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教學設計
《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教學設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教學設計(5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教學設計 “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是“消化和吸收”中的一個探究實驗,本實驗將可能影響?zhàn)z頭變甜的3個因素——牙齒的咀嚼、舌頭的攪拌和唾液的分泌,融合在一起進行探究,通過檢驗淀粉的存在來推測饅頭變甜到底與其中的哪一種或幾種因素有關。在考慮實驗比較綜合和學生的實際探究水平的基礎上,嘗試進行如下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知道唾液淀粉酶對淀粉的消化作用。 2、能力目標:運用實驗法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在探究活動中,學生的基本技能、實驗能力和思維能力等方面應得到一定的發(fā)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領悟科學知識源于科學實驗的方法;體驗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養(yǎng)成嚴謹認真的科學品質(zhì)和細嚼慢咽的良好習慣,并強化安全意識。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通過制定和實施探究方案,知道唾液淀粉酶對淀粉的消化作用。 難點:實驗操作和實驗結果分析。 三、教學準備 實驗材料用具:饅頭,小刀,消毒棉絮,大、小燒杯,試管,量筒,碘液,膠頭滴管,玻璃棒,溫度計,開水,清水等。 四、教學策略 探究式教學法、實實驗教學法、討論法、學生自主學習法等多種方法相互結合。 五、教學過程 5.1設置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并做出假設 教師先發(fā)給每位學生一小塊饅頭讓他們細細咀嚼并體驗其中的變化。學生都感受到了淡淡的甜味從無到有的過程。由此,學生不難提出第一個問題:甜味是從哪里來的呢?課堂上教師又在饅頭上滴了幾滴碘液,讓學生通過觀察、分析,得出實驗結論:饅頭里含有淀粉。(此處應提示學生:淀粉有遇碘變藍色的特性。)教師再給學生提供一個已知條件:淀粉本身是沒有甜味的。將咀嚼饅頭變甜的體驗和上述實驗結論饅頭中含有淀粉,以及最后教師提供的這個已知條件,三者聯(lián)系在一起,你能做出怎樣的推測呢?由此引導學生推理:饅頭變甜可能是因為淀粉發(fā)生了改變。 讓學生連續(xù)做幾個細細咀嚼饅頭的動作,體驗在咀嚼過程中口腔中的哪些結構或者物質(zhì)參與了該過程,每個學生都能體驗到牙齒的咀嚼、舌頭的攪拌和唾液參與了該過程。此時引導學生回答第二個問題:如果饅頭變甜的確是淀粉發(fā)生了改變,那么這個變化過程與其中的哪一個因素有關呢?這時學生會做出不同的推測,有的認為是牙齒的咀嚼、有的認為是舌的攪拌,有的認為是唾液,還有的學生認為與三者都有關系。上述過程實際上也是提出問題和做出假設的過程。 5.2分析在口腔中做對照實驗的不可行性和采用模擬實驗的必要性 饅頭的變甜在口腔中完成,口腔是一個天然的實驗場所。假設現(xiàn)在要探究其中的一個問題——饅頭的變甜是否與唾液有關,那么,能不能利用口腔這個天然的實驗場所設計一個最簡單的實驗能?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順著這個思路思考下去。學生會根據(jù)唾液這個變量,在口腔中創(chuàng)設一個有唾液,一個沒有唾液這樣一組對照實驗,當然,牙齒的咀嚼和舌的攪拌都具備。教師繼續(xù)引導學生思考此設計的可行性。人在吃東西時唾液會自動分泌出來,無法控制沒有唾液這個條件,顯然該方案不可操作。同樣,探究牙齒的咀嚼和舌頭的攪拌對饅頭變化的影響也是無法在口腔中進行,所以必須用模擬實驗的方法來進行。 5.3制定探究方案,進行探究實驗 要用實驗證明自己的假設成立與否,就得制定完善的探究方案并進行實驗,這是整個探究性學習的一個核心,同時也是發(fā)展學生思維,培養(yǎng)學生能力的關鍵。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是參與者、研究者、指導者和調(diào)控者。這個時候,教師的點撥顯得非常重要。對于這個實驗,考慮到學生理化知識的滯后性,我先介紹了有關器材,如溫度計的測量與讀數(shù)、玻璃棒的使用,以及唾液的收集等,然后作了以下點撥: ①牙齒的主要功能是切斷、研碎食物;②舌的主要作用是通過攪拌使食物和唾液充分混合;③唾液的主要成分是水和唾液淀粉酶;④口腔里的穩(wěn)度大約為37℃等。在教師的點撥提升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經(jīng)過討論、交流和修改,最后制定并實施了如下探究方案: 1探究饅頭在吃的過程中淀粉的變化 將在口腔里細細咀嚼過的饅頭糜置于試管中,滴加碘液,觀察顏色是否變藍色。結果不變量色就說明饅頭在吃的過程中淀粉發(fā)生了變化。 2、探究饅頭中的淀粉發(fā)生變化的原因 取6支試管,分別編上1~6號,然后進行表1中所示的實驗(用“√”表“是”,用“”表“否”) 序號 處 理 方 法 顏色變化 實驗目的 將饅頭切細、切碎 用玻璃棒攪拌 加2ml清水 加2ml唾液 37℃水浴 加碘液 1 變深藍色 探究清水能否使淀粉發(fā)生變化 2 變深藍色 探究舌的攪拌能否使淀粉發(fā)生變化 3 變深藍色 探究牙齒的咀嚼能否使淀粉發(fā)生變化 4 變淺藍色 探究唾液淀粉酶能否使淀粉發(fā)生變化 5 變深藍色 探究牙齒、舌和清水的共同作用對淀粉的影響 6 不變藍色 探究牙齒、舌和唾液的共同作用對淀粉的影響 5.4分析實驗結果,得出實驗結論 分析1、2、3、5號試管的顏色變化,可知牙齒的咀嚼、舌的攪拌、清水都不能使淀粉發(fā)生變化;對比分析5號和6號試管的顏色變化,可知唾液中的淀粉酶能使淀粉發(fā)生變化;對比分析4號和6號試管的顏色變化,可知牙齒的咀嚼和舌的攪拌能促進唾液淀粉酶對淀粉的消化作用。因此,我們吃飯時應該養(yǎng)成細嚼慢咽的好習慣。 5.5 營造交流氛圍,分享探究成果 做完實驗后,有的學生急于想把自己的體驗和發(fā)現(xiàn)告訴同學,有的學生急于想知道自己失誤之所在,這時教師應及時給學生相互交流的機會,使他們在探究的方法、結果及得出的結論;交流本人有什么收獲和體會等。 5.6鞏固探究成果,拓展引申知識 本探究性實驗完成后,我布置了以下兩道題目。第一道題采取圖文轉(zhuǎn)換的形式即將書本上的圖轉(zhuǎn)換為文字敘述來鞏固探究成果,第二道題旨在將課堂教學引向課外探究,以便拓展學生的思維,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第一題:在探究“饅頭在口腔中的變化”的實驗中,取新鮮的饅頭,切成大小相同的A、B、C三塊。將A、B兩塊用刀切細切碎、拌勻;C塊不作任何處理。然后將A、B兩塊饅頭碎屑和C塊饅頭分別裝入編號為①、②、③的三支試管中,①號試管注入2ml唾液并進行充分攪拌;②號試管注入2ml清水并進行充分攪拌;③號試管(C塊饅頭)注入2ml唾液但不進行攪拌。再將這三支試管一起放入37℃的溫水中。5min后,取出三支試管,各滴加2滴碘液,搖勻。 ⑴三支試管內(nèi)的顏色變化情況分別是:① ;② ;③ 。 ⑵唾液淀粉酶能將淀粉分解成麥芽糖。在上述三支試管中,能產(chǎn)生麥芽糖的試管有 和 ,其中產(chǎn)生麥芽糖最多的試管是 。 ⑶只對①②號試管的現(xiàn)象進行分析時,起對照作用的是試管 ;只對①③號試管的現(xiàn)象進行分析時,起對照作用的是試管 。 ⑷①③號試管的實驗結果說明了食物在口腔中被消化時, 的咀嚼和 的攪拌是不可缺少的,因此,人們吃飯時應 。 第二題:當人發(fā)燒時,食欲會明顯下降。是不是體溫升高后影響了消化酶的消化作用?請你設計實驗探究溫度對唾液淀粉酶消化作用的影響。-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饅頭 口腔 中的 變化 教學 設計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ioszen.com/p-10156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