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標通用)高考地理一輪復習 課時作業(yè)17 人口的數量變化和人口的合理容量(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冊地理試題》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課標通用)高考地理一輪復習 課時作業(yè)17 人口的數量變化和人口的合理容量(含解析)-人教版高三全冊地理試題(12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課時作業(yè)17 人口的數量變化和人口的合理容量
一、選擇題
(2019年廣東省肇慶市實驗中學高三期中考試)下圖示意某年世界部分國家的人口狀況,讀圖完成1-2題。
1.據圖分析,人口自然增長數量( )
A.德國大于英國 B.印度小于尼日利亞
C.中國小于巴基斯坦 D.美國大于法國
解析:讀圖,根據圖中數值判斷,德國人口是負增長,人口自然增長數量德國小于英國,A錯誤;印度人口基數大,人口增長數量大于尼日利亞,B錯誤;美國人口基數大,自然增長率比法國高,人口數量大于法國,D對;中國人口基數大,人口增長數量大于巴基斯坦,C錯誤。故答案選D項。
答案:D
2.中國人
2、口密度比印度低的主要原因是( )
A.經濟發(fā)展水平更高 B.領土面積更大
C.人口總數更少 D.人口自然增長率更低
解析:兩國人口總量差異不大,中國人口密度比印度低的主要原因是中國領土面積更大,B正確;都是發(fā)展中國家,經濟發(fā)展水平接近,A錯誤;人口總數更多一些,C錯誤;人口自然增長率更低不是人口密度低的原因,D錯誤。故答案選B項。
答案:B
(2019年黑龍江省哈爾濱市第三中學高三上學期第一次調研考試)下圖是某國從18世紀80年代到20世紀70年代人口自然增長模式轉變的四個階段示意圖,讀圖回答3-4題。
3.該國人口增長按人口增長模式的演變歷程,排列正確的是
3、(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③④① D.④①③②
解析:本題考查人口增長模式的轉變。人口增長模式的轉變首先從死亡率開始,且18世紀80年代人口的出生率高,死亡率高,所以①是原始型人口增長模式;然后死亡率和出生率開始降低為③;20世紀70年代出生率、死亡率應該持續(xù)降低到較低水平,從②到④。所以本題B選項正確。
答案:B
4.關于該國在不同階段社會經濟特點的敘述,正確的是( )
A.①階段,城市人口的比重在70%以上
B.②階段,農業(yè)產值大于工業(yè)產值
C.③階段,從事第三產業(yè)的人口超過第一、二產業(yè)
D.④階段,人口老齡化問題嚴重
解
4、析:①階段,該國經濟水平較低,城市人口比重較低,A錯誤;②階段,該國已經處于工業(yè)化,農業(yè)產值應該小于工業(yè)產值,B錯誤;③階段,該國社會生產力還沒有發(fā)展到較高水平,第三產業(yè)從業(yè)人口不可能超過第一、二產業(yè),C錯誤;④階段,該國已經處于經濟發(fā)展水平較高時期,人口老齡化嚴重,D選項正確。
答案:D
讀“合肥市人口自然變動階段差異示意圖”,回答5-6題。
年度
1949-
1952
1953-
1957
1958-
1963
1964-
1976
1977-
1985
1986-
1990
自然增長(人)
3 905
24 791
52 321
121
5、 544
64 112
46 871
自然增長占
人口增長總
數之比(%)
4.88
15
43.8
66.48
23.29
38.70
5.下列各階段中,人口總增長最多的是( )
A.1949-1952年 B.1958-1963年
C.1964-1976年 D.1986-1990年
解析:根據圖示的人口自然增長和自然增長占人口增長總數之比,可直接計算各個時期的總人口增長數量,即人口總增長=人口自然增長/自然增長占人口增長總數之比。
答案:C
6.有關合肥市各階段人口變動的正確敘述是( )
A.1949-1952年屬于低增
6、長現代型人口增長模式
B.1953-1957年自然增長率和自然增長人數均最高
C.1958-1963年經濟快速發(fā)展,人口遷入增長較大
D.1986-1990年受60年代人口高峰影響生育率較高
解析:結合我國的人口增長基本概況并結合圖示信息判斷,1949年到1952年的人口自然增長率約10‰,自然增長率較低,但不屬于現代型的人口增長模式,A錯誤;材料顯示人口自然增長人數最高為1964-1976年,B錯誤;1958-1963為我國的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經濟發(fā)展緩慢,C錯誤;材料顯示1986-1990年的人口自然增長率較前一階段高,主要受人口增長慣性60年代的人口生育高峰影響,D項正確。
答
7、案:D
(2019年湖南省益陽市高三調研考試)當把人口中的所有成員按年齡由小到大排序時,位于中間的年齡即為年齡中位數。它把人口分為兩個數目相等的部分。讀世界部分國家人口年齡中位數變化趨勢圖,完成7-9題。
7.上圖國家中人口年齡中位數變化最小的是( )
A.巴西 B.瑞典 C.俄羅斯 D.中國
解析:讀圖,根據各國家的人口年齡中位數比較,變化最小的是瑞典,變化幅度小于6歲,B對。巴西、俄羅斯、中國年齡中位數變化幅度都超過10歲,A、C、D錯。
答案:B
8.人口年齡中位數主要反映( )
A.人口增長數量 B.人口增長速度
C.人口年齡結構
8、 D.人口老齡化程度
解析:年齡中位數把人口分為兩個數目相等的部分,中位數越大,說明老齡人口數量越多。人口年齡中位數主要反映人口老齡化程度,D對。不能反映人口增長數量、人口增長速度,A、B錯。不能分年齡段顯示人口年齡結構,C錯。
答案:D
9.應對中國人口年齡中位數變化趨勢的對策不可行的是( )
A.鼓勵農村人口增長,解決農村家庭養(yǎng)老問題
B.引入市場機制,發(fā)展老齡產業(yè)
C.完善城鎮(zhèn)職工養(yǎng)老保險制度
D.實施全面放開二孩政策
解析:中國人口年齡中位數變化趨勢增大的很快,鼓勵農村人口增長,解決農村家庭養(yǎng)老問題,會導致人口增長快,加劇人地矛盾,A不可行。引入市場機制,發(fā)展老齡產業(yè)
9、,B可行。完善城鎮(zhèn)職工養(yǎng)老保險制度,C可行。實施全面放開二孩政策,是計劃生育,D可行。
答案:A
(2019年吉林省吉林市高三調研)2018年1月網文“中國人口形勢雪崩”成為網上熱搜。2017年出生人口1 723萬人,比國家衛(wèi)計委(衛(wèi)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在“全面兩孩”政策實施之初最低預測少了整整200萬,比日本的出生率還低,部分專家甚至推測2100年,中國人口消失一半,下圖為2014年中國人口年齡結構圖。讀圖完成10-11題。
10.圖中有兩處明顯人口年齡結構高峰,推測歷史上中國人口出生最高峰可能是( )
A.1950-1960年 B.1960-1970年
C.1970
10、-1980年 D.1980-1990年
解析:讀圖可知,圖中20-24,25-29和40-44,45-49為兩處明顯的高峰,結合常識婦女生育年齡主要是20左右開始,20-24,25-29可能是40-44,45-49的后代,從而推測,最高峰應是40-44,45-49出生的時間1965-1974,1971年中國開始全面計劃生育,特別是70年代后期,是中國人口發(fā)展出現根本性轉變的時期,故選B。
答案:B
11.“中國人口形勢雪崩”,主要指( )
A.出生人口數量太少 B.“全面兩孩”政策失效
C.整體人口極度老化 D.整體人口的急劇萎縮
解析:人口形勢雪崩,
11、關鍵在于未來形勢發(fā)展,出生數量比預期的少,不是現有數量少,A錯;全面兩孩受生育成本高、生育觀改變等影響,效果沒有達到預期,但不能定論失效,B錯;依據圖中信息,從人口金字塔的形狀分析,我國未出現整體人口極度老化現象,C錯;民眾整體生育意愿走低,如低生育率不能逆轉,人口可能消失一半,人口雪崩主要指人口數量變化。故選D。
答案:A
(2019年云南省昆明市第一中學高三檢測)考古發(fā)現,孤懸于南太平洋中部的復活節(jié)島大約在公元600年前開始出現人類活動。下圖為“復活節(jié)島人口總量與環(huán)境承載力的關聯(lián)變化關系圖”,讀圖完成12-13題。
12.據圖可知,復活節(jié)島( )
A.t1時期,純自然狀態(tài)提供
12、的物資可養(yǎng)活人口不超過1 000人
B.t2時期,農業(yè)生產力的發(fā)展使環(huán)境承載力提高
C.t3時期,整個島嶼的社會、經濟發(fā)展最為繁榮穩(wěn)定
D.t4時期,該島嶼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優(yōu)于t2時期
解析:據圖可知,t1時期純自然狀態(tài)提供的物資大約可養(yǎng)活人數可達2 000人;t2時期農業(yè)生產力的發(fā)展使資源得以開發(fā)、農產品產量增加,因而環(huán)境承載力提高; t3時期,實際人口數量遠遠超過環(huán)境承載力,生存危機嚴重;t4時期該島嶼生態(tài)環(huán)境僅優(yōu)于t3時期。故選B。
答案:B
13.關于復活節(jié)島人口數量與環(huán)境承載力的說法,正確的是( )
A.人口數量必須低于環(huán)境承載力
B.人口數量的變化只受環(huán)境承載力制約
13、
C.環(huán)境承載力的大小不受自然資源因素的影響
D.環(huán)境承載力是維持人類與自然環(huán)境和諧發(fā)展的底線
解析:據圖可知,人口數量可以適當超出環(huán)境承載力;影響人口數量變化的自然地理和社會經濟因素很多,不局限于環(huán)境承載力;環(huán)境承載力的大小受自然資源因素的影響較大。故選D。
答案:D
二、綜合題
14.閱讀下列圖文資料,回答問題。
材料 城市人口容量應與城市的經濟發(fā)展和資源總量相適應。有人根據上海經濟發(fā)展水平和水資源總量,估算出2010年、2020年和2030年上海常住人口容量(見下表)。隨著上海城市化進程的加速,2010年上海常住人口已達2 301.91萬人,超過估算的人口容量。
上海
14、市人口容量的估算(萬人)
2010年
2020年
2030年
水資源限制
的人口容量
1 535.95
1 705.68
1 894.17
經濟發(fā)展限
制的人口容量
1 460.99
1 543.03
1 596.84
綜合常住
人口容量
1 788.5-1 870
1 841.5-
1 935
1 894.5-
2 000
(1)讀圖甲,估算2010年上海的人口年齡構成并判斷上海的人口年齡構成特征。
(2)根據上海2010年人口年齡構成,說明上海勞動人口數量特點,并分析其對社會和經濟發(fā)展的影響。
(3)隨著城市的發(fā)展,上海人口在地域分布上也有
15、較大的變化。讀圖乙,描述1990年到2008年上海常住人口在不同區(qū)域的變化特征。
(4)運用影響人口容量因素的知識,從水資源和經濟發(fā)展兩個方面,分析上海今后提升人口容量可以采取的措施。
解析:(1)由人口金字塔圖依次累加找到人口年齡構成。隨著上海人口的發(fā)展,人口的年齡構成也在不斷地變化。少兒人口比重低,老年人口比重高,這是上海市人口年齡構成中出現的一個顯著特點。聯(lián)合國把世界人口劃分為“年輕型”“成年型”和“老年型”三類。以65歲以上人口在總人口中所占比例作為劃分標準,65歲以上的老年人占總人口4%以下的為年輕型人口;占4%-7%的為成年型人口;占7%以上的為老年型人口。
(2)由上題可知
16、15-64歲人口占81.88%,勞動力充足。近年來上海的人口數量顯著增加,對上海市造成的影響主要有:①積極影響:提供大量勞動力,緩解了城市部分行業(yè)勞動力供需矛盾;促進了城市商業(yè)的發(fā)展,增加城市的收入;促進了城市周邊地區(qū)的農、牧、漁和副業(yè)的發(fā)展;為第三產業(yè)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方便了城市居民的生活;為城鄉(xiāng)思想文化的交流創(chuàng)造了條件,推動城市文化向多元化發(fā)展。②消極影響:增加了城市公交、衛(wèi)生、教育、環(huán)保、工商、稅務、計劃生育以及就業(yè)等方面的壓力,給城市的治安管理帶來問題,引發(fā)社會問題。
(3)由“1990年-2008年上海不同區(qū)域常住人口年均增量圖”可見,1990年至2005年,上海中心城核心區(qū)人口減
17、少,近郊和遠郊人口大幅增加,這一人口空間分布的變化反映上海城市化進程已經進入了郊區(qū)化階段。2005年至2008年中心城核心區(qū)人口出現了人口增加。
(4)上海屬于水質型缺水地區(qū),限制了人口容量,所以就從改善水質等方面回答:開發(fā)新的水源地,節(jié)約用水,防止水污染。經濟方面越發(fā)達,人口容量越大,上海屬于我國經濟發(fā)達地區(qū),要促進經濟快速發(fā)展,應發(fā)展高新技術產業(yè),加大科技投入,進行產業(yè)結構升級。
答案:(1)0-14歲 8% (7.6%-9.6%均可)、15-64歲 81.88%(79.8%-82.8%均可) 、 65歲及以上10.12%(9.6%-10.6%均可) 嚴重老齡化階段
(2)勞動人口數
18、量特點:勞動人口比重偏大。
影響:有利:勞動力資源豐富,社會需求旺盛。
不利:住房、就業(yè)等壓力大。
(3)1990年至2005年,上海中心城核心區(qū)人口減少,近郊和遠郊人口大幅增加,出現郊區(qū)化現象。隨著上海舊城改造和環(huán)境改善,2005年至2008年中心城核心區(qū)人口出現了人口增加的變化趨勢。
(4)自然資源是影響一個地區(qū)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其中水資源的影響最為明顯。上海應開發(fā)新的水源地,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節(jié)約用水。
科學技術水平越高,經濟發(fā)展越快,其人口容量就越大。上海應大力發(fā)展科技,加速產業(yè)結構轉型、升級,提高就業(yè)率和生產率。
15.(2019年衡水中學調研)讀圖和材料,完成下列問
19、題。
材料一 西寧地區(qū)示意圖。
材料二 青海省2000年和2010年人口數據。
年份
人口數量
/萬人
0-14歲
比重
15-64歲
比重
65歲及
以上比重
2000
518.15
26.62%
69.05%
4.33%
2010
562.67
20.92%
72.78%
6.30%
(1)分析西寧市環(huán)境人口容量高于青海省其他城市的主要原因。
(2)根據材料二概括青海省2000-2010年的人口變化特點,并分析其對經濟發(fā)展的影響。
解析:(1)青藏高原自然條件惡劣,科技水平較低,但西寧位于湟水谷地,海拔較低,氣溫較高,自然條件相對優(yōu)越;作為青海省會城市,科技水平等社會經濟條件比本省其他城市優(yōu)越。
(2)表中數值反映青海省的少兒比重下降,勞動力適齡人口比重增加,老齡化進程加快。對經濟發(fā)展的影響從有利和不利兩方面分析。
答案:(1)位于河谷地區(qū);氣候條件較優(yōu)越;科技發(fā)展水平較高。
(2)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長緩慢;勞動力年齡人口比重增加;老齡化進程加快。有利:勞動力較豐富,社會撫養(yǎng)比下降;不利:就業(yè)壓力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