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經濟學原理課件
《西方經濟學原理課件》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西方經濟學原理課件(129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西方經濟學原理,主講:嚴小龍 博士、副教授,1.,,,1.,緒論,第一節(jié) 如何從總體上認識西方經濟學 第二節(jié) 西方經濟學的產生和演變 第三節(jié) 西方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和體系 第四節(jié) 西方經濟學的研究方法和理念,一、從哪里開始:核心概念解釋。西方經濟學原理,如果僅從字面上理解,至少應該包括以下幾方面含義: 1.時間概念。2.空間和意識形態(tài)概念。3.學科概念。4.理論和原理。 二、站在什么立場:如何站在馬克思主義立場看待西方經濟學(兩種觀點及其評價) 1.主要觀點述評 一種觀點認為:西方經濟學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資產階級的東西,我們社會主義國家沒有必要學習。 另一種觀點認為:不存在“西方經濟學”與“東方經濟學”或“美國經濟學”與“中國經濟學”的概念,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沒有地域和國別之分。 恩格斯指出:“經濟學所研究的不是物,而是人和人之間的關系。歸根到底是階級和階級之間的關系。” 但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是人類歷史長河中緊密相連的兩個發(fā)展階段,而且社會主義又往往是在資本主義不夠發(fā)達的國家首先取得勝利,因此,學習和借鑒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學理論就是一項迫切而重要的任務。 2.西方經濟學的兩重性 其一,辯護性。它回避資本主義制度的特殊性,宣揚資本主義制度的永恒性,強調資本主義經濟運行的普適性,是一種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tài)。其二,科學性。商品經濟隨資本主義得到充分發(fā)展,西方經濟學總結了幾百年來市場經濟的運行規(guī)律,具有不同程度的科學性,這對于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 總之,階級性和科學性,是我們正確對待西方經濟學的兩個基本點,第一節(jié) 如何從總體上認識西方經濟學,1.,,,1.,第二節(jié) 西方經濟學的產生與演變歷程,西方經濟學作為一種理論體系和資產階級的意識形態(tài),是隨著工業(yè)化以及資本主義制度的產生、發(fā)展而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期間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發(fā)展階段。古典政治經濟學產生于17世紀中葉,在英國是由配第開始,經斯密發(fā)展為完整體系,最后被李嘉圖推向最高峰;在法國則由阿吉爾貝爾開始,經過魁奈和杜哥爾的進一步發(fā)展,到西斯蒙第而告完結。古典政治經濟學是西方資產階級成長時期形成的理論體系,它批判了封建主義的生產方式,對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進行了認真的研究。 第二階段:傳統(tǒng)庸俗經濟學的發(fā)展階段。19世紀初到20世紀初,是西方經濟學庸俗化形成和發(fā)展的階段。古典政治經濟學解體后,法國經濟學家薩伊和英國經濟學家馬爾薩斯等人的學說得到廣泛傳播,形成了傳統(tǒng)庸俗經濟學,主張“三自”的經濟原則,即自由競爭、自行調節(jié)和自由放任,認為在資本主義市場體系下,社會能夠自行實現(xiàn)資源的有效配置、充分就業(yè)和均衡發(fā)展,因而反對政府干預經濟。 第三階段:凱恩斯經濟學的發(fā)展階段。1936年,英國經濟學家凱恩斯發(fā)表《就業(yè)、利息與貨幣通論》,否定了傳統(tǒng)庸俗經濟學的兩個基本定理:供給自行創(chuàng)造需求的薩伊定理和儲蓄必然轉化為投資的傳統(tǒng)論斷,凱恩斯主義由此產生。結論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主要原因是總需求不足,政府必須干預經濟以刺激總需求,實現(xiàn)充分就業(yè)。 第四階段:當代西方經濟學的發(fā)展階段。20世紀80年代,是西方經濟學各個流派的調整時期。貨幣學派強調貨幣供給量對經濟的重要影響;供給學派強調供給對于擺脫“滯脹”的重要作用;凱恩斯學派則注意吸取其它經濟學流派的見解,演變?yōu)樾聞P恩斯主義學派。同時又產生了新古典主義學派,它原是貨幣學派的一個部分,后分立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經濟學流派。 在20世紀90年代以后,新凱恩斯主義學派和新古典主義(新自由主義)學派是西方經濟學界最有影響的兩個經濟學流派。,1.,,,1.,第三節(jié) 西方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和體系,一、西方經濟學的邏輯起點:稀缺性——欲望與約束之間的緊張 人類欲望的無限性與資源的稀缺性,就是經濟學家所說的“稀缺性”。這里所說的稀缺不是指資源絕對量的多少,而是指相對于無限欲望的有限性而言,再多的資源也是稀缺的。 資源的稀缺性決定了探究資源多樣性的必要。在當代西方經濟學中,資源被概括為3種基本形態(tài):第一,自然的賦予;第二,勞動(包括企業(yè)家才能);第三,資本。簡單地說,資源包括土地、勞動和資本,也叫生產三要素。總之,當代西方經濟學產生于稀缺性,所探究的就是人們在欲望與約束之間的緊張中,所面臨的而又無法避免的選擇問題,這個問題也就是當代西方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二、西方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如何對稀缺資源的使用作出選擇 稀缺性決定了每一個社會和個人必須作出選擇。選擇就是用有限的資源去滿足什么欲望的決策。這種決策就是:決定用既定的資源生產什么、怎樣生產和為誰生產,這三個問題被經濟學家稱為資源配置問題。當代西方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就是研究這種選擇問題,也就是資源配置問題。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西方經濟學被稱為“選擇的科學”。 三、西方經濟學的理論體系: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 當代西方經濟學是由不同理論派別綜合而成的,我們不能把它看作是一個結構非常嚴密的理論體系。對西方經濟學最重要的劃分,是從理論經濟學的角度將其分為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其它的分類有:政治經濟學與西方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和國際經濟學;實證經濟學與規(guī)范經濟學;制度經濟學與數(shù)量經濟學。,1.,,,1.,第四節(jié) 西方經濟學的研究方法與理念:經濟學家如何看問題,一、西方經濟學的研究方法 西方經濟學屬于實證經濟學,其基本研究方法可以歸納為:給定假設,簡化關系;放松假設,逼近現(xiàn)實。主要有以下兩類研究方法: 1.局部均衡分析與一般均衡分析。 局部均衡分析:在給定假設的情況下,分析經濟整體中某個特定部分(某個生產者、某個消費者、某個資源所有者、某個市場)怎樣達到均衡。一般均衡分析:把經濟中不同的部分看作一個有機整體,在相互聯(lián)系中分析某個部分(某個生產者、某個消費者、某個資源所有者、某個市場)是怎樣達到均衡的。 2.靜態(tài)、比較靜態(tài)分析和動態(tài)分析。 靜態(tài)分析:研究什么是均衡狀態(tài)和達到均衡狀態(tài)所需的條件,而不注重達到均衡狀態(tài)所需要的時間。比較靜態(tài)分析:通過對不同均衡狀態(tài)的比較,來發(fā)現(xiàn)導致均衡狀態(tài)變化的因素,而不注重從一種均衡狀態(tài)到另一種均衡狀態(tài)變化的過程和所需要的時間。 當代微觀經濟學主要采用靜態(tài)或比較靜態(tài)的分析方法,較少采用動態(tài)的分析方法;當代宏觀經濟學則主要采用靜態(tài)的、比較靜態(tài)的和動態(tài)的分析方法。 二、西方經濟學的一些基本理念 1.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2.通過分工和交換可以實現(xiàn)雙贏。3.市場機制的作用有效但是有界。4.人們的選擇是對激勵機制的反應。5.對經濟現(xiàn)象的考察有長期和短期之分。6.長期來看,經濟增長是改善人們生活水平最重要的途徑。7.政府如果發(fā)行過多的貨幣就會引起通貨膨脹。8.短期通貨膨脹和失業(yè)之間存在替代關系。9.效率和公平之間存在替代關系。,1.,,,1.,概念選擇游戲 (為每個術語選擇一個定義),——稀缺性 1.在社會成員中平等地分配利益的特征 經濟學 2.市場不能有效配置資源的狀況 效率 3.有限的資源和無限的欲望 平等 4.一個工人一小時所生產的物品和勞物量 理性 5.市場上只有一個賣者的情況 機會成本 6.利己的市場參與者可以不知不覺地使整個社會福利最大化的原理 邊際變動 7.社會從其稀缺資源中得到最多東西的特性 激勵 8.家庭和企業(yè)在市場上的相互交易決定資源配置的經濟 市場經濟 9.經濟活動的波動 “看不見的手” 10.當一個人的行為對旁觀者有影響時的情況 市場失靈 11.物價總水平的上升 外部性 12.對現(xiàn)行計劃的增量調整 壟斷 13. 研究社會如何管理其稀缺資源 生產率 14. 得到某種東西所要放棄的東西 通貨膨脹 15. 某種引起人行動的東西 經濟周期 16.為了達到目標而盡可能系統(tǒng)地做得更好,1.,,第一節(jié) 需求的基本原理,1.,第一章 供求的一般理論,一、影響商品需求量的因素和需求函數(shù) 1.需要與需求含義的差別。(1)需要是指一種主觀欲望,含義是相當寬泛的。(2)需求是指一種現(xiàn)實欲望,指消費者在某一特定的時期,在一定的價格條件下,對某種商品具有購買力的需要。 2.影響需求量的因素。(1)需求量,是消費者在某一價格下希望購買的這種商品的數(shù)量。它含有三層意思:其一,是愿意購買的數(shù)量。其二,是有支付能力的數(shù)量。其三,是一種流量。(2)影響需求量的因素。消費者的收入、商品的價格、相關商品的價格、 消費者的偏好、消費者的預期,以及影響商品需求量的其他因素。 3.需求函數(shù)。需求函數(shù)可以表示為:Qxd=f(M,P,Pa,Pb,Pr,Pe,…)。由于價格是影響某種商品需求量最重要的因素,為簡化分析,需求函數(shù)就簡化為:Qxd= f(P) 二、需求表和需求曲線 1.需求表。在假定其他因素不變的情況下,不同的價格對應著不同的需求量。把它們這種對應關系用列表表現(xiàn)出來,就形成了需求表。 2.需求曲線。把需求表搬到坐標系,就形成了需求曲線。這是一條由左上方向右下方傾斜的曲線,表示隨著價格的下降,需求量就會逐漸增加。需求量與價格之間的這種負相關關系,稱為需求定理,大多數(shù)商品的需求都符合這條定理,少數(shù)商品例外,如前面講到的炫耀性商品、吉芬商品、投機性商品等。在經濟學中,與數(shù)學上的習慣相反,一般以縱軸表示自變量,橫軸表示因變量。而且,我們把需求表的數(shù)據(jù)繪成曲線時,是假定價格和數(shù)量都是無限可分的。,3.需求曲線的例外。(1)非正常的需求曲線。少數(shù)商品的需求曲線是一條從左下方向右上方延伸的,表示隨著價格的提高,需求量反而上升。(2)曲線型與直線型需求曲線。需求曲線的形狀,可以是直線型,也可以是曲線型。為簡化分析,一般使用線性需求函數(shù),其表達式為:Qd=α-βP。由于正常的需求曲線斜率為負,β又是正數(shù),因而其前面需要加上負號。 三、需求量的變化和需求的變化 需求量的變化是指因價格變化而引起的需求數(shù)量的變化,在圖形上表現(xiàn)為沿著需求曲線的上下移動,需求曲線本身并沒有發(fā)生位移;而需求的變化是指需求程度的變化,是指除價格以外其它因素發(fā)生變化后,需求曲線本身發(fā)生了位移。,1.,,,1.,第二節(jié) 供給的基本原理,一、影響商品供給量的因素和供給函數(shù) 1.供給的定義。供給是指在某一時期內,在某一價格條件下,生產者(廠商)愿意并且能夠出售的商品。供給價格是指生產者為提供一定量商品所愿意接受的價格。 供給可以分為單個廠商供給和整個行業(yè)供給。單個廠商提供的供給叫個別供給;所有個別供給的總和叫市場供給。我們通常所講的供給,就是指市場供給。 2. 影響商品供給量的因素。廠商的目標、商品的價格、生產技術水平、生產要素的價格、相關商品的價格、廠商對未來行情的預期,以及其他因素。 3.供給函數(shù)。表示在某一時期內,某種商品的供給量與影響它的各種因素之間的關系。用函數(shù)形式來表示:Qsx=f(G,P,T,Pf,Pa,Pe…)。為簡化分析,常常僅考察商品價格對供給的影響,供給函數(shù)就簡化為:Qsx=f(P)。 二、供給表和供給曲線 1. 供給表。用列表的方式來反映商品價格與供給量之間的對應關系。商品供給量與商品價格之間存在正相關關系,也叫供給定理。 2.供給曲線。在坐標圖上,這就是一條由左下方向右上方延伸的曲線。 3.供給曲線的例外。 (1)非正常的供給曲線。勞動力的供給曲線不遵循供給定理。(2)曲線型與直線型供給曲線。供給曲線可以是曲線型,也可以是直線型。為簡化分析過程,通常使用線性供給函數(shù):Qs=-δ+γP,斜率為正數(shù),表示供給量隨價格同方向變化;供給曲線與價格軸的截距為負數(shù),表示廠商提供產品有一個最低價格。 三、供給量的變化和供給變化 供給量的變化,是指價格變化所引起的生產者提供的商品數(shù)量的變化,表現(xiàn)為商品量沿著供給曲線的移動;而供給的變化,則是供給程度的變化,表現(xiàn)為供給曲線本身發(fā)生位移。,1.,,1.,第三節(jié) 彈性分析,所謂彈性,是指因變量對自變量的反應靈敏度,就是因變量的變動幅度(百分比)對自變量的變動幅度(百分比)的比例關系,主要包括需求彈性和供給彈性。 一、需求彈性 需求彈性,是指商品的需求量對影響其變化的各個因素變化的反應靈敏度。 1.需求價格彈性。(1)基本概念和計算公式。需求的價格彈性,是指商品的需求量對商品本身價格變化的反應靈敏度。3個計算需求價格彈性系數(shù)的公式:Ep=(△Q/△P)×(P/Q);Ep=(dQ/dP)×(P/Q);Ep=(Q’-Q)/(Q’+Q)÷(P’-P)/(P’+P)。(2)注意事項。其一,需求的價格彈性系數(shù)Ep為負數(shù)。其二,需求的價格彈性系數(shù)與需求曲線的斜率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一般來講,斜率越大,需求彈性越??;反之亦然。具體來看,有兩種情況:不同的需求曲線之間,斜率越大,彈性系數(shù)就越小,反之亦然;同一條需求曲線上的各點,盡管斜率相同,但彈性系數(shù)各異。(3)需求價格彈性的5種情況。(4)以上5種類型的需求價格彈性對銷售收入的影響。廠商的銷售收入(y),等于商品的價格(P)乘以商品的銷售量或需求量(Q)即Y=P×Q。由于不同商品的需求價格彈性不同,因此,價格的變化,對不同商品銷售量的影響也會有所差別。 2.需求收入彈性。(1)需求收入彈性的概念及計算公式。需求收入彈性,是指商品的需求量對消費者收入變化反應的靈敏度,就是商品需求量變化的百分率與消費者收入變化的百分率之比。3種表現(xiàn)形式:Em=[(Q’-Q)/Q]÷[(M’-M)/M];Em=(△Q/△M)×(M/Q);Em=(dQ/dM)×(M/Q)(2)注意事項。其一,低收入彈性的商品屬于生活“必需品;收入彈性大大高于1的商品屬于“奢侈品。其二,正常商品的收入變化與需求量變化的方向相同,收入彈性為正數(shù);非正常商品的收入變化與需求量變化的方向相反,收入彈性為負數(shù)。,3.需求交叉彈性。(1)需求交叉彈性的定義和計算公式。需求的交叉彈性,是指商品的需求量對相關商品價格變化反應的靈敏程度,就是需求量變化的百分率與相關商品價格變化的百分率之比。Exy =(△Qx/Qx)÷(△Py/Py) =(△Qx/△Py)×(Py/ Qx)。(2)注意事項?;ヌ嫔唐返男枨蠼徊鎻椥韵禂?shù)為正數(shù);互補商品來的需求交叉彈性系數(shù)為負數(shù)。 二、供給彈性 1.供給彈性的定義和計算公式。供給彈性,是指商品供給量的變化對價格變動反應的靈敏程度,就是供給量變動的百分率與價格變動百分率之比。盡管影響商品供給量的因素很多,但微觀經濟學只研究價格變動對供給量變化的影響,因此,我們一般所講的供給彈性,就是指供給的價格彈性。Es=(△Qs/Qs)÷(△P/P)=(△Qs/△P)×(P/Qs)。由于商品供給量的變化與價格的變化總是保持一種正相關關系,因而供給彈性系數(shù)均為正數(shù)。 2. 供給彈性的5種情況。∣Es∣=0;∣Es∣=∞;∣Es∣=1;∣Es∣﹤1;∣Es∣﹥1。以上5種情況說明,供給彈性的大小主要取決于供給的難易程度,而且,供給彈性作為一種數(shù)量分析工具,對于我們充分認識市場經濟的特征有著重要作用。,1.,,,1.,第四節(jié) 均衡價格:需求與供給的共同作用,一、均衡價格的概念 均衡價格,是指商品市場上需求量和供給量相等時形成的價格,也就是這種商品的需求曲線與供給曲線相交時的價格,這時所確定的商品量,就是該商品的均衡產量。 二、均衡價格的形成 西方經濟學認為,均衡價格是在完全競爭的狀態(tài)下,通過市場供求的自發(fā)調節(jié)形成的。如果市場需求大于供給,市場價格就將會被抬高,而市場價格的提高具有雙重效應:抑制需求和刺激供給,這種效應最終會持續(xù)到市場上需求量和供給量相等為止。反之亦然。這時就會產生一個比較穩(wěn)定的價格,均衡價格也就由此形成。 三、從舊的均衡到新的均衡的變動 其他因素同樣會對需求和供給產生影響,導致需求曲線和供給曲線發(fā)生位置的移動,由此也就形成了一個由舊均衡向新均衡的變動。我們可以分別從供給和需求兩個方面的變動來考察。1.供給變動對均衡價格的影響。供給變動表現(xiàn)為供給曲線的平行移動,引起均衡價格的反方向變動,均衡數(shù)量同方向變動。2.需求變動對均衡價格的影響。需求變動表現(xiàn)為需求曲線的平行移動,引起均衡價格和均衡數(shù)量的同方向變動。 四、政府政策對價格的影響 市場機制是一種調節(jié)和配置社會資源的有效方法,但現(xiàn)實中往往會出現(xiàn)市場失靈,這時就需要政府進行干預,對市場失靈進行矯正。1.支持價格,就是政府為支持某一行業(yè)發(fā)展而規(guī)定的該行業(yè)的最低價格,它總是高于該行業(yè)市場自發(fā)形成的均衡價格。2.限制價格又稱凍結價格,指政府為防止物價上漲而規(guī)定的某種產品的最高價格,它總是低于該行業(yè)市場自發(fā)形成的均衡價格。,1.,第五節(jié) 蛛網理論,,1.,一、蛛網理論的含義 蛛網理論是一個動態(tài)的價格分析理論,用以解釋某些生產周期較長的產品(比如農產品),其價格和產量一旦失去均衡時所發(fā)生的波動情況。由于這種理論所描述的價格運動圖狀似蛛網,所以稱之為蛛網理論,所要說明的是:由于供給與需求的彈性大小不同,價格和產量的變動可能趨向均衡,但也可能無法恢復均衡。其假設條件是:第一,產品生產需要一定的生產周期。第二,從需求函數(shù)看,本期的產量決定本期的價格,即Pt=f(Qt)。第三,從供給函數(shù)看,本期的價格決定下一期的產量,即Qt+1=f(Pt)。 二、蛛網理論的三種模型 1.收斂型蛛網模型:供給彈性小于需求彈性。特點是:產品的供給彈性小于需求彈性,價格變動時對供給量的影響要小于對需求量的影響,即Es﹤Ed,相應地,供給曲線的斜率大于需求曲線的斜率。在這種情況下,價格波動對產量的影響越來越小,也就是說,價格與產量的變動越來越弱,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內收縮的蛛網。 2.發(fā)散型蛛網模型:供給彈性大于需求彈性。特點是:產品的供給彈性大于需求彈性,價格變動時對供給量的影響要大于對需求量的影響,即Es﹥Ed,相應地,供給曲線的斜率小于需求曲線的斜率。在這種情況下,價格波動對產量的影響越來越大,距離均衡點越來越遠,以至于無法恢復均衡,這樣就形成了一個發(fā)散型蛛網。 3.封閉型蛛網模型:供給彈性等于需求彈性。特點是:產品的供給彈性等于需求彈性,即Es=Ed,相應地,供給曲線的斜率等于需求曲線的斜率。這意味著市場價格變動對供給量和需求量的影響是相同的。在這種情況下,價格和產量永遠環(huán)繞其均衡值波動不止,也就是說,波動幅度既不擴大,也不縮小,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封閉的循環(huán),也叫“封閉型蛛網,1.,,,1.,一、邊際和邊際效用 1.效用。所謂效用,是指消費者從商品消費中獲得的滿足程度。在理解效用這一概念時要注意以下三點: (1)效用是一個主觀和心理的概念,是消費者對某種商品的偏好和評價。(2)效用與使用價值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效用是指人們的一種心理活動,因而是內在的、主觀的;而使用價值是指商品的有用性,因而是外在的、客觀的。(3)效用的表現(xiàn)形式多樣。 2.邊際效用。(1)邊際一詞是指兩個變量之間變動的關系。邊際量是指自變量變動一單位而引起的因變量變動大小。邊際效用,就是增加一單位消費量所引起的滿足程度增加量。(2)邊際效用與總效用是兩個概念。前者指的是某種物品的消費量增加一單位所引起的滿足程度增加量;而后者指的是消費一定量物品所帶來的滿足程度。(3)邊際效用遞減規(guī)律。隨著某種物品消費量的增加,滿足程度(總效用)也在增加,但所增加的效用(邊際效用)卻在遞減。,第二章 消費理論 第一節(jié) 邊際效用原理,(4)在解釋邊際效用的理由中,最重要的是生理解釋:效用(滿足程度)是人神經的興奮,外部給一個刺激(如吃面包刺激胃),人的神經興奮就有滿足感(產生了效用)。隨著同樣刺激的反復進行,興奮程度就會下降(邊際效用遞減)。 二、效用最大化原則 實現(xiàn)效用最大化的原則,要分別按以下兩種不同情況來確定: 1.如果一個人連續(xù)消費某一種商品,效用最大化的原則,就是邊際效用等于零。換句話說,在連續(xù)消費同一種商品的情況下,邊際效用為零時,總效用最大。 2.如果一個人同時消費若干種商品,效用最大化的原則,就是把有限的收入用于這若干種商品上,各自所獲得的邊際效用之比與它們的價格之比相等。假設消費者的既定收入為I,用于消費X和Y兩種商品,其價格分別為Px和Py,消費數(shù)量分別為Qx和Qy,邊際效用分別為MUx和MUy,那么,效用最大化原則為: PxQx + PyQy = I;MUx/Px = MUy/Py或MUx/MUy = Px/Py 以上是消費兩種商品的效用最大化原則,兩種以上商品消費的效用最大化原則,同樣也是依此處理。 三、消費者剩余 1.消費者剩余,是指消費者購買一種商品所愿意支付的價格與市場價格之間的差額,這種額外好處,根源于邊際效用遞減規(guī)律。 2.在理解這一概念時要注意兩點:其一,消費者剩余并不是指實際收入的增加,而只是消費者的一種心理感覺。因此,我們不能以消費者剩余的多少,來判斷他們獲得了什么實際利益或福利。其二,生活必需品的消費者剩余比較大,而奢侈品或裝飾性商品的消費者剩余比較小。,第二節(jié) 無差異曲線,一、效用序數(shù)論 如何衡量效用大小,西方經濟學主要有兩種觀點:效用基數(shù)論和效用序數(shù)論。 效用基數(shù)論認為,可以用基數(shù)表示的效用單位來衡量和計算效用的大小,也就是說,可以用1,2,3,……等具體數(shù)字來衡量效用。但是,帕累托等學者認為,既然效用指的是人們的一種心理活動,那么它就是無法計量的,也不能加總求和。這樣,就產生了效用序數(shù)論。 效用序數(shù)論認為,應該用序數(shù)表示的效用單位來衡量和計算效用的大小,也就是說,應該用第一,第二,第三,…等次序來表示效用。可見,基數(shù)效用論注重效用的絕對性,而序數(shù)效用論注重效用的相對性。 需要指出的是:從19世紀到20世紀初,在西方經濟學中普遍使用基數(shù)效用概念;20世紀30年代以來,隨著大多數(shù)經濟學家對效用基數(shù)論的質疑,效用序數(shù)論得到普遍采用。,二、無差異曲線的含義 無差異曲線是運用效用序數(shù)論分析消費者行為的一種分析工具。它表示在偏好不變的條件下,消費者從這條曲線上的點所代表的商品組合中,獲得的滿足程度是一樣的。 同一條無差異曲線,表示同一種滿足程度。在偏好不變的條件下,還會有多種滿足程度的存在,或者說,還會有多條無差異曲線的存在。在這些無差異曲線中,離原點較近的曲線表示較低的滿足程度,而離原點較遠的曲線則代表較高的滿足程度。,三、無差異曲線的特點 1.無差異曲線是一條由左上方向右下方傾斜的曲線。 2.無差異曲線是一條凸向原點的曲線。 3.無差異曲線的數(shù)量可以是無限的。 4.無差異曲線不可能相互交叉。 四、邊際替代率 邊際替代率,是指消費者在維持某一效用水平或滿足程度的條件下,增加某種商品的消費量所必須放棄的另一種商品的消費數(shù)量。效用序數(shù)論就是用邊際替代率來度量這種替代關系的。 假如,A商品的消費量增加一個單位為X,由此而必須放棄的B商品的消費量為Y,那么,這個Y就是平均替代率,用公式表示就是:平均替代率=-△Y/△X 但是,這樣計算出來的平均替代率,其數(shù)值沒有按以下方法計算出來的邊際替代率精確。當A商品消費數(shù)量的變化趨向于無窮小時,上式也可表示為: MRSx,y=lim-△Y/△X=-dY/dX (△X→0) 式中:MRSx,y表示x對y邊際替代率,△X表示A商品消費的增減微量,△Y表示因A商品消費的微量變化,而引起的B商品消費的增減微量。 實際上,無差異曲線上某一點的邊際替代率,也就是無差異曲線上該點的斜率,為簡便起見,一般取其絕對值。 邊際替代率還可用兩種商品的邊際效用來表示,即:MRS= MUA/ MUB 五、邊際替代率遞減 邊際替代率遞減是指:在維持效用水平不變的前提下,隨著一種商品消費數(shù)量的增加,消費者為得到每一單位的這種商品所需要放棄的另一種商品的消費數(shù)量是遞減的。用數(shù)學符號表示,就是△B/△A之值(替代率)越來越??;反映在坐標圖上,就是無差異曲線是凸向原點的。,第三節(jié) 預算線和消費者均衡,一、預算線 預算線,又稱消費可能線或價格線,表示在一定個人收入和價格的條件下,消費者可能買到的商品數(shù)量界限??梢姡@是一種分析個人最佳消費行為或個人收入最佳配置的工具。 預算線將坐標平面劃分為3個部分: 其一,預算線上的任何一點,都是在既定的收入和價格水平下,該消費者所能買到的恰當?shù)纳唐方M合。 其二,預算線的右上區(qū)域,表示在既定的收入和價格水平下,該消費者無法買到的商品組合。 其三,預算線的左下區(qū)域,表示該消費者雖然能夠在此購買到一定的商品組合,但并沒有實現(xiàn)效用最大化。 二、消費者均衡 1.消費者均衡的含義 無差異曲線和預算線,是效用序數(shù)論分析消費者均衡的兩大工具。前者表示的是人們消費的主觀愿望;而后者表示的是人們消費的客觀條件。,消費者均衡指的是:在一定的收入和價格水平下,人們在消費時所能獲得的最大滿足狀態(tài)。 2.實現(xiàn)消費者均衡的條件 當一個理性消費者面臨一條既定的預算線和無數(shù)條無差異曲線時,這條預算線與某條無差異曲線的相切點,就是消費者獲得最大效用水平的均衡點。 (1)圖示說明。 第1種情況:兩線相交。第2種情況:兩線相離。第3種情況:兩線相切??梢姡M者的均衡點,就是預算線與一條盡可能高的無差異曲線的切點。 (2)數(shù)學公式說明。 消費者均衡的基本條件: PA/ PB= MUA/ MUB 或者MUA/ PA= MUB/ PB 如果存在多種商品選擇,那么,上式就轉換為: MUA/ PA= MUB/ PB= MUC/ PC=……= MUN/ PN=貨幣邊際效用 以上消費者均衡條件的經濟含義是:在收入既定的情況下,人們在消費中要使自己獲得最大的滿足,就必須使自己花在各種商品上的每一塊錢的邊際效用相等。,第四節(jié) 收入和價格變化對消費的影響,一、收入變化對消費的影響 1.收入變化對預算線的影響。假定價格不變,消費者收入增加,預算線將會向右平行移動;消費者收入減少,預算線將會向左平行移動。 2.收入變化與收入消費曲線。隨著收入變化引起的預算線的平行移動,預算線與不同效用水平的無差異曲線會形成一系列切點或消費均衡點,將它們連接起來,就形成了收入消費曲線。該曲線表明,在價格不變的情況下,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費均衡點也會逐漸遠離原點,表明人們能夠得到更高水平的消費滿足,反之亦然。 3.收入消費曲線與恩格爾曲線。 (1)恩格爾曲線。根據(jù)收入消費曲線,我們可以推導出恩格爾曲線,表明在不同的收入水平下,消費者對某種商品數(shù)量的最佳選擇。 (2)“正常商品”和“劣等商品”的恩格爾曲線?!罢I唐贰钡氖杖霃椥源笥诹?,表現(xiàn)為一條由左下方向右上方延伸的曲線。 “劣等商品”的收入彈性小于零,表現(xiàn)為一條由右下方向左上方延伸的曲線。,(3)恩格爾定律與恩格爾系數(shù)。隨著家庭收入水平的提高,收入中用于食品支出的比例會逐步下降,這種情況被稱作恩格爾定律。而用于食品的支出占家庭可支配收入的比例,稱為恩格爾系數(shù),即:恩格爾系數(shù)=食物支出金額/家庭可支配收入。 國際糧農組織把恩格爾系數(shù)的大小,作為測定和劃分居民貧富程度的一個重要指標:恩格爾系數(shù)在60%以上者為絕對貧困;50%-59%為勉強度日;40%-49%為小康水平;30%-39%為富裕;30%以下為最富裕。 二、價格變化對消費的影響 1.價格變化對預算線的影響。在假定一種商品價格不變的情況下,另一種商品的價格上升,預算線將會向內移動;反之,它將會向外移動。 2.價格變化與價格消費曲線。價格變化同樣會在坐標圖上形成不同的預算線,這些預算線也會與充滿整個坐標平面的無差異曲線產生相應的切點或消費均衡點,將它們連接起來,就形成了價格消費曲線。這條曲線上的任何一點,都代表著可以實現(xiàn)的,并且能使消費者獲得最大滿足的商品組合。 3.價格消費曲線與需求曲線 正如從收入消費曲線能夠推導出恩格爾曲線(也可稱之為收入需求曲線)一樣,我們從價格消費曲線也能推導出需求曲線(也可稱之為價格需求曲線)。 4.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價格變動對商品需求量的影響,是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之和。收入效應,是指商品價格變動導致消費者實際收入發(fā)生變動,進而引起對商品購買量的變動。替代效應,是指商品價格變動會使消費者對兩種商品的購買選擇組合比例發(fā)生變動。 (1)正常商品的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與價格變化成反方向運動,因此,總效應必定也與價格變化成反方向運動。 (2)低檔商品價格下降后,收入效應與替代效應反方向起作用,總效應等于替代效應加上負的收入效應后反而減少了。,第五節(jié) 不確定性與風險,一、不確定性和風險的概念 不確定性,是指人們在經濟活動中不能明確知道自己決策的結果。風險,就是指決策失敗的可能性,決策失敗的可能性越大,風險越大。 二、測量風險的指標 測量風險的指標一般有概率、方差、標準差。 概率就是可能性,是指一種結果發(fā)生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其特點是:各種可能性(概率)之和等于1。 方差又叫做離差,是實際值與期望值差額之平方的加權平均值。即:方差=(實際值-期望值)2×概率。實際值,指由決策帶來的各種可能結果的數(shù)值。在消費活動中,就是指人們購買各種商品的實際效用。期望值,就是實際值的加權平均值。如果設:E(X)為期望值;X為實際值;π為概率。那么,E(X)= π1X1 + π2X2 + π3X3 +……+ πnXn 標準差是指方差的平方根。設方差為δ2,那么標準差就是δ: δ2=π1[X1- E(X)]2+π2[X2- E(X)]2+π3[X3- E(X)]2+……+πn[Xn- E(X)]2 δ=√π1[X1- E(X)]2+π2[X2- E(X)]2+π3[X3- E(X)]2+……+πn[Xn- E(X)]2,三、消費者的風險態(tài)度 消費者的風險態(tài)度有三種類型:風險回避型、風險愛好型和風險中立型。 1.風險回避者的效用函數(shù)。風險回避者認為,無風險地持有確定性收入的效用,要大于風險條件下預期收入的效用,或二者相等時,他們偏愛確定性收入所獲得的效用。反映在坐標圖上,風險回避者的效用函數(shù)曲線必定是嚴格凹的,表示隨著收入的增加,消費者貨幣收入的邊際效用是遞減的。如果用數(shù)學符號表示則為:設效用為U,收入為W,則U′(W)遞減,U′′(W)﹤0。 2.風險愛好者的效用函數(shù)。風險愛好者認為,無風險地持有確定性收入的效用,要小于風險條件下預期收入的效用,或二者相等時,他們偏愛風險收入所獲得的效用。反映在坐標圖上,風險回避者的效用函數(shù)曲線必定是嚴格凸的,表示隨著收入的增加,消費者貨幣收入的邊際效用是遞增的。如果用數(shù)學符號表示則為:設效用為U,收入為W,則U′(W)遞增,U′′(W)﹥0。 3.風險中立者的效用函數(shù)。風險中立者認為,無風險地持有確定性收入的效用,與風險條件下預期收入的效用是相等的,而且,效用與收入按同一比例增加。反映在坐標圖上,風險中立者的效用函數(shù)曲線必定是嚴格線性的,表示隨著收入的增加,消費者貨幣收入的邊際效用是遞增的。如果用數(shù)學符號表示則為:設效用為U,收入為W,則U′(W)不變,U′′(W)=0。 四、消費者降低風險的途徑 1.多樣化。講的是為了回避投資風險,可以分散投資項目,或者說,盡量不要持有單一化的資產。 2.獲取更多的信息。面臨風險就是由于缺乏足夠的信息來作出無風險的決策。因此,盡可能多地掌握信息,對于降低決策的風險是至關重要的。 3.購買保險。這是消費者特別是風險厭惡者降低風險的有效途徑。投保者最佳的投保金額為預期的損失金額;保險公司收取的保險費率應為風險發(fā)生的概率。,第三章 生產理論第一節(jié) 生產函數(shù),一、生產函數(shù) 1.生產函數(shù)的定義 生產函數(shù),表明在一定的技術水平下,各種生產要素的適當組合所能生產的最大產量。 比如,生產某種產品X,需要a、b兩種生產要素,那么,可以用數(shù)學公式表示如下: Qx = F(a,b) 如果生產產品X,需要a,b,c,……,m各種生產要素的投入,那么,上述公式則轉換為: Qx = F(a,b,c,……,m) 理解生產函數(shù)的概念要注意兩個問題:其一,任何生產函數(shù)都是以一定時期的生產技術水平不變?yōu)榍疤釛l件。其二,生產一定數(shù)量的產品,生產要素投入量的比例通常是可以變動的。,2.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shù) 20世紀30年代,美國數(shù)學家柯布和經濟學家道格拉斯根據(jù)1899-1922年美國的資本和勞動這兩種生產要素的投入和產出關系,得出這一時期美國制造業(yè)的生產函數(shù)。該函數(shù)的一般形式為: Q = KLαC1-α 式中:Q——產量; L——投入的勞動量;C——投入的資本量; K——常量,技術進步因素;α,1-α——常量,表示勞動和資本在生產過程中的相對重要性。 根據(jù)這一時期美國制造業(yè)的實際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他們得出了幾個常數(shù)的具體數(shù)值,即這一時期美國的生產函數(shù)為: Q = 1.01L0.75C0.25 或: Q = 1.01L3/4C1/4 這個函數(shù)的意思是: 其一,如果資本投入量固定不變,勞動投入量增加1%,社會總產出將增加1%的0.75倍;如果勞動投入量固定不變,資本投入量增加1%,社會總產出將增加1%的0.25倍。 其二,如果資本和勞動都增加1%,那么他們各自引起的社會總產出之比為0.25×1%/0.75×1%=1/3。這說明,勞動因素對總產出的影響,是資本因素對總產出的影響的3倍。 3.生產函數(shù)的性質與技術系數(shù) (1)生產函數(shù)的性質。 首先,產出量是投入量的增函數(shù)。就是說,廠商的產出量會隨著投入量的增加而增加,也會隨著投入量的減少而減少。 其次,投入要素之間可能存在某種互替、互補關系。比如,人力與機器之間存在互替關系;鋼材、煤與機器之間存在互補關系。 再次,生產函數(shù)表示的是一定投入下的最大產量。就是說,廠商所關心的,是采用何種要素組合才能獲得最大產出。,(2)技術系數(shù)極其特征。 所謂技術系數(shù),就是在一定技術水平下,為生產一定量產品,各種生產要素之間存在的比例關系。比如,在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shù)中,勞動與資本的組合比例為3/1,這個數(shù)值就是技術系數(shù)。技術系數(shù)的特征主要有: 其一,行業(yè)不同,技術系數(shù)也會有所不同。有的行業(yè)勞動因素所占比重大,如輕工業(yè),也可稱之為勞動密集型產業(yè);有的行業(yè)資本因素所占比重大,如重工業(yè),也可稱之為資本密集型產業(yè)。在當今世界,高新技術行業(yè)異軍突起,因而產生了一種新的產業(yè)類型:知識密集型產業(yè)。 其二,技術系數(shù)有固定技術系數(shù)和可變技術系數(shù)之分。前者指各種要素之間的比例關系在一定時期是不能改變的。而后者指各種要素之間的比例關系是可以變動的。 其三,從短期看,生產要素存在不變與可變之分,而從長期看,所有生產要素則都是可變的。這里所說的長期或短期,就是以要素變動的不同情況來劃分的:所有要素都可變的時期稱為長期;有某些要素不變的時期則稱為短期。 總之,由于生產一定產量存在著不同比例關系的要素組合,因此,廠商不僅要關心產出的最大化;而且要考慮投入要素組合的最優(yōu)化。,第二節(jié) 一個可變投入的生產和邊際收益遞減規(guī)律,有一個可變投入的生產,就是只有一種生產要素是可變的,而其它生產要素是固定不變的生產,這種生產函數(shù)也叫短期生產函數(shù)。 一、總產量、平均產量與邊際產量 總產量是指各種要素相結合所生產的全部產量,用TP表示。平均產量是指平均每單位某種要素所生產出來的產量,用AP表示。邊際產量是指某種要素增加一單位所增加的產量,用MP表示。 總產量、平均產量和邊際產量的變化趨勢大致說明兩點: 其一,總產量隨勞動數(shù)量的增加而增加,在邊際產量為零時達到最大值,然后開始下降。 其二,平均產量和邊際產量的走勢都是先升后降,但是邊際產量比平均產量降得早些,在平均產量達到最大值時,兩者相等。,二、總產量、平均產量、邊際產量曲線及其相互關系 1.總產量曲線如何反映平均產量。 (1)任何單位勞動的平均產量,等于由原點射向總產量曲線上相應點的射線的斜率。 (2)這種射線的斜率越大,表示平均產量越大。而斜率最大的這條射線,就是原點與平均產量最大時的總產量的連線。 2.總產量曲線如何反映邊際產量。 所謂邊際產量,就是每增加一單位勞動所增加的產量,也就是過總產量曲線上某一點切線的斜率。 (1)任何數(shù)量勞動的邊際產量,等于總產量曲線上對應點切線的斜率。 (2)切線斜率的大小,反映了邊際產量的變化趨勢。即遞增→遞減→遞減加速→零→負數(shù)。 (3)邊際產量與平均產量相等時,平均產量最大。邊際產量大于平均產量時,平均產量遞增;邊際產量小于平均產量時,平均產量遞減(兩種斜率對比變化的反映)。,三、邊際產量遞減規(guī)律 邊際產量曲線先升后降的趨勢,反映了西方經濟學中的一條重要原理:邊際產量遞減規(guī)律,或報酬遞減法則。邊際收益遞減規(guī)律強調的是,在任何一種產品的短期生產中,隨著一種可變要素投入量的增加,邊際產量最終會出現(xiàn)遞減的特征。 邊際產量遞減規(guī)律發(fā)生作用必須具有3個前提條件: 1.在保持其他生產要素不變而只增加某種生產要素投入量的時候,邊際產量才發(fā)生遞減。 2.技術水平保持不變。技術水平不變的基本含義是,無論在何種行業(yè),一種技術水平一旦形成,總會有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時期,因而在一定時期內假定技術水平不變是可以成立的。 3.所增加的生產要素具有同樣的效果。這就是說,如果增加的第二個單位的生產要素比第一個單位有著更大的效率,那么,邊際產量不是遞減而可能是遞增。 這一規(guī)律之所以成立,是因為在短期生產中,不變要素與可變要素之間存在著一種最佳比例關系。在沒有達到這個最佳比例之前,通過增加可變要素投入量,使之與固定要素相匹配,可以提高要素組合的效率,因而這時邊際產量是遞增的;但是,從達到最優(yōu)比例開始,繼續(xù)增加的可變要素就變成多余的了,這時邊際產量自然就要發(fā)生遞減。 四、一種可變生產要素的合理投入區(qū)間 產量增長的變化經歷了3個階段。 第一階段:以平均產量曲線的最高點為界限。在這一區(qū)間,總產量和平均產量都隨可變要素的增加而增加。 第二階段:以總產量達到最大值為界限。在這一區(qū)間,邊際產量開始小于平均產量,但為正數(shù);同時平均產量開始下降,但總產量仍然上升。 第三階段:以后的階段。在這一區(qū)間,邊際產量為負數(shù),因而導致總產量開始下降。 這種劃分方法的意義,就在于指明了可變生產要素的合理投入區(qū)間。這個投入區(qū)間,就是上述分析中的第一、二階段,或者更明確地說,就是投入可以持續(xù)到第二階段。而第三階段的情況對廠商絕對不利,因而稱為生產要素投入的禁區(qū)。,第三節(jié) 兩個可變投入的生產與資源最佳配置,從長期看,各種生產要素都是可變的,這樣,就存在著一個各種資源的最優(yōu)組合問題。為了研究資源最佳配置的條件,需要運用生產等量線(等產量線)和等成本線兩個分析工具。 一、等產量線 等產量線或生產等量線,表明用曲線上的點所表示的生產要素組合,可以生產出同樣的產量。生產理論中的等產量線,與消費理論中的無差異曲線很相似,都是用一條曲線來表示一種相同的產量和效用水平。正因為如此,等產量線也被稱為生產無差異曲線。但是,它們之間的差別也是重大的,除了它們在內容上的不同之外,即前者表示等產量,后者表示等效用之外,它們在性質上也是不同的:前者是客觀的,而后者是主觀的。 等產量線或生產等量線具有如下性質: 1.等產量線由左上方向右下方傾斜,表示一種投入的增加會導致另一種投入的減少,因而斜率為負值。,2.等產量線上兩個可變投入的替代關系,可以用邊際技術替代率表示。等產量線上任何一點切線斜率的絕對值,就是邊際技術替代率,表示在這一點要素L替代要素C的比例,公式為:MRTS = △C/△L。 3.邊際技術替代率與邊際產量有明顯的關系,并且可用邊際產量之比來表示。MRTS = MP1/ MP2 4.等產量線凸向原點。由于報酬遞減法則的作用,隨著生產要素L投入量的增加,以要素L替代要素C的邊際替代率是遞減的,也就是說,需要用越來越多的要素L才能替代要素C,因而等產量線的右端幾乎與橫軸平行。同樣,等產量線的左端幾乎與縱軸平行。因此,等產量線就必然凸向原點。 5.同一坐標平面上的等產量線可以有無數(shù)條,且互不相交。解釋這條性質的道理,與消費理論中說明無差異曲線的有關特點一樣。 二、“脊線”與合理的生產區(qū)域 與一個可變的生產函數(shù)有其合理的投入區(qū)間相類似,在有兩個可變投入的生產函數(shù)中,也存在著生產要素投入的合理生產區(qū)域問題。 所謂脊線,就是測量生產區(qū)域是否合理的分界線,它是連接每條等產量線上勞動邊際產量為零的軌跡,以及連接資本邊際產量為零的軌跡。 在正常情況下,兩種可變投入是一種相互替代的關系,意味著增加一種投入就需要減少另一種投入,這時等產量線的斜率(邊際技術替代率)是負值。但是,由于邊際技術替代率是遞減的,這使得增加一種投入并不一定可以永遠地減少另一種投入。這時,為了保持相同的產量,在增加一種投入的同時,還必須增加另一種投入,從而使得等產量線的斜率(邊際技術替代率)由負逐漸變?yōu)榱悖俎D為正值。西方經濟學家把等產量線這種因斜率變化而發(fā)生的形狀變化,形象地描述為發(fā)夾一樣:一端在接近縱軸時又卷曲起來離開縱軸;而另一端在接近橫軸時又卷曲起來離開橫軸。同時,在等產量線與縱軸平行的一端,斜率無窮大;在與橫軸平行的另一端,斜率則為零。,等產量線形狀變化的含義是:只有在斜率為負時的區(qū)域,兩種投入之間才存在相互替代關系,這個區(qū)域就是脊線區(qū)域或合理生產區(qū)域;而在斜率為零、為正和無窮大時,兩種投入之間就不再有這種關系,這些區(qū)域屬于不合理生產區(qū)域。,三、等成本線 脊線只是說明了合理生產的區(qū)間,至于在這一區(qū)域內究竟哪一點是最合理的生產點,則必須借助等成本線這個分析工具。 等成本線也叫企業(yè)預算線,表示在一定的生產要素價格條件下,花費一定的成本所能購買的生產要素組合。等成本線的斜率,等于兩個投入的價格之比。在生產要素價格不變的前提下,如果成本增加了,等成本線將平行地向外移動;如果成本減少了,等成本線將平行地向內移動。等成本線之所以平行移動,是因為兩個可變投入的斜率,也就是它們的價格比率是不變的。,四、資源最佳配置的含義和條件 資源最佳配置有兩種基本的含義:一是解決在產出水平一定的情況下,如何將成本降為最低的問題,這個問題也可稱為成本最小化原則;二是解決在成本一定的情況下,如何求得產出最大的問題,這個問題也可稱為產量最大化原則。在合理的生產區(qū)域內,要找到一個最佳生產點以實現(xiàn)資源最佳配置,必須結合等產量線和等成本線來考察。 1.在產量既定條件下的成本最小化。 在這種情況下實現(xiàn)資源的最佳配置,就是要在產量既定的條件下找到一個成本最小化的生產要素組合。即在產量既定的條件下,與既定等產量線相切的那條等成本線,就是最低成本線,其切點就是最佳生產點,或資源最佳配置點,或生產均衡點。數(shù)學公式為:MP1/MP2 = PL/PC 這個公式的經濟含義是:以最小成本獲取一定產出水平的均衡條件就是:兩種投入的邊際產量之比,等于它們的價格之比。 2.在成本既定條件下的產量最大化。 在成本既定下獲取最大產出水平的均衡條件,也是可變投入變化所各自引起的邊際產量之比,等于可變投入的價格之比,即MP1/MP2 = PL/PC。,第四節(jié) 生產均衡的改變,前面所講的生產均衡,有3個共同的假設前提:資金總額、要素價格和生產技術不變。那么,如果這3個因素分別發(fā)生變化,它們對生產均衡會產生什么影響呢? 一、資金總額變化對生產均衡的影響:生產擴大線 在要素價格和生產技術不變的情況下,隨著廠商生產資金總額的增加,用這些資金購買的生產要素也會增加,從而使得等成本線不斷外移;同時,也會使產出水平逐漸提高,等產量線不斷外移。于是,這些不同的等成本線與不同的等產量線相切,從而產生了一系列不同的均衡點,將這些均衡點連接起來,就形成了生產擴大線。 因此,生產擴大線,就是在要素價格和生產技術不變的情況下,廠商擴大生產規(guī)模所引起的生產要素最優(yōu)組合點變動的軌跡。 二、要素價格變化對生產均衡的影響,如果生產資金總額不變,生產要素價格發(fā)生變化時,廠商必然會較多地使用那些價格下降的生產要素,從而使得那些價格不變或上升的生產要素的使用量減少,這時,兩個投入的最佳組合發(fā)生了變化,或者說,在這種情況下發(fā)生了替代效應,這樣,等成本線將會發(fā)生位移,并與原等產量線相切于新的均衡點。 三、生產技術變化對生產均衡的影響 在要素價格不變的情況下,技術進步意味著以較少的投入可以獲得同樣的產出,從而使等成本線向內平行移動,與向原點位移并保持產出水平不變的等產量線相切。這種位移有3種方式,同時也將技術進步劃分為3種類型: 1.中性型技術進步:這種位移方式表示成本下降,生產要素的組合比例不變。 2.勞動節(jié)約型技術進步:這種位移方式也表示成本下降,但生產要素的組合比例中,勞動的比重減少而資本的比重增加。 3.資本節(jié)約型技術進步:這種位移方式同樣表示成本下降,但生產要素的組合比例中,資本的比重減少而勞動的比重增加。,第五節(jié) 規(guī)模經濟,一、規(guī)模經濟的含義 所謂規(guī)模經濟,就是全部生產要素投入量按原有比例同時增加對產量的影響?;蛘哒f,它是指生產規(guī)模擴大后,廠商的收益遞增,成本遞減,從而實現(xiàn)了節(jié)約,增加了利潤。 規(guī)模和產量之間的關系可以劃分為下述3種情形: 一是規(guī)模的報酬遞增。就是說,如果全部生產要素的投入量增加1倍,產量將增加1倍以上。 二是規(guī)模的報酬不變。就是說,如果全部生產要素的投入量增加1倍,產量也增加1倍。 三是規(guī)模的報酬遞減。就是說,如果全部生產要素的投入量增加1倍,而產量的增加卻少于1倍。 廠商在擴大規(guī)模時,一般是依次經過規(guī)模報酬遞增階段,到規(guī)模報酬不變階段,再到規(guī)模報酬遞減階段。 規(guī)模經濟之所以產生,究其實質,就是因為生產的專業(yè)化。具體來講,有廠商內部和外部兩方面的原因,或者說,存在著內在經濟和外在經濟兩個方面的因素。,1.內在經濟 內在經濟來自廠商內部規(guī)模的擴大,指的是單個廠商規(guī)模擴大所引起的產量增加。原因主要有五個方面:其一,能夠使設備得到充分利用,從而降低生產成本,增加收益。其二,能夠提升廠商的專業(yè)化水平,而分工的精細化則有利于生產效率的提高。其三,能夠購買技術先進的設備,大幅度提高產量。其四,能夠綜合利用副產品,變廢為寶,增加廠商收入。其五,在購銷環(huán)節(jié)處于更有利的地位,因而有利于廠商效益的增加。 但是,如果廠商規(guī)模過大,又會產生相反的結果,造成規(guī)模報酬遞減,以至于出現(xiàn)“內在不經濟”。究其原因,主要是規(guī)模的過分擴大,會導致協(xié)調困難和管理效率降低,如機構臃腫缺乏靈活性,各種隨之而來的費用增加,這些因素將使廠商成本遞增,而收益反而遞減。 2.外在經濟 內在經濟來自整個行業(yè)規(guī)模的擴大,從而使單個廠商受益。引起外在經濟的原因主要是:個別廠商可以從整個行業(yè)規(guī)模的擴大中,得到更加便利的交通輔助設施、更多的信息和人才,從而使個別廠商的成本支出減少,產量和收益增加。 但是,某個行業(yè)規(guī)模過大也會導致外在不經濟。這是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各個廠商之間的競爭將更加激烈,他們?yōu)榱藸帄Z生產要素市場和產品銷售市場,必須付出更高的代價,而且這還將引起環(huán)境、交通、能源等諸多方面的問題。 二、適度規(guī)模 由以上的分析可見,個別企業(yè)和整個行業(yè)的規(guī)模不能太小,也不能太大,規(guī)模太大或太小,都享受不到規(guī)模經濟的好處,因此,只有規(guī)模適度,才是合理的選擇。 適度規(guī)模并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卻有一般的原則:至少應保持規(guī)模收益不變。這就是說,在企業(yè)規(guī)模擴大的過程中,使企業(yè)收益增加的幅度與企業(yè)規(guī)模擴大的幅度相適應?;蛘哒f,在前面提到的規(guī)模與產量的3階段發(fā)展關系中,適度規(guī)模至少是處于第2階段,即規(guī)模收益不變階段。,具體來講,在確定適度規(guī)模時,應考慮以下一些因素: 1.本行業(yè)的生產技術特點。 一般來講,資本密集型行業(yè)需要的投資量大,所用的設備也復雜昂貴,因而適度規(guī)模也較大;而勞動密集型行業(yè)需要的投資量相對較小,采用設備的資本含量也少一些,因而適度規(guī)模也就較小。 2.產品標準化程度和市場需求。 如果廠商所生產的產品標準化程度高,市場需求量大,則適度規(guī)模也應該大些,因而重化工業(yè)的企業(yè)規(guī)模一般都比較大。相反,如果廠商的產品標準化程度低,市場需求小,則其適度規(guī)模也應該小些,因而服裝行業(yè)的適度規(guī)模一般都比較小。 3.其他因素。幾乎所有行業(yè)在確定廠商適度規(guī)模的時候,必須考慮到交通設施、能源供給、區(qū)域政策等因素。 對于一些重要的行業(yè),國際上有著通行的規(guī)模經濟標準。比如,鋼鐵廠為年產600萬噸鋼;彩色顯像管為年產200萬套;電冰箱廠的雙班生產能力為年產50萬-80萬臺;卷煙廠的年生產能力為50-60萬箱,等等。 隨著技術進步,規(guī)模經濟的標準也是在變化的。比如,重工業(yè)普遍存在著適度規(guī)模不斷擴大的趨勢,這是因為這些行業(yè)的設備日益大型化、復雜化和自動化,需要的投資越來越多,從而只有在產量達到相當?shù)臄?shù)量時,才能獲取規(guī)模的好處。 生產集中是擴大規(guī)模的主要方式,但實現(xiàn)規(guī)模經濟,也并不一定都采取集中生產的方式。比如,在商業(yè)和餐飲業(yè)中,獲取規(guī)模好處并非一定要蓋越來越大的商場,而是連鎖經營。其規(guī)模擴張的主要方式,就是通過一個配送中心,對一個城市、一個地區(qū)、甚至一個國家的眾多加盟連鎖店,進行統(tǒng)一管理、儲運和調配,從而達到節(jié)省成本、提高效益的目的。這也是美國商業(yè)巨頭沃爾瑪、麥當勞等企業(yè)獲得成功的主要秘訣。,
-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西方 經濟學原理 課件
鏈接地址:http://ioszen.com/p-264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