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城市內部空間結構》教案6(人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城市內部空間結構》教案6(人教版必修2)》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高中地理《城市內部空間結構》教案6(人教版必修2)(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11 《城市內部空間結構》教學設計 課程標準及教學目標的設定 ●運用實例,分析城市的空間結構,解釋其形成的原因。 對該條課程標準的理解及教學目標的設定 本條“標準”有三個要求,這三個要求在能力要求上具有明顯的層次性。①要會分析城市的空間形態(tài)和城市的功能分區(qū)(土地利用)兩個方面。所謂會“分析”,是指會在城市地圖上,說出城市具有什么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區(qū),并歸納出這種分布的特點;②會解釋這種結構特點的形成原因;③會使用實例進行分析說明。 考慮到高中階段學生心理和認知特點,本條標準并未將學習的要求定位在完整掌握目前廣為承認的關于城市空間結構的理論(如同心圓地帶理論、梯度理論、扇形理論、城市內部的中心地結構理論等)上,而是定位在能用這些理論中反映出來的地理原理來理解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形成和差異。至于“要學習幾個理論”、“學習哪個理論”、“要掌握某個理論中的哪些概念或原理”等問題,該條標準亦未作出具體的規(guī)定,而是強調“運用實例”,對具體城市的空間結構進行分析,并進而理解其形成的原因,進而在此基礎上幫助學生形成初步的地理思想。 基于以上理解:對本條標準進行細化,可以設定以下教學目標: 1、能運用城市地圖,辨析其空間形態(tài)類型(集中式:團塊狀、條帶狀;分散式:組團狀)。 2、能以某個具體城市為例,運用地圖,分析其空間形態(tài)與地形、水系和交通線等因素的關系,理解其城市空間形態(tài)的形成原因。 3、能以某個具體城市為例,說出該城市的土地利用類型(商業(yè)用地、工業(yè)用地、政府機關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綠化用地、交通用地和農業(yè)用地)。 4、能以某個具體城市為例,運用地圖,分析其功能分區(qū)的結構及各個功能分區(qū)的分布和土地利用方式的特點。 5、能說出地租與交通便捷程度和距離市中心遠近的關系,并根據(jù)各類土地利用方式在城市不同位置的付租能力說明城市功能分區(qū)形成原因。 6、能以某個具體城市為例,說明城市內部空間結構是發(fā)展和變化著的。 7、掌握運用城市地圖,進行城市形態(tài)和城市空間結構分析的方法,形成初步的地理思想。 ●舉例說明地域文化對人口或城市的影響 對該條標準的理解及教學目標的設定 本條標準涉及人口和城市兩部分內容。其中地域文化對人口的影響可放在第一章處理。第二章應重點放在對“地域文化對城市的影響”的討論上。 地理學中的文化是指與自然相對應的廣義的人類文化,包括物質文化、心理文化和制度文化。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域集聚的特定文化現(xiàn)象,城市是由人創(chuàng)造的文化景觀,“不同集團的人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其創(chuàng)造的文化景觀也各有明顯的特征”,其中最顯著例子是不同的宗教文化形成不同的城市景觀,特別是寺廟教堂等建筑物的形態(tài)和風格。學習地域文化對城市的影響,主要是幫助學生理解不同城市景觀和城市地域結構特色的形成。 考慮到學生在初中階段和日常的媒體接觸中,已對世界和中國的一些城市文化景觀有一定的了解,甚至有實際的體驗,因此這條標準的達成,可以通過舉一兩個具體的典型實例來討論。 基于以上理解,對本條標準的達成,設定教學目標如下: 1、能舉例說明不同地域文化對城市景觀和城市域結構的影響。 學情分析 本節(jié)教材分三部分:城市形態(tài)、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區(qū)、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形成和變化。其中,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形成和變化是重點,而要理解城市內部空間結構的形成和變化,必須了解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區(qū)的基本知識??紤]到本章討論的是城市與城市化的問題,因此,作為基礎知識,也為了溫故新,本節(jié)教材把與自然地理關系較為密切的“城市形態(tài)”放在本節(jié)的第一部分。三部分內容相互聯(lián)系,使學生對城市的有關理論知識有一個較為全面的認識。 對照課程標準要求,我們發(fā)現(xiàn),本節(jié)教材并未對“地域文化對城市的影響”作專門的討論,因此,課堂教學中,應補充這部份內容??紤]到課時關系,在補充這一內容時,不必進行過詳細的分析,可在討論完“城市形態(tài)”或“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區(qū)”后,舉一兩個具體實例引導學生適當討論即可。 從教學內容上來說,學生在義務教育階段已經學習了不少關于城市的知識,日常接觸的媒體中或日常生活或旅游等活動過程中,學生也積累了一定的城市感性認識。高中階段的主要目標,就是要引導學生在大量的感性知識的基礎上,對城市進行理性的思考,進而理解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的關系,形成正確的人地關系觀。 教學實施要點 1、引入:在地理必修1的學習中,我們已經從宏觀的角度討論過河流地表形態(tài)對交通線和聚落的影響,今天我們要在這個基礎上進行進一步的學習,對聚落中的城市進行一些較深入的討論。 2、討論: 展示《幾種常見的城市形態(tài)》(教材P18,圖2.1)。讓學生觀察三幅城市地圖,說出三個城市外部幾何形態(tài)的特點及其差異,并討論三個城市形成這樣的城市形態(tài)的原因,教師作適當點拔。 3、鞏固:再展示洛陽、北京和莫斯科城市地圖,引導學生分析三個城市的城市形態(tài),然后重點引導學生就北京和莫斯科兩個城市形態(tài)的形成與兩地地域文化之間的關系進行討論。 4、小結: 交通線 水系 集中式 分散式 團塊狀 條帶狀 地域文化 5、轉入下一內容:我們剛才對城市的外部幾何形態(tài)進行了討論,現(xiàn)在,我們再對城市內部的結構進行討論。人們要在城市的內部進行各種生活和生產活動,不同的生產生活方式,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也有不同,而不同的城市土地利用方式,使城市內部形成了不同的功能分區(qū)。 展示《某城市土地利用規(guī)劃圖》 引導學生分析該城市的土地利用方式有哪些類型,在各種土地利用方式類型中,人類主要從事哪些生產生活活動? 展示《北京市的不同功能分區(qū)舉例》 引導學生通過分析在城市各部分地區(qū)中,人類主要從事的生產生活活動,歸納各功能區(qū)的結構和分布特點,并討論這些功能區(qū)形成的原因。 6、小結: 工業(yè)用地 農業(yè)用地 商業(yè)用地 住宅用地 政府機關用地 交通用地 休憩及綠化用地 住宅區(qū) 商業(yè)區(qū) 工業(yè)區(qū) 其他 形狀 區(qū)位特點 集聚效應 7、鞏固:教材P21“活動” 8、轉入下一部分學習: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區(qū)的分布和組合構成城市內部的空間結構,也叫做城市地域結構。城市地域結構一般有哪些模式呢?請同學們快速閱讀教材P22頁的“閱讀”部分。 9、討論:不同的城市地域結構是怎樣形成的(城市地域結構受什么因素影響)? 城市地域結構的形成受多種因素共同作用,而學生的討論結果也會出現(xiàn)很多見解,因此教師要在引導學生進行發(fā)散的多因素討論后,注意引導學生在多個因素中,找出主導因素:經濟因素,尤其是其中土地租金這一要素,在這個過程中,也應滲透地理思維地理分析方法的培養(yǎng)。 在引導學生進行這部分內容的討論時,可采用以下思維順序: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形成城市地域結構;主導因素分析→經濟因素→土地租金→影響土地租金的要素:交通通達性和距市中心的距離。 10、討論:城市地域結構是不變的嗎? 展示《某市不同時期的城市發(fā)展》,引導學生討論在不同時期,該市的各功能分區(qū)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 11、小結: 形成 模式 發(fā)展變化 同心圓模式 扇形模式 多核心模式 經濟因素-地租 工資水平 歷史與文化 民族與宗教 其他 12、鞏固:P38“活動” 111-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城市內部空間結構 高中地理 城市 內部 空間結構 教案 人教版 必修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ioszen.com/p-8871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