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蜻蜓與麻雀》教學反思》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蜻蜓與麻雀》教學反思(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 《蜻蜓與麻雀》教學反思
教材從動物的運動方式──“空中飛”入手,對昆蟲與鳥類兩大類動物進行探究,在觀察比較“蜻蜓”與“麻雀”等動物個體身體結構的異同的基礎上,歸納出這兩類動物的基本特征,初步建立“昆蟲”和“鳥類”的概念。在教學中,我有以下的體會:
1、開課需要精心的導入
蜻蜓是孩子非常熟悉的小動物,但是麻雀是比較少見。平時孩子們很少將這兩種動物放在一起進行研究。因此,上課導入時,我以猜謎語的形式導入兩只動物,“今天老師帶來了兩位動物朋友,同學們想不想認識它們?”為突破口,將兩種動物有機的放在一起,引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同時及時提出問題,產(chǎn)生任務驅動:蜻蜓和麻雀
2、都會飛,為什么蜻蜓不是鳥,而麻雀是鳥?孩子們帶著問題進行學習,為后面的探究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
2、觀察需要合理的順序
觀察、比較和記錄是科學探究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有序觀察是比較和記錄的前提。在觀察蜻蜓和麻雀的外形時,我特別注意引導學生觀察動物時的順序:先觀察整體,再從頭部開始往下觀察。引導學生留意以下明顯特征:身體表面(鳥有羽毛)、頭部(眼睛、蜻蜓的口器、麻雀的喙和蜻蜓的觸角等)、足(蜻蜓三對足、麻雀一對足)等。觀察中要及時糾正學生認識上的錯誤,如把蜻蜓的腹部認作是“尾巴”。
3、探究需要明確的方向
學生在觀察蜻蜓和麻雀時,教師要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確認探究的方向,只有明確觀察的目標
3、,學生的探究才能有的放矢。在觀察中,我請各個小組確定好自己小組的觀察目標:他們可以觀察兩種動物,也可以觀察一種動物,還可以觀察它們身體的某一相同的部分。這樣做有利于學生將探究活動做得更加細致、更加充分,使學生對兩種動物外形的認識由部分走向整體。
4、合作需要良好的意識
由于小學生的探究是小范圍或個體進行的,因此合作意識的培養(yǎng)很重要。合作探究能夠將學生的研究或成果集中起來,讓全體學生共享。如在“活動三:尋找蜻蜓和麻雀的伙伴”中,就需要各個小組成員的合作共同完成,在敘述尋找它們伙伴的理由時,學生們有以“它們身體上有沒有羽毛來分的”,有“根據(jù)它們足的多少來找的”,有“根據(jù)嘴巴來分的”,有以“身體
4、的構成來分”,還有以“根據(jù)頭部觸角來分的”,各組理由不同,但是都能說明同一個結果,達到全班的共享的效果。
5、課堂需要寬松的氛圍
上課、交流或評價時,我盡量言語簡練平和,多用探討、商量的口吻于學生進行交談,師生之間始終處于一種平等的關系。課堂上,學生在我的引導和鼓勵下,積極參加各項觀察活動,學生在充足的時間里自主地探究、比較、記錄、交流,親歷探究過程,充分體會探究的快樂。整個課堂氣氛活潑,學生活動自由,敢想敢說,學習的自主性和主動性得到了很好的展示。
建議:在這堂課中,也存在著一些不足。如在形成昆蟲和鳥類的概念時,應該抓住概念,及時拓展,告訴同學們動物除了鳥類和昆蟲以外,還有其他類的,學生思維就不會局限于動物只有鳥類和昆蟲這兩大類錯誤的意識里。這些有待于我在今后的教學中加以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