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高中歷史第1輪總復習 第8講 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課件 新人教版必修2》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江蘇省高中歷史第1輪總復習 第8講 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課件 新人教版必修2(4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第四單元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第第8 8講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講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針對訓練針對訓練1 1:(2011年浙江文綜)鄧小平說:“證券、股市,這些東西究竟好不好,有沒有危險,是不是資本主義獨有的東西,社會主義能不能用?允許看,但要堅決地試。看對了,搞一兩年對了,放開;錯了,糾正,關了就是了?!边@段話主要反映的是 ( )A經濟建設既要防“左”又要反“右”B經濟體制改革重心從農村轉向城市C設立沿海經濟特區(qū)有必要進行試驗D市場經濟并不是資本主義所獨有的【解析】D。材料的中心句為“是不是資本主義獨有的東西,社會主義能不能用?”此話正是鄧小平在1992年
2、視察南方時所說。材料中并沒有體現(xiàn)在防止激進(左),提防保守(右)的問題,強調的是要敢于試驗“證券、股市”這些代表“市場經濟”的事物。因此排除A、C。B也無法從材料中得出,也可排除。 備選題備選題 (2011年臨沂一模)從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到十五大,中國共產黨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不斷前進,這表現(xiàn)在( )正確認識社會主義本質實現(xiàn)工作重心轉移采取“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A BC D【解析】C。采取“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是在20世紀60年代,不符合題意。答案選C。針對訓練針對訓練2 2:“市場經濟是資本主義特有的東西
3、,計劃經濟才是社會主義經濟的基本特征”。突破這一思想羈絆的歷史事件有( )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 鄧小平南方講話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 羅斯福新政A BC D【解析】D。鄧小平南方談話,提出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不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本質區(qū)別,羅斯福新政也吸取了蘇聯(lián)計劃經濟體制的一些有益的東西,故符合題意。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主要解決農民土地使用權問題,戰(zhàn)時共產主義政策則完全排斥市場經濟,故不符合題意。 備選題備選題 (2011年江門調研)2010年9月6日,胡錦濤在深圳特區(qū)成立30周年慶祝大會上指出:“深圳等經濟特區(qū)的成功實踐雄辯地表明,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形成的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
4、驗是完全正確的?!焙\濤所說的黨的基本理論不包括 A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B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C“調整、鞏固、充實和提高”的理論D“非公有制經濟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重要組成部分”的理論【解析】C。此題考查的是對新中國成立以來經濟建設理論的理解。根據(jù)題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學史實“調整、鞏固、充實和提高”的理論是1956年中共八大上提出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八字方針,故應該排除。所以此題正確選項是C。 針對訓練針對訓練3 3:(2011年河南安陽高三期末)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一文中指出:“貧農是沒有土地或土地不足的廣大的農民群眾,是農村中的半無產階級,是中國革命的最廣大的動力,是無產階級的天然的
5、和最可靠的同盟者,是中國革命隊伍的主力軍?!睘榇?,中國共產黨一直重視農民的土地問題。下列在中共對土地制度的態(tài)度上表述正確的是 ( )A一直主張公有制 B新中國成立前主張公有制C新中國成立后采取土地公有制 D改革開放后土地的經營權歸農民【解析】D。我黨在革命和建設不同的時期采取了不同的土地制度。(1)土地革命時期:打土豪、分田地、廢除封建剝削和債務。(2)抗日戰(zhàn)爭時期:實行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3)新中國成立前后土改政策:廢除地主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4)三大改造時期:采取積極發(fā)展穩(wěn)步前進的方針,實行自愿互利的原則,建立農業(yè)生產合作社,土地實行集體所有制。(5)中共十一屆三中
6、全會以后:實行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土地仍實行集體所有制,經營權歸農民。據(jù)此A、B、C三項說法沒有反映黨在土地政策上的靈活性,說法絕對。本題選D項。 備選題備選題 (2011年蚌埠市質檢)下圖是我國某地城鄉(xiāng)居民年人均收入表,圖中的城鄉(xiāng)差距最小年的出現(xiàn)是因為( )A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目標的建立B實行從沿海到內地的開放格局的確立C農村改革已全面展開,城市改革剛剛起步D對國有企業(yè)進行改革,建立現(xiàn)代企業(yè)制度【解析】C。城鄉(xiāng)差距最小年出現(xiàn)在1985年,說明農村經濟有了較快的發(fā)展,這就是改革開放后。針對訓練針對訓練4 4:(2010年北京文綜節(jié)選)主題茶葉與民族企業(yè)材料“張一元”大事年表時間事件1900年
7、安徽人張文卿于北京花市創(chuàng)辦張玉元茶莊1906年在前門大柵欄開辦第二家茶店,始稱“張一元”時間事件193040年代開始利用電臺、電影等手段進行廣告宣傳1956年公私合營“文革”期間先后改稱紅旗茶莊、大柵欄茶莊、閩春茶店1982年恢復張一元茶莊的名稱1992年成立北京市張一元茶葉公司1995年建立茶葉生產基地閩東茶葉公司1999年成立北京張一元茶葉有限責任公司,實行股份制2002年擴建為張一元飲品有限責任公司請回答: 閱讀上表,結合所學,劃分“張一元”企業(yè)發(fā)展的歷史階段。并任選其中一個階段,分析這一階段內中國的相關經濟狀況。 參考答案: 從企業(yè)發(fā)展角度:階段劃分階段名稱19001925年創(chuàng)業(yè)階段1
8、9251956年擴展階段19561999年改制階段1999年至今企業(yè)改革(與擴大)階段從企業(yè)性質角度:從企業(yè)經營角度:階段劃分階段名稱19001956年民族資本主義企業(yè)1956年至今社會主義企業(yè)階段劃分階段名稱19001956年私營企業(yè)19561999年國營企業(yè)1999年至今股份制公司中國經濟狀況:(1)19001925:民族工商業(yè)進一步發(fā)展:清政府和民國政府的鼓勵。(2)19251956:民國政府對民族企業(yè)既鼓勵又壓制;抗日戰(zhàn)爭對民族經濟的破壞;中國共產黨新民主主義經濟政策;民族工業(yè)曲折發(fā)展。(3)19561999:三大改造完成;進入社會主義探索與曲折發(fā)展階段;計劃經濟體制;改革開放。(4)
9、1999至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國企改革深入。 備選題備選題 (2011年汕頭市一模)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棉紡織廠是一些巨大的建筑物,不過建造方式 是 盡 量 多 容 納 人 。 大 多 數(shù) 房 間 被 機 器 所占。在我所熟悉的一家工廠里,有幾百人工作,工廠常常日夜開工。 1784年當時英國人記載曼徹斯特的工廠(莊稼)收獲完結的時候,各農家的一切工作人,小的老的都去梳理棉花,紡紗,織布。這種家庭制造的、笨重的結實物中國人民就用來縫制自己的衣服,而把剩余的土布拿到近城去出賣。 英國駐廣州代辦萊特切爾1852年的報告材料二18002008年中國城市化比率(%):注:規(guī)模達一萬人的城市人口
10、占總人口的比重。 根據(jù)國家統(tǒng)計局資料1800年1949年1957年1978年2008年中國3.87.310.917.945.68請回答:(1)根據(jù)材料一,分別指出當時中英兩國的生產模式及其特征?(2)為改變材料一、二的生產模式,新中國成立后引進了哪種新的經濟模式?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何得失?(3)有人認為中國的城市化進程與生產模式的變化密切相關,請閱讀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判斷該觀點是否正確?并說明理由。參考答案: (1)英: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工廠制度;大機器生產。中: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或精耕細作的農耕經濟)。以家庭為單位;農業(yè)與手工業(yè)相結合(或男耕女織);商品經濟是自然經濟的補充。(2)模式
11、:斯大林模式(或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模式、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模式);措施:沒收官僚資本,建立國營經濟;三大改造,建立(社會主義)計劃經濟模式;實行“一五”計劃,加快工業(yè)發(fā)展。得:基本建立起獨立的工業(yè)體系(或初步建立起國家工業(yè)化基礎、奠定了社會主義國民經濟基礎);失:但造成農、輕、重比例失調;三大改造急于求成,過渡太快。(3)正確。理由:1949年以前我國仍然以小農經濟生產模式為主,城市化進程緩慢;1957年后采用計劃經濟模式,加快工業(yè)化進程,城市化進程加快;1978年改革開放后,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城市化進程飛速發(fā)展。變化:史學研究領域的拓展。1.(2011年山東文綜)下圖
12、是1980年12月我國沿海某市工商行政管理局頒發(fā)的一份營業(yè)執(zhí)照。它反映出( )A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 B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C所有制形式趨向多樣化 D沿海開放城市帶動了經濟發(fā)展【解析】 C。抓住關鍵詞“1980”,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是在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排除A;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是在1984年,個體經濟的出現(xiàn),改變了原來單一公有制的局面,所有制形式趨向多樣化,沿海開放城市的設立是在1984年,不符合題意。故選C。 2.(2011年全國新課標文綜)1985年,國務院在關于國有企業(yè)工資改革問題的通知中規(guī)定,企業(yè)工資總額同經濟效益浮動的比率,一般是上繳稅利總額增長1%,工資
13、總額增長0.3%0.7%,最多不得超過1%。這一規(guī)定的主要目的是( )A保證職工收入逐年提高 B拉開職工收入的檔次C鼓勵企業(yè)提高經濟效益 D有效控制企業(yè)工資總額【解析】 C。材料表明職工收入要與經濟效益掛鉤,A項錯誤;材料只提工資總額,無法體現(xiàn)B項;D項明顯與材料相悖;材料說明工資增長是建立在經濟效益增長基礎之上,故選C項。3.(2011年上海單科)在某中學的“上海鄉(xiāng)土史”課程上,老師要求學生按指定材料(見下表)確定一研究主題。以下切合材料的主題是( )A.上海工業(yè)化一瞥 B改革開放在上海C上海,中國現(xiàn)代化的縮影 D上海,紅色的搖籃材料(1)1869年發(fā)昌機器廠建立(2)1873年輪船招商局成
14、立(3)1922年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4)1990年浦東開發(fā)開放【解析】 C。A項上海工業(yè)化一瞥,在材料中的“中共二大”無法體現(xiàn);B項改革開放在上海和D項上海,紅色的搖籃只是片面反映材料中的某些局部;C項上海,中國現(xiàn)代化的縮影全面概括材料的主題包括工業(yè)化歷程及紅色的搖籃。 4.(2011年懷化二模)亞里士多德曾說過:“人們來到城市是為了生活,人們居住在城市是為了生活得更好?!?008年,全球的城市人口已經超過總人口的一半,我國現(xiàn)在也已經相當接近這一水平,其原因在于( )A隨著農業(yè)勞動生產率提高,富余農業(yè)勞動力進入其他產業(yè)B隨著農業(yè)勞動生產率提高,農業(yè)人口比例相應不斷增加C隨著工業(yè)
15、勞動生產率提高,城市工業(yè)人口比例不斷增加D隨著工業(yè)勞動生產率提高,富余工業(yè)勞動力進入第三產業(yè)【解析】 A。材料主要反映了工業(yè)革命后的城市化進程,B項明顯錯誤;“人們來到城市”這說明農村人口進入城市,C、D兩項不符合題意。5.(2011年北京一模)多年來東莞曾創(chuàng)造了無數(shù)的經濟奇跡,贏得了“世界工廠”的美譽。下列各項不屬于取得這一成就的深層歷史原因是 ( )A東莞產業(yè)結構調整和產品升級B生產成本降低提高了經濟效益C東莞市政府重視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D國家改革開放政策的保駕護航【解析】 D。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材料閱讀分析能力。材料中的“深層歷史原因”,指的是東莞自身為經濟發(fā)展所做的努力,故產業(yè)結構的調整、自主
16、創(chuàng)新能力的提高、生產成本的降低皆是,排除A、B、C項;國家改革開放政策是東莞經濟發(fā)展的外在政策因素,故答案選D。 6.2011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下面是中國青年報的特別報道 變遷:從“一五”到“十一五” 的部分主題詞摘要:“生產隊同一個個農戶簽訂合同。合同規(guī)定出生產指標和給這個農戶的報酬。這意味著他們可以多勞多得?!边@段材料反映的現(xiàn)象不可能出現(xiàn)的時期是( )時期主題詞A.“二五” (19581962)“大躍進”、趕英超美B.“六五” (19811985)走向改革開放C.“十五”(20012005)指令性計劃退場、市場配置資源D.“十一五”(20062010)改革開放、堅定不移【解析】 A。
17、材料中“合同、報酬、多勞多得”表明是家庭聯(lián)產承包制,是1978年以來農村中實施的改革措施,所以不可能出現(xiàn)在“二五”時期(19581962)。 7.(2011年中山高三統(tǒng)考改編)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195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指出:“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農村生產力,發(fā)展農業(yè)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yè)化開辟道路?!辈牧隙?978年鄧小平指出:“農村政策放寬以后,一些適宜包產到戶的地方搞了包產到戶,效果很好,變化很快。鳳陽花鼓唱的鳳陽縣,絕大多數(shù)生產隊搞了大包干,也是一年翻身,改變面貌。”請回答:(1)材料一、二所述1950年中國土地改
18、革和1978年中國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在當時的共同積極作用是什么?從發(fā)展的觀點看,二者在經營方式上又有何局限性?(2)談談你對土地政策與經濟發(fā)展關系的認識?!緟⒖即鸢竻⒖即鸢浮?(1)共同積極作用: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推動了農業(yè)的發(fā)展;促進了國家的工業(yè)化建設。局限性:分散經營,不利于農業(yè)的長遠發(fā)展。(2)土地政策在不同時期所起的作用存在差異性;土地規(guī)模經營要有利于生產的發(fā)展,土地政策要與工業(yè)化發(fā)展相適應?!窘忸}方法指導【解題方法指導】該題目共有三個設問,都涉及了對土地政策的評價問題。第(1)問、第(2)問找出兩個時期土地政策的共同“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此題要結合兩個時期
19、的時代背景來分析,通過比較分析,即可得出。 對各種制度和思想主張的評價最重要的方法有三點:其一,是將所評對象放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這包括特定的時空范圍,特定的時代屬性、階級屬性、社會屬性,試題本身所限定的條件等。其二,掌握好評價的標準。這主要包括生產力發(fā)展和社會進步的標準。其三, 注意表達的格式 。 如包括劃分出不同階段,歸納成不同的方面(肯定、否定)等。 談“認識”的題目一般要綜合前面幾個問題,概括出總結性語言,一般涉及的是規(guī)律性的語言。此類問題回答時一定要注意看題目后面的分值,如果分值偏小,一般來講,只寫出規(guī)律性語言即可,但分值較大時,要寫出觀點背后的理由,如:時間、地區(qū)、特定條件、相關主體、是否促進社會或生產力發(fā)展及影響的具體表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