的社會生活中”的?(8分)
14.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圖片是物化的歷史。下列圖片反映了建國初期的經濟發(fā)展狀況,閱讀并完成探究問題。
材料二 中國創(chuàng)造了一次經濟飛躍。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的四年間,毛澤東領導下的政府開始使經濟處于政府的控制之下,并開始了系列的五年計劃。鑒于同“大躍進”和“文化大革命”聯系在一起的錯誤政策,中國領導人在20世紀70年代末開始了經濟改革,推翻最初采取的一些政策,向外面的世界開
12、放中國市場,鼓勵外來投資和引進外國技術?!^去的計劃經濟體系已經讓位于以商品和服務的需求來決定產量和價格,政府的作用僅局限于為市場經濟提供穩(wěn)定的競爭環(huán)境。中國日益接近全球經濟超級大國這一地位。
——摘編自(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材料三 “五年計劃”是中國國民經濟計劃的一部分,主要是對全國重大建設項目、生產力分布和國民經濟重要比例關系等做出規(guī)劃,為國民經濟發(fā)展遠景規(guī)定目標和方向。但2006年3月14日,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通過了“十一五規(guī)劃”綱要,首次將延續(xù)了五十多年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的“計劃”表述改為“規(guī)劃”。2010年中共十七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十二五規(guī)劃”建議中,從“國富
13、”到“民富”的轉變,縮小貧富差距、增強社會的公平正義、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等,成為公眾關注的亮點。
(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擬訂一個恰當的探究性活動主題。分析建國初出現材料一反映的經濟發(fā)展狀況的主要原因及由此帶來的嚴重影響。(10分)
(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經濟體制在改革前后的重大變化。(6分)
(3)依據材料三,分析從“五年計劃”到“五年規(guī)劃”體現了中國政府的經濟發(fā)展理念有何變化。(4分)
答 案
課時跟蹤檢測(二十二) 改革開放和經濟騰飛與生活巨變
1.選C 本題考查中國的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根據題干“
14、立下生死狀,約定分田到戶”說明“分田”有一定的風險。A項屬于政治改革,與題干經濟體制改革的性質不符;B項所指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才剛剛開始。D項與史實不符。
2. 選A 本題考查的是對歷史概念的理解。生產責任制沒有涉及土地所有權的變更,因此A項不正確。本題易錯選C項,生產責任制仍以家庭為基本單位,確與現代化農業(yè)發(fā)展要求不符,故C項表述正確。
3. 選B “停止批鄧” ——停止以階級斗爭為綱;“冤案一理”——撥亂反正,“生產狠狠抓”——抓經濟建設。這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三大內容。
4. 選B 改革開放前15年的大致時間是1978~1992年。在此期間中國一直是在“摸著石頭過河”,直至199
15、2年十四大才正式確立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5. 選B 20年前的合作化左鄰右舍攏合在一起,20年后,大家又散伙了,單干了,說明農村經營方式有集體到個體承包,故選B。
6. 選C 從“計劃——發(fā)展計劃——發(fā)展和改革”這樣的演變,這不僅反映一個國家機構名稱的變化,更主要是國家機構的改革反映了在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背景下,在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建立市場經濟的同時,建立起有中國特色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行政管理體制的發(fā)展過程。
7. 選A 本題旨在考查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從這段材料看,中國入世的主要障礙在于經濟體制問題。新中國最初效仿蘇聯,實行計劃經濟體
16、制;改革開放后,實行市場經濟與計劃經濟相結合;1992年,十四大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故應選A。
8. 選B 本題考查歷史問題分析能力。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大陸剛開始改革開放,新時期的經濟政策對港商吸引力大,所以出現材料反映現象。C項與題干內容不符,D項不是主要原因,A項說法不正確。
9.選B A項可排除,城市經濟體制改革開始于1984年,與材料時間上不符;C項說法錯誤,建立市場經濟體系1992年剛剛作為改革目標提出;D項我國對外開放從70年代末就開始了,不能直接反映題干中的現象。
10.選D 建立經濟特區(qū)發(fā)生在1980年,確立市場經濟體制目標發(fā)生在1992年,故排
17、除A;“三個代表”理論提出是在2001年,可排除B;確立新時期黨的基本路線是在1987年的黨的十三大上,可排除C;只有D項符合題意。
11. 選C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當時人們生活水平普遍比較低,無力購買轎車,社會需求量很小,即使大量生產,私人也無力購買。故選C。貨車也屬于汽車工業(yè)技術,不發(fā)展轎車不能代表中國汽車工業(yè)技術落后,排除A項;B項是發(fā)展策略和方針而不是國情;農業(yè)國也可以發(fā)展轎車,兩者沒有因果關系,排除D項。
12.選D 本題解題關鍵是抓住材料中的時間信息,結合所學知識,依據時代背景,正確選項為D。
13.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中國經濟從古代到近現代市場的理解能力。第(1)
18、問宋代和明代市場的概況,依據材料概括分析;第(2)問從材料中看出沿海商人販賣的東西很多都是洋貨,表明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小農經濟破產;第(3)問的時間應該是八十年代,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分析,市場回到我們的生活中從鄧小平南方談話開始到現在,逐條列出就可以。
答案:(1)宋代:市打破時間、空間限制,市場擴大;草市具備比較完備的飲食服務設施。明代:商人數量增加,市場商品種類繁多,長途販運發(fā)達。
(2)新現象:西方工業(yè)品充斥東南沿海市場,傳統(tǒng)手工業(yè)品滯銷。變化:自然經濟開始解體,中國逐步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
(3)主要原因:1953~1956年中國實行三大改造,建立起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過程:鄧小
19、平南方談話奠定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理論基礎;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21世紀初,我國初步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4.解析:本題考查現代中國的經濟建設。第(1)問,首先明確三幅圖片分別體現的是社會主義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三面紅旗”),然后歸納概括其“主題”;“原因”和“影響”調動和運用所學知識即可作答。第(2)問,“變化”即比較改革開放前后中國經濟體制發(fā)生的轉變。第(3)問,材料信息“……縮小貧富差距、增強社會的公平正義、轉變經濟發(fā)展方式”說明從“五年計劃”到“五年規(guī)劃”體現了中國政府的經濟發(fā)展理念側重于民生和科學發(fā)展,據此歸納概括即可。
答案:(1)主題:社會主義建設中的挫折與失誤。原因:對社會主義建設缺乏經驗;忽視了客觀規(guī)律和超越了歷史發(fā)展階段;導致國民經濟出現混亂,是1959-1961年出現嚴重經濟困難的重要原因。
(2)改革前,中國實行計劃經濟體制,排斥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的作用;改革后,中國將計劃經濟(或國家宏觀調控)與市場經濟有機結合。
(3)變化:從單純重視經濟發(fā)展到既重視經濟發(fā)展又關注民生;重視發(fā)展方式,強調科學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