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四年級品德與社會下冊 吃穿用哪里來 1說課稿 人教新課標版.doc
《2019-2020年四年級品德與社會下冊 吃穿用哪里來 1說課稿 人教新課標版.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2020年四年級品德與社會下冊 吃穿用哪里來 1說課稿 人教新課標版.doc(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2019-2020年四年級品德與社會下冊 吃穿用哪里來 1說課稿 人教新課標版 本課是人教版《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生產與生活》的第一個主題《吃穿用哪里來》第一課時的內容。依據“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的要求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fā)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這節(jié)課主要是讓學生了解與我們生活關系密切的工農業(yè)產品了解它們的分類,知道勞動人民付出的汗水和智慧,知道我們身邊的農業(yè),懂得這些產品的來之不易,培養(yǎng)學生珍惜勞動成果的行為習慣。 教材《吃穿用哪里來》圍繞“從哪里來”展開,找生活用品的“老家”,知道身邊的農產品,了解農產品的生產過程,是這課的基本內容,通過這些內容讓學生感知生產勞動的艱辛,培養(yǎng)學生熱愛勞動者,熱愛勞動的情感。為了體現新課程理念,體現課程的生活性、開放性、活動性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本節(jié)課確立的教學目標是: 1.情感與態(tài)度:通過活動體驗,切身體會生產勞動的艱辛和勞動人民的智慧;進而培養(yǎng)學生熱愛勞動者,熱愛勞動,思想感情。 2.行為與習慣:通過討論交流知道勞動產品的來之不易,培養(yǎng)學生愛惜勞動產品,節(jié)約糧食的習慣。 3.知識與技能:通過課前收集,課中交流,初步了解本地農產品的分類,及部分農產品的生產過程。 為了使學生的學習回歸生活,回歸自然,在真實的生活世界中感受、體驗、領悟并得到發(fā)展,重視兒童生活世界的聯系,讓課程變得對兒童有意義,我設計了的思路是: 1.采用活動化教學。讓學生在討論中、在參與活動中,感悟并提高一定的道德認知,通過活動化教學力求改變過去我講你聽的方式。 2.在活動化教學中,注意了活動的層次性、目標性。并設計了活動準備(包括教師準備和學生準備): ①教師準備:投影片,相關資料 ②學生準備:(1)課前問問家里人,我們餐桌上的農產品有哪些?身邊的幾種農產品。 為了使課堂教學更富有吸引力,誘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學習興趣,調動兒童樂學、愿學、好學情緒,本節(jié)課安排三次活動,其活動是: (一)生活用品找“老家”。 給生活中與我們關系密切的物品找到老家,分清是農產品還是工業(yè)品。能夠理出農產品的特征(農民伯伯生產出來的)、工業(yè)品的特征(工人叔叔生產出來的)、工農產品共同的特征(都是勞動人民發(fā)揮他們勤勞與智慧生產出來)。 (二)不同的農產品 這個環(huán)節(jié)旨在讓學生了解農產品的分類:農業(yè)(種植業(yè))牧業(yè)(養(yǎng)殖業(yè))漁業(yè)(水產養(yǎng)殖)林業(yè)(植樹造林),能夠說出身邊農產品的具體分類。并在這基礎上拓展,我們地區(qū)種植業(yè)的具體分類,因為,與我們關系最最密切的莫過于吃了,而吃的東西,基本都是種植業(yè)的產品。我們這一地區(qū)的種植業(yè)又可以分為:糧、棉、油、菜、果等,讓學生在前面分類的基礎上,再把種植業(yè)分類。 (三)了解家鄉(xiāng)的農產品 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注意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作為課程資源,讓學生交流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調查的資料,拓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圍繞生活實際說一說自己知道的一種農作物的生長過程。并在互相的交流后模仿農民伯伯勞動的樣子,體驗勞動的艱辛。 以上的教學活動,不論合作交流、觀察體驗、還是實驗探究都僅僅圍繞主題目標、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展開的一系列活動。讓學生真正體會到“回歸自然,回歸生活”。然后老師緊密結合教材,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這樣使學生、教材、教者融為一體。教與學的情感進一步得到升華。 通過今天這節(jié)課的學習,學生可以從多方面、多角度的說出自己的收獲,把對生活用品的了解說出來,使主題目標得到了深化,不同層次的學生也都得到不同程度屬于自己的知識和能力。 《品德與社會》是一門活動型綜合課,也是一門永恒的藝術,需要不斷探索,我這樣設計肯定還有很多不足之處,請各位老師多多指教。謝謝! 附送: 2019-2020年四年級品德與社會下冊 吃穿用哪里來 2教案 人教新課標版 一、教材分析 〈〈吃穿用哪里來〉〉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生產與生活〉〉第一個主題第一課時的內容。編者的意圖在于通過教學,使學生進一步認識現實生活中的吃穿用哪里來,并真實地、客觀地、綜合地了解工農業(yè)生產的重要性。使學生能從生活的角度,知道工農業(yè)生產與人們生活的密切關系,從小體驗勞動者的辛勞與智慧。 二、活動目標 1.通過學生對日常生活用品的考察和研究,知道工農業(yè)生產與我們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 2.學生通過調查討論,了解家鄉(xiāng)農作物的生產情況,增強對農作物生長及農業(yè)生產的適令性的真實感受。 3.初步感知生產過程,體驗勞動者的辛勞與智慧。 三、設計思路 〈〈吃穿用哪里來〉〉這課教學安排三課時完成,本節(jié)課完成第一課時教學內容。具體教學設計安排如下:首先,創(chuàng)設情境、揭示課題,分別請三位學生扮演吃穿用的“角色”,通過自我介紹,激發(fā)學生對學習本課內容的興趣。接著,我緊緊圍繞〈〈品德與社會〉〉課“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基礎”這一要求,讓學生聯系實際說說吃穿用各種物品的名稱,并展示自己帶來的物品與同學們分享交流,同時加以分類(農產品和工業(yè)品),再給生活用品找“老家”。 根據學生初步感知吃穿用物品的基礎上,進一步了解吃穿用的來源。教學采用看、讀、說、找、寫、編等多種形式,加深對吃穿用物品來之不易的理解,培養(yǎng)學生熱愛勞動、珍惜勞動成果的良好行為。最后,讓學生欣賞“粒粒皆辛苦”的動漫,使本課的教學主題加以升華,提高教學的效果。整節(jié)課教師重視引導學生參與活動,關注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以及效果。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在課堂的動態(tài)生成中使學生真正了解吃穿用哪里來,達到本課教學之目的。 整節(jié)課我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讓他們用自己的眼睛、自己的實踐活動去觀察、認識吃穿用來之不易,體現〈〈品德與社會〉〉課程的基本理念:“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是課程的核心?!? 第一課時教案 一、教學目標: 1.通過學生對日常生活用品的考察和研究,知道工農業(yè)生產與我們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 2.能基本領會各種物品的屬性和類別。 3.知道農、牧、漁、林的生產都是農業(yè)生產 4.學生通過調查討論,了解家鄉(xiāng)農作物的生產情況,增強對農作物生長及農業(yè)生產的時令性的真實感受。 5.初步感知生產過程,體驗勞動者的辛勞與智慧。 二、教學重難點: 通過對日常生活用品的考察和探究,知道工農業(yè)生產與我們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是本課教學的重點;難點是體驗勞動者的辛勞與智慧。 三、教學準備 1.多媒體課件 2.學生課前通過詢問家長、網上查詢等方式調查了解: 我們當地農村主要生產哪些農產品? 我們餐桌上的食品,哪些是本地產的,哪些是外地產的? 了解家鄉(xiāng)的一種農作物,在什么季節(jié)播種,什么季節(jié)收獲? 四、教學過程 ㈠創(chuàng)設情境,揭示課題 ㈡初步感知,認識吃穿用物品 1.說一說 師:同學們,我們每天需要吃飯、穿衣,還要使用各種生活用品,你能說出認識的哪些吃、穿、用的物品嗎? 2.全班展示交流 3.生活用品找“老家” 4.學生看書,師小結板書 ㈢調查了解,感受吃穿用來之不易 1.參觀農產品樂園 2.說一說家鄉(xiāng)的農產品 3.編童謠 (四)聯系實際,拓展延伸 1.學生欣賞動畫片 2.全班交流觀后感 3.總結 ㈤布置作業(yè) 附:板書設計 吃穿用哪里來 缺不了 吃穿用 要愛惜 來不易-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2019-2020年四年級品德與社會下冊 吃穿用哪里來 1說課稿 人教新課標版 2019 2020 四年級 品德 社會 下冊 吃穿 哪里 說課稿 新課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ioszen.com/p-56109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