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考歷史大一輪復習 必考部分 第十三單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發(fā)展單元綜合檢測 新人教版.doc
《2019版高考歷史大一輪復習 必考部分 第十三單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發(fā)展單元綜合檢測 新人教版.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版高考歷史大一輪復習 必考部分 第十三單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發(fā)展單元綜合檢測 新人教版.doc(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第十三單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發(fā)展 單元綜合檢測(十三) (時間:45分鐘 滿分:85分)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2題,每小題4分,共48分) 1.亞里士多德說,在極端民主政體中,“平民領袖們把一切事情招攬到公民大會,于是用群眾的決議發(fā)布命令以代替法律的權威。一旦群眾代表了權力,他們就代表了群眾意志;群眾即被他們所擺布,他們就獲得了左右國政的地位”。在亞里士多德看來( ) A.需要分化公民大會權力 B.法律應該體現(xiàn)群眾意志 C.極端民主背離民主精神 D.平民領袖成為民主威脅 解析:選C。從題干信息可以看出亞里士多德的觀點主要是在分析極端民主政體的弊端,即“代替法律的權威”“群眾即被他們(平民領袖)所擺布”“他們(平民領袖)就獲得了左右國政的地位”,這說明極端民主背離民主精神,C項正確;A項在材料信息中沒有體現(xiàn),錯誤;B、D兩項與題干主旨信息不符,錯誤。 2.柏拉圖認為人的靈魂由兩部分組成:一個是可以用以思考推理的靈魂的理性部分,另一個是用以感覺到愛、餓、渴等物欲之騷動的心靈的無理性部分。靈魂中的這兩種品質決定人既是“自己的主人”,又是“自己的奴隸”。這反映出古典人文主義強調( ) A.確立城邦正義的道德標準 B.運用感性力量控制人的欲望 C.通過教化提高公民的素養(yǎng) D.追求節(jié)制適度的幸福生活 解析:選D。柏拉圖的“靈魂論”與正義等道德標準并沒有直接的關系,故A項錯誤;“用以思考推理的靈魂的理性部分”,這顯然指的是理性而非感性力量,故B項錯誤;有關“教化”的功能,柏拉圖在題干材料中并沒有提及,故C項錯誤;柏拉圖一方面強調理性思考的作用,另一方面又充分顧及到個人的物質享受,這很明顯是追求的是一種節(jié)制適度的幸福生活,故D項正確。 3.古希臘思想家亞里士多德指出:“古往今來人們開始探索哲理,都應起于對自然萬物的驚異。他們先是驚異于種種迷惑的現(xiàn)象,逐漸積累一點一滴的解釋,他們探索哲理只是為脫出愚蠢。顯然,他們?yōu)榍笾鴱氖聦W術,并無任何實用目的?!睋?jù)此分析錯誤的是( ) A.古希臘人探索科學偏重理性 B.科學源于人們對自然界的驚異 C.古希臘人重求知而輕視實用 D.古希臘科學比東方科學要先進 解析:選D。逐漸積累一點一滴的解釋,他們探索哲理只是為脫出愚蠢,表明古希臘人探索科學偏重理性,故A項正確,不符合題意;古往今來人們開始探索哲理,都應起于對自然萬物的驚異,表明科學源于人們對自然界的驚奇,故B項正確,不符合題意;他們?yōu)榍笾鴱氖聦W術,并無任何實用目的,表明古希臘人重求知而輕視實用,故C項正確,不符合題意;東方科學材料沒有涉及到,無法比較古希臘科學與東方科學,故D項錯誤,符合題意。 4.在古希臘,從事繪畫、雕塑的人被視為卑下的體力勞動者;中世紀時,畫師一般與鞋匠、面包師、理發(fā)師等手藝人為伍。著于14 世紀的《佛羅倫薩城的起源及其著名公民傳》將一些畫師歸入“著名公民”之列。這一現(xiàn)象,實質上反映了( ) A.意大利的手藝人蛻變成藝術家 B.文藝復興提高畫師的社會地位 C.人文主義貫穿西歐的各個時期 D.藝術的人文性獲得社會的重視 解析:選D。材料中僅體現(xiàn)14世紀意大利畫師地位的提高,未體現(xiàn)手藝人蛻變成藝術家,故A項錯誤;B項僅是材料的表面信息,不是實質反映,故B項錯誤;根據(jù)材料可知古希臘與中世紀時畫師的地位均不高,故C項錯誤;根據(jù)材料中“14世紀將一些畫師歸入‘著名公民’”之列,說明文藝復興時期畫師地位提高,實質上反映藝術的人文性獲得社會的重視,故D項正確。 5.中世紀歐洲的人們把好色貪吃、放縱奢華看作十惡不赦,要進第九層地獄,但在但丁眼里這些只是輕微的錯誤,最多只需要進第一層地獄。這說明了( ) A.但丁是西方人文主義思想奠基人 B.歐洲社會普遍存在放縱欲望行為 C.教會的說教無法阻止人性的覺醒 D.放縱欲望的行為遭到人們的反對 解析:選C。西方人文思想起源于古代的希臘羅馬,故A項錯誤;中世紀的歐洲是教會的天下,其價值觀有一定影響力,故B項錯誤;根據(jù)材料教會要求人們禁欲,而隨著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擁有財富的資產(chǎn)階級要求擺脫教會的束縛,但丁只是順應了這個潮流,故C項正確;通過但丁“對好色貪吃、放縱奢華”的寬容可見這種行為逐漸得到人們的理解,故D項錯誤。 6.莎士比亞在《哈姆雷特》中寫道:“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貴的理性!多么偉大的力量!多么優(yōu)美的儀表!多么文雅的舉動!在行為上多么像一個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個天神!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這主要表達了作者( ) A.歌頌人性的高尚和尊嚴 B.倡導宗教面前人神平等 C.呼喚個人和社會的解放 D.主張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解析:選A。莎士比亞借《哈姆雷特》喊出了對人性的高度贊美和謳歌,故A項正確;“倡導宗教面前人神平等”,材料中沒有體現(xiàn)這一點,而且莎翁主張的“人在神先”,追求也是現(xiàn)世的物質享受,故B項錯誤;“社會的解放”,這是17世紀開始的歐洲啟蒙運動的倡導,故C項錯誤;“主張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材料中根本沒有體現(xiàn)且從不是莎翁的思想主張,故D項錯誤。 7.馬丁路德主張人人有權閱讀《圣經(jīng)》,并把《圣經(jīng)》翻譯成德文而廣為流傳。此后,各種民族語言版本的《圣經(jīng)》大量刊行。這一現(xiàn)象( ) A.弱化了歐洲各國人民的宗教信仰 B.打破了神學對科學技術的束縛 C.直接推動了德意志地區(qū)的統(tǒng)一 D.促進了民族意識的興起與發(fā)展 解析:選D。根據(jù)材料“各種民族語言版本的《圣經(jīng)》大量刊行”結合所學知識得出強化了歐洲各國人民的宗教信仰,故A項錯誤;根據(jù)所學知識可知宗教改革并不否定神學,故B項錯誤;根據(jù)所學知識可知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發(fā)生在16世紀,德意志統(tǒng)一完成于1871年,二者沒有直接聯(lián)系,故C項錯誤;根據(jù)材料“并把《圣經(jīng)》翻譯成德文而廣為流傳。此后,各種民族語言版本的《圣經(jīng)》大量刊行”結合所學知識得出促進了民族意識的興起與發(fā)展,故D項正確。 8.“路德確信自己已經(jīng)知道了如何獲得上帝的恩典。這是他取得成功的秘訣之一,因為其他人迫切希望獲得同樣的內在恩典狀態(tài)并確保靈魂得救?!甭返滤^的“內在恩典狀態(tài)”是指( ) A.實現(xiàn)教會的民主化 B.購買“贖罪券” C.虔誠信仰天主教會 D.“信仰即可得救” 解析:選D?!皩崿F(xiàn)教會的民主化”,這并不是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內容,他所要革除的僅是羅馬天主教會復雜的圣禮和圣功,故A項錯誤;路德在《關于贖罪券的功效》一文中,明確表示反對羅馬教廷出售贖罪券的行為,故B項錯誤;“虔誠信仰天主教會”,這并不是路德主張,摧毀羅馬教廷和教皇權威才是其改革的目標,故C項錯誤;“信仰即可得救”即“因信稱義”,這正是路德宗教改革的內容,故D項正確。 9.馬丁路德指出,只有那些努力工作的人才更容易為上帝所接受。加(卡)爾文認為,一個人能否獲得拯救,在他出生之前就已經(jīng)由上帝注定了,他畢生所能獲得的財富就是上帝慈悲的證明。這些主張( ) A.崇尚金錢與現(xiàn)世享樂 B.適應了資本主義發(fā)展的要求 C.反對天主教會的說教 D.肯定了個人奮斗的主導作用 解析:選B。材料無法看出加爾文崇尚金錢與現(xiàn)世享樂,故A項錯誤;隨著資本主義發(fā)展,資產(chǎn)階級要求獲得更大的自由,故B項正確;其也反對天主教會的說教,但這只是表象,故C項錯誤;肯定了個人奮斗,但并不是認為個人奮斗是主導作用,故D項錯誤。 10.早在西方啟蒙運動之前就有人指出,實際上國王和他的人民之間存在一個協(xié)定,國民對君主承擔相應的義務,而君主對國民具有保護義務,這反映了( ) A.君主立憲的觀點 B.社會契約的理念 C.革命權利的學說 D.天賦人權的思想 解析:選B。材料沒有立法限制君主權力的主張,與君主立憲的觀點無關,故A項錯誤;材料“國民對君主承擔相應的義務,而君主對國民具有保護義務”,君主與國民間建立社會契約,故B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君主違背契約后人民革命的權利,故C項錯誤;材料沒有涉及人民主權的來源,與天賦人權的思想無關,故D項錯誤。 11.18世紀啟蒙運動的代表狄德羅強調文學藝術既要依據(jù)自然又要超越自然。于是,一部分具有進步思想的法國藝術家認為藝術應以實際生活為基礎,提出了“為生活為民眾而藝術”的口號。他們贊美自然,歌頌勞動,尤其描繪了普通勞動者的生活和斗爭。這種行為反映了( ) A.資產(chǎn)階級對“理性王國”的期盼 B.資本主義各種社會矛盾更加尖銳 C.戰(zhàn)爭和危機引發(fā)了西方社會精神困惑 D.弘揚了法蘭西人輕松活潑的民族特性 解析:選B。A項與材料“以實際生活為基礎,提出了‘為生活為民眾而藝術’的口號”不符,故A項錯誤;材料“尤其描繪了普通勞動者的生活和斗爭”反映了資本主義各種社會矛盾尖銳,故B項正確;C項與材料“贊美自然,歌頌勞動”不符,故C項錯誤;D項屬于作用,與題意不符,故D項錯誤。 12.他們擺脫了對上帝的恐懼,但是仍然對神表現(xiàn)出尊敬的態(tài)度。他們嘲笑六天創(chuàng)造世界的觀念,但是仍然相信宇宙是上帝按照理性計劃設計的完美結合的機器,是人類永久居住的場所?!八麄儭? ) A.相信人是萬物的尺度 B.宣傳禁欲苦行學說 C.堅持王權高于教權 D.設計出理性王國的藍圖 解析:選D。根據(jù)材料“仍然對神表現(xiàn)出尊敬的態(tài)度”“相信宇宙是上帝按照理性計劃設計”,不能體現(xiàn)“人是萬物的尺度”,故A項錯誤;根據(jù)材料“上帝按照理性計劃設計”,體現(xiàn)的是理性主義,屬于啟蒙運動時期,禁欲苦行學說盛行于中世紀,故B項錯誤;宗教改革否定教皇的權威,肯定世俗王權,與材料啟蒙運動時期不符,故C項錯誤;根據(jù)材料“上帝按照理性計劃設計”,結合所學,屬于啟蒙運動,啟蒙運動的思想家主張用理性來指導民主政治建設,故D項正確。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2小題,13題25分,14題12分,共37分) 13.(25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儒學自16世紀始大規(guī)模西傳入歐,到17、18世紀在歐洲掀起了中國文化熱。在宗教、哲學領域,歐洲的啟蒙思想家們從孔子的“天道自然觀”中找到了中國存在原始自然信仰的證據(jù),他們認為,這種信仰不是天神論,而是“自然的道理”,并據(jù)此來批判 被他稱為“理性之大敵”、“文明之惡棍”的基督教神學。在道德倫理、政治制度方面,儒學的突出特征是側重于道德倫理,并使之與社會政治相結合,以達到國家的“仁政德治”。伏爾泰對此無比推崇,百科全書派代表霍爾巴赫也呼吁“歐洲政府非學中國不可”,他們借此反對舊道德,期許建立新的社會秩序。而此時,中國明清之際的啟蒙思想家們也在積極地從先秦儒學中汲取營養(yǎng)。黃宗衵指出,“古者以天下為主君為客,凡君之所畢世經(jīng)營者,為天下也”,得出“為天下之害者,君而已矣”的結論,這是對孟子“民貴君輕”民本思想的重新闡發(fā);王夫之則對維護君主專制的宋明理學給予堅決批判,他認為“人欲”不能扼殺,“天地之產(chǎn),皆有所用,飲食男女,皆有所負”,這是對先秦儒家“性也,天之就也”(《孟子解獲》) 的“人性天就論”思想的重新煥發(fā)。 材料二 17、18世紀中西方社會均處于較激烈的變動之中,生產(chǎn)力發(fā)展的張力鼓動著先進的階級或階層要突破傳統(tǒng)政治的失敗和官方哲學的愚昧,因此,中國和歐洲的啟蒙思想家們取用儒學精蘊的社會基礎存有某種相似性。但因二者的現(xiàn)實環(huán)境卻存在著根本區(qū)別,歐洲正處于新舊思想,新舊力量激烈交鋒的狀態(tài),而中國社會經(jīng)濟、政治并未發(fā)生根本變化,這就注定了二者產(chǎn)生的影響迥然不同,儒家學說在啟蒙運動中產(chǎn)生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進而促進了歐洲社會的巨大變革,而中國的啟蒙活動卻未能形成一種推動社會進步的強有力的思想運動。 ——以上均摘編自談家勝:《17、18世紀中西 啟蒙思想家取用儒學精蘊及其影響之比較》 (1)根據(jù)材料一,指出17、18世紀中國和歐洲的啟蒙思想家借助儒家思想進行現(xiàn)實批判的不同之處。結合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分析上述批判出現(xiàn)的相似社會基礎。(13分) (2)根據(jù)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導致17、18世紀中國和歐洲的啟蒙思想家對現(xiàn)實進行批判產(chǎn)生影響迥異的歷史原因。(12分) 解析:(1)第一小問不同,根據(jù)材料一“歐洲的啟蒙思想家們從孔子的‘天道自然觀’中找到了中國存在原始自然信仰的證據(jù)……并據(jù)此來批判……基督教神學”,歐洲啟蒙思想家用儒家“天道自然”來批判基督教神學;根據(jù)材料一“在道德倫理、政治制度方面,儒學的突出特征是側重于道德倫理……以達到國家的‘仁政德治’……他們借此反對舊道德”,歐洲啟蒙思想家還借助儒家道德倫理“仁政德治”來反對封建統(tǒng)治;而同時期的中國,根據(jù)材料一“黃宗衵指出,‘古者以天下為主君為客’……‘為天下之害者,君而已矣’,這是對孟子‘民貴君輕’民本思想的重新闡發(fā)”,黃宗羲借助先秦儒學民本思想來反對君主專制;“王夫之則對維護君主專制的宋明理學給予堅決批判,……對先秦儒家……‘人性天就論’思想的重新煥發(fā)”,王夫之借助先秦儒學“人性天就論”,批判宋明理學虛偽;第二小問基礎,根據(jù)材料二“17、18世紀中西方社會均處于較激烈的變動之中,生產(chǎn)力發(fā)展的張力鼓動著先進的階級或階層要突破傳統(tǒng)政治的腐敗和官方哲學的愚昧”,結合所學,經(jīng)濟上,生產(chǎn)力發(fā)展,資本主義萌芽受阻;政治上,新階級或階層出現(xiàn)、壯大,與腐朽的封建統(tǒng)治者矛盾尖銳;文化上,先進的階級或階層要突破傳統(tǒng)官方哲學的愚昧束縛。 (2)根據(jù)材料二“歐洲正處于新舊思想,新舊力量激烈交鋒的狀態(tài)”,結合所學,主要表現(xiàn)在:經(jīng)濟上,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政治上,資產(chǎn)階級力量的壯大;思想上,人文主義和自然科學的發(fā)展,思想不斷解放;根據(jù)材料二“而中國社會經(jīng)濟、政治并未發(fā)生根本變化”,結合所學,經(jīng)濟上,小農經(jīng)濟依舊占主導地位,資本主義萌芽發(fā)展緩慢;政治上,封建專制統(tǒng)治不斷強化;文化上,文化專制不斷強化。 答案:(1)不同:歐洲啟蒙思想家取用儒學的“天道自然”和“仁政德治”思想來抨擊神學,反對封建統(tǒng)治;中國的啟蒙思想家拾取儒學的民本思想和“人性天就論”思想來批判君主專制和程朱理學的虛偽。 基礎:①封建專制統(tǒng)治日益腐朽,階級矛盾尖銳;②封建思想文化的嚴重束縛;③資本主義(萌芽)的發(fā)展受到阻礙。 (2)原因:歐洲:①經(jīng)過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自然科學的發(fā)展,思想解放不斷深入;②隨著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新興資產(chǎn)階級力量日益壯大。 中國:①封建專制統(tǒng)治空前強化;②小農經(jīng)濟仍占主導地位,資本主義萌芽發(fā)展微弱,工商市民階層不夠強大;③理學地位穩(wěn)固,科技發(fā)展步履維艱。 14.(12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從洛克提出政府的合法性來源于被統(tǒng)治者的同意以來,這一原則一直被西方政治學界奉為圭臬。在國家問題上,美國政治承認國家存在的必要性,但把國家看作人類過一種共同的、有秩序的生活而不得不付出的代價。為了將這種必要的代價限定在較小程度,美國政治致力于限制國家的權利和職能?!跋拗频耐緩接袃煞N:第一, 以分權的方式造成國家權利機構之間的內部制衡,從而防止出現(xiàn)專斷權利;第二,限制國家權利的活動空間,強調個人與公民社會的權利?!焙喲灾?,就是建立三權分立的民主憲政體制,同時使政府的權力向社會擴散。限制國家權利的種種措施又反過來成為政府決策效率不高的制度基礎。 ——《美國政府與政治》 結合材料與所學世界近代史的相關知識,圍繞“民主制度構想與西方國家的發(fā)展”自行擬定一個具體的論題,并就所擬論題進行簡要闡述。(要求:明確寫出所擬論題,闡述須有史實依據(jù)。) 解析:本題屬于歷史小論文題,首先確定有關“民主制度構想與西方國家的發(fā)展”的論題,然后結合所學知識具體闡述二者的關系。 答案:示例一: 論題: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思想推動了美國共和政體的構建。 闡述:18世紀法國著名的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較為系統(tǒng)地闡述了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與制衡的原則,奠定了資產(chǎn)階級有關國家和法的理論基礎。這種分權制衡論對美國產(chǎn)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美國獨立戰(zhàn)爭后,援引、改造這一理論,制定1787年憲法,逐步形成了美國立法(權力歸于國會)、行政(權力歸于總統(tǒng))、司法(權力歸于最高法院)的分權制衡的聯(lián)邦共和制,至今仍推動美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民主制度的構思在結合美國國情基礎上的發(fā)展,促進了美國共和政體的構建與發(fā)展。 示例二:論題:盧梭的啟蒙思想推動了法國大革命的發(fā)展。 闡述:18世紀,盧梭的《社會契約論》闡述了“天賦人權”和“人民主權”的思想,號召人們解除束縛自由的封建專制的鐐銬,對法國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在盧梭等啟蒙思想家的影響下,法國于1789年爆發(fā)了資產(chǎn)階級革命,沉重地打擊了封建勢力。1792年,法國廢除了君主制,建立了共和國;雖然共和制與君主制長期斗爭,政權在兩者間反復易手,但法國最終仍確立了共和制。-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2019版高考歷史大一輪復習 必考部分 第十三單元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發(fā)展單元綜合檢測 新人教版 2019 高考 歷史 一輪 復習 必考 部分 第十三 單元 西方 人文精神 起源 及其 發(fā)展 綜合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ioszen.com/p-38871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