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三節(jié) 課時1 地質作用和造成地表形態(tài)變化的內力作用課件 中圖版必修1.ppt
《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三節(jié) 課時1 地質作用和造成地表形態(tài)變化的內力作用課件 中圖版必修1.ppt》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三節(jié) 課時1 地質作用和造成地表形態(tài)變化的內力作用課件 中圖版必修1.ppt(3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第二章 第三節(jié) 地殼的運動和變化,課時1 地質作用 造成地表形態(tài) 變化的內力作用,1.了解地質作用的含義及其能量來源。 2.能結合實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態(tài)變化的內力作用。,,學習目標定位,教材活動指導 回歸教材 答疑解惑,隨堂達標檢測 即時訓練 體驗成功,重點難點探究 重點難點 個個擊破,基礎知識導學 挑戰(zhàn)自我 點點落實,,欄目索引,,,,,一、地質作用 1.概念:由 引起的地殼的物質組成、內部結構和地表形態(tài)發(fā)生變化的各種作用。,,答案,基礎知識導學 挑戰(zhàn)自我 點點落實,2.分類,內力作用:由 引起 外力作用:地球以外的 和 等引起,,自然力,地球內能,太陽輻射能,重力能,,答案,二、造成地表形態(tài)變化的內力作用 1.巖漿活動,冷凝,火山,巖漿巖,地震,2.地殼運動 (1)分類(按照運動方向): 和垂直運動。 (2)地質構造與地貌。 ① ——高山和谷地。,②斷裂→斷層,地壘— 山地 —凹陷地帶,,(3)地震 ①概念:是地球 急劇釋放的表現,是地球內部變動引起的地殼震動。,,答案,水平運動,褶皺,塊狀,地塹,內部能量,②成因,分類,構造地震:由構造運動特別是 所產生 火山地震:由火山活動引起 沖擊地震:因山崩、滑坡、地面塌陷、隕石墜落等原因引起 誘發(fā)地震:由人類活動所導致,,3.變質作用:地殼中原有的巖石,由于經受 、 或地殼內的 變化等內動力的影響,使其礦物成分、結構和構造發(fā)生不同程度的變化。,,答案,斷裂構造運動,構造運動,巖漿活動,熱流,【思考】,“我們周圍的山地只是內力作用的體現,平原是外力作用的體現”這句話對嗎?為什么?,答案 不對。內、外力作用是同時進行的,任何地表形態(tài)的形成都是這兩種作用的共同產物。山地一般先有內力作用使其地勢升高,然后由外力作用塑造其外形。平原一般是內力作用使其地勢降低,然后外力作用不斷堆積形成平坦的地形。,,答案,返回,探究點一 褶皺(背斜和向斜)的基本特征及在實踐中的應用 探究活動 閱讀材料,探究下列問題。 材料一 褶皺的形成示意圖,重點難點探究 重點難點 個個擊破,,,,材料二 背斜和向斜示意圖,(1)褶皺的形成一般受到水平方向什么力的作用(擠壓/張裂)?材料一中的巖層受力后,巖層在甲、乙兩處的形態(tài)發(fā)生怎樣的變化?,答案 擠壓。 甲處巖層形態(tài)向上隆起形成背斜;乙處巖層形態(tài)向下彎曲形成向斜。,,答案,(2)從巖層的新老關系看,背斜和向斜有何不同?,,答案,答案 背斜中心部分巖層較老,兩翼巖層較新;向斜中心部分巖層較新,兩翼巖層較老。,(3)在地質年代較老的褶皺構造地區(qū)常出現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地形倒置”現象,如材料二所示。試分析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答案 背斜頂部因受張力,常被侵蝕成谷地,而向斜槽部由于受擠壓,不易被侵蝕,反而成為山嶺。,反思歸納 褶皺(背斜和向斜)的基本特征及在實踐中的應用 (1)褶皺(背斜和向斜)的典型特征 背斜、向斜是褶皺的兩種基本狀態(tài),其判斷依據和對地貌的影響如下表所示:,(2)地質構造的實踐意義 了解地質構造的規(guī)律,對于找水、找礦、工程建設等都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具體情況歸納如下圖:,探究點二 斷層的判斷 探究活動 閱讀材料,探究下列問題。 材料一 某地地質剖面圖,,答案,材料二 華山大斷崖,(1)材料一中,A、B、C、D四處哪些是斷層構造?哪些不是?為什么?,答案 判斷斷層的依據有兩個:一是看它是不是巖石受力破裂斷開,二是看它是否沿斷裂面有明顯相對位移。只有同時具備這兩個條件的才是斷層。材料一中的A、B、C處巖石既受力破裂,又沿斷裂面有明顯相對位移,所以A、B、C都是斷層;而D處巖石雖然破裂但無位移,故不是斷層而僅僅是斷裂。,(2)材料二中的華山大斷崖屬于哪種地質構造?斷層線上巖石的抗侵蝕強度如何?斷層線被侵蝕以后,會形成什么樣的地形? (3)斷層構造除形成塊狀山地外,還能形成什么地形? (4)斷層處適合做水庫壩址嗎?為什么?,,答案,答案 斷層構造。 經斷層運動后,斷層線上的巖石破碎,易被侵蝕,侵蝕后會形成河谷、河流。,答案 狹長的凹陷地帶(低地或谷地)。如東非大裂谷、渭河平原、汾河谷地等。,答案 不適合。 斷層處地質構造不穩(wěn)定,容易導致水的滲漏和誘發(fā)地震。,反思歸納 斷層的判斷,,返回,,課堂小結,隨堂達標檢測,對點訓練一 地質作用 大自然簡直就是一個神奇的魔術師,她把地球表面的景觀塑造得如此惟妙惟肖,令人嘆為觀止。讀“南斯拉夫的‘貓咪’山圖”,完成1~2題。,,1,2,3,4,5,解析答案,1.“貓咪”山形態(tài)形成的根本能量來源是( ) A.太陽輻射 B.巖漿活動 C.大氣 D.流水,解析 “根本能量”是關鍵詞,“貓咪”山的形態(tài)是遭受外力侵蝕的結果,其能量來源是太陽輻射。 答案 A,1,2,3,4,5,2.“貓咪”山所在地區(qū)的地表形態(tài)是( ) A.內力作用單獨形成的 B.外力作用單獨形成的 C.內、外力作用共同形成的 D.板塊運動形成的,,解析答案,1,2,3,4,5,解析 所有地表形態(tài)都是內、外力共同作用形成的。,C,,對點訓練二 造成地表形態(tài)變化的內力作用 讀下圖,回答3~4題。,1,2,3,4,5,3.圖中字母與其所對應的地質構造和地貌,組合正確的是( ) A.S—向斜—山谷 M—背斜—山地 V—斷層—山谷 B.S—背斜—山谷 M—向斜—山地 V—斷層—山谷 C.S—向斜—山谷 M—斷層—山谷 V—背斜—山地 D.S—斷層—山谷 M—向斜—山谷 V—背斜—山地,答案,D,,解析答案,4.圖中所示的地形類型主要是( ) A.山地 B.高原 C.丘陵 D.平原,1,2,3,4,5,解析 地質構造的判斷可從圖中巖層彎曲方向分析。地形判讀注意圖中地勢起伏情況及海拔,山地海拔大于500米且地勢起伏較大。,A,綜合提升 5.讀圖,回答下列問題。,1,2,3,4,5,(1)圖中C、D處,屬背斜的是___。,,解析答案,D,解析 本題主要考查地質構造類型的判讀及研究地質構造的實踐意義。從形態(tài)上看,中間巖層向上拱起的為背斜,向下凹陷的為向斜。,(2)從地形上看,C處是_____,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D處是_____,形成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3,4,5,,解析答案,解析 向斜槽部由于長期受擠壓,巖層變得堅實,不易被侵蝕,反而形成山嶺;背斜頂部因受張力,裂隙比較發(fā)育,易被侵蝕而成為谷地。,背斜頂部因受張力,裂隙比較,山嶺,向斜槽部巖層堅實,不易被侵,蝕而成為山嶺,谷地,發(fā)育,易被侵蝕而成為谷地,(3)C、D兩處找油氣應在___處;找地下水應在__處。,解析 背斜是良好的儲油構造,向斜構造易于儲水。,D,C,(4)A、B、C、D四處,不宜建地下隧道的是___處,原因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1,2,3,4,5,,解析答案,返回,解析 由于背斜處巖層向上拱起,較為牢固、穩(wěn)定,適合修建地下隧道,向斜部位可能使隧道變成水道。,C為向斜部位,,C,可能使隧道變成水道,教材P53 探索 廣口瓶中的沉積物自下而上是按照顆粒由大到小的順序沉積的。因為廣口瓶靜置后,瓶中的水逐漸靜止下來,瓶內水中的沙、土等物質,顆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積,顆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積,所以自下而上,沉積顆粒由大到小,具有明顯的分選性。 教材P59 復習題 1.(1)山上找到貝殼類化石說明該山曾經是海洋;(2)南極地區(qū)有煤炭資源,說明曾經生長植被,而該地太冷;(3)火山噴發(fā)、地震是當前地殼運動的證據;(4)非洲和南美洲兩岸輪廓相似,古生物、地質構造相連說明大陸漂移。,教材活動指導 回歸教材 答疑解惑,2.(1)由于地球不斷運動和變化,逐漸積累了巨大的能量,在地殼中存在某些脆弱地帶,造成巖石突然發(fā)生破裂,或者引發(fā)原有斷層的錯動,這就是地震。地震絕大部分發(fā)生在地殼中。 (2)震級是通常地震學上所說的地震的大小。是依據地震釋放出來的能量多少來劃分成震級的,釋放出來的能量越多,震級越大。而地震烈度是表明地震對具體地點的實際影響,它不僅取決于地震能量,同時也受震源深度、震中距離、地震波的傳播介質及表土性質等條件的強烈影響。 震級與地震烈度既有區(qū)別,又相互聯系。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但在不同的地區(qū)烈度大小是不一樣的。震級是說這次地震大小的量級。,而烈度是說該地的破壞程度。在淺源地震(地震深度10~30 km)中,震級和震中烈度(即最大烈度)的關系,根據經驗大致如下表所列: 震級與烈度關系表,3.(1)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表層的硬殼——巖石圈(或稱構造圈),相對于軟流圈來說是剛性的,其下面是粘滯性很低的軟流層。巖石圈并非是整體一塊,它具有側向的不均一性,被許多活動帶如大洋中脊、海溝、轉換斷層、地縫合線、大陸裂谷等分割成大大小小的塊體,這些塊體就是所說的板塊。換言之,整個巖石圈可以理解為由若干剛性板塊拼合起來的圈層,板塊內部是穩(wěn)定的,而板塊的邊緣和接縫地帶則是地球表面的活動帶,有強烈的構造運動、沉積作用、深成作用、巖漿活動、火山活動、變質作用、地震活動,又是極有利的成礦地帶。,其次,巖石圈板塊是活動的,是圍繞著一個旋轉擴張軸在活動的,并且以水平運動占主導地位,可以發(fā)生幾千千米的大規(guī)模的水平位移; 在漂移過程中,板塊或拉張裂開,或碰撞壓縮焊結,或平移相錯。這些不同的相互運動方式和相應產生的各種活動帶,控制著全球巖石圈運動和演化的基本格局。 (2)根據板塊構造學說,大洋的發(fā)展可分為胚胎期(如東非大裂谷)、幼年期(如紅海和亞丁灣)、成年期(如目前的大西洋)、衰退期(如太平洋)與終了期(如地中海)。大洋的發(fā)展與大陸的分合是相輔相成的。在前寒武紀時,地球上存在一塊泛大陸。以后經過分合過程,到中生代早期,,,返回,泛大陸再次分裂為南北兩大古陸,北為勞亞古陸,南為岡瓦那古陸。到三迭紀末,這兩個古陸進一步分離、漂移,相距越來越遠,期間由最初一個狹窄的海峽,逐漸發(fā)展成現代的印度洋、大西洋等巨大的海洋。到新生代,由于印度已北漂到亞歐大陸的南緣,兩者發(fā)生碰撞,青藏高原隆起,造成宏大的喜馬拉雅山系,古地中海東部完全消失;非洲繼續(xù)向北推進,古地中海西部逐漸縮小到現在的規(guī)模;歐洲南部被擠壓成阿爾卑斯山系,南、北美洲在向西漂移過程中,它們的前緣受到太平洋地殼的擠壓,隆起為科迪勒拉—安第斯山系,同時兩個美洲在巴拿馬地峽處復又相接;澳大利亞大陸脫離南極洲,向東北漂移到現在的位置。于是海陸的基本輪廓發(fā)展成現在的規(guī)模。,-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三節(jié) 課時1 地質作用和造成地表形態(tài)變化的內力作用課件 中圖版必修1 第二 三節(jié) 課時 地質 作用 造成 地表 形態(tài) 變化 內力 課件 圖版 必修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ioszen.com/p-2434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