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強(qiáng)化訓(xùn)練1空間幾何體及點(diǎn)、線、面的位置關(guān)系》由會(huì)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專題強(qiáng)化訓(xùn)練1空間幾何體及點(diǎn)、線、面的位置關(guān)系(12頁珍藏版)》請(qǐng)?jiān)谘b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
專題強(qiáng)化訓(xùn)練 ( 一) 空間幾何體及點(diǎn)、線、
面的位置關(guān)系
(建議用時(shí): 45 分鐘 )
[ 學(xué)業(yè)達(dá)標(biāo)練 ]
一、選擇題
1.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
A.若直線 m∥平面 α,直線 n⊥平面 β,且平面 α⊥平面 β,則直線 m⊥直
線 n
B.兩個(gè)平面一定將空間分成四部分
C.已知異面直線 a,b 所成的角為 45,若 a⊥平面 α,b⊥平面 β,則平面α與平面 β所成的角為 135
D.若平面 α∥平面 β,直線 a?平面 α,直線 a?平面 β,直線 a∥平面 α,則直線 a∥平面 β
2、
D [A 中, m 與 n 可能平行,可能相交,也可能異面,可知 A 不正確; B
中,當(dāng)兩個(gè)平面平行時(shí),將空間分為三部分,可知 B 不正確; C 中,根據(jù)異面直
線所成的角與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定義, 可知平面 α和平面 β所成的角與異面直線
a,b 所成的角相等或互補(bǔ),所以兩個(gè)平面所成的角為
45或 135,C 不正確; D
中,由空間面面平行和線面平行的性質(zhì)定理,可知
D 正確.故選 D.]
2.一個(gè)球與一個(gè)正三棱柱的三個(gè)側(cè)面和兩個(gè)底面都相切,
已知這個(gè)球的體積是
32
π
3
,那
3、
么該三棱柱的體積是 (
)
A . 96
3
B . 16
3
C.24
3
D .48
3
D [用平行于棱柱底面的平面去截棱柱和球,截面如圖所示:
4π 3 32π
設(shè)球的半徑為 R,則 3 R = 3 ,所以 R= 2.
所以正三棱柱底面邊長 a= 4 3,
第 1 頁
其高 h= 2R= 4, V= 43(4 3)2 4= 48 3.]
3.已知直三棱柱 ABC-A1B1C1 的 6 個(gè)頂點(diǎn)都在球 O 的球面上,若 AB= 3,
4、AC=4,AB⊥AC,AA1= 12,則球 O 的表面積為 ( )
【導(dǎo)學(xué)號(hào): 07742188】
A.153π B. 160π C. 169π D.360π
C [ 由于直三棱柱的底面是直角三角形,所以可以把此三棱柱補(bǔ)成長方體,
1
13
其體對(duì)角線就是外接球的直徑,所以球
O 的半徑 R= 2
32+42+122= 2 ,所以
13
2
球 O 的表面積 S= 4π 2
= 169π,故選 C.]
4.如圖 15,∠ C=90,AC=BC,M, N 分別是 BC,AB 的中點(diǎn),沿
5、直線 MN 將△ BMN 折起至△ B′ MN 位置,使二面角 B′-MN-B 的大小為 60,則 B′A
與平面 ABC 所成角的正切值為 ( )
圖 15
2
4
3
3
A. 5
B. 5
C. 5
D.5
C [ 設(shè) BC=2.過 B′作 B′ D⊥BC,垂足為 D(圖略 ),則 B′D⊥ 平面 ABC,
連接 AD,則∠B′ AD 是 B′A 與平面 ABC 所成的角.由題意,知 ∠B′MB=60,
1
3
1
2
5
2
MB′= MB=1,則 MD =2,B′D=
2 ,A
6、D=
1+2
+2
=2,
3
B′D 2
3
∴tan∠B′AD=
AD = 5 =
5 .]
5.如圖 1-11,四棱錐 S-ABCD 的底面為正方形, SD⊥底面 ABCD,則下列
結(jié)論中不正確的是 (
)
圖 1-11
A.AC⊥SB
B.AB∥平面 SCD
第 2 頁
C.SA 與平面 SBD 所成的角等于 SC 與平面 SBD 所成的角
D.AB 與 SC
7、所成的角等于 DC 與 SA所成的角
D [ 選項(xiàng) A 正確,因?yàn)? SD 垂直于平面 ABCD,而 AC 在
平面 ABCD 內(nèi),所以 AC 垂直于 SD;再由 ABCD 為正方形,所
以 AC 垂直于 BD,而 BD 與 SD 相交,所以 AC 垂直于平面 SBD,
進(jìn)而垂直于 SB.
選項(xiàng) B 正確,因?yàn)?AB 平行于 CD,而 CD 在平面 SCD 內(nèi),AB 不在平面 SCD
內(nèi),所以 AB 平行于平面 SCD.
選項(xiàng) C 正確,設(shè) AC 與 BD 的交點(diǎn)為 O,連接 SO,則 SA 與平面 SBD 所成
8、
的角就是 ∠ASO, SC 與平面 SBD 所成的角就是 ∠ CSO,易知這兩個(gè)角相等.
選項(xiàng) D 錯(cuò)誤,AB 與 SC所成的角等于 ∠ SCD,而 DC 與 SA 所成的角是 ∠ SAB,
這兩個(gè)角不相等. ]
二、填空題
6.一個(gè)圓臺(tái)的母線長等于上、下底面半徑和的一半,且側(cè)面積是 32π,則母線長為 ________.
1
4 [設(shè)圓臺(tái)的母線長為 l,上、下底面半徑分別為 r ,R,則 l=2(r+R),
又 32π=π(r+ R)l= 2πl(wèi)2,所以 l2=16,所以 l=4.]
7.如圖 1-12,半徑為 2 的
9、半球內(nèi)有一個(gè)內(nèi)接正六棱錐 P-ABCDEF,則此正
六棱錐的側(cè)面積是 ________.
【導(dǎo)學(xué)號(hào): 07742189】
圖 1-12
6 7 [顯然正六棱錐 P-ABCDEF 的底面的外接圓是球的一個(gè)大圓, 由已知,可得大圓的半徑為 2.易得其內(nèi)接正六邊形的邊長為 2.又正六棱錐 P-ABCDEF 的
第 3 頁
高為 ,則斜高為
2
3
2
=
,所以該正六棱錐的側(cè)面積為
1 2
7=
2
2 +
7
6
2
6
7.]
10、
8.已知 A 是銳二面角 α-l-β中 α內(nèi)一點(diǎn), AB 垂直 β于點(diǎn) B,AB= 3,點(diǎn) A
到 l 的距離為 2,則二面角 α-l-β的平面角的大小為 ________.
60 [ 過點(diǎn) A 作 l 的垂線,設(shè)垂足為 C,連接 BC(圖略 ).由于 AB⊥β,則△ABC
3
為直角三角形, ∠ACB 就是銳二面角 α-l -β的平面角.易得 sin∠ ACB= 2
,因
此 ∠ACB= 60,即二面角 α-l-β的平面角的大小是 60.]
11、三、解答題
9.如圖 1-13,已知正方體 ABCD-A1B1C1D1,O 是底面 ABCD 對(duì)角線的交點(diǎn).
圖 1-13
求證: (1)C1 O∥面 AB1D1;
(2)A1 C⊥面 AB1D1.
[ 證明 ] (1)如圖,連接 A1 C1,設(shè) A1C1∩ B1D1= O1,連接 AO1,
∵ABCD-A1B1C1D1 是正方體,
∴A1ACC1 是平行四邊形,
∴A1C1∥AC 且 A1C1= AC,
又 O1,O 分別是 A1C1, AC 的中點(diǎn),
∴O1 C1∥AO 且 O1C1=AO,
12、
∴四邊形 AOC1O1 是平行四邊形,
∴C1O∥AO1,AO1? 面 AB1D1,C1O?面 AB1D1,
∴C1O∥面 AB1D1.
(2)∵ CC1⊥面 A1B1C1D1,
∴CC1⊥ B1D1,
第 4 頁
又∵ A1C1⊥B1D1,
∴B1D1⊥面 A1C1CA,
即 A1C⊥B1D1,同理可證 A1C⊥AB1,
又 B1D1∩AB1=B1,∴ A1C⊥面 AB1D1.
10.如圖 1-14,在四棱錐 P-ABCD 中, AB∥ CD,
13、AB⊥ AD, CD= 2AB,平
面 PAD⊥底面 ABCD,PA⊥AD,E 和 F 分別是 CD,PC 的中點(diǎn) .
【導(dǎo)學(xué)號(hào): 07742190】
圖 1-14
求證: (1)PA⊥底面 ABCD;
(2)BE∥平面 PAD;
(3)平面 BEF⊥平面 PCD .
[證明 ] (1)∵ 平面 PAD∩平面 ABCD=AD.
又平面 PAD⊥平面 ABCD,且 PA⊥AD.
∴PA⊥底面 ABCD.
(2)∵ AB∥ CD, CD=2AB, E 為 CD 的中點(diǎn),
∴AB∥DE,且 AB=
14、DE.
∴四邊形 ABED 為平行四邊形, ∴ BE∥ AD.
又 BE?平面 PAD,AD? 平面 PAD,
∴BE∥平面 PAD.
(3)∵ AB⊥ AD,且四邊形 ABED 為平行四邊形.
∴BE⊥CD ,AD⊥CD .
由 (1)知 PA⊥底面 ABCD,則 PA⊥CD,
∵PA∩AD=A,
第 5 頁
∴CD⊥平面 PAD,從而 CD⊥PD,
又 E, F 分別為 CD,CP 的中點(diǎn),∴EF∥PD,故 CD⊥EF.
∵EF,BE? 平
15、面 BEF,且 EF∩BE=E,
∴CD⊥平面 BEF.
又 CD? 平面 PCD,
∴平面 BEF⊥平面 PCD.
[ 沖 A 挑戰(zhàn)練 ]
1.已知四棱錐 S-ABCD 的所有頂點(diǎn)都在同一個(gè)球面上,底面
ABCD 是正方
形且和球心 O 在同一平面內(nèi),當(dāng)此四棱錐體積取得最大值時(shí),其表面積等于8
+ 8
3,則球 O 的體積等于 (
)
A.32π
B.
32
2π
3
3
C.16π
D.
16
2π
3
16、
A [ 依題意,設(shè)球 O 的半徑為 R,四棱錐 S-ABCD 的底面邊長為 a、高為 h,
1
則有 h≤R,即 h 的最大值是
R.又 AC= 2R,則四棱錐 S-ABCD 的體積 VS-ABCD =3
2
2R3
2R
h≤ 3
.因此,當(dāng)四棱錐 S-ABCD 的體積最大,即 h= R 時(shí),其表面積等于 ( 2
1
2R
2
2
2R
2
R) +42
2
+R =8+8
3,解得 R=2,因此球 O 的體積等于
4πR3
32π
17、
3 = 3 ,選 A.]
2.如圖 1-15 所示,點(diǎn) P 在正方形 ABCD 所在的平面外, PA⊥平面 ABCD,
PA=AB,則異面直線 PB 與 AC 所成的角是 ( )
A.90
B.30
C.45
D. 60
第 6 頁
圖 1-15
D [ 連接 BD 交 AC 于點(diǎn) O,連接 PD,取 PD 的中點(diǎn) Q,連接 OQ,AQ(圖
略 ),則 OQ∥PB.設(shè)正方形 ABCD 的邊長為 a.因?yàn)?PA⊥平面 ABCD,PA=AB=a,
所以 PD=PB=
18、DB=AC= 2a.因?yàn)樵?△DBP 中, O,Q 分別是邊 BD,PD 的中
PB 2a 2a 2a
點(diǎn),所以 OQ= 2 = 2 .在△ADP 中, AQ= 2 ,又 OA= 2 ,所以 △AOQ 是
等邊三角形,所以 ∠AOQ=60.因?yàn)?OQ∥PB,所以異面直線 PB 與 AC 所成的
角為 60.]
3.在三棱錐 P-ABC 中,平面 PAC⊥平面 ABC,∠ PCA= 90,△ ABC 是邊長為 4 的正三角形,PC=4,M 是 AB 邊上的一動(dòng)點(diǎn),則 PM 的最小值為 ________.
2 7 [ 連接 CM,則由題意
19、知 PC⊥平面 ABC,可得 PC⊥CM,所以 PM=
PC2+CM2,要求 PM 的最小值只需求出 CM 的最小值即可,
3
在 △ABC 中,當(dāng) CM⊥ AB 時(shí),CM 有最小值,此時(shí)有 CM=4 2
= 2 3,所以 PM 的最小值為 2 7.]
4.如圖 1-16,正三角形 ABC 的中線 AF 與中位線 DE 相交于點(diǎn) G,已知
△ A′ ED 是△ AED 繞 DE 翻折過程中的一個(gè)圖形,現(xiàn)給出下列四個(gè)命題:
圖 1-16
①動(dòng)點(diǎn) A′在平面 ABC 上的射影在線段 AF 上;
②恒有平面 A′
20、GF⊥平面 BCED;
③三棱錐 A′ -FED 的體積有最大值;
④直線 A′E 與 BD 不可能垂直.
其中正確命題的序號(hào)是 ________.
【導(dǎo)學(xué)號(hào): 07742191】
①②③ [ 對(duì)于命題 ①,由題意,知 A′G⊥ DE,F(xiàn)G⊥ DE,A′ G∩FG=G,
故 DE⊥平面 A′FG.又 DE? 平面 ABC,所以平面 A′FG⊥平面 ABC,故該命題
第 7 頁
正確;對(duì)于命題 ② ,由① 可知正確;對(duì)于命題 ③ ,當(dāng) A′ G⊥ 平面 ABC 時(shí),三棱
錐 A′-FED 的體
21、積有最大值, 故命題 ③正確;對(duì)于命題 ④,當(dāng) A′E 在平面 ABC
上的射影與直線 BD 垂直時(shí),易證 A′E 與 BD 垂直,故該命題不正確. ]
5.由四棱柱 ABCD-A1B1C1D1 截去三棱錐 C1-B1CD1 后得到的幾何體如圖 1-17 所示.四邊形 ABCD 為正方形, O 為 AC 與 BD 的交點(diǎn), E 為 AD 的中點(diǎn), A1E⊥ 平面 ABCD.
圖 1-17
(1)證明: A1 O∥平面 B1CD1;
(2)設(shè) M 是 OD 的中點(diǎn),證明:平面 A1EM⊥平面 B1CD1.
[證明 ] (1)取 B1D1 的中
22、點(diǎn) O1,連接 CO1,A1O1,
由于 ABCD-A1B1C1D1 是四棱柱,
所以 A1O1∥ OC,A1O1=OC,
因此四邊形 A1OCO1 為平行四邊形,所以 A1O∥O1C.
又 O1C? 平面 B1CD1,A1O?平面 B1CD1,
所以 A1O∥平面 B1CD1.
(2)因?yàn)?AC⊥BD,E, M 分別為 AD 和 OD 的中點(diǎn),所以 EM⊥BD.
又 A1E⊥平面 ABCD, BD? 平面 ABCD,
所以 A1E⊥BD.
因?yàn)?B1D1∥ BD,
所以 EM⊥B1D1,A
23、1E⊥B1D1.
又 A1E,EM? 平面 A1EM,A1 E∩ EM=E,
所以 B1D1⊥ 平面 A1EM.
第 8 頁
又 B1D1? 平面 B1CD1,
所以平面 A1EM⊥平面 B1CD1.
第 9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