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七年級生物上冊 第5章第1節(jié) 光合作用教案 北師大版.doc
《2019-2020年七年級生物上冊 第5章第1節(jié) 光合作用教案 北師大版.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2020年七年級生物上冊 第5章第1節(jié) 光合作用教案 北師大版.doc(1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2019-2020年七年級生物上冊 第5章第1節(jié) 光合作用教案 北師大版 一、教材分析 教材先介紹光合作用的發(fā)現(xiàn)史,讓學生通過閱讀和討論,對光合作用形成初步認識。在此基礎上,通過幾個不同類型的活動,引導學生對光合作用的原料、產物、條件和場所進行探討。然后,指導學生用顯微鏡觀察新鮮樹葉的徒手切片,認識葉片與光合作用相適應的結構。最后,對光合作用的實質和重要意義進行總結歸納,通過與生產實際相結合,使學生能體會光合作用的實踐意義。 二、教學目標 l 知識目標: 1、識別葉片的結構,說出葉片與其光合作用相適應的結構特點。 2、概述光合作用的原料、產物、條件和場所,闡明光合作用的實質意義,舉例說明光合作用原理對作物種植的指導意義。 l 能力目標: 獨立完成驗證綠葉在光下合成淀粉的實驗操作,嘗試制作葉的徒手切片,使用顯微鏡觀察葉片的結構。 l 情感目標: 1、通過探索光合作用的原料、產物、條件和場所等各種實驗活動,初步領會生物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養(yǎng)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2、認識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在生物界乃至自然界的意義,養(yǎng)成愛護一草一木的生態(tài)意識。 三、教學重點 1、探索光合作用的原料、產物、條件和場所的實驗。 2、葉片與光合作用相適應的結構特點。 3、光合作用的實質和意義。 四、教學難點 1、探究葉綠素在光下形成的實驗。 2、制作和觀察葉徒手切片。 五、教學課時:7課時 課題一 從柳苗之謎說起 ——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的發(fā)現(xiàn) 教學目標: 1、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①使學生領悟到光合作用的發(fā)現(xiàn)是許多科學家智慧的結晶和不懈努力的結果。 ②使學生領略科學家們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科學思維方式,接受科學素質的啟蒙教育。 2、知識目標: ①說出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發(fā)現(xiàn)的過程。 ②通過幾個經典實驗的圖示,培養(yǎng)學生對圖示進行分析,歸納的能力,初步領悟科學家研究的方法。 教學重點: 1、說出光合作用的發(fā)現(xiàn)過程。 2、解釋發(fā)現(xiàn)光合作用實驗的原理。 3、說明光合作用發(fā)現(xiàn)的意義。 教學難點:闡明發(fā)現(xiàn)光合作用實驗的原理。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引題】【多媒體播放】請學生觀看屏幕上幾幅圖片,問:這幾種鮮嫩蔬菜和誘人可口的水果中儲存著什么物質?這些物質怎么來的? 誰知道光合作用是怎么發(fā)現(xiàn)的?是哪些人發(fā)現(xiàn)的?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的發(fā)現(xiàn)——從柳苗生長之謎說起。 【教授新課】 一、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的發(fā)現(xiàn) 1、學生四人一組討論 科學家 實驗過程或結果 實驗結論 海爾蒙特 1648 木桶里栽柳5年,雨水澆灌,柳苗由2.3kg增重至76.8kg;90kg干土減重57g 柳的增重來自水 普利斯特利 1771 鐘罩里的小鼠窒息而死;將小鼠與植物同時放入密封的鐘罩內,小鼠生活正常 植物能“凈化”空氣 英格豪斯 1779 植物的綠色部分,只有在光下才能起到“凈化”空氣的作用 光的重要作用 謝尼伯 1782 發(fā)現(xiàn)照光時綠色植物吸收CO2,釋放O2 CO2是原料,O2是產物 索熱爾 1804 植物增重大于CO2吸收量減去O2釋放量 水是原料 薩克斯 1864 發(fā)現(xiàn)照光時葉綠體中的淀粉粒才會增大 有機物是產物 2、分析其中三個實驗的基本過程 (1)海爾蒙特他在90kg干燥的細粒土壤中,種了一棵2.3kg重的柳樹,然后往盆里澆純凈的的雨水,但不供給他其它營養(yǎng)物質。五年后,他發(fā)現(xiàn)柳樹的增重74.5kg,土壤僅減少0.057kg。 提出質疑:柳苗增加的74.5kg從哪兒來呢? 首先不可能來自泥土,因為僅少0.057kg的干泥土變不出來74.5的柳苗樹來。而整個實驗中施加的唯一的東西只有水,通過對實驗數(shù)據(jù)分析,可以得出結論什么?如果你是海爾蒙特,你會得出什么結論? 結論:植物生長所需的物質是水不是土。植物生長需水作為原料。 過渡:海爾蒙特當時還不知道光合作用是怎么回事。這為后人留下一個問號。 (2)時光推移到十八世紀,有一位科學家對氣體非常感興趣,他就是普利斯特利。 我們來觀察他的實驗,在一個玻璃罩中放了一支蠟燭,過一會兒,熄滅了,在一個玻璃罩中放了一只小白鼠,結果很快也死去了。 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些們的現(xiàn)象?請同學們分析蠟燭熄滅和小白鼠死亡可能的原因。教師引導得出結論:蠟燭燃燒和小白鼠呼吸會使瓶中的空氣變壞。 進一步質疑:如何才能使用使空氣變好,當時科學家曾用水來試驗,但都沒有成功,如果你是科學家,你會采取什么措施來凈化空氣呢。 我們來了解一下科學家們是怎么做的。在玻璃罩中放了一盆植物后。蠟燭和小白鼠都很好。 植物和蠟燭為什么能長期共存,小白鼠因為有了綠色植物也沒有死去。 總結歸納:植物生長不僅需要空氣而且能凈化空氣。因為在當時,普利斯特利僅知道這些。 (3)提問:請同學們仔細思考第一個實驗,柳苗增加74.5kg是什么物質? 有機物。那么如何知道植物光合作用產生了有機物呢?我們來學習19世紀薩可斯的實驗。 講述:首先把一盆植物放在暗處數(shù)小時,消耗葉片中部分營養(yǎng)物質,然后把葉片一部分露在光下,另一部分遮光,經過一時間后,用碘蒸氣處理葉片,結果遮光的部分無顏色變化,而照光部分葉片呈現(xiàn)深藍色。 結論:綠色葉片在光合作用中產生淀粉,同時證明了光合作用時行需要光照條件。 3、由學生歸納上述實驗,試試看可得到的什么結論。 二、師生共同總結 1、什么是光合作用? 2、綠色植物的進行光合作用的條件是什么?原料是什么?產物是什么? 歸納出以下式子: 這個過程我們就稱為光合作用。它是地球上一個最重要的化學反應,它的發(fā)現(xiàn)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發(fā)現(xiàn)的意義(由學生自己歸納) (三)練習(連線) 科學家 實驗過程或結果 結論 海爾蒙特(1648) 栽柳樹5年 植物增重來自水 普利斯特利(1771) 鐘罩里的小鼠 植物可以凈化空氣 薩克斯(1864) 光照天竺葵 植物光照下產生淀粉 希爾(1938) 光照綠葉的濾液 植物光照下產生氣體 課題二 探索光合作用(3課時) 第一課時 探究綠葉在光下合成淀粉 教學目標: 1、闡明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物,通過實驗驗證綠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淀粉。 2、在活動中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科學探究能力。 3、理解光合作用發(fā)生的場所和產物的判定方法以及其原理,體驗生物探究中的科學方法。 4、通過學習使學生養(yǎng)成愛護綠色植物的情感。 教學重點: 1、通過實驗驗證綠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淀粉。 2、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科學探究能力。 3、理解光合作用發(fā)生的場所和產物的判定方法以及其原理,體驗生物探究中的科學方法。 教學難點:理解光合作用發(fā)生的場所和產物的判定方法以及其原理,體驗生物探究中的科學方法。 學生準備: 1、預習本課實驗操作內容。 2、各實驗組在小組長的帶領下,將實驗用植物進行必要處理。 3、查詢有關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資料,理解光合作用的基本過程及意義。初步形成保護植被,愛護森林的意識。 教師準備: 根據(jù)課本準備實驗《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的材料用具。準備兩株不同處理的天竺葵(洋繡球)。一株是與書中實驗要求一致的處理方法,同時,還要選取一個葉片讓它全部被遮光紙遮住。另一株是提前一天結束暗處理的植株,注意在這株植物上要選取不同著生位置的葉片進行遮光處理,在葉片的處理上同樣要形成部分遮光和全部遮光的區(qū)別。 準備進一步探究的實驗設計方案。 查詢書籍、網站、錄像收集有關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的過程,實質,意義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組織學生回憶生物的主要特征,引導學生產生疑問并自己提出問題:植物體的自養(yǎng)的營養(yǎng)方式是通過什么生理過程進行的?植物體由小長大的過程中自身營養(yǎng)物資的積累從何而來?植物體內有機無制造的條件、場所和過程是怎樣的? 2、分析蒙特海爾實驗和薩克斯實驗,引導學生找出答案:植物體內有機物來源于植物體的光合作用。 二、活動----《驗證綠葉在光下合成淀粉》 1、方案:學生4人一組,按照書中實驗要求進行實驗操作。 在操作中注意觀察實驗現(xiàn)象,針對實驗步驟提出問題,也可針對實驗步驟提出改進實驗的措施。根據(jù)實驗現(xiàn)象討論歸納結論。 【思考】 ①為什么要把天竺葵放到黑暗處一晝夜? ②水浴加熱后,葉片變?yōu)槭裁搭伾? ③加碘液后,葉片變?yōu)槭裁搭伾磕芊衽袛嗳~在光下制作的是什么物質? 2、教師巡回指導,提示實驗注意事項,確保實驗安全有序進行;提示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力爭將問題形成結論。組織討論,通過小組間提問解答的方式,鼓勵與同學合作共同歸納光合作用的過程與實質。 教師在此基礎上演示此實驗的過程并根據(jù)對植物不同的實驗處理引導學生做出判斷,引導學生對前后知識形成連貫性。 三、課堂小結 引導學生回顧本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理清思路:光合作用的基本過程光合作用的場所、產物光合作用的本質光合作用的產物的運輸綠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意義與保護森林的情感意識。 四、預設思考題: ①光合作用的過程是怎樣的? ②光合作用的條件是什么? ③光合作用的場所是什么? ④光合作用的產物是什么? ⑤我們吃的大豆主要成分是蛋白質說明了什么? ⑥生物圈中,動物的食物主要來源于誰制造的產物。這說明了什么問題? 【教學反思】 在生物教學中新課改所倡導的實驗探究式學習,起點高(情境高于教材)而落點低(解決問題的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礎理論直接或間接源于教材),既能培養(yǎng)解決問題的能力、方法和思維,還能讓學生在問題解決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對學生而言,實驗過程中問題的解決不僅是一個知識輸出的再現(xiàn)過程,更是一個知識信息重組和整合的獲得性過程。以課內外學生實驗、探究性學習與教師的過程式教學引導為依托實施本節(jié)教學,學生始終處于主動探索地位,思維活躍,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對前人做過的實驗,學生經過探究,能從中發(fā)現(xiàn)問題,并能很好地把握實驗要點;學生在實驗中表現(xiàn)出的熱情、機敏以及鍥而不舍的精神感染了為師者,這一切都是灌輸式教學所無法體驗到的。一節(jié)課下來,感覺時間過得太快,探究過程顯得緊迫;對于教師如何更好適應角色轉變,成為學習的指導者、組織者、促進者,而不是越俎代皰,將學生的探索研究引向既定結論,教師應提供信息、啟發(fā)思維、補充知識、引導質疑、探究和創(chuàng)新,使學生自己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探索者、研究者、發(fā)現(xiàn)者,這一點還有待進一步磨煉和提高。 第二課時 光合作用釋放氧氣,吸收二氧化碳 一、【演示實驗】《檢驗光合作用釋放氧氣》 植物在光下進行光合作用釋放的氣體是否是氧氣,可用燃燒方法來檢驗。 【活動目標】 檢驗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釋放氧氣。 【材料器具】 金魚藻、玻璃水槽、玻璃棒、剪刀、短管漏斗、試管、衛(wèi)生香或牙簽、火柴、小木塊、碳酸氫鈉、清水。 【方法步驟】 1、取一個玻璃水槽或20cm直徑的標本瓶,注滿清水,每100mL水加入0.1g碳酸氫鈉,用玻璃棒攪拌,以增加水中二氧化碳的含量。 2.將采集的金魚藻在水中剪取若干帶頂端的嫩枝,放置在水槽內,并使切口的一端向上,然后用短管漏斗將其倒扣在水槽里,在漏斗下面墊上兩個小木條,使漏斗與水槽底部分開。 3.取一支盛滿清水的試管,用拇指堵住管口,倒轉移入玻璃水槽的水中,套在漏斗短管上,試管內要充滿水。 4.將實驗裝置放在溫暖而陽光充足的環(huán)境里,使金魚藻接受陽光照射。不久你可以看到許多氣泡從金魚藻放出,并聚集在試管頂端。 5.待收集約1/2管氣體后,在水中用拇指堵住管口,取出試管并立即倒轉,使水落到試管的下部。然后,將帶火星的衛(wèi)生香或牙簽伸入試管中。請注意觀察衛(wèi)生香或牙簽的燃燒情況。 【討論】 1.請描述浸入水中的金魚藻在光照條件下產生氣體的狀況。 2.將帶火星的衛(wèi)生香或牙簽伸入試管后發(fā)生哪種實驗現(xiàn)象? 3.分析該實驗結果,獲得的實驗結論是 。 【思考】綠色植物在光下釋放氧氣有什么意義? 二、【演示實驗】《檢驗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 把一片葉放在一個空氣中有二氧化碳的實驗裝置內,另一片葉放在一個用氫氧化鈉吸收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實驗裝置內。分別經過一段時間照光后,檢驗這兩片葉片中是否有淀粉的存在,可以判斷光合作用是否需要二氧化碳。 【活動目標】 驗證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材料器具】 天竺葵等植物的枝條、玻璃板、小燒杯、大燒杯、廣口瓶或大玻璃瓶或罐頭瓶、培養(yǎng)皿、三腳架、石棉網、酒精燈、火柴、鑷子、凡士林、25%氫氧化鈉或氫氧化鉀、酒精、碘液、清水。 【方法步驟】 1、剪取天竺葵(或馬鈴薯、甘薯)帶有5~6片葉的枝條,插入盛有清水的小燒杯中,放在暗處2~3天。 2、在玻璃板上放置一個培養(yǎng)皿,將少量25%氫氧化鈉(或氫氧化鉀)溶液倒入培養(yǎng)皿里。然后,將裝有枝條的小燒杯放在培養(yǎng)皿里,用廣口瓶罩住實驗裝置,并在瓶口涂一點凡士林,防止氣體出入。用同樣的方法做好第二套裝置,但培養(yǎng)皿里用清水代替氫氧化鈉。 3、將上述兩套實驗裝置移到光下照射2 h。然后揭開玻璃罩,從兩個枝條上各摘取一片葉,分別檢驗兩葉片中是否有淀粉的存在。記錄你觀察到的實驗現(xiàn)象。 【討論】分析實驗現(xiàn)象,說明光合作用與二氧化碳的關系是怎樣的? 【思考】從對環(huán)境的影響角度分析,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有什么意義? 第三課時 探究活動《驗證植物進行光合作用需要葉綠素》 光合作用是否需要葉綠素,也要用對照實驗法來研究。怎樣用有(或無)葉綠素的葉片來證明光合作用需要葉綠素呢? 【活動目標】驗證植物進行光合作用需要葉綠素,并推測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場所。 【材料器具】盆栽銀邊翠、銀邊天竺葵或彩葉草等斑葉植物、小燒杯、大燒杯、培養(yǎng)皿、三腳架、石棉網、酒精燈、火柴、鑷子、酒精、碘液、清水。 【方法步驟】 1、從一種或幾種斑葉植物上摘取一片葉,放到盛有酒精的小燒杯里,將小燒杯置于大燒杯中水浴加熱。 2、葉呈黃白色時,取出葉片,用清水漂洗后放到培養(yǎng)皿里,向葉片滴加碘液。 3、清水漂洗,把葉片上的碘液沖掉,觀察葉片的綠色部分和白色部分,將實驗觀察結果記錄到下面的表格中: 結果 植物 用碘液檢驗葉片 綠色部分 白色部分 銀邊翠 銀邊天竺葵 彩葉草 【討論】 1、銀邊翠和銀邊天竺葵的葉片邊緣呈白色的原因是什么? 2、該實驗的設計方案中是否包含了對照實驗?如何體現(xiàn)的? 3、分析實驗結果得出的結論是:植物進行光合作用需要 。 4、根據(jù)實驗結論推測葉肉細胞可能是光合作用的場所。 5、除葉片外,植物的其他器官是否也能進行光合作用?為什么? 6、葉片里的葉綠素含量是穩(wěn)定不變的嗎?舉例說明你的觀點。 【教師評價】(略) 【總結】植物體吸收了水、二氧化碳,在光的作用下,在葉綠體中進行光合作用產生氧氣和淀粉 【思考】 1、食物為我們提供了物質來源的同時還提供了什么來源? 2、通過上述問題你能總結出光合作用的實質嗎? 課題三 葉片與光合作用(2課時) 教學目標: 1、識別綠色植物葉片的結構,說出葉片與其光合作用相適應的結構特點;解釋葉片是植物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說明葉綠體是光合作用的場所。 2、通過探究實驗及對實驗結果的分析歸納,較全面地了解影響葉綠素形成的環(huán)境因素; 3、嘗試制作葉的徒手切片,使用顯微鏡觀察葉片的結構。 4、在設計和實施相關的探究活動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對比、動手實踐等探究技能及合作與交流的能力。 5、在探究實驗中,學生能夠把科學知識轉化為科學思想,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持之以恒的科學意志品質。 6、通過小組同學的分工協(xié)作,培養(yǎng)個人的合作與協(xié)作意識,培養(yǎng)學生敢于動手、善于動腦的實驗研究習慣,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和人文素養(yǎng)。 教學重點: 1、識別綠色植物葉片的結構、說出葉片與光合作用相適應的結構特點。 2、說明葉綠體是光合作用的場所。 3、探究對葉綠素形成起著決定性作用的條件。 教學難點: 1、制作和觀察葉徒手切片。 2、實施實驗過程中單一變量的控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活動《觀察葉片的結構》 1、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探究興趣 (1)光合作用的原料?產物?條件和場所?特別強調場所。 (2)是不是整個植物體都含有葉綠體?哪些器官含有葉綠體?(引導學生注意觀察植物體的哪些部分是綠色的,從而得出“葉片是植物體進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的結論。) (3)葉的結構特點有哪些適于接受陽光?哪些特點與光合作用相適應? 以問題組織教學,激發(fā)學生積極思考、探究、發(fā)現(xiàn)。這樣做既可復習已學知識,又可引入新課,起到了承前啟后的作用。 2、創(chuàng)設實驗情境,體驗探究過程 (1)探究切片方法,制作臨時切片 設問:你認為用什么樣的方法能較好地觀察到葉片的結構? (引導學生思考,鼓勵學生大膽設計并說出自己的想法。) 學生經片刻思考后,爭先恐后發(fā)言:有的說可用顯微鏡;有的提出要先用刀片將葉片切薄。 教師適時插問:怎樣才能將葉片切薄? 學生的說法不一。有說橫切,有說切去表皮,然后看葉的里面;有的說斜著切;有的說豎著切。 師:到底怎樣切才好呢?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自己試試就知道了,桌面上準備的器材由你們根據(jù)自己的需要選用。(學生切片過程中,教師巡回指導,并強調安全問題。) 教師先不直接告訴學生切片的方法,而是讓學生自己去探究、去實踐,從而找到合適的切片法,這樣做雖然有點“費時”,但卻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提高解決問題、探究性學習的能力。 (2)明確觀察目標,觀察臨時切片 學生在觀察臨時切片的過程中,教師設計下列問題引導學生思考:①在葉片的細胞中哪些是綠色的?原因是什么?你能說出這些細胞的名稱嗎?②你能看到氣孔嗎?構成氣孔的細胞是什么顏色的?它們叫什么細胞?③葉片的結構包括哪3部分?你所看到的這3個部分的細胞各有什么特點? 通過提出問題,使學生明確觀察的目標,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讓學生在問題的引導下,一邊觀察玻片標本,一邊根據(jù)課文的知識,來認識葉片的結構,從而達到自主探索的目的。 3、創(chuàng)設交流情境,分享探究成果 學生在顯微鏡下對葉片的結構作了充分的觀察之后,找到了問題的答案。此時學生急于想把自己的體驗和發(fā)現(xiàn)告訴同伴,教師及時給學生提供相互交流的機會,在交流中取長補短、共同提高、共同進步。 (1)交流看法 學生踴躍發(fā)言,紛紛說出了自己的看法。如:葉片分表皮、葉肉、葉脈3個部分;葉肉細胞是綠色的,原因是含有葉綠體。由于個體認知差異的客觀存在,學生在解答時會有不同的看法,甚至與課文有很大出入。例如,有的學生認為表皮都是綠的。氣孔是由很多細胞構成的,它們叫保護細胞,等等。這些不同的看法,學生通過辯論和進一步的觀察,最終應該得出正確結論。 (2)交流成果 由每小組選出制作得最好的一份玻片標本,由教師通過顯微攝像投影到屏幕上。教師要求學生邊觀看邊評判,選出自己認為做得好的玻片標本并說出理由,再由作者介紹其做法并加以說明。 第二課時:《探究影響葉綠素形成的環(huán)境因素》 提前二至三周組織學生開展《探究影響葉綠素形成的環(huán)境因素》活動,培育出不同條件下生長的幼苗,要求學生課外分組討論哪些因素能影響葉綠素的形成,并在上本節(jié)課時以組為單位自選實物證據(jù)。 一、創(chuàng)設情境、引發(fā)思考 探究活動的中心是假設的提出。促生假設,創(chuàng)設豐富的教學情境,(顯示幾組各種綠色植物圖片) 師:綠色為大自然增添了無限的生機與活力,同時綠色也給我們帶來了無窮的深思與遐想,這些植物為什么會呈現(xiàn)綠色呢? 生:植物體內含有葉綠素。 師:葉綠素的形成需要一個什么樣的條件呢? 引導學生依據(jù)問題推理、分析,各組同學依據(jù)實物和生活中的一些現(xiàn)象展開討論,說出本組的觀點,及時的給予評價。 第一組:(展示青蘿卜)露在外面的部分呈綠色,埋在土中沒見光呈白色,我們小組的觀點是葉綠素在陽光下能夠形成。(評價:你們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 第二組:我們組覺得葉綠素在燈光下也能夠形成,比如:有的商場窗戶都被擋住了,室內用燈光照明,在里面養(yǎng)的花也長的非常茂盛,花的葉也能夠呈現(xiàn)綠色,所以我們組認為葉綠素在燈光下也能形成。(評價:善于動腦,說出了新的觀點。) 第三組:到了秋天,樹葉由綠變黃了,我們小組覺得葉綠素的形成需要適宜的溫度。(評價:善于觀察。) 第四組:我們組覺得葉綠素在哪一種光下都能形成,不管是陽光,還是燈光,我們組的觀點是葉綠素在光下能夠形成。(評價:考慮問題比較全面。) 第五組:我們看到的綠色植物都生長在土壤中,我們認為土壤是葉綠素形成的條件。(評價:想象力豐富,科學研究需要有創(chuàng)新意識。) 二、探究實踐、共同發(fā)展 【提出問題】:你們如何證實本組的觀點? 【多媒體播放】重現(xiàn)實驗情景:學生在活動中培育不同條件下生長的幼苗的過程。 各組從教師處領了三種種子:蘿卜、黃豆、麥種。 第一組:用兩個花盆,每盆都播了三種種子,一盆放在陽光下,一盆放在暗室內。 第二組:用兩個花盆,每盆都播了三種種子,一盆放在燈光下,一盆放在暗室內。 第三組:用兩個花盆,每盆都播了三種種子,兩盆均在室內用同亮度的燈照射,一盆放在室溫下,一盆放在低溫下。 第四組:用兩個花盆,每盆都播了三種種子,一盆放在燈光下,一盆放在陽光下。 第五組:用兩個燒杯,每個都放置了三種種子,其中一個放土壤,一個是營養(yǎng)培養(yǎng)基。兩個燒杯都放在陽光下。 三、展示幼苗,得出結論 第一組:陽光下幼苗呈綠色,較粗壯,暗室幼苗呈黃或白色,較軟弱。 結論:陽光能促進葉綠素形成。 第二組:燈光下幼苗呈淺綠色,較粗壯,暗室幼苗呈黃或白色,較軟弱。 結論:燈光也能促進葉綠素形成。 第三組:適溫培育幼苗呈綠色,較粗壯,低溫培育幼苗呈黃或白色,很弱小。 結論:適宜的溫度才能促進葉綠素形成。 第四組:燈光下幼苗與陽光下幼苗相比較,綠色略淺些,莖葉略弱些。 結論:光線的強弱影響葉綠素形成。 第五組:兩個燒杯的幼苗均呈綠色,較粗壯。 結論:土壤不是葉綠素形成的條件。 四、總結 1、種子萌發(fā)后,子葉、葉片和莖的表皮都會產生葉綠素,葉綠素的形成需要光。 2、在光照相同的情況下,適宜的溫度有利于葉綠素的形成。 五、拓展創(chuàng)新,回歸生活 要求學生回家用蒜瓣為家里培育蒜苗,這樣既可以為家里增添一抹綠色,還可以為家里增加一道小菜,學生品味著生活,體驗著成功的快樂,真是其樂融融。并繼續(xù)探究下列問題: 1、葉綠素的形成還與哪些條件有關? 2、不同顏色的光會不會影響葉綠素的形成? 五、課堂練習 【創(chuàng)新能力訓練】 從葉的橫切面上看,從葉的正面看,保衛(wèi)細胞和氣孔的形狀是否相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教學反思】 本節(jié)課的教學使我深感學生的潛能、想象力、創(chuàng)造力及可塑性之強,同時對探究教學又有了新的認識。在探究過程中,學生們能夠主動獲取新知識,例如有幾棵蘿卜幼苗的葉既不是黃色也不是綠色而是白色,問我為什么?我沒有直接回答學生的問題,只是提供給他們相關的資料,他們通過自學、討論終于懂得其原因。在學生的問題中,新的課程資源又不斷產生。新課程的教學是教師與學生共同探究新知識的過程,教師與學生是課程的創(chuàng)造者和開發(fā)者。對同學們提出的問題,給予恰當?shù)脑u價,鼓勵他們繼續(xù)探索下去。 課題四 光合作用的實質、意義和光合作用原理的應用 教學目標 1、總結概括光合作用的原料、產物、條件和場所,闡明光合作用的實質意義。 2、舉例說明光合作用原理對作物種植的指導意義。 3、認識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在生物界乃至自然界的意義,養(yǎng)成愛護一草一木的生態(tài)意識。 教學重點 1、總結概括光合作用的原料、產物、條件和場所,闡明光合作用的實質意義。 2、光合作用原理對作物種植的指導意義。 教學難點:闡明光合作用的實質意義。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光合作用的原理 【提出問題、學生閱讀】 【學生討論并推薦代表回答】 1、光合作用的原理是什么? 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貯藏能量的有機物(主要是淀粉),并且釋放出氧氣。光合作用可以用公式表示 2、光合作用的原料、產物、條件和場所 綠葉是制造有機物的“綠色工廠”。它的“廠房”(場所)是葉綠體,生產設備是葉綠素,動力(條件)是光,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產物是以淀粉為主的有機物和氧氣。 二、光合作用的實質 【學生討論并推薦代表回答】光合作用過程中包括哪些方面的變化? 光合作用的實質包含兩方面的變化: 1、物質轉化過程――把簡單的無機物制成復雜的有機物,并且釋放出氧氣。 2、能量轉化過程――利用太陽的光能,在把無機物制成有機物的同時,把光能轉變?yōu)橘A藏在有機物里的能量。 學生討論:總結出光合作用的概念。 三、光合作用的意義 【學生討論并推薦代表回答】光合作用有什么意義? 1、植物的營養(yǎng)物質、人和動物的食物來源,人類多種使用材料的來源。 淀粉在植物體內再經過復雜的變化,進一步變成脂肪和蛋白質等其它養(yǎng)料。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成的有機養(yǎng)料(物)不僅供植物本身的需要,而且是人類和其它生物的食物來源。此外,許多工業(yè)原料,如棉、麻、糖、橡膠等,也是直接或間接地來自植物的光合作用。(舉例說明) 2、生物生命活動的能量來源。 光合作用是生物生命活動所需能量的主要來源。綠色植物制成的有機物里貯藏的能量,除了供給植物本身和其它生物的需要外,也是人體生理活動的能量來源。人類普遍利用的能源,如柴草、煤炭、石油、天然氣等,都是現(xiàn)在或過去的植物通過光合作用所貯存的太陽能。(舉例說明) 3、維持大氣中氧氣和二氧化碳的含量相對穩(wěn)定。 光合作用為人類和其他生物提供了氧氣。大氣里的氧氣和二氧化碳含量比較穩(wěn)定,主要是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時吸進二氧化碳,放出氧氣的結果。 可以說,光合作用是地球上一切生命的生存、繁榮和發(fā)展的根本源泉。 四、光合作用原理的應用 你能根據(jù)以上知識舉出光合作用需要光的例子嗎? 展示韭黃實物和學生分析總結,進一步闡述光合作用對農業(yè)生產的指導意義。 【課堂訓練】 1、在“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實驗中,先將天竺葵放在黑暗處一晝夜,其目的是( ) A、使葉片內原有的淀粉消耗掉。 B、使葉內的淀粉儲存在葉綠體中。 C、停止光合作用,使淀粉儲存在葉肉細胞中。 D、儲備養(yǎng)料,準備進行光合作用。 2、在做“綠葉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實驗時,用黑紙片把葉的一部分把兩面遮蓋起來,移到陽光下幾小時后,摘下葉片,去掉黑紙片用碘液檢驗時( ) A、被遮蓋的部分顏色變淺。 B、被遮蓋的部分沒有變藍,而其他部分變成藍色。 C、葉片無明顯的顏色差別。 D、遮蓋部分綠色深,其他部分綠色淺。 3、把葉片放入酒精隔水加熱的目的是( ) A、溶解葉片中的淀粉,避免將葉片燙死。 B、將淀粉煮熟,避免將葉片燙死。 C、溶解葉片中的葉綠體,避免酒精過度揮發(fā)。 D、溶解葉片中的葉綠素,避免酒精過度揮發(fā)。 4、植物能夠進行光合作用的部位是( ) A、整個植物體 B、綠色的葉片 C、所有綠色的部分 D、只有莖和葉 5、下列關于光合作用意義的敘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為動物和人類提供能量 B、為植物體自己制造有機物 C、吸收氧氣,釋放二氧化碳 D、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 6、人們常在清晨和下午到草地或樹林中鍛煉身體。你認為在哪一個環(huán)境中植物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更多( ) A、清晨的草地 B、下午的草地 C、清晨的樹林 D、下午的樹林 7、填空題 ①植物光合作用需要的能量來源于 。 ②用“加碘變藍”的實驗方法,可以證明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機物是 。 ③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將光能轉變成貯存在 中的 能。 ④綠色植物制造有機物被用于組成和為 提供能量。 8、設計實驗:探究葉綠素的形成需要光。 參考答案: 1、A 2、B 3、D 4、C 5、C 6、D 7、①太陽能 ②淀粉 ③有機物 化學能 ④植物體生命活動 8、 ①實驗材料與用具:大蒜2頭、培養(yǎng)皿(或小食碟)2個、清水、黑紙 ②方法步驟:在每個培養(yǎng)皿中分別放入一個蒜頭,加入清水,其中之一(甲)用黑紙將蒜頭的鱗狀莖上部罩上。放在約25℃左右的室內,二者(甲和乙)均放在光下。 ③實驗現(xiàn)象:10天之后,二者均可長出葉,但甲為淡黃色,乙為綠色。 ④實驗分析:有無光照二者均可生長出新葉,因為鱗狀莖內貯存著大量的有機物可供葉芽和葉片的生長。甲呈淡黃色說明葉綠素的產生需要光,乙為對照。 ⑤實驗結論:葉綠素的生成需要光。-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2019-2020年七年級生物上冊 第5章第1節(jié) 光合作用教案 北師大版 2019 2020 年級 生物 上冊 光合作用 教案 北師大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ioszen.com/p-32631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