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科版高一物理必修一教案 全冊
《魯科版高一物理必修一教案 全冊》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魯科版高一物理必修一教案 全冊(22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1、- 2.1"運動、空間和時間"教案 教材分析 由于本局部內容初中有所涉及但不夠深入,所以在這局部內容處理上,時間分配少一些,但側重知識的應用。通過運動形式的比照引入,剖析大量運動與靜止的相對性的生活實例來展開,擴展學生的視野,提高學生物理的興趣,通過大量的生活和社會實例,在原認識的根底上進展再認識。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運動有多種類型,機械運動是一種簡單的運動形式 (2)、知道參考系的概念,知道對同一物體選擇不同的參考系時,觀察的結果可能不同,通常選擇參考系時,要考慮研究問題的方便;在比擬不同物體的運動情況時,必須選擇同一參考系才有意義. (3)、知道時
2、間和時刻的概念以及它們的區(qū)別.知道時間的法定計量單位及其符號. 2、過程與方法: (1)、學會用坐標系來描述物體的空間位置 (2)、學會用時間數軸來描述物體運動過程的時間和時刻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關注科學技術的新進展,關注物理學與其他學科的聯系,培養(yǎng)愛國注意情感 教學重點、難點: 1、參考系的概念,及學會合理選擇參考系判斷物理的運動情況 2、學會用坐標系來描述物體的空間位置 3、學會用時間數軸來描述物體運動過程的時間和時刻 教學準備:多媒體 教學方法:講授法、談話法、演示法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課程的引入: 結合課本內容,在學生自行閱讀的根
3、底,教師引入本章內容并簡要講解本章的學習要求 (二)教學內容 1、機械運動和參考系: (1)、各種運動:(2)、機械運動的定義:(3)、參考系的概念:教學過程:(4)、參考系確實定方法 2、空間位置的描述 3、時間的描述 (三)本節(jié)小結: 1、學會合理選擇參考系判斷物理的運動情況 2、學會用坐標系來描述物體的空間位置 3、學會用時間數軸來描述物體運動過程的時間和時刻 (四)課堂練習(可相互討論): 教學反思 本節(jié)教學,不僅關注知識的習得,更關注知識的形成過程,讓學生在正確理解知識的同時,體會如何進展問題的探究,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的學習興趣、主動參與的態(tài)度
4、,關注學科間的滲透,辨證思想的滲透。特別是重視培養(yǎng)學生用數學方法解決物理問題的思維和處理抽象物理問題的能力。大局部同學都能理解其中的知識。 2、2 質點和位移 學習目標: 1. 知道位移的概念。知道它是表示質點位置變動的物理量,知道它是矢量,可以用有向線段來表示。 2. 知道路程和位移的區(qū)別。 學習重點: 質點的概念 位移的矢量性、概念。 學習難點: 1.對質點的理解。 2.位移和路程的區(qū)別. 主要內容: 一、質點: 二、路程和位移 三、矢量和標量 四、直線運動的位置和位移 課堂訓練 課后作業(yè): 2、3速度和加速度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5、 1、理解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是表示速度變化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它的定義、公式、符號和單位。 2、知道加速度是矢量,知道加速度的方向始終跟速度的改變量的方向一致,知道加速度跟速度改變量的區(qū)別。 3、知道什么是勻變速直線運動,能從勻變速直線運動的v—t圖像中理解加速度的意義。 二、能力目標: 通過對速度、速度的變化量、速度的變化率三者的分析比擬,提高學生的比擬、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德育目標: 培養(yǎng)學生善于區(qū)分事物的一樣點和不同點。 教學重點: 1、速度的變化量速度的變化率的含義。 2、加速度的概念及物理意義。 教學難點:
6、 加速度的放心的理解 教學方法: 比擬、分析、討論法 教學用具: 有關知識的投影片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出示投影片〕 二、新課教學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節(jié)課的學習目標 〔二〕學習目標完成過程 三、小結 1、加速五度的概念及物理意義 2、速度的變化、速度的變化率的區(qū)別 3、能在勻變速直線運動的v—t圖像中分析出v、a的大小、方向等。 四、作業(yè) 五、板書設計 3、1勻變速直線運動規(guī)律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掌握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位移公式
7、 2、會推出勻變速直線運動的位移和速度的關系式,并會應用它進展計算 二、能力目標 提高學生靈活應用公式解題的能力 三、德育目標 本局部矢量較多,在解題中要依據質點的運動情況確定出各量的方向,不要死套公式而不分析實際的客觀運動。 教學重點: 勻變速直線運動規(guī)律的應用 教學難點: 據速度和位移公式推導得到的速度和位移關系式的正確使用 教學方法: 講練法、推理法、歸納法 教學用具: 投影儀、投影片、CAI課件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位移和時
8、間之間的關系,本節(jié)課我們來學生上述規(guī)律的應用。 二、新課教學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節(jié)課的學生目標 〔二〕學生目標完成過程: 1、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guī)律 2、勻變速直線運動規(guī)律的應用 三、穩(wěn)固練習 四、小結 本節(jié)課我們主要是應用勻變速直線運動的下述公式解決了一些實際問題: vt=v0+at;s=v0t+at2;=2as s= 這些公式共涉及v0、vt、a、s、t五個物理量,對于一段直線運動,只要三個物理量,總可以就出另外兩個物理量。 四、作業(yè)課后習題 五、板書設計 3、2 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實驗探究 【學習目標
9、細解考綱】 1.會正確使用打點計時器打出的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紙帶。 2.會用描點法作出 v-t 圖象。 3.能從 v-t 圖象分析出勻變速直線運動的速度隨時間的變化規(guī)律。 4.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發(fā)現精神。 四.實驗步驟 五.考前須知 【名師小結 感悟反思】 在紙帶上選取適宜的測量點作為計時起點,在選好計數點后利用平均速度近似為該點瞬時速度的方法,得出各計數點的瞬時速度,描點連線作圖建立速度—時間圖象可直觀地描繪出質點的運動情況。 3.3"勻變速直線運動實例—自由落體運動〞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⑴知道什么是自由落體運動。 ⑵掌握自由落體運動的規(guī)律和自由落體
10、加速度。 ⑶能應用自由落體運動規(guī)律解決實際問題。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實驗和分析推論,掌握自由落體運動的規(guī)律。 (2)通過對伽利略的工作的回眸,掌握伽利略的科學的思維方法。 (3)通過探究活動,掌握自由落體運動規(guī)律的應用。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培養(yǎng)學生在科學研究中的邏輯思維素質,培養(yǎng)學生把實驗和邏輯推理〔包括數學推演〕和諧結合的能力。 〔2〕培養(yǎng)學生在科學研究中大膽質疑的精神。 〔3〕培養(yǎng)學生動手、交流、分析、創(chuàng)新和合作的能力。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掌握自由落體運動的規(guī)律。 2、難點:通過牛頓管的實驗合理外推到自由落體運動的方法。 三、設
11、計思路 本節(jié)教學從實驗出發(fā),逐步深入探索自由落體運動的特點、性質、規(guī)律及應用,使學生從對現象的外表觀察到對現象的本質特征的掌握。適當穿插伽利略對自由落體運動的研究歷史,讓學生充分了解伽利略的科學方法;利用探究活動----測量反響時間,使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獲得知識、技能、創(chuàng)新能力,這是新世紀對教師提出的重要課題。 四、教學資源 1、演示器材:硬幣、7+7免費早餐券、巧克力、紙、牛頓管、抽氣機、多媒體設備。 2、分組實驗器材:刻度尺、秒表、玻璃珠 五、教學設計與過程 一、自由落體運動的特點:〔板書〕 1、只受重力;〔或空氣阻力可忽略〕 2、靜止開場下落〔或自由下落,或初速度為0〕
12、二、自由落體運動的性質:〔板書〕 三、自由落體運動的規(guī)律:位移公式: (板書) 速度公式: 四、自由落體運動規(guī)律的應用———測量你的反響時間。〔探究活動〕 ▲布置作業(yè) 4、1重力和重心 課標要求 【知識和技能】 ⒈了解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認識力能使物體發(fā)生形變或使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改變 ⒉知道力的三要素,力的單位和符號,會畫力的圖示和示意圖 ⒊知道按力的性質和力的效果對力分類,能正確區(qū)別力的類別 ⒋知道重力的產生原因,正確理解重力的定義,能確定物體重力的大小,指明重力的方向 ⒌知道物體重心的含義,能確定質量分布均勻的規(guī)則物體重心的位置,會分析一般物體重心
13、位置與質量分布的關系 6.了解四種根本相互作用 【過程和方法】 ⒈通過研究活動體驗力的作用效果與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點三個因素有關。 ⒉能通過多個實驗現象歸納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⒊通過"重心〞概念的引入滲透"等效〞的物體方法分析綜合方法.〔力的概念的深化〕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1.通過實驗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激發(fā)探索與創(chuàng)新的意識。 2.培養(yǎng)學生熱愛自然、探研自然的興趣,知道物理與生活的關系,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 力、重力、重心的概念。 力的圖示和力的作用效果 教學難點 力、重心概念的深入理解 教具 彈簧、彈簧秤、木塊、海綿、不規(guī)則的薄
14、板、細線、曲尺… 教學過程 新課準備: 新課教學 1.力⑴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2〕力的測量(N) 〔3〕力是矢量〔結合實例分析〕 〔4〕力的圖示與示意圖 2.重力3.重心4.四種根本相互作用 課后作業(yè):課本練習 4、2形變與彈力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生活中常見形變; 〔2〕知道什么是彈力以及彈力產生的條件; 〔3〕知道壓力、支持力和繩的拉力都是彈力,能在力的圖示〔或示意圖〕中正確畫出它們的方向; 〔4〕會知道胡克定律,并計算彈簧彈力; 〔5〕正確判斷彈力的有無和彈力的方向,正確地畫出物體受到的彈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實驗
15、,體會 "放大方法〞,顯示微小形變,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經歷探究彈簧伸長量與彈力的關系,體驗探究方法。 3.情感價值目標 〔1〕從任何物體都能發(fā)生形變入手,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的世界觀; 〔2〕了解彈力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關心科學技術應用與開展; 〔3〕通過播放2008奧運會冠軍,進展愛國主義教育。 二、重點、難點分析 1.彈力是在物體發(fā)生彈性形變后產生的,了解彈力產生的原因、條件、方向的判斷和探究彈簧伸長量與彈力的關系是本節(jié)教學的重點。 2.彈力的有無和彈力方向的判斷是教學中學生較難掌握的知識,在教學中應加以注意,要在練習中穩(wěn)固。 三、教具媒體 1.演示形變
16、用的面包、棉線、橡皮條、木板、彈簧、木塊、激光器、平面鏡、玻璃瓶形變放大器等。 2.演示胡克定律用的帶長度刻度的木板,彈簧、鉤碼等 3.多媒體課件 四、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二)教學過程設計 六、說明 1.在本節(jié)教學中幾個小實驗應做好,這對學生理解相關的知識很重要。 2.在教學中要發(fā)揮學生的作用,有些結論可讓學生總結出來。 3. 做好探究彈簧伸長量與彈力的關系實驗,這是科學方法滲透的要求。 第四章第2節(jié)形變與彈力 板書 一、形變 1.定義:物體發(fā)生的伸長、縮短、彎曲等變化稱為形變,或者說物體的形狀或體積的改變叫做形變。 2.原因:物體受到了外力 3.類型:彈
17、性形變:撤去外力后,物體能夠恢復原來形狀的形變 范性形變:撤去外力后,物體不能夠恢復原來形狀的形變 4.彈性限度:當彈性形變到達*一值時,即使撤去外力,物體也不能恢復原狀,這個值叫彈性限度。 二、彈力 1.定義:物體發(fā)生彈性形變時,會產生一種使物體恢復原狀的力,這種力叫做彈力。 2.產生條件:直接接觸、發(fā)生彈性形變 3.大小:跟物體發(fā)生的彈性形變程度有關 4.方向:總是與物體形變的趨向相反,即跟物體恢復原狀的方向一致。 說明:支持力、壓力、拉力都是彈力。 三、實例分析與探究: 1.但凡支持物對物體的支持力,都是支持物因發(fā)生形變而對物體產生的彈力,方向總是垂直于支持面并指向被
18、支持的物體。 2.但凡一根線(或繩)對物體的拉力,都是這根線(或繩)因為發(fā)生形變而對物體產生的彈力,方向總是指向線收縮的方向。 3.探究彈簧伸長量與彈力的關系 實驗次數 1 2 3 4 鉤碼數〔個〕 ? ? ? ? 彈簧的伸長〔厘米〕 ? ? ? ? 四、胡克定律 1.內容:在彈性限度內,彈性體彈力的大小跟彈性體伸長〔或縮短〕的長度成正比 2.公式:F=k* *——伸長〔或縮短〕的長度,與彈性體本身長度不同。 k——為勁度系數,跟彈性體的粗細、材料、長度等因素有關,這個量反映了彈性體本身的特性,與F和*無關。 五、彈力的應用 4.3"摩擦力"教案
19、 一. 教學內容: 摩擦力 知識重點: 1、知道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產生的條件,會判斷這兩種摩擦力的方向 2、知道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有關,知道滑動摩擦力跟壓力成正比 3、知道什么是最大靜摩擦力,知道最大靜摩擦力跟物體間的正壓力成正比 知識難點: 1、靜摩擦力產生的條件、規(guī)律、判定方法,正確理解什么是最大靜摩擦力,會判斷靜摩擦力的方向 2、摩擦力有阻礙相對運動和相對運動趨勢的性質 3、會判定靜摩擦力的大小 〔一〕滑動摩擦力: 1、定義:2、滑動摩擦力的產生條件: 3、滑動摩擦力方向: 4、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二〕靜摩擦力: 1、定義:2、靜摩擦力的產生條件
20、: 3、靜摩擦力的方向: 4、靜摩擦力的大小: 5、最大靜摩擦力: 〔三〕總結: 1、摩擦力的作用點:摩擦力分布在一個平面上,但其存在一個等效作用點 2、摩擦力的方向:沿著接觸面,且與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的趨勢方向相反 3、摩擦力的大?。? 靜摩擦力的大小既是可變的,它可隨著相對運動趨勢,在0到fm之間變化,又是有界的,在擠壓力一定時,存在著一個最大靜摩擦力fm不能無限增大。 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決定于兩個因素μ和N,即f=μN,μ反映接觸面的材料和粗糙程度,而N反映其擠壓程度。 4、摩擦力產生條件: 〔1〕兩個物體直接接觸 〔2〕兩接觸面間有相互擠壓 〔3〕接觸面都粗糙
21、 〔4〕兩物體有相對運動或者相對運動趨勢 5、摩擦力既可以充當阻力也可以充當動力 5、1 力的合成 一、教學內容分析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物理教科書·物理〔**科技版〕"必修1第五章第一節(jié)。本節(jié)研究的是力的等效關系,依據等效替代的思想總結出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等效替代〞是物理研究中的一種重要方法。平行四邊形定則是矢量運算普遍遵循的法則,而矢量運算貫穿高中物理始終,因而本節(jié)內容為以后學習速度、速度的變化、動量、動量變化等矢量及其運算奠定了根底,在教和學兩方面都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其涉及的物理研究方法和實驗方法在高中物理中具有典型性,并使學生進一步認識到物理實驗、物理模型、數學工具在
22、物理學開展過程中的應用;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等新型的學習方式,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訓練嚴謹細致的科學態(tài)度和精神,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促進學生全面素質的和諧開展。 二、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學生已經學習了重力、彈力、摩擦力和同一直線二力合成規(guī)律,為本節(jié)學習建立了根底,然而他們剛跨入高中不久,知識經歷、推理、分析、抽象思維能力水平等還有待提高。本節(jié)課重點內容"兩不在一直線二力合成〞終究遵循什么規(guī)律,它的難點在于"猜測〞與實驗數據的記錄和處理,在這一方面,學生的學習是有一定的困難。怎樣吸引學生的興趣,怎樣引導學生的思維向目標開展就顯得很重要,這時教師的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及思維方法的引導將
23、起著積極的作用。 三、設計思想 依據本校實際教學條件和新課程理念,在教學中實施中注重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讓學生積極參與、樂于探究、勇于實驗、勤于思考,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學習。力求從物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培養(yǎng)學生,為學生終身開展,應對現代社會和未來開展的挑戰(zhàn)奠定根底。依據物理教學規(guī)律,結合本節(jié)內容,教學實踐中采用教師主導性與學生主體性相結合的原則,研究問題時充分展開思維過程的原則,注重提醒知識整體聯系的原則,堅持"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生活〞 的理論與實踐相聯系原則。采用指導觀察、情境體驗、引導啟發(fā)、實驗探究的教學方法,寓樂于教,促
24、進學生的全面開展。 四、教學目標 1. 理解合力、共點力、力的合成的概念; 2. 能通過實驗探究和理解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知道合力的大小與原來兩個共點力間夾角的關系; 3. 會用作圖法求解共點力的合力; 4. 經歷"疊手拉〞、"提水〞等小實驗,感受視頻、圖片帶來的知識、情感體驗; 5. 體會探究"力的平行四邊形的建立過程〞的特殊方法,知道"等效替代〞是物理研究方法之一; 6. 激發(fā)學生對科學好奇心、求知欲和科學探索興趣; 7. 促進學生勤于思考,勤于動手,勇于實踐,養(yǎng)成嚴謹、細致、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和習慣,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 五、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探究和理解力的
25、平行四邊形定則; 2、教學難點: ⑴合力概念理解;〔通過學生"提水〞實驗、曹沖稱象故事等突破〕 ⑵不在一直線兩個共點力及其合力關系的猜測; 〔采用發(fā)散猜測和特殊值推斷型猜測來突破〕 ⑶實驗數據記錄和處理。〔用"圖示法〞描述〕 六、教學準備 1、 實驗器材: 演示用具:自制平行四邊形模型,三個滑輪,7個100g〔1N〕鉤碼 ,系了兩繩套的橡皮筋,白板,一桶水 學生分組:畫圖板、橡皮筋、兩條系了兩繩套的細線、彈簧測力計兩個、白紙、鉛筆、三角尺、圖釘〔假設干〕、自制平行四邊形模型 2、 多媒體:各種視頻和圖片 七、教學過程設計 〔一〕引入新課 播出兩段視頻: 片段
26、1:一隊纖夫唱著纖歌、彎著腰在河江邊拉著纖 片段2:兩艘小船拉著一巨型海上鉆井平臺在海上移動 教師提問:兩個小船和一隊纖夫的作用有何不同?你想提出什么問題? [設計意圖]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比照"一直線力的合成和不在一直線兩力的合成的不同〞,引出課題.。 [學情預設]學生可能會答復:小船作用是兩個力,較輕松;纖夫是一隊,較費力,教師可順勢提出:兩個力就一定輕松嗎?要解決這一問題,就得學習本節(jié)內容。 (二) 新課教學 1、 共點力的合成 ⑴共點力 ⑵合力和力的合成 ⑶回憶"同一直線二力合成規(guī)律〞 2、 共點力合成的平行四邊形定則 (三) 力的合成應用 〔
27、四〕小結 學生總結 〔五〕作業(yè):1、思考:生活中有哪些應用到力的合成事例? 2、、課本P83:1、2、3、4 八、教學反思 本教學設計特色有:一、多種素材〔視頻和圖片〕的引入激發(fā)了學生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二、學生親身經歷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特別是體驗了"替代法〞、"先簡后難〞、"從特殊到一般〞等科學探究方法;培養(yǎng)了科學探究能力、自主學習能力和勇于創(chuàng)新、主動與他人合作精神;三、將力的合成與現代生活、科技和經濟密切聯系起來,課中引入"斜了拉索橋〞,"眾人推車〞,"頸椎病牽引圖〞,"大型建筑物中三角形構造〞等資料,并讓學生尋找生活中有關力的合成事例。整節(jié)課有機地將三維教學目標聯系
28、在一起。 亮點:關注學生知識形成過程,培養(yǎng)他們的科學思維方式,經歷"替代法〞、"發(fā)散〞、 "從簡到難〞、"特殊到一般〞等常見的科學研究方法;課堂氣氛生動活潑。 [板書設計] 5.1 力的合成 1.共點力的合成 ⑴共點力:如果幾個力同時作用在物體的同一點或者它們的作用線相交于同一點,則這幾個力叫共點力 ⑵合力:如果一個力作用在物體上,產生的效果跟幾個力共同在物體上產生的效果一樣,則這個力就叫幾個力的合力。 ⑶力的合成:求幾個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 2.共點力合成的平行四邊形定則: 如果以表示原來兩個共點力F1和F2的線段為鄰邊做平行四邊形,則,可以用這兩個鄰邊之間形成的對角線表示
29、其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5.2力的分解 教學目標: 1. 理解力的分解的概念,知道力的分解與力的合成互為逆運算,明確力的分解也遵守平行四邊形定則。 2. 使學生學會分析一個力的作用效果,并能依據力的作用效果分解力。 3. 培養(yǎng)理論聯系實際的科學方法,培養(yǎng)觀察、實驗和運用數學工具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 通過對具體問題的分析表達物理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點: 理解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運算,利用平行四邊形進展力的分解。 教學難點: 如何判定力的作用效果 教具: 多媒體課件、實物投影、重物、鉤碼、細線、臺秤、滑塊、木板 教學方法: 實驗法、啟發(fā)式、探究式學習 課時安排:
30、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二、新課教學 1.力的分解: 2.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運算,遵守平行四邊形定則。 3.同一個力可以分解為無數對大小、方向不同的分力,在實際情況下應如何分解? 關系。 三、小結 這節(jié)課主要學習了力的分解。力的分解從理論上按照平行四邊形定則分解是無數組的。但分力與合力是在一樣的作用效果的前提下相互替換,在此意義上分解是唯一的。 四、作業(yè) 1.留心觀察、分析日常生活、生產實際中的斜面和支架。 2.課本P95頁作業(yè) 教后感 1.多媒體課件的應用能夠把生活中景象、現象搬進課堂,給學生的直觀感受勝過教師最形象的直觀描述,而且能夠激發(fā)學生學
31、習物理、應用物理解決實際問題的興趣和能力。當把物理與生活聯系起來時,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了較大程度的提高。 2.多媒體實物投影的應用能夠及時的把學生的做題過程、存在的問題反響給學生。這對于改變學生存在的許多細節(jié)性的問題效果顯著。 3.由于課前充分備課〔既備了教材,又備了學生〕,抓住了學生學習的難點,找到了突破難點的方法〔聯系生活、實例分析〕,為了突破難點,在教學內容上做了相應的調整〔把教材中屬于本節(jié)內容的知識點調整到習題課去講〕,自我感覺本節(jié)課落實效果不錯。當然,這與傳統(tǒng)題海戰(zhàn)術的效果孰好孰壞還有待驗證。 3.雖努力在形式、過程中實踐新的教學理念,但由于舊存思想的影響、對新理念的理解不十
32、分到位、學生對新的學習方法的不適應等客觀問題的存在,使得這節(jié)課師生的互動探究根本上流于形式,淺嘗即止。教師不敢放開討論,學生表達跟不上、放不開。造成了課堂上啟而不發(fā)、教師講的過多、學生思考、討論時間不充分的現象。 5、3力的平衡 教學目標 一、知識能力目標 1、通過具體事例知道什么叫共點力作用下的平衡狀態(tài). 2、通過理論分析和實驗探究掌握共點力的平衡條件. 3、會用共點力的平衡條件解決有關平衡問題. 4、用實例了解平衡的種類以及穩(wěn)度問題.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經歷用實驗探究方法推理多力作用下的平衡條件. 2、學會用平衡條件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理解根本的思維方式。 三
3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1、領略自然界的奇妙與和諧,開展對科學的好奇心與求知欲。 2、嘗試將物理知識應用于生活和生產實踐的意識。 教學設計方案 一、復習舊知,引出新課: 二、共點力作用下物體的平衡 物體平衡狀態(tài)的概念教學 1、呈現平衡狀態(tài)的一些圖片2、討論交流 3、注意點: 三、平衡的種類和穩(wěn)度 教學建議 1、通過實際〔生產生活中〕的例子來說明怎樣的狀態(tài)是平衡狀態(tài),使學生全面理解平衡狀態(tài)——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 2、通過理論推理和實驗探究共點力作用下物體的平衡條件,以及在實例中的應用,是本節(jié)課教學的重點.如何依據平衡條件畫受力示意圖與列式,對于學生來說是學習中的難點
34、. 3、通過本節(jié)例題的教學重在引導學生學習受力分析方法;建議教學中引導學生做出解題根本思路小結. 5、4 平衡條件的應用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共點力作用下物體的平衡概念. 2.掌握在共點力作用下物體的平衡條件. 3.知道如何用實驗驗證共點力作用下的物體的平衡條件. 4.應用共點力的平衡條件解決具體問題. 過程與方法 1.正確判斷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和鑒別能力. 2.進一步培養(yǎng)學生分析物體受力的能力. 3.應用平衡條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了解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培養(yǎng)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2.通過對周圍處于靜止狀態(tài)的物
35、體的觀察和實驗,總結出力的平衡條件,再用這個理論來解決和處理實際問題,使學生樹立正確的認識觀. 通過對物體受力分析圖的繪畫,使學生了解到物理學中的對稱美. 教學設計 教學重點 1.共點力的平衡條件. 2.熟練運用共點力的平衡條件,解決平衡狀態(tài)下有關力的計算. 3.進一步熟練受力分析的方法. 教學難點 1.物體的受力分析. 2.物體在什么條件下,可以認為是受到共點力作用? 3.物體受到三個不在一條直線上的力作用而處于平衡狀態(tài)時,這三個力一定共點. 教具準備 投影儀、投影片.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式 推進新課 1.共點力作用下物體的平衡條件的應用
36、舉例: 2.結合例題總結求解共點力作用下平衡問題的解題步驟: (1)確定研究對象; (2)對研究對象進展受力分析,并畫受力圖; (3)據物體的受力和條件,采用力的合成、分解、圖解、正交分解法,確定解題方法; (4)解方程,進展討論和計算. 3.學生用上述方法求解下面例題,并抽查局部同學的答案在投影儀上進展評析. 4.講解有關斜面問題的處理方法 5.穩(wěn)固訓練 課堂小結 本節(jié)課我們主要學習了以下幾點: 1.應用共點力平衡條件解題時常用的方法——力的合成法、力的分解法、正交分解法. 2.解共點力作用下物體平衡問題的一般步驟: (1)確定研究對象; (2)對所選研究
37、對象進展受力分析,并畫出受力示意圖; (3)分析研究對象是否處于平衡狀態(tài); (4)運用平衡條件,選用適當方法,列出平衡方程求解. 布置作業(yè) 6、1牛頓第一定律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理解牛頓第一定律和慣性的概念。 2、知道牛頓第一定律的建立過程。 3、正確理解力和物體運動的關系。 二、能力目標 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及應用定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德育目標 使學生學會從紛繁的現象中探求事物本質的科學態(tài)度和研究方法。 教學重點 牛頓第一運動定律、慣性 教學難點: 對牛頓第一運動定律和慣性的正確理解
38、 教學方法: 實驗法、閱讀法、歸納法 教學用具: 投影儀、投影片、小車、木塊、氣墊導軌滑塊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在講臺上放一輛小車,使它處于靜止狀態(tài)提出問題:怎樣才能讓小車運動起來呢?〔學生答:要用力去推它〕師講:從這個例子很容易得到:物體要運動,需要對它施加力的作用,則力和運動之間關系如何呢?本節(jié)課我們就來探究這個問題。 二、新課教學 〔一〕用投影片出示本節(jié)目的學習目標: 〔二〕學習目標完成過程: 1、歷史的回憶: 2、牛頓第一定律: 3:穩(wěn)固訓練:〔用投影片出示〕
39、 4、運用牛頓第一定律解釋現象: 三:小結 本節(jié)課我們主要學習了以下幾個問題: 〔1〕歷史上幾位科學家對力和運動關系的看法和研究。 〔2〕伽利略得到力和運動關系的研究方法。 〔3〕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 〔4〕慣性及應用慣性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 四、作業(yè): 五、板書設計: 1.伽利略的研究方法——理想實驗研究法 2. 3: 六、教學總結: 本節(jié)課的特點是對力和運動的關系的正確認識,要受到日常經歷的影響,所以在本節(jié)課中采用了多聯系實際問題加以分析,以使學生澄清錯誤認識。 6、2牛頓第二定律 一、
40、教學目標 1.理解加速度與力的關系,知道得出這個關系的實驗。 2.理解加速度與質量的關系,知道得出這個關系的實驗。 3.知道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是怎樣定義的。 4.理解牛頓第二定律的內容,知道牛頓第二定律表達式確實切含義。 5.會用牛頓第二定律的公式進展計算。 二、教學重點 對牛頓第二定律的理解,掌握及簡單應用 三、教學難點 對牛頓第二定律瞬時性和矢量性確實切理解。 教學過程 物體運動狀態(tài)的改變需要有力的作用,物體運動狀態(tài)改變的快慢〔加速度〕,不僅與物體所受力有關,還與物體的慣性有關,牛頓第二定律提醒了加速度與質量的關系。 (一) 加速度與力和質量的關
41、系 1. 加速度和質量的關系 ⑴ 研究前提:物體所受的作用力一定 ⑵ 演示過程及測出的數據〔參考〕 ⑶ 結論:F一定時,,由及,即 (二) 牛頓第二定律 牛頓第二定律的表述 ⑴ 1牛頓〔N〕力的規(guī)定:⑵ 牛頓第二定律: 6.3牛頓第三定律 教學重點 掌握牛頓第三定律 教學難點 區(qū)別平衡力和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教具準備 1.對所有的學生進展合理分組. 2.提出問題,設計好學生的活動方案. 3.準備實驗所需的各種器材. 課時安排 1課時 導入新課 [教師活動] 提出問題1:拍手鼓掌的感覺怎樣? 提出問題2:用腳踢球的感覺怎樣? [學生活動]每個小組成員根據自
42、己的體驗說出各種感受. 〔設計意圖:根據學生感受的共性引出物體的作用是相互的,提出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概念〕 推進新課 一、物體間的作用是相互的 1.兩個物體間的作用總是相互的 2.兩個物體間相互作用的這一對力,叫做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假設把其中一個力叫做作用力,則另一個就叫做反作用力. 二、牛頓第三定律 課堂小結 這節(jié)課我們認識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而這節(jié)課的重點是了解牛頓第三定律.牛頓第三定律提醒了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之間的關系,說明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條直線上的,以及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相互性、同時性和同一性.并要注意作用力與反作用力跟我們初中學
43、過的一對平衡力的區(qū)分.我們可以根據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性質來區(qū)分. 板書設計 牛頓第三定律 一、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 二、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三、牛頓第三定律 相互性、同時性、同一性 四、平衡力跟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區(qū)別 6.4 超重與失重 學習目標: 1.知道什么是超重與失重。 2. 知道產生超重與失重的條件。 3. 了解生活實際中超重和失重現象。 4.理解超重和失重的實質。 5. 了解超重與失重在現代科學技術研究中的重要應用。 6.會用牛頓第二定律求解超重和失重問題。 學習重點:超重和失重的實質。 學習難點:應用牛頓定律求解超重和失重問題。 主要內容:
44、一、超重和失重現象 1.超重現象 (1) 定義〔力學特征〕: (2) 產生原因〔運動學特征〕: (3) 發(fā)生超重現象與物體的運動〔速度〕方向無關,只要加速度方向豎直向上—物體加速向上運動或減速向下運動都會發(fā)生超重現象。 2.失重現象 (1) 定義〔力學特征〕: (2) 產生原因〔運動學特征〕: (3) 發(fā)生超重現象與物體的運動〔速度〕方向無關,只要加速度方向豎直向下—物體加速向下運動或減速向上運動都會發(fā)生失重現象。 3.完全失重現象—失重的特殊情況 (1) 定義: (2) 產生原因:。 (3) 是否發(fā)生完全失重現象與運動〔速度〕方向無關,只要物體豎直向下的加速度等
45、于重力加速度即可。 二、注意 1、超重和失重的實質: 2、物體由于處于地球上不同地理位置而使重力G值略有不同的現象不屬于超重和失重現象。 3、判斷超重和失重現象的關鍵,是分析物體的加速度。要靈活運用整體法和隔離法,根據牛頓運動定律解決超重、失重的實際問題。 問題: 1、手提彈簧秤突然上升一段距離的過程中,有無超重和失重現象 2.人突然站立、下蹲的過程中有無、失重現象" 3.已調平衡的天平,在豎直方向變速運動的電梯中平衡會否被破壞" 4.容器中裝有水,在水中有一只木球,用一根橡皮筋將木球系在容器底部。在失重的條件下,木球將要上浮一些還是要下沉一些" 5.兩個木塊疊放在一起,豎直向上拋出以后的飛行過程中, 假設不計空氣阻力,它們之間是否存在相互作用的彈力"為什么" 6.在超重、失重和完全失重的情況下,天平、桿秤、彈簧秤、水銀氣壓計、水銀溫度計能否正常工作" 7.完全失重時,能否用彈簧秤測量力的大小" . z.
- 溫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3.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5. 裝配圖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