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學年高中歷史 專題三 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 第3課 走向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新階段學案 人民版必修2.doc
《2017-2018學年高中歷史 專題三 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 第3課 走向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新階段學案 人民版必修2.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7-2018學年高中歷史 專題三 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 第3課 走向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新階段學案 人民版必修2.doc(1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第3課 走向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新階段 [目標導航] 課程標準 學習目標 了解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認識其對我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意義。 1.掌握南方談話的內容,理解南方談話的重要作用。 2.掌握中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認識其對中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意義。 一、歷史性的跨越 1.鄧小平南方談話 (1)背景: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東歐劇變,蘇聯(lián)解體,國際風云變幻;中國的改革開放進入一個關鍵時期。 (2)主要內容:①黨的基本路線不能動搖;改革開放膽子要大一些,敢于試驗。②判斷的標準應該看是否有利于發(fā)展社會主義社會的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③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④要抓住時機,發(fā)展自己,發(fā)展才是硬道理。 (3)歷史意義:南方談話對推進改革開放的深入發(fā)展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2.中共十四大召開 (1)召開: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召開。 (2)內容:明確提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3)意義:鄧小平南方談話和中共十四大召開標志著中國的改革開放步入一個新階段。 [歸納總結] 經濟體制改革 一個目標: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兩個重點: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國有企業(yè)改革。 三個關鍵點:小崗村突破、“南方談話”、中共十四大。 四個轉變:單一公有制到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并存;計劃經濟體制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平均分配到按勞分配;優(yōu)先發(fā)展重工業(yè)到國民經濟平衡協(xié)調發(fā)展。 二、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建立——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1993年) (1)內容:通過關于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 ①決定指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要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作用。 ②決定指出,必須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fā)展的方針;進一步轉換國有企業(yè)經營機制,建立現(xiàn)代企業(yè)制度。 (2)意義 ①這個決定勾畫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使中共十四大提出的經濟體制改革目標和基本原則具體化。 ②推進了國有企業(yè)建立現(xiàn)代企業(yè)制度的試點。 2.完善——中共十五大 (1)召開:1997年9月在北京召開。 (2)內容: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所有制結構和公有制實現(xiàn)形式提出新論斷。 (3)意義:十五大作出的重要論斷,是中國共產黨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和認識深化。 3.改革開放30年的總體成就:我國已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一是確立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fā)展的格局;二是初步形成了統(tǒng)一開放的市場體系。 [易混易錯] 1.計劃經濟體制與市場經濟體制的區(qū)別只是資源配置方式的不同,計劃經濟體制是行政手段配置;市場經濟體制是市場配置方式。社會性質不是區(qū)分計劃經濟體制和市場經濟體制的標準。 2.在社會主義建設初級階段,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是暫時的,需要長期堅持并不斷發(fā)展和完善。 主題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1.鄧小平南方談話 史料 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qū)別。計劃經濟不等于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于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證券、股市,這些東西究竟好不好,有沒有危險,是不是資本主義獨有的東西,社會主義能不能用,允許看,但要堅決地試?!囆∑侥戏秸勗? [史料解讀] 這段話表明計劃和市場不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本質特征,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最終達到共同富裕,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這段談話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礎。 [問題思考] (1)據(jù)史料,概括南方談話的主要內容。 (2)鄧小平南方談話有何意義? 提示 (1)計劃和市場不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本質區(qū)別;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2)鄧小平在視察南方過程中的重要談話從理論上深刻回答了長期困擾和束縛人們思想的許多重大認識問題,是把改革開放和現(xiàn)代化建設推向新階段的又一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宣言書。 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 史料一 圖一 過去購物要憑票搶購 圖二 今日商品任意挑選 史料二 13年前,首鋼人做夢也沒有想到:改革能給年屆花甲、老態(tài)龍鐘的企業(yè),帶來返老還童、生機勃發(fā)的巨大變化……超過世界500家大企業(yè)1953年以來平均增長速度的一倍……——1992年江世杰《方向對路子好——首鋼改革與發(fā)展紀略》 [史料解讀] 史料一中圖一“憑票搶購”說明是計劃經濟;圖二自由購買說明市場經濟已經建立。 史料二中“生機勃發(fā)”“超過世界500家大企業(yè)……平均增長速度的一倍”表明市場經濟體制激發(fā)了企業(yè)的活力。 [問題思考] (1)據(jù)史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由圖一到圖二歷史現(xiàn)象的轉變,概括這兩種現(xiàn)象背后的最大的區(qū)別。 (2)史料二說明了什么? 提示 (1)轉變:兩種經濟體制在資源配置方式上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區(qū)別:圖一以行政手段配置資源為主,圖二以市場配置資源為主。 (2)國有企業(yè)改革使國有大型企業(yè)煥發(fā)了新的生機和活力,企業(yè)效益顯著提高,增強了企業(yè)的競爭能力,經濟快速發(fā)展。 [史論總結]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的特點及作用 (1)特點 ①所有制結構: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是基本標志。 ②宏觀調控:國家能夠實行強有力的宏觀調控,發(fā)揮計劃與市場兩種手段的長處。 ③分配制度: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 ④根本目標:實現(xiàn)共同富裕。 (2)作用 ①市場經濟體制適應中國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發(fā)展的要求,能夠推動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發(fā)展,增強經濟活力,提高生產力發(fā)展和人民生活水平。 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利于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能夠合理地調整經濟結構,提高勞動生產率,加快中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步伐。 ③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對促進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接軌,積極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競爭具有重要的意義。 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能夠推動資源的合理流動與分配,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從而促進經濟的發(fā)展;宏觀調控有利于社會總供給與社會總需求的基本平衡,實現(xiàn)經濟的協(xié)調發(fā)展和市場經濟的平穩(wěn)運行。 全面認識新時期的經濟體制改革 1.必要性 (1)原有經濟體制嚴重阻礙了生產力的發(fā)展,改革經濟體制是生產力發(fā)展的客觀要求。 (2)只有改革經濟體制才能更好地適應世界新技術革命的要求和順應經濟全球化的時代潮流。 2.前提:堅持社會主義制度。 3.目的:解放生產力、發(fā)展生產力、發(fā)展社會主義經濟。 4.目標: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5.實質: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fā)展。 6.特點 (1)以產權制度改革和產權關系調整為核心和主線。 (2)以改革舊制度最薄弱或新制度需求最強烈的環(huán)節(jié)——農業(yè)制度為突破口。 (3)允許舊體制外產生新體制,即體制增量調整與體制存量調整并行,而且以前者促進后者。 (4)包括政府在內的多元主體聯(lián)合創(chuàng)新體制,政府扮演重要角色。 (5)從制度變遷的規(guī)律和中國實際出發(fā),選擇漸進式改革的方式或道路。 1.1992年4月8日,《一九九二春鄧小平與深圳》一書面世并在社會上引起轟動。不單是深圳人民爭相購買閱讀,全國各地很多人也都托深圳的親友購買本書。這主要是因為該書( ) A.確立了實行改革開放的戰(zhàn)略決策 B.肯定了深圳改革開放的突出成果 C.明確了政治體制改革的發(fā)展方向 D.解決了困擾改革進程的路線問題 答案 D 解析 根據(jù)題干“1992年”這一時間和鄧小平南方談話的背景分析,20世紀90年代,全球風云變幻,世界動蕩不安。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連遭挫折,改革開放也存在一些問題,鄧小平南方談話解決了改革開放的路線問題,給全國人民指明了深化改革的正確方向,所以才會使該書暢銷,故D項正確。 2.1992年鄧小平來到深圳,一天傍晚當散完步往回走時,市領導建議從原來的路上走回去,鄧小平卻風趣地說:“我不走回頭路!”這句話的深刻含義有( ) ①中國不走計劃經濟的老路 ②中國應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新路?、壑袊鴳_始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④中國應開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答案 D 解析 中國的農村經濟體制改革開始于1978年,中國的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發(fā)生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故③④中的“開始”表述錯誤。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中提出要搞好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 3.據(jù)統(tǒng)計,1997年我國公有制經濟創(chuàng)造的國內生產總值占整個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75.8%,與此同時,全國注冊的工商業(yè)個體經濟和私營企業(yè)4 947家,從業(yè)人員4 200萬人,三資企業(yè)23.6萬家,股份制試點企業(yè)68萬家,注冊資金17 302億元。這一現(xiàn)象反映了( ) A.國有企業(yè)改革取得成效 B.所有制結構已根本改變 C.經濟增長力量的多元化 D.私營個體經濟發(fā)展迅速 答案 C 解析 題干材料主要介紹了中國工業(yè)企業(yè)的整體結構變化,所以排除A、D兩項;B項的說法錯誤,排除。公有制經濟、工商業(yè)個體經濟和私營企業(yè)、三資企業(yè)、股份制試點企業(yè)反映的是經濟增長力量的多元化,所以此題正確選項是C項。 4.票證是某一歷史時期經濟發(fā)展的見證與縮影。圖一的取消以及后來圖二的出現(xiàn),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國新時期( ) 圖一 糧票 圖二 股票 A.經濟體制改革由農村向城市發(fā)展 B.分配方式由國家分配向按勞分配轉變 C.經濟體制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 D.經濟形態(tài)由農業(yè)國變成了工業(yè)國 答案 C 解析 圖一是計劃經濟的見證,圖二反映的是市場經濟的特征。 5.“又出新車了!”“又有車降價啦!”這是近年來人們在媒體上見的最多的一類消息。進入2016年,市場價格下降和企業(yè)新車下線出現(xiàn)了多米諾骨牌效應。表面上看,企業(yè)的行為是自發(fā)的,但是都與一只看不見的手息息相關。材料中這只“看不見的手”說明了我國在現(xiàn)階段實行的是( ) A.社會主義企業(yè)體制改革 B.社會主義國營經濟 C.社會主義計劃經濟 D.社會主義市場經濟 答案 D 解析 從材料信息看,汽車行業(yè)激烈的競爭是由市場決定的,它反映了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A項與材料信息不符,B、C兩項不符合史實。 6.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特區(qū)是個窗口,是技術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識的窗口,也是對外政策的窗口。從特區(qū)可以引進技術,獲得知識,學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識。特區(qū)成為開放的基地,不僅在經濟方面、培養(yǎng)人才方面使我們得到好處,而且會擴大我國的對外影響。 ——鄧小平《辦好經濟特區(qū),增加對外開放城市》 (1984年2月24日) 材料二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神話般崛起座座城,奇跡般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寫下詩篇,天地間蕩起滾滾春潮,征途上揚起浩浩風帆?!枨洞禾斓墓适隆? 材料三 “革命是解放生產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薄案母镩_放膽子要大一些,敢于試驗。姓‘資’還是姓‘社’的問題,判斷標準主要看是否有利于發(fā)展社會主義生產力,是否有利于增強社會主義國家的綜合國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qū)別……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鄧小平南方談話》 請回答: (1)據(jù)材料一概括經濟特區(qū)的設立對發(fā)展社會主義經濟所起的積極作用。 (2)材料二中的“春天”的內涵是什么? (3)根據(jù)材料二、三,指出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的重大影響。 答案 (1)引進外國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發(fā)展外向型經濟,使特區(qū)成為我國對外開放的窗口和基地。 (2)內涵:改革開放。 (3)進一步破除了阻礙改革開放的思想束縛,解放了思想,有力地推動了改革的發(fā)展,開創(chuàng)了改革開放的新局面。 解析 第(1)問,應結合材料一從技術的引進、發(fā)展外向型經濟等方面概括經濟特區(qū)的設立對社會主義經濟發(fā)展的作用。第(2)問,從《春天的故事》歌詞中可以得知這里的“春天”比喻改革開放。第(3)問,從材料中就可看出是關于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的認識問題,據(jù)所學知識進行回答即可。 [基礎達標] 1.(2016泉州高一檢測)1992年春,鄧小平視察南方并發(fā)表了重要講話。下列屬于報道這一事件的文章標題是( ) A.《標準只有一個》《邁向科學發(fā)展的春天》 B.《要敢闖》《扭住中心不放》 C.《必須堅持多快好省的建設方針》《力爭高速度》 D.《評“左”比“右”好》《吸收無產階級的新鮮血液》 答案 B 解析 《要敢闖》體現(xiàn)了要進一步發(fā)展生產力,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扭住中心不放》體現(xiàn)了工作圍繞著經濟建設,屬于南方談話內容,故B正確。 2.1992年初,鄧小平談到,“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qū)別……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這一論斷( ) A.揭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問題 B.成為中共十四大召開的理論先導 C.宣告中國改革開放新格局開始形成 D.標志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正式確立 答案 B 解析 由“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qū)別……計劃和市場都是經濟手段”看出A項錯誤,排除;C項與題干無關,排除;D項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是在21世紀初。 3.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撥云見日、揚清激濁,再次把中國的思想解放推向高潮,也牽出了一個“東方風來滿眼春”的新局面。其中的“新局面”是指( ) A.啟動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B.開放大連等沿海港口城市 C.發(fā)展農村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 D.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答案 D 解析 依據(jù)時間即可排除A、B、C三項,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始于1984年;1984年大連等沿海港口城市開放;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得到發(fā)展。1992年初,鄧小平先后在南方視察并發(fā)表南方談話,提出要搞好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故選D項。 4.1992年的鄧小平南方談話,為正處于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關鍵時期的中國人民明確了方向。此后,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的重點是( ) A.進一步推廣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 B.全面推進農村城鎮(zhèn)化建設 C.建立有中國特色的市場經濟體制 D.對國有企業(yè)簡政放權搞活 答案 C 5.20世紀八十年代的上海不僅繼續(xù)使用糧票,也出現(xiàn)了新發(fā)行的股票(如下圖所示),這反映出當時( ) A.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 B.經濟管理體制趨向多樣化 C.計劃經濟的盛行 D.上海引領經濟改革潮流 答案 B 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材料中的糧票是計劃經濟時代的反映,股票則是發(fā)展市場經濟的表現(xiàn)。二者的并存體現(xiàn)了當時的上海經濟管理體制的多樣化,故選B。 6.1993年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從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從根本上說就是( ) A.管理體制的轉變 B.所有制性質的轉變 C.對外政策的轉變 D.資源配置方式的轉變 答案 D 解析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因而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過程中,最根本的就是資源配置方式的轉變,故D正確。 7.(2015江蘇學業(yè)水平測試)錢穎一認為:“中國經濟增長的速度,如果從國際比較的角度看,并不是獨一無二的,導致它增長的基本因素也并不特殊……仍然是人類發(fā)展的共同規(guī)律?!被谶@一視角,下圖中江蘇經濟增長的“基本因素”是( ) A.三大改造的完成 B.“一五”計劃的實施 C.沿海港口城市的開放 D.市場與調控的結合 答案 D 解析 注意圖片的時間“1992~2012年”,1992年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全國代表大會明確提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促進經濟迅速發(fā)展,故選D。其他各項時間上都不符。 8.中國在改革開放中,經歷了三次思想解放,人們先后沖破了“個人崇拜”“計劃經濟崇拜”和“所有制崇拜”,其中沖破“計劃經濟崇拜”的關鍵事件是( ) A.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 B.中共十四大召開 C.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 D.中共十五大召開 答案 B 解析 中共十四大明確提出了把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作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故B項為正確選項。 9.(2015浙江學業(yè)水平測試)由當代歷史學者編著的《中國現(xiàn)代化歷程》第三卷共有四編,每編由若干章節(jié)組成。下圖所示是該書其中一編的部分目錄,這些章節(jié)應屬于( ) 第十八章 南方吹來春天的風 第一節(jié) 改革走到十字路口 第二節(jié) 又一篇解放思想的宣言 第三節(jié) 邁出改革新步伐 第十九章 市場經濟終于植根中國 第一節(jié) 配套的改革規(guī)劃 第二節(jié) 重大的改革措施 第三節(jié) 改革向深度和廣度發(fā)展 A.第一編 改道與轉型(1949~1956) B.第二編 受挫與調整(1957~1978) C.第三編 改革與發(fā)展(1978~1991) D.第四編 輝煌歲月(1992~2000) 答案 D 解析 根據(jù)材料中選編的內容,“南方吹來春天的風”,結合所學知識可以判斷是1992年鄧小平的南方談話,D符合題意。 10.下圖為“市場”一詞在歷屆中共三中全會報告中出現(xiàn)的頻率統(tǒng)計。其中1993年在十四屆三中全會出現(xiàn)頻率高的直接原因是( ) A.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 B.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的確立 C.市場經濟體制在我國基本確立 D.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答案 B 解析 1992年中共十四大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所以1993年“市場”一詞出現(xiàn)頻率比較高,故B項正確。 [能力提升] 11.天津著名中藥企業(yè)達仁堂如今已有百年歷史。20世紀50年代納入國家集中統(tǒng)一管理后,原有分號與其全部脫鉤,達仁堂只管生產,不管銷售。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的發(fā)展中,該企業(yè)曾一度“拔劍四顧心茫然”。造成其“茫然”的主要原因是( ) A.集中統(tǒng)一管理使企業(yè)失去活力 B.企業(yè)產品質量下滑 C.企業(yè)失去分號,力量削弱 D.企業(yè)尚未適應市場經濟 答案 D 解析 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達仁堂,只管生產,不管銷售,是計劃經濟的產物。20世紀90年代中期,中國開始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達仁堂出現(xiàn)了不適應市場經濟的“茫然”狀況。 12.1993年2月,國務院發(fā)布《關于加快糧食流通體制改革的通知》后,各地相繼取消了城鎮(zhèn)口糧定量供應制度。至此,長期以來實行的票證制度退出歷史舞臺。材料表明我國( ) A.生產資料所有制的變化 B.生產組織形式的變化 C.經濟管理體制的變化 D.產品分配方式的變化 答案 C 解析 從關鍵詞“1993年”“票證制度退出歷史舞臺”等,可判斷經濟管理上由原來的計劃經濟轉變?yōu)槭袌鲋鲗А⒑暧^調控,故選C項。 13.據(jù)統(tǒng)計,1992年全國辭去公職經商者達12萬人,未辭職而以各種形式投身商海者超過1 000萬人,這種現(xiàn)象被稱為“下海潮”。這反映了( ) A.市場經濟改革成為社會共識 B.多種經濟成分開始共同發(fā)展 C.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 D.計劃經濟開始轉向市場經濟 答案 A 解析 注意題干的時間“1992年”,并聯(lián)系鄧小平南方談話和中共十四大的召開可知A項正確,而B、C、D三項在改革開放后就已經出現(xiàn)。 14.中共十四大召開后不久,有外電評論道:“這是一次加速和外國接軌的會議。中國必然會進一步影響世界?!贝嗽u論主要著眼于這次會議( ) A.闡明了20世紀90年代中國的外交方針和政策 B.形成了中國共產黨第三代領導集體 C.提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新目標 D.評價了鄧小平對改革開放的重大貢獻 答案 C 解析 20世紀90年代,世界上眾多國家實行了市場經濟體制,黨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有利于中國改革的深入和“加速和外國接軌”。 15.(2016江蘇通泰揚模擬)下圖為中國1953~1999年部分經濟周期GDP年平均增長率及振幅(周期內年增長率最高值與最低值之差)變化圖。對該圖解讀符合實際的是( ) A.“一五”計劃期間輕工業(yè)發(fā)展取得顯著成效 B.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的經濟穩(wěn)定增長 C.改革開放促使GDP年平均增長率連續(xù)攀升 D.市場機制逐步成長利于提高經濟運行穩(wěn)定度 答案 D 解析 “一五”計劃優(yōu)先發(fā)展重工業(yè)而非輕工業(yè),A項錯誤;1958~1962年“振幅”最高,故B項中“經濟穩(wěn)定增長”的說法錯誤;GDP年平均增長率連續(xù)攀升,與“1987~1990年”年平均增長率降低不符,C項錯誤;改革開放后市場機制逐步成長,經濟穩(wěn)定增長與圖中后三個時段的“振幅”相符,D項正確。 16.1956年、1978年、1992年,是現(xiàn)代中國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的三個關鍵時間點。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民主主義經濟體制,是實行計劃管理與市場調節(jié)相結合、指令性計劃與指導性計劃相結合、計劃管理以市場為基礎的管理體制。1953年國家轉入大規(guī)模經濟建設并宣布向蘇聯(lián)模式的社會主義過渡以后,隨著國民經濟緊運行(注:大意是指在資源緊張的情況下加速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的推進,為了與這種經濟緊運行和逐步單一的公有制相適應,在管理體制方面,也逐漸由以市場為基礎的計劃與市場相結合轉向計劃經濟。到1956年底,隨著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生產要素市場基本消亡,產品市場也在國家的計劃控制之下,形成了以指令性計劃為主、指導性計劃為輔的計劃經濟體制。 ——武力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簡史》 材料二 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確實包含許多因素:勞動力、土地、資金、資源等。但能使各要素有機、合理的發(fā)生作用,還是取決于制度安排。這就是為什么同樣一個中國,(1978年)前后三十年的基本國情和自然稟賦并無質的差異,但發(fā)展程度卻有天壤之別。 ——宋魯鄭《從西方丑聞看中國崛起》 材料三 1949年以來,中國努力推進現(xiàn)代化的藍圖,是先建設社會主義并進而實現(xiàn)共產主義。它始終是決策的指南?!涍^蘇聯(lián)的斯大林主義、1956年后中國的烏托邦主義和1977年中共十一大之后鄧小平推行的務實主義的探索,現(xiàn)在已經有人在議論,認為中國將可能成為當代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的一個樣板。鄧并不放棄社會主義作為最終目標,但對大量的市場經濟的做法予以放行。他說,新的體制是“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的“結合”。 ——[美]吉爾伯特羅茲曼《中國的現(xiàn)代化》 請回答: (1)據(jù)材料一,指出20世紀50年代中期中國經濟體制變化的主要表現(xiàn),說明其變化的原因。 (2)據(jù)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促進1978年后我國經濟快速增長的“制度安排”的具體表現(xiàn)。 (3)據(jù)材料三,指出鄧小平“務實主義探索”的突出表現(xiàn)。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對中國經濟體制的影響。 (4)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社會主義建設的認識。 答案 (1)表現(xiàn):由計劃和市場相結合的經濟體制轉變?yōu)橥耆挠媱澖洕w制。 原因:受蘇聯(lián)模式的影響;國民經濟建設的加速;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 (2)表現(xiàn):社會主義民主法制的健全完善;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科技教育體制的調整。 (3)表現(xiàn):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相結合。 影響:逐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4)認識: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立足國情,順應潮流,及時改革與調整;正確處理計劃和市場的關系。 解析 第(1)問,第一小問表現(xiàn)根據(jù)材料一“由以市場為基礎的計劃與市場相結合轉向計劃經濟”概括回答即可;第二小問原因可從材料一關鍵詞“宣布向蘇聯(lián)模式的社會主義過渡”“國民經濟緊運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推進”總結概括即可。第(2)問,結合所學知識,總結我國從1978年起在政治、經濟領域所進行的改變即可。第(3)問,第一小問,概括材料三中鄧小平同志的觀點即可;第二小問總結該觀點對經濟體制的影響即可。第(4)問,總結三則材料內容,找出之間的聯(lián)系,運用歷史唯物主義思想對社會主義建設理論加以概括即可。-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2017-2018學年高中歷史 專題三 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 第3課 走向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新階段學案 人民版必修2 2017 2018 學年 高中歷史 專題 中國 社會主義建設 道路 探索 走向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ioszen.com/p-3394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