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地理新導學大一輪復習 第一冊 第三單元 從地球圈層看地理環(huán)境 第7講 巖石圈與地表形態(tài)講義(含解析)魯教版.docx
《2020版高考地理新導學大一輪復習 第一冊 第三單元 從地球圈層看地理環(huán)境 第7講 巖石圈與地表形態(tài)講義(含解析)魯教版.docx》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20版高考地理新導學大一輪復習 第一冊 第三單元 從地球圈層看地理環(huán)境 第7講 巖石圈與地表形態(tài)講義(含解析)魯教版.docx(2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第7講 巖石圈與地表形態(tài) [考綱呈現(xiàn)] 1.地球的圈層結構及各圈層的主要特點。 2.地殼物質(zhì)循環(huán)。 3.地表形態(tài)變化的內(nèi)、外力因素。 [考綱解讀] 1.識記地球內(nèi)部和外部圈層的主要特點。 2.識記內(nèi)外力作用的能量來源、表現(xiàn)形式和對地貌的影響。(重點) 3.理解巖石圈的物質(zhì)循環(huán)。(重點) 4.能夠運用內(nèi)外力作用解釋地貌的形成。(重難點) [思維導圖] 考點一 地球的圈層結構 1.地球的內(nèi)部圈層結構 (1)劃分依據(jù):地震波傳播速度的變化。 ①地震波的分類及特點 類型 傳播速度 能通過的介質(zhì) 共性 A表示橫波 較慢 固體 傳播速度都隨所通過物質(zhì)的性質(zhì)而變化 B表示縱波 較快 固體、液體和氣體 ②不連續(xù)面及波速變化 代碼 名稱 深度 波速 A波 B波 C 莫霍界面 地面下平均33千米處(指大陸部分) 傳播速度都明顯增加 D 古登堡界面 地面下2900千米處 完全消失 傳播速度 突然下降 (2)C以上為地殼,C、D之間為地幔,D以內(nèi)為地核(由E外核和F內(nèi)核組成)。 (3)巖石圈 由堅硬的巖石組成,包括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 溫馨提示 地殼厚度不均,陸地地殼厚,海洋地殼薄。在陸地上,高原、山地地殼厚,平原、盆地地殼薄。 2.地球的外部圈層結構 (1)A大氣圈:由氣體和懸浮物組成的復雜系統(tǒng),它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2)B水圈:由地球表層水體構成的連續(xù)但不規(guī)則的圈層。 (3)C生物圈:廣泛分布于巖石圈、大氣圈和水圈中。 考向 以某些物質(zhì)的來源或遷移順序考查地球圈層的結構及特點 1.讀下圖,完成下題。 組成該山體巖石的礦物直接來自( ) A.地表 B.地殼上部 C.地殼下部 D.地幔 答案 D 解析 根據(jù)景觀圖片中山體的形態(tài)和火山噴發(fā)的景象可以判斷出該山體屬于火山,其巖石為巖漿巖,是由來自上地幔上部軟流層的巖漿噴出地表冷卻凝固形成的。因此,組成該山體巖石的礦物直接來自地幔。 2.2010年3月以來,北大西洋極圈附近的冰島發(fā)生大規(guī)?;鹕絿姲l(fā),火山灰蔓延,歐洲航空業(yè)蒙受重大損失。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質(zhì)在地球圈層中遷移的順序是( ) A.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巖石圈 B.巖石圈―→大氣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氣圈―→巖石圈 D.水圈、生物圈―→巖石圈―→大氣圈 答案 A 解析 火山噴發(fā)形成的火山灰首先在大氣圈中遷移,然后進入水圈和生物圈,而后進入巖石圈。 考點二 巖石圈物質(zhì)循環(huán) 1.讀“巖石圈物質(zhì)循環(huán)圖”,回憶下列知識。 (1)寫出圖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 A沉積巖、B變質(zhì)巖、C巖漿、D侵入型巖漿巖、E噴出型巖漿巖。 (2)圖中地質(zhì)作用中屬于內(nèi)力作用的是①和變質(zhì)作用,屬于外力作用的是②。(填數(shù)碼) 綜合思維 沉積巖的特征:①有層理構造;②可能含有化石。 2.地質(zhì)循環(huán)示意圖 代碼 原物質(zhì) 地質(zhì)作用 生成物質(zhì) ① 巖漿 冷卻凝固作用 巖漿巖 ② 巖漿巖、變質(zhì)巖和已生成的沉積巖 外力作用(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巖) 沉積巖 ③ 巖漿巖、沉積巖和已生成的變質(zhì)巖 變質(zhì)作用(溫度、壓力) 變質(zhì)巖 ④ 各類巖石 重熔再生作用 巖漿 方法技巧 三個關系判斷巖層新老 (1)巖層上下關系。沉積巖是受沉積作用而形成的,因而一般的規(guī)律是巖層年齡越老,其位置越靠下,巖層年齡越新,其位置越靠上(接近地表)。 (2)巖漿巖與沉積巖的關系。噴出巖的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巖層,侵入巖晚于其所侵入的巖層。 (3)變質(zhì)巖與周圍巖石的關系。變質(zhì)巖是在變質(zhì)作用下形成的,多受巖漿活動的影響,因而變質(zhì)巖的形成晚于其相鄰的巖層。 考向一 地質(zhì)循環(huán)過程判斷 (2018北京文綜)下圖為“某地的地質(zhì)剖面示意圖”。讀圖,回答下題。 1.圖中( ) A.甲處的物質(zhì)主要來源于地殼 B.斷層發(fā)生在花崗巖形成之后 C.巖漿侵入可能導致乙處巖石變質(zhì) D.丙處的溶洞景觀由巖漿活動造成 答案 C 解析 乙位于花崗巖與石灰?guī)r的交界處,受巖漿高溫影響可能導致該處的巖石發(fā)生變質(zhì)作用。C正確。甲處為花崗巖,屬于巖漿侵入地殼冷卻凝固形成的,巖漿來自上地幔上部的軟流層。A錯誤。圖中地質(zhì)作用發(fā)生的順序:斷層—上覆沉積物—巖漿侵入—變質(zhì)作用,因此,斷層發(fā)生在花崗巖形成之前。B錯誤。石灰?guī)r中的溶洞是溶蝕作用形成的。D錯誤。 2.(2015天津文綜)某礦物形成于上地幔軟流層,后隨巖漿活動到達地表。人們在下圖所示古火山的巖漿巖及河灘泥沙中均發(fā)現(xiàn)了該礦物。讀圖文材料,回答下題。 使該礦物從上地幔軟流層到達河灘泥沙中的地質(zhì)作用,依次應為( ) A.巖漿噴發(fā) 巖層斷裂 風化、侵蝕 搬運、沉積 B.巖漿噴發(fā) 巖層斷裂 搬運、沉積 風化、侵蝕 C.巖層斷裂 巖漿噴發(fā) 風化、侵蝕 搬運、沉積 D.巖層斷裂 巖漿噴發(fā) 搬運、沉積 風化、侵蝕 答案 C 解析 該礦物形成于上地幔軟流層,軟流層是巖漿的發(fā)源地。巖層斷裂,巖漿沿裂隙噴出地表,冷卻凝固形成巖漿巖,使該礦物存在于巖漿巖中。巖漿巖經(jīng)風化、侵蝕、搬運、沉積作用,使該礦物到達河灘泥沙中,故C項正確。 考向二 以地貌特點推斷巖石特點 (2018天津文綜)讀圖文材料,回答下題。 3.依據(jù)圖中信息判斷,造成甲、乙、丙三地地貌類型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年降水量的差異 B.地質(zhì)構造部位不同 C.植被覆蓋率不同 D.地表巖石種類不同 答案 D 解析 由圖可知,甲地巖石為砂巖,乙地巖石為頁巖,丙地巖石為石灰?guī)r,由于三類巖石的質(zhì)地、堅硬度不一樣,導致受到外力侵蝕的程度不一樣,以致形成了不同的地貌類型。D正確。圖示為我國廣西某地地質(zhì)剖面示意圖,屬小區(qū)域范圍,年降水量的差異不大。A錯誤。由巖層彎曲形態(tài)可以判斷,該地為向斜構造,地質(zhì)構造不存在差異。B錯誤。圖示為廣西某地,主要為亞熱帶季風氣候,水熱充足,植被覆蓋率高,差異不大。C錯誤。 考點三 內(nèi)力作用及其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 1.能量來源:地球內(nèi)部的熱能。 2.表現(xiàn)形式及其影響 (1)地殼運動——塑造地表形態(tài)的主要內(nèi)力作用 運動 類型 水平運動 垂直運動 巖層運 動方向 地殼運動方向平行于地表,使巖層發(fā)生水平位移和彎曲變形 地殼運動方向垂直于地表,使巖層發(fā)生大規(guī)模的隆起和凹陷 對地形 的影響 形成斷裂帶和褶皺山脈 常形成高原、斷塊山及盆地和平原等地貌 舉例 東非大裂谷、喜馬拉雅山 臺灣海峽的形成、意大利那不勒斯灣海岸的變遷 (2)巖漿活動和變質(zhì)作用 塑造地表形態(tài)的內(nèi)力作用 對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 舉例 巖漿活動 巖漿侵入巖石圈上部或噴出地表 巖漿噴出冷凝形成火山 火山地貌,如富士山、夏威夷群島、黑龍江五大連池 變質(zhì)作用 巖石在一定溫度、壓力下發(fā)生變質(zhì)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態(tài) 3.結果:使地表變得高低不平。 4.板塊運動對地貌的影響 (1)板塊的劃分 全球巖石圈共分為六大板塊,除太平洋板塊幾乎全是海洋外,其余五大板塊既有陸地又有海洋。如下圖。 (2)板塊運動與地貌 板塊運動 張裂 相撞 大陸板塊與大陸板塊相互擠壓碰撞 大陸板塊與大洋板塊相互擠壓碰撞 對地球面貌的影響 形成裂谷或海洋 形成高峻山脈和巨大高原 海溝、島弧、海岸山脈 舉例 東非大裂谷、紅海、大西洋 喜馬拉雅山脈、青藏高原 馬里亞納海溝、亞洲東部島弧、美洲西岸山脈 邊界類型 圖示 拓展延伸 主要板塊邊界及地貌 地震帶 板塊位置 邊界類型 形成的地貌 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 亞歐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處 消亡邊界 千島群島、千島海溝、日本群島、日本海溝、臺灣海溝、菲律賓群島、馬里亞納海溝 美洲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處 消亡邊界 阿留申群島、海岸山脈、落基山脈 印度洋板塊與太平洋板塊交界處 消亡邊界 新西蘭南、北二島 地中?!? 喜馬拉雅地震帶 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交界處 消亡邊界 地中海、阿爾卑斯山 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交界處 消亡邊界 喜馬拉雅山 非洲板塊內(nèi)部 東非大裂谷 非洲斷裂帶 印度洋板塊與非洲板塊交界處 生長邊界 紅海、死海 大西洋斷裂帶 美洲板塊與非洲板塊、亞歐板塊交界處 生長邊界 冰島、大西洋、中大西洋海嶺 考向一 結合湖泊等地理事物的形成和變化考查內(nèi)力作用的結果 (2018全國文綜Ⅲ)貝加爾湖(如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監(jiān)測表明湖水深度還在加大。貝加爾湖湖底沉積物巨厚,可達8千米。據(jù)此完成1~2題。 1.貝加爾湖形成于( ) A.地殼斷陷集水 B.火山口集水 C.河流改道 D.滑坡阻斷河流 2.貝加爾湖湖底沉積物巨厚,且湖水深度還在加大,說明( ) A.湖區(qū)降水量加大 B.入湖徑流增多 C.湖盆在加深 D.入湖泥沙增多 答案 1.A 2.C 解析 第1題,讀圖可知,貝加爾湖比較狹長,而且與東部山地落差較大,結合題干信息“貝加爾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可推斷貝加爾湖是構造湖,是地殼斷裂下陷集水形成的。故選A。第2題,由材料可知,貝加爾湖湖底沉積物巨厚,湖水深度還在加大,說明該地區(qū)地殼還在不斷下沉,湖盆加深。C正確。貝加爾湖位于俄羅斯遠東地區(qū),處于內(nèi)陸,降水稀少。A錯誤。入湖徑流增多只會導致湖泊水量增多,與貝加爾湖湖水深度關系不大。B錯誤。入湖泥沙增多會導致湖水深度變淺。D錯誤。 考向二 結合區(qū)域分布圖考查板塊構造及其影響 3.下圖中K島于1983年火山爆發(fā),植被消失殆盡。1987年,該島上已有64種植物生長旺盛。據(jù)研究,百年之內(nèi)該島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復。K島處于( ) A.印度洋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界線的東側 B.印度洋板塊與太平洋板塊界線的西側 C.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界線的北側 D.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界線的南側 答案 C 解析 印度洋板塊和亞歐板塊交界線經(jīng)過馬來群島南緣,K島位于此線北側。 考點四 常見的地質(zhì)構造和構造地貌 1.褶皺 (1)褶皺:地殼運動產(chǎn)生的強大擠壓力,使巖層發(fā)生彎曲變形。 (2)基本形態(tài)——背斜和向斜 地質(zhì)構造 褶皺 背斜 向斜 從形態(tài)上 巖層一般向上拱起(A) 巖層一般向下彎曲(B) 從巖層的新老關系上 中心部分巖層較老,兩翼巖層較新 中心部分巖層較新,兩翼巖層較老 未侵蝕地貌 常形成山嶺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侵蝕后地貌 背斜頂部受張力,常被侵蝕成谷地(A) 向斜槽部受擠壓,不易被侵蝕,常形成山嶺(B) 2.斷層 (1)斷層:地殼運動產(chǎn)生的強大壓力或張力,超過了巖石的承受能力時,巖體發(fā)生破裂,并沿斷裂面發(fā)生明顯的錯動、位移。 (2)斷層的位移類型和地貌 位移類型 地貌類型 典例 水平方向 會錯斷原有的各種地貌,或在斷層附近派生出若干新地貌 垂直方向 相對下降 形成谷地或低地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相對上升 發(fā)育成山嶺或高地 華山、廬山、泰山 地理實踐力 地質(zhì)構造實踐意義及規(guī)范表述 (1)利用地質(zhì)構造找水——向斜槽部、斷層處 向斜 巖層向槽部傾斜,利于地下水向槽部匯集,故向斜是良好的儲水構造 斷層 地下水出露成泉 (2)利用地質(zhì)構造找礦——向斜槽部探礦、背斜處找油(煤、石油、天然氣均在地質(zhì)歷史時期的沉積巖中形成) 煤礦 向斜部分的地下。(背斜頂部易被侵蝕,背斜巖層中的礦石很可能被侵蝕掉)注意:背斜處開采煤炭,易發(fā)生瓦斯爆炸事故;向斜處開采煤炭,易發(fā)生透水事故 油氣 背斜巖層向上拱起,油氣質(zhì)量輕,分布于背斜頂部,背斜是良好的儲油、儲氣構造 (3)利用地質(zhì)構造確定工程建設——避開斷層帶、背斜建隧道 避開斷層 易產(chǎn)生地震、滑坡、滲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坍塌 隧道避開向斜 向斜是地下水匯集區(qū),隧道可能會變成水道 隧道選在背斜 背斜的巖層呈天然的拱形,結構穩(wěn)固 考向一 結合地質(zhì)地貌景觀圖或剖面圖考查地質(zhì)構造的判斷 (2017天津文綜)讀下圖,回答第1題。 1.上圖地貌景觀顯示的巖石類型和主要的地質(zhì)構造最可能是( ) A.巖漿巖、褶皺 B.沉積巖、褶皺 C.巖漿巖、斷層 D.沉積巖、斷層 答案 B 解析 由圖可知,該地巖層具有明顯的層理構造,應該屬于沉積巖。圖中巖層向同一個方向傾斜,應該是巖層受力擠壓所致,因此,其地質(zhì)構造應該為褶皺。故本題選B。 下圖為“某區(qū)域地質(zhì)簡圖”。該區(qū)沉積地層有Q、P、C、D、S2、S1,其年代依次變老。讀圖,回答2~3題。 2.從甲地到乙地的地形地質(zhì)剖面示意圖是( ) 3.為揭示深部地質(zhì)狀況,在丙處垂直鉆探取芯,可能發(fā)現(xiàn)的地層是( ) A.志留系 B.石炭系 C.二疊系 D.第四系 答案 2.A 3.A 解析 第2題,首先,確定甲乙一線的海拔變化,根據(jù)等高線的變化可知,由甲到乙,海拔先升高,再下降,排除C、D項。其次,判斷地質(zhì)構造,甲乙沿線地層變化為C—P—C,新老變化為老—新—老,即巖層中間新、兩側老,為向斜構造,巖層向下彎曲。故A項正確,B、C、D項錯誤。第3題,一般情況下,巖層由地表向下的新老關系是不斷變老,丙所在地層為D地層。在丙處垂直鉆探取芯可以依次發(fā)現(xiàn)D地層、S2地層、S1地層,即泥盆系、志留系上段、志留系下段三個地層。故A項正確,B、C、D項錯誤。 考向二 結合地質(zhì)地貌剖面圖分析地質(zhì)構造和地貌的成因 下圖為“某地地質(zhì)剖面圖”,圖中①~⑧為巖層編號,其年代由老到新。完成第4題。 4.圖中甲、乙兩地有關地質(zhì)地貌的敘述,正確的是( ) A.甲-背斜巖層受到水平擠壓成山 B.甲-向斜槽部巖層向下彎曲成谷 C.乙-背斜頂部受張力被侵蝕成谷 D.乙-向斜上覆巖層差別侵蝕成谷 答案 C 解析 甲處巖層中間新、兩翼老,應為向斜,A選項錯誤;向斜槽部受擠壓比較堅實,不易被外力侵蝕而成為山地,B選項錯誤;乙處巖層中間老、兩翼新,為背斜,D選項錯誤;背斜頂部受到張力的影響比較容易被外力侵蝕掉,成為谷地,故C選項正確。 考點五 外力作用及其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 1.讀甲、乙、丙三幅圖,回憶下列知識。 (1)圖甲中a表示風化作用、b表示搬運作用、c表示堆積作用。 (2)圖乙是三角洲,其形成原因是流水沉積作用,分布于河流入??凇D丙是風蝕蘑菇,其形成原因是風力侵蝕作用,多分布于干旱地區(qū)。 (3)圖乙所示的地貌,以面積大小論,我國的東部沿海地區(qū)面積最大。圖丙表示的地貌,以地區(qū)分布來看,我國的西北內(nèi)陸干旱地區(qū)較為典型。 2.主要外力作用及其對地表形態(tài)的影響 外力作用 形成的地貌形態(tài) 分布地區(qū) 風化作用 使地表巖石破碎,碎屑物殘留在地表,形成風化殼(注:土壤是在風化殼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 普遍(例:花崗巖的球狀風化) 侵蝕作用 風力侵蝕 風力吹蝕和磨蝕,形成戈壁、風蝕洼地、風蝕柱、風蝕蘑菇、風蝕城堡等 干旱、半干旱地區(qū)(例:雅丹地貌) 侵蝕作用 流水侵蝕 侵蝕 使谷地、河床加深加寬,形成“V”型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溝壑縱橫的地表形態(tài),出現(xiàn)“紅色沙漠”“石漠化” 濕潤、半濕潤地區(qū)(例:長江三峽、黃土高原地表) 溶蝕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該地貌一般地表崎嶇,地表水易滲漏 可溶性巖石(石灰?guī)r)分布地區(qū)(例:桂林山水、路南石林) 冰川 侵蝕 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冰蝕平原、冰蝕洼地等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緯度地區(qū)(例:挪威峽灣、中歐—東歐平原、千湖之國——芬蘭) 海浪 侵蝕 形成海蝕柱、海蝕崖、海蝕穴、海蝕平臺等海蝕地貌 濱海地帶 堆積作用 冰川堆積 雜亂堆積、形成冰磧地貌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緯度地區(qū) 流水堆積 形成沖積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沖積平原(中下游) 顆粒大、密度大的先沉積,顆粒小、密度小的后沉積(具有明顯的分選性) 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黃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 風力堆積 形成沙丘(靜止沙丘、移動沙丘)和沙漠邊緣的黃土堆積 干旱內(nèi)陸及鄰近地區(qū)(例:塔克拉瑪干沙漠里的沙丘、黃土高原的黃土) 海浪堆積 形成沙灘等海岸地貌 濱海地帶 方法技巧 判斷外力作用的空間分布規(guī)律及相應地貌的方法 (1)不同區(qū)域的主導性外力作用不同 ①干旱、半干旱地區(qū)以風力作用為主,多風力侵蝕地貌和風力堆積地貌。 ③高山、高緯度地區(qū)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型谷、冰磧丘陵、冰蝕湖、峽灣等地貌。 ④沿海地區(qū)多海浪作用,常見海蝕柱、海蝕崖和沙灘等地貌。 (2)同一種外力作用在不同區(qū)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①流水作用:上游侵蝕,中游搬運,下游沉積。因此,上游高山峽谷,中游河道變寬,下游沖積平原、河口三角洲、沖積島等。 ②冰川作用:高山上侵蝕——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積——冰磧湖、冰磧壟等。 ③風力作用:干旱區(qū)以風力侵蝕作用為主,形成風蝕蘑菇、風蝕柱、雅丹地貌;在風力搬運途中,形成沙塵暴,風力堆積作用形成堆積地貌(如黃土高原、新月型沙丘)等。 考向一 結合地形地質(zhì)剖面圖考查河流侵蝕地貌的形成 (2018全國文綜Ⅰ)下圖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單側斷面。該河段兩岸依次分布著海拔不同的四個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積著河流沉積礫石。礫石的平均礫徑T3>T0>T2>T1。洪水期河水僅能淹沒T0。據(jù)此完成1~3題。 1.面積仍在擴大的平坦面是( ) A.T0B.T1C.T2D.T3 2.該斷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時期為( ) A.T3形成時期 B.T2形成時期 C.T1形成時期 D.T0形成時期 3.推測該河段所在區(qū)域的地殼經(jīng)歷了( ) A.持續(xù)下降 B.持續(xù)抬升 C.間歇性下降 D.間歇性抬升 答案 1.A 2.A 3.D 解析 第1題,圖示河流有四級階地,對應T0、T1、T2、T3四個平坦面,平坦面上的沉積物源于河流攜帶的礫石。由于洪水期河水僅能淹沒T0,因此礫石還會繼續(xù)在此沉積(或堆積),T0的面積仍在擴大。A正確。由于T1、T2、T3平坦面位置高于洪水期河流水面,所以礫石無法在這三處沉積。B、C、D錯誤。第2題,河流沉積物具有明顯的分選性。通常,流速大,沉積物顆粒較大;流速小,沉積物顆粒較小。礫石的平均礫徑T3>T0>T2>T1,說明T3時期沉積物顆粒最大,河流流速最快。故選A。第3題,根據(jù)河流階地的形成原理可知,有幾級階地,就有過幾次地殼抬升運動;而且圖示河岸坡度陡緩相間分布,據(jù)此可以推測該區(qū)域經(jīng)歷了間歇性抬升。故選D。 下圖示意某河谷斷面經(jīng)歷的一次洪水過程。讀圖,回答4~5題。 4.該河谷( ) A.巖層①比巖層②形成年代早 B.巖層②比巖層①易受侵蝕 C.是斷層上發(fā)育形成的向斜谷 D.呈“V”型,適宜修建水庫 5.本次洪水( ) A.水位上升時,河流搬運作用減弱 B.水位下降時,河流含沙量增加 C.流量增大時,河流堆積作用增強 D.河流侵蝕作用使河床加寬變深 答案 4.A 5.D 解析 第4題,根據(jù)河流兩岸巖層①和②的相對位置關系可知,①在②之下,故①形成的年代較早。根據(jù)圖例可知①為頁巖,其硬度比②石灰?guī)r硬度小,更易受侵蝕。從圖示看,巖層是水平的,沒有發(fā)生彎曲變形,河流底部有斷層,故河流發(fā)育在斷層上,其河谷是由流水的侵蝕作用形成的。從圖示形態(tài)看,河谷不是“V”型,在斷層上也不宜修建水庫。第5題,流水的侵蝕與搬運能力與河流的流速呈正相關,河流的流量大,其流速相應的也大,故當水位上升時,河流的侵蝕能力與搬運能力增強,堆積作用減弱,河水的含沙量會增大。河流的侵蝕有側蝕和下蝕兩種,其作用分別使河床變寬和河谷變深,且由圖可知,河床在中后期明顯加寬和變深。 考向二 結合區(qū)域地形圖考查河流堆積地貌的形成 (2017全國文綜Ⅱ)洪積扇是河流、溝谷的洪水流出山口進入平坦地區(qū)后,因坡度驟減,水流搬運能力降低,碎屑物質(zhì)堆積而形成的扇形堆積體。下圖示意賀蘭山東麓洪積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積扇外,其余洪積扇堆積物均以礫石為主。賀蘭山東麓南部大多數(shù)洪積扇耕地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積扇邊緣。據(jù)此完成6~8題。 6.賀蘭山東麓洪積扇集中連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賀蘭山東坡( ) A.坡度和緩 B.巖石裸露 C.河流、溝谷眾多 D.降水集中 7.與其他洪積扇相比,甲地洪積扇堆積物中礫石較少的原因主要是( ) ①降水較少?、谏降叵鄬Ω叨容^小?、酆恿鬏^長 ④風化物粒徑較小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8.賀蘭山東麓南部大多數(shù)洪積扇耕地較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拔較高B.土層淺薄C.光照不足D.水源缺乏 答案 6.C 7.B 8.B 解析 第6題,賀蘭山東麓是我國洪積扇發(fā)育比較典型的地區(qū)之一,受獨特的氣候和山地特征影響。賀蘭山東坡地處夏季風迎風坡,多地形雨,賀蘭山東麓坡度驟減,河流搬運能力急劇降低、碎屑物質(zhì)大量堆積,因河谷眾多,洪積扇能集中連片分布。第7題,形成甲洪積扇的河流主要流經(jīng)北部低山地區(qū),地勢起伏較小,流水侵蝕作用較弱;河流流程較長,沿途礫石持續(xù)沉積,至洪積扇部位以泥沙沉積為主。第8題,賀蘭山東坡南段地勢起伏大,水的流動性強,山麓洪積扇堆積物以礫石為主,泥沙較少,土層較薄,可耕地面積較小。 下面圖1為“銀川平原及周邊區(qū)域圖”,圖2為“該區(qū)域地貌景觀示意圖”。指出圖2中P處的地貌類型,并說明其形成過程。 答案 沖積扇(洪積扇)。山區(qū)河流流出山口,流速減緩,其攜帶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積。 思考方向 規(guī)范答題術語 侵蝕作用 河谷、溝谷、峽谷 水在流動的過程中,對河床及兩岸侵蝕作用形成 喀斯特地貌 可溶性石灰?guī)r在含有CO2的流水作用下,發(fā)生化學反應,被溶解而形成的地貌 風力侵蝕地貌 風攜帶的大量沙石對巖石產(chǎn)生打磨作用形成的地貌,如風蝕蘑菇、風蝕城堡、戈壁等 堆積作用 河流沖積扇(洪積扇) 河流流出山口,地勢趨于平緩,河道變寬,水流速度減慢,河流攜帶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積下來,形成沖積扇(洪積扇) 河口三角洲 河流攜帶大量泥沙注入海洋,由于地勢低平,加上河道變寬及海水的頂托作用,水流緩慢,大量泥沙在河流入??谔幎逊e成三角洲 風力堆積地貌 風攜帶大量碎屑物質(zhì),因受到阻擋等作用,風速降低,大量物質(zhì)堆積而形成的地貌,如沙丘等 冰川堆積地貌 冰川攜帶大量物質(zhì)堆積于某地,在溫度升高時,冰川融化,大量物質(zhì)在原地堆積而形成冰磧地貌,如終磧壟等 1.讀圖,描述甲半島西海岸峽灣地貌的形成過程。 答案 冰川侵蝕形成(U型)谷地,后氣候變暖,冰川消退,下端被海水入侵淹沒,形成峽灣。 解析 圖1中甲半島是斯堪的納維亞半島,根據(jù)圖2分析,冰期時,西側由于冰川侵蝕形成(U型)谷地,后氣候變暖,冰川消退,下端被海水入侵淹沒,形成峽灣。峽灣屬于冰川侵蝕地貌。 2.讀“我國某區(qū)域等高線地形圖”,說出甲區(qū)的地貌類型,并簡述其形成過程。 答案 洪(沖)積扇?!∩絽^(qū)地勢起伏大,洪水期河流流速快,攜帶大量礫石、泥沙流出山口時,因地形突然平坦開闊,水流速度減慢,河流搬運的物質(zhì)在山前大量堆積,形成扇狀堆積地貌,即洪(沖)積扇。 解析 甲地位于山前,結合地形和河流流速變化引起的地貌生消過程,說明洪積扇的形成過程。 3.閱讀圖文資料,完成下列問題。 柴達木盆地是巨大的山間斷陷盆地,曾經(jīng)是一片汪洋大海。今天的柴達木盆地氣候以干旱為主要特點,氣溫變化劇烈。西北的南八仙有一系列與盛行風向平行的長條形土墩、凹地溝槽間隔分布的地貌組合。東南諾木洪附近的一片荒漠地帶中,有數(shù)以億計的貝殼同含有鹽堿的泥沙凝結在一起形成貝殼梁。下圖為柴達木盆地局部區(qū)域圖。 (1)分析南八仙地區(qū)地貌的形成原因。 (2)推測諾木洪附近貝殼梁的形成過程。 答案 (1)該區(qū)域干涸的湖底表土因為水分的缺失而干縮裂開,強勁的西北風沿著這些裂隙吹蝕,由于表土的堅硬程度差異,裂隙愈來愈大,原來平坦的地面發(fā)育成許多土墩和溝槽,經(jīng)過風力的長期作用形成了與盛行風向平行的長條形土墩、凹地溝槽間隔分布的地貌組合。 (2)柴達木盆地在漫長的地質(zhì)演變過程中,由海變成了湖,由于氣候越來越干旱,湖水水面逐年縮小,湖中貝類為生存轉向中心水洼;諾木洪附近是當時湖盆低洼處,貝類成群結隊地涌來,在此越積越多,隨著干旱加劇(或河水改道),貝殼類全部死亡,形成貝殼梁。 解析 (1)該區(qū)域干涸的湖底表土因為水分的缺失而干縮裂開,強勁的西北風沿著這些裂隙吹蝕,由于表土的堅硬程度差異,而形成不同地貌。(2)柴達木盆地在漫長的地質(zhì)演變過程中,由海變成了湖,由于氣候越來越干旱,湖水水面逐年縮小,湖中貝類為生存轉向中心水洼;諾木洪附近是當時湖盆低洼處,貝殼在此越積越多,最后因干旱死亡形成貝殼堤(梁)。 課時作業(yè) (2019武邑中學月考)2016年9月27日,印度尼西亞龍目島的林賈尼火山爆發(fā),火山灰柱高達2千米,導致空中布滿火山灰。據(jù)此完成1~2題。 1.巖漿物質(zhì)沖破了巖石圈的束縛后才噴發(fā)出來,關于巖石圈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巖石圈屬于地殼的一部分,是由巖石構成的 B.巖石圈屬于上地幔的一部分 C.巖石圈與生物圈關系密切 D.巖石圈的上部是軟流層 2.火山灰漫天飛揚,對地球的外部圈層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有關地球外部圈層的說法,正確的是( ) A.大氣圈是由大氣組成的簡單的系統(tǒng) B.水圈是一個連續(xù)但不規(guī)則的圈層 C.生物圈占據(jù)大氣圈的全部、水圈的底部 D.地球的外部圈層之間關系密切,但與地球的內(nèi)部圈層沒有關系 答案 1.C 2.B 解析 第1題,巖石圈包括地殼全部及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A、B、D錯。巖石圈與生物圈關系密切,C對。第2題,大氣圈是由氣體和懸浮物組成的復雜系統(tǒng),A錯。水圈是一個連續(xù)但不規(guī)則的圈層,B對。生物圈包括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及巖石圈的上部,C錯。地球的外部圈層之間關系密切,與地球的內(nèi)部圈層也有密切的關系,D錯。 中國的山水畫家多師法自然,其作品往往具有明顯的地域特征。下圖為我國四幅山水畫作品。讀圖,回答3~4題。 3.畫中描繪江南丘陵景觀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4.畫③中描繪的地貌類型形成原因是( ) A.冰川作用、風力作用 B.流水作用、冰川作用 C.風力作用、流水作用 D.生物作用、流水作用 答案 3.D 4.C 解析 第3題,讀圖可知,畫①顯示有高大的山脈、幽深的峽谷,與丘陵地形特征不符合,排除;畫②顯示平地上的孤峰,是喀斯特地貌景觀,排除;畫③顯示千溝萬壑的地貌景觀,屬于黃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排除;畫④顯示有低矮的丘陵,以及河流、小船等,符合我國江南丘陵景觀特征。故選D項。第4題,由上題可知,畫③描繪的是我國的黃土高原,地表破碎,溝壑縱橫。黃土高原是風力堆積作用形成的,后受流水侵蝕作用形成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tài),因而其形成原因為風力作用和流水作用。故選C項。 (2018寧德月考)汾河平原位于山西省中南部,土壤肥沃,灌溉便利。結合“黃土高原東西向基巖剖面圖”,回答5~6題。 5.圖中與我國泰山地質(zhì)構造相同的是( ) A.太行山 B.太岳山 C.子午嶺 D.六盤山 6.汾河平原的形成過程為( ) A.斷裂下陷—流水沉積 B.褶皺—斷層 C.斷裂下陷—流水侵蝕 D.水平擠壓—風力堆積 答案 5.D 6.A 解析 第5題,圖示太行山、太岳山、子午嶺附近無斷層構造,且?guī)r層彎曲變形,屬于褶皺山,六盤山和泰山是斷塊山。第6題,汾河平原的形成過程為地殼斷裂下陷形成洼地→地勢較低,集水成河→流水沉積作用形成沉積平原。 (2019蘭州調(diào)研)下圖是“我國西南某區(qū)域河流示意圖”。據(jù)此完成7~8題。 7.該河流( ) A.水流湍急 B.水量季節(jié)變化小 C.右岸陡峭 D.虛線為枯水期河岸 8.支流含沙量較大,但支流匯入干流處沒有形成三角洲,最不可能的原因是( ) A.支流流速慢 B.位于干流凹岸 C.侵蝕作用強 D.匯入處落差大 答案 7.D 8.A 解析 第7題,讀圖知,該河流河漫灘面積廣大,說明河水流速較慢;西南地區(qū)受到西南季風的影響,河流水量季節(jié)變化大;河流右岸為沉積岸,河床平坦;河漫灘在枯水季節(jié)露出水面,說明虛線為枯水期河岸。第8題,支流位于河流干流的凹岸,河床陡峭,匯入處落差大,流水侵蝕作用強,泥沙不易沉積,不利于三角洲的形成。 進積和退積是斷陷盆地處三角洲發(fā)育過程中的兩種常見沉積方式,形成的三角洲多呈扇形,前緣沉積物粒徑大小變化尤為明顯。進積表示陸源物質(zhì)供應速率快、三角洲前緣不斷向前延伸,前緣沉積物下細上粗,退積則相反。扇三角洲多發(fā)育在活動的構造區(qū),是由鄰近高地直接推進到穩(wěn)定水體(湖或海)中的沖積扇。下圖為“某地扇三角洲及甲處沉積層沉積物粒徑變化示意圖”。讀圖,完成9~11題。 9.據(jù)扇三角洲前緣甲處沉積物粒徑變化特點推斷( ) ①沉積過程先進積后退積?、诔练e過程先退積后進積?、酆恿靼徇\能力先增強后減弱?、芎恿靼徇\能力先減弱后增強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③ 10.圖中河流( ) ①分汊多 ②易改道?、哿髁坎环€(wěn)定 ④多為地下暗河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1.圖中扇三角洲( ) A.穩(wěn)定水體水面上升則面積不斷擴大 B.穩(wěn)定水體水面下降則面積不斷縮小 C.其形成條件是河流流出山口即進入水體 D.由扇頂?shù)缴染壉韺映练e物顆粒由小變大 答案 9.D 10.A 11.C 解析 第9題,扇三角洲前緣甲處沉積物粒徑早期自下而上由小到大,表明三角洲前緣不斷向前延伸,后期自下而上由大到小,表明三角洲前緣不斷向后退縮,說明沉積過程先進積后退積,河流搬運能力先增強后減弱。D對。第10題,由于沉積嚴重,現(xiàn)有河汊易淤淺,流量減少,直至淤塞改道,所以流量不穩(wěn)定,易改道。第11題,穩(wěn)定水體水面上升則扇三角洲面積不斷縮小,A錯;穩(wěn)定水體水面下降則扇三角洲面積不斷擴大,B錯;其形成條件是河流流出山口即進入水體,C對;流水沉積作用,先沉積大的再沉積小的,由扇頂?shù)缴染壉韺映练e物顆粒由大變小,D錯。 (2018河北雞澤一中第一次月考)2017年3月27日晚,圖中埃特納火山噴發(fā),大量火山灰和巖漿噴涌而出,造成了人員受傷和財產(chǎn)損失。完成12~13題。 12.該地區(qū)多火山的主要原因是( ) A.位于非洲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的生長邊界 B.位于非洲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的消亡邊界 C.位于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的生長邊界 D.位于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的消亡邊界 13.埃特納火山噴發(fā)出的熔巖來自地球內(nèi)部的( ) A.硅鋁層 B.硅鎂層 C.巖石圈 D.軟流層 答案 12.D 13.D 解析 第12題,該地區(qū)位于地中海,地中海位于亞歐板塊與非洲板塊的消亡邊界,地殼運動活躍,多火山、地震,選擇D項。第13題,軟流層是巖漿的發(fā)源地,選擇D項。 14.(2019長春模擬)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沙洲(又稱江心洲)它是由河流中泥沙沉積而成,河水流速受河流形態(tài)影響明顯。下圖為長江下游南京至鎮(zhèn)江段江心洲的分布。A、B、C是科研人員為研究泥沙沉積狀況而鉆孔的采樣點。 (1)分析圖示長江河段形成眾多江心洲的原因。 (2)闡釋河流中泥沙沉積物粒徑大小與流速的關系,并說明形成采樣點A、B、C三處沉積物顆粒差異的原因。 (3)長江下游許多沿江城市附近分布有大小不等的江心洲,有人提出要大規(guī)模開發(fā),有人則反對。你是否贊成,并闡明理由。 答案 (1)該河段流經(jīng)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勢平坦,河水流速緩慢,大量的泥沙沉積。該河段接近長江入海口,海水的頂托作用加強了泥沙的沉積,從而形成了眾多江心洲。 (2)河流流速與所攜帶泥沙顆粒大小呈正相關。流速快的河段,河中沉積物的顆粒粗,流速慢的河段,河中沉積物的顆粒細。A點河道寬,流速緩,受下游八卦洲阻擋流速更緩,因此沉積物顆粒細。C點受河道變寬和分流渠的影響流速緩慢,沉積物顆粒細。B點位于龍門口附近,受兩股匯入水流的影響流速快,泥沙沉積顆粒粗。 (3)贊成。開發(fā)成旅游區(qū),可為城市居民休閑娛樂提供好的去處;開發(fā)成新城,可減輕市區(qū)用地壓力;開發(fā)可改善洲上居民的生活條件,提高其生活質(zhì)量。 或不贊成。開發(fā)會影響河流自然形態(tài),導致河流水文狀況的改變;江心洲是天然的野生動物棲息地,開發(fā)后會影響其生存環(huán)境;開發(fā)可能會加劇對長江的各類污染。 解析 第(1)題,結合圖示信息,從地形、河流流速及海水頂托等對泥沙沉積影響分析圖示長江河段形成眾多江心洲的原因。第(2)題,結合河流流速與泥沙沉積的關系,以及圖示三處采樣點河流特征分析沉積物顆粒差異的原因。第(3)題,開放性題目。觀點與論證統(tǒng)一即可。 15.下圖為“北半球某島嶼的地質(zhì)地貌構造示意圖”。讀圖,完成下列問題。 (1)從地殼運動和地質(zhì)構造的角度解釋該島嶼的成因。 (2)簡述甲河谷的形成原因。 (3)在圖示大陸架海域鉆探,能否發(fā)現(xiàn)有石油儲存?為什么? 答案 (1)海底地殼受地殼運動產(chǎn)生的水平擠壓,巖層向上拱起形成背斜,地勢升高出露海面形成島嶼。 (2)甲谷地位于背斜頂部,背斜形成過程中頂部受張力作用,巖層破碎易被侵蝕,在流水等外力的長期作用下形成谷地。 (3)不能。因為圖示大陸架地區(qū)地質(zhì)構造不是背斜頂部,不是良好的儲油構造。 解析 (1)由圖可知,該島嶼是由背斜成山,出露海面而成。(2)背斜頂部受張力易被侵蝕成谷地。(3)大陸架地區(qū)地質(zhì)構造不是背斜頂部,不是良好的儲油構造,很難鉆探到石油。-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2020版高考地理新導學大一輪復習 第一冊 第三單元 從地球圈層看地理環(huán)境 第7講 巖石圈與地表形態(tài)講義含解析魯教版 2020 高考 地理 新導學大 一輪 復習 一冊 第三 單元 地球 圈層看 地理環(huán)境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相關資源
更多
正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檔
鏈接地址:http://ioszen.com/p-62980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