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專用)高考語文二輪復習 考前三個月 第一章 核心題點精練 專題六 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閱讀 精練二十二 經(jīng)典思想內涵的準確把握與準確回答課件》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浙江專用)高考語文二輪復習 考前三個月 第一章 核心題點精練 專題六 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閱讀 精練二十二 經(jīng)典思想內涵的準確把握與準確回答課件(4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核心題點精練二十二經(jīng)典思想內涵的準確把握與準確回答第一章專題六 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閱讀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閱讀是浙江卷考查的一道獨特風景線。要很好地完成任務,準確回答問題,需要從兩大方面努力:一是認真研讀如論語選讀等文化經(jīng)典,把握住它的思想內涵及其承接的語言文字;二是加大訓練量,以練促讀,讀練結合。精練先做精練點撥精練再做欄目索引一、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題目。一、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題目。(1)葉公問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對。子曰:“女奚不曰:其為人也,發(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論語述而)(2)忘食,則不知貧賤;忘憂,則不知苦戚;忘老,則不知死生;非至人安能至此。(康有為論語注)精練
2、先做(3)學有未得,憤而忘食。學有所得,樂以忘憂。學無止境,斯孔子之憤與樂亦無止境。如是孽孽,惟日不足,而不知年歲之已往。言之甚卑近,由之日高遠。圣人之學,人人所能學,而終非人人之所能及;而其所不能及者,則仍在好學之一端。此其所以為大圣歟!(錢穆論語新解)1.根據(jù)(1)(3)兩則材料,用一個詞語概括孔子的主要特點。答案答案好學。12答案2.對孔子的那句話,康有為和錢穆在理解上有什么不同?請作簡析。答案12答案答案兩者分析側重點有所不同??涤袨檎劦氖且蚝脤W而達到的境界,關注的是結果;不在乎世俗的貧賤與憂苦,忘記了歲月的流逝。錢穆說的是學習的不同狀態(tài)及由此產(chǎn)生的結果,關心的是兩者間的關系:學有未得
3、,憤而忘食;學有所得,樂以忘憂。因為學無止境,所以不知老之將至。參考譯文(1)葉公向子路問孔子是怎樣的一個人,子路不回答??鬃訉ψ勇氛f:“你為什么不這樣說:他的為人,發(fā)憤用功起來忘記吃飯,快樂起來忘記憂愁,不覺得衰老快要到來,如此而已?!?2)忘記了吃飯,就不知道貧窮與低賤;忘記了憂愁,就不知道辛苦和悲戚;忘記自己將要衰老,就不知道生與死的區(qū)分;不是至高無上的人哪里能到這樣的境界呢?12參考譯文(3)學習沒有所獲,就會發(fā)憤而忘了吃飯。學習有所收獲,就會快樂得忘了憂愁。學習沒有止境,這樣孔子的發(fā)憤和快樂也沒有止境。像這樣勤勉,只擔心時間不足,而不知道歲月已經(jīng)過去了。說的時候非常謙卑淺俗,由此一天
4、天達到高遠的境界。圣人學習的,人人都能學習,但最終不是人人都能達到的;而人們所不能達到的,則仍然在好學這一點上。這就是他之所以成為大圣人的原因啊!12二、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題目。二、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題目。(1)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論語子路)(2)功當其事,事當其言,則賞;功不當其事,事不當其言,則罰。(韓非子二柄)(3)天下無指者,生于物之各有名,名不為指也。(公孫龍指物論)3.(1)(3)兩則材料中提到的“名”分別是指_和_。(定)名分 名稱答案344.分析(1)(2)兩則材料中孔子、韓非子對于言行問題的不同見解。答案答案孔子側重說
5、言,強調言要行得通;認為不能馬虎對待自己的言語,要能夠說得清相應的名分,說出來還一定要行得通。韓非子側重說行,通過考察行是否和言統(tǒng)一來進行賞罰;認為功效符合職事,職事符合言論,就賞;功效不符合職事,職事不符合言論,就罰。答案34參考譯文(1)所以君子用一個詞,一定(有它一定的理由,)可以說得出來,而順理成章的話也一定行得通。君子對于措辭說話,要沒有一點馬虎的地方才罷了。(2)功效符合職事,職事符合言論,就賞;功效不符合職事,職事不符合言論,就罰。(3)世界上之所以沒有獨立存在的物的屬性,是因為物有各自的名稱,而物的名稱并不反映物的具體屬性。34參考譯文三、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題目。三、閱
6、讀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題目。一一君子之于物也,愛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親。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孟子盡心上)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孟子盡心上)二二若使天下兼相愛,愛人若愛其身,猶有不孝者乎?視父兄與君若其身,惡施不孝?視弟子與臣若其身,惡施不慈?(墨子兼愛上)夫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惡人者,人必從而惡之;害人者,人必從而害之。(墨子兼愛中)5.根據(jù)上述材料可知,在“愛”的問題上,孟子主張_愛,墨子主張_愛。(各用一個字概括)答案56仁兼6.結合材料,簡析孟子之“愛”與墨子之“愛”的
7、區(qū)別。答案答案孟子之“愛”:由己及人有差等;以血緣為基礎,出于天性。墨子之“愛”:視人如己無差等;以利益交換為基礎,出于功利心。(言之成理即可)答案56參考譯文一君子對于萬物,愛惜它,但談不上仁愛;對于百姓,抱仁愛之心,但談不上親愛之情。只有親愛親人才能仁愛百姓,只有仁愛百姓才能愛惜萬物。人不經(jīng)學習就能做的,那是良能;不經(jīng)思考就能知道的,那是良知。年幼的孩子,沒有不知道要愛他父母的,等到他長大后,沒有不知道要敬重他兄長的。56參考譯文二假若使天下人都能相親相愛,愛別人就像愛自己,還能有不孝的人嗎?看待父親、兄長和君王像自己一樣,怎么會做出不孝的事呢?看待弟子與臣下像自己一樣,怎么會做出不慈愛的
8、事呢?愛別人的人,別人也隨之愛他;有利于別人的人,別人也隨之有利于他;憎惡別人的人,別人也隨之憎惡他;損害別人的人,別人也隨之損害他。56四、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題目。四、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題目。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君所謂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謂否而有可焉,臣獻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無爭心今據(jù)不然。君所謂可,據(jù)亦曰可;君所謂否,據(jù)亦曰否。若以水濟水,誰能食之?若琴瑟之一專,誰能聽之?同之不可也如是。(晏嬰論和與同)注注獻:進言指出。干:違背。據(jù):大夫梁丘據(jù)。7.上面兩段文字體現(xiàn)了孔子的_思想。中庸答案788.結合材料,簡要分析“
9、和”與“同”的差異。答案答案(1)“和”,講究原則以尋求各方的統(tǒng)一與平衡,如材料所言,國君認為可行之事而實則有不可行的因素,臣下應加以指出,切不可君云亦云,反之亦然?!巴?,則是無原則的調和,君云亦云。(2)“和”的結果是達到整體的和諧,使可行的更加完備;不可行的能從中汲取積極的因素?!巴钡慕Y果,則因異口同聲而趨于單調沉悶,給事業(yè)帶來損害。答案78參考譯文(1)孔子說:“君子和諧而不同一,小人同一而不和諧?!?2)國君認為可以的,其中也包含了不可以,臣下進言指出不可以的,使可以的更加完備;國君認為不可以的,其中也包含了可以的,臣下進言指出其中可以的,去掉不可以的。因此,政事平和而不違背禮,百
10、姓沒有爭斗之心現(xiàn)在梁丘據(jù)不是這樣。國君認為可以的,他也說可以;國君認為不可以的,他也說不可以。如果用水來調和水,誰能吃得下去?如果用琴瑟老彈一個音調,誰能聽得下去?不應當相同的道理,就像這樣。參考譯文78一、通過閱讀,抓住關鍵詞語,準確把握思想內容一、通過閱讀,抓住關鍵詞語,準確把握思想內容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閱讀所提供的語段材料,都具有短小凝練、字約意豐的特點。閱讀它們,既要遵循文言文閱讀的一般要求,更要把握經(jīng)典閱讀的獨特性,這種獨特性在于迅速提取關鍵詞語(個別材料在語句中),由此對接經(jīng)典名家中哪一章哪一部分的思想內容,進而準確把握其思想內涵。如2017年浙江卷兩段論語材料,能體現(xiàn)孔子教育技巧的是他
11、對兩個學生的教育用語上:對子貢,用“(吾與女)弗如”;對顏淵,用“(我與爾)有是”,一個“弗如”,一個“有是”,可以看出因人而異的勉勵技巧;再加上“吾與女”“我與爾”主語的使用,體現(xiàn)了孔精練點撥子沒有為師之架,處處把自己擺進去的平等思想。又如2016年浙江卷墨子節(jié)用段,其思想內涵已明確為“節(jié)用”,而“節(jié)用”的關鍵含義就體現(xiàn)在“去費”,如何“去費”呢?“用財不費”“民德不勞”。通過層層關鍵詞語的提取,墨子節(jié)用思想的具體內涵就十分清楚了,答題更不在話下了。因此,提取關鍵詞語,對接經(jīng)典思想,是經(jīng)典閱讀的獨有方式。二、因題而異,準確回答二、因題而異,準確回答從命題形式和考查能力上看,有的題目側重識記理
12、解,有的側重歸納概括,有的側重分析評價。1.對于側重識記理解的題目,要善于抓材料的關鍵詞句,提煉觀點,并結合題干提示,檢索相關知識(名句、成語、思想等)。2.對于側重歸納概括的題目,要根據(jù)問題的指向,準確提煉作者的觀點。準確提煉觀點的一個快捷有效的方法是:從“仁政、忠孝、信義、友愛、修身、教學”這幾個方面去思考,因為這幾個方面是古代社會的主流價值觀。3.對于側重分析評價的題目,要在提煉觀點的基礎上,對選文中所蘊含的哲學思想或處世立命的道理進行正確的評價。評價要客觀、準確,符合時代的主流意識。一般要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以一分為二或發(fā)展的眼光看待問題,不能片面偏激。一、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
13、的題目。一、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題目。子路曰:“衛(wèi)君待子而為政,子將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論語子路)子曰:“茍正其身矣,于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論語子路)精練再做1.分別概括兩則材料中孔子力主匡正的內容:_和_。答案12正名 正己(正身)2.孔子如此重視“正”,其中蘊含了他怎樣的思想主張?請加以分析。答案答案(1)崇尚禮樂之制:春秋時期禮崩樂壞,孔子希望匡正名分,恢復周禮,以維護有差別、有等級的社會秩序。(2)主張為政以德:孔子強調為政必先正己,以身作則,要以
14、仁厚的情懷和道德禮法引導人民向上向善,方能收到風行草偃的效果。答案12參考譯文子路說:“如果衛(wèi)君等待先生去治理國政,先生將先做什么?”孔子說:“那一定是糾正名分吧!名分不糾正,那么說話就不順當;說話不順當,那么事情就辦不成;事情辦不成,那么禮樂就不能復興;禮樂不能復興,那么刑罰就不會得當,刑罰不得當,那么百姓就會手足失措?!笨鬃诱f:“如果端正了自身的行為,管理政事還有什么困難呢?如果不能端正自身的行為,怎能使別人端正呢?”12參考譯文二、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題目。二、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題目。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論語里仁)子曰:“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如
15、不可求,從吾所好。”(論語述而)子墨子曰:“所謂貴良寶者,為其可以利也。今用義為政于國家,人民必眾,刑政必治,社稷必安。所為貴良寶者,可以利民也,而義可以利人,故曰:義,天下之良寶也?!?墨子耕柱)3.根據(jù)材料,概括孔子、墨子的義利觀。答案答案孔子不反對富貴,但強調義的重要,先義后利,重義輕利;墨子以利人、利民為義,主張義與利統(tǒng)一,義利并舉。答案34答案答案孔子的義利觀有現(xiàn)實意義:我們要守法致富,在義與利矛盾時要先義后利,重義輕利;防止見義忘利,違法牟取暴利。在今天,墨子的義利觀有借鑒作用,既肯定“利人”為至善的標準,維護了道德原則的尊嚴;又把“義”看成是達到“利人”“利天下”的手段。不能簡單
16、地重義輕利,也不要極端地追求功利。4.在當今經(jīng)濟社會背景下,你怎么評價孔子、墨子的義利觀?答案34參考譯文孔子說:“君子懂得的是義,小人懂得的是利?!笨鬃诱f:“如果富貴合乎道,是可以去追求的,即使是給人執(zhí)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貴不合乎道,是不可以去追求的,那就還是按我的愛好去行事?!蹦诱f:“之所以貴重良寶的原因,是因為它們可以使人得到利益?,F(xiàn)在用義在國家施政,人口必然增多,刑政必然得到治理,社稷必然安定。之所以貴重良寶的原因,是因為它們能利人民,而義可以使人民得利,所以說:義是天下的良寶?!?4參考譯文三、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題目。三、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題目。有子曰
17、:“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之,亦不可行也。”(論語學而)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論語里仁)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zhí)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為舜乎!(中庸)5.儒家所謂的“禮”是建立在_的基礎之上的,禮的作用是_仁答案56維護當時社會的等級制度,調節(jié)人與人的關系,保持社會的安定。6.根據(jù)以上文段,概括并理解中庸之道的內涵。答案56答案答案(1)以中道行事,不走極端??鬃又鲝堉辛⒉灰校腥柿x之道,不能“知和而和”,即節(jié)制適度。(2)執(zhí)兩用中,實行穩(wěn)健主張?!皥?zhí)其兩端,用其中于民”
18、就是全面考察,采取比較客觀和穩(wěn)妥的主張加以實行。(3)寬容包容,以“和”為美,和而不同。既要互愛互信,互尊互諒,又要堅持原則,不能“同而不和”。參考譯文有子說:“禮的運用,以和諧為貴。先代圣王的治道,這是最為美善的地方,大事小事都遵循這一原則。但也有行不通的時候:只知和諧為貴而一味求和,不以禮儀加以節(jié)制,那也就行不通了?!笨鬃诱f:“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正確地做到喜愛人,才能正確地做到厭惡人?!笨鬃诱f:“君子和諧而不同一,小人同一而不和諧。”舜喜歡向別人請教,又善于分析別人淺近話語里的含義,隱藏人家的壞處,宣揚人家的好處,審查并掌握事物的兩個極端,采用適中的方法去引導百姓,這就是舜之所以為舜的地方
19、吧!56參考譯文四、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題目。四、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題目。一故王者之制名,名定而實辨,道行而志通,而慎率民則一焉。故析辭擅作名以亂正名,使民疑惑,人多辨訟,則謂之大奸;其罪猶為符節(jié)、度量之罪也。(荀子正名)二二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錯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無所茍而已矣。(論語子路)7.請從文段二中概括出一個成語。答案答案名正言順(或“名不正言不順”)答案78答案答案荀子認為“名”是人們理解客觀事物的前提,“正名”是統(tǒng)一人們的思想和行動。孔子所說的“名”是指等級名
20、分,是針對當時違禮僭越等現(xiàn)象提出的,目的是“復禮”(或:糾正與禮樂制度相違背的名分),正名有助于社會秩序的和諧。8.閱讀這兩段文字,分別說說荀子和孔子對“正名”的理解。答案78參考譯文一所以,王者制定事物的名稱,名稱一旦確定,那么實際事物就能分辨清楚了,制定名稱的原則一旦實行,那么思想就能溝通了,于是就慎重地率領民眾統(tǒng)一到這些名稱上來。在這一前提下,如果還有人以玩弄辭藻、支解詞句、擅自創(chuàng)造名稱來擾亂正確的名稱,使民眾疑惑不定,使人們增加爭辯,那就要稱之為罪大惡極的壞人;他的罪和偽造信符與度量衡的罪一樣。78參考譯文二名分不糾正,那么說話就不順當;說話不順當,那么事情就辦不成;事情辦不成,那么禮樂就不能復興;禮樂不能復興,那么刑罰就不會得當;刑罰不得當,那么百姓就會手足失措。因此君子給事物定的名分和稱謂一定可以順當說出來,說出來的事情一定可以行得通。君子對于自己的言辭,沒有一點馬虎的地方才算罷了。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