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買設計請充值后下載,,資源目錄下的文件所見即所得,都可以點開預覽,,資料完整,充值下載可得到資源目錄里的所有文件。。?!咀ⅰ浚篸wg后綴為CAD圖紙,doc,docx為WORD文檔,原稿無水印,可編輯。。。具體請見文件預覽,有不明白之處,可咨詢QQ:12401814
外文文獻綜述
汽車的轉向系統(tǒng)由轉向器和傳動機構組成。轉向器包括:轉向盤、轉向軸、轉向蝸桿、轉向搖臂軸等。轉向傳動機構包括:轉向搖臂、轉向縱拉桿、轉向節(jié)臂、左右轉向梯形臂和轉向橫拉桿等機件。它的作用是保證汽車在行駛中能適應道路情況改變行駛方向,或保持穩(wěn)定的直線行駛。
這五篇文章通過一些例子講述了以下幾個內(nèi)容:
一、 設計轉向機構時應該注意的問題[1]
這些問題包括運動零件之間的干涉以及它們和車輛本身之間的干涉,還有要保證輪胎之間的最小滑動和保證車軸和操縱器之間的最小振蕩等等,同時給出了如何解決這些的問題的方法以及和一些優(yōu)化設計:通過改變壓力角以及運用一些公式可以計算出最假的組合方式。
二、一個轉向系統(tǒng)的研究[3]
在這篇文章中主要講述的是設計了一個新的轉向系統(tǒng),用它來研究它在實際中的運用,同時用它來和其他的轉向系統(tǒng)比較牽引功能以及確定在什么情況下這種系統(tǒng)會工作的更好。在這項研究中,通過計算機和實驗車輛連接來建立轉向系統(tǒng)的獨立坐標。
三、 自動轉向系統(tǒng)的失效分析[2]
這篇文章用越野車(SUV)作為例子講述了中心連桿的兩個部分的失效:螺紋連接部分和抱合部分,失效主要發(fā)生在連接桿部分。同時作為研究的越野車已經(jīng)使用了兩年并且行程小于30000公里。以及通過視覺檢查,圖像文件,機構分析,硬件檢查,金相檢測來確定這些失效的原因并確定處理方法。
四、 自動轉向系統(tǒng)[5]
主要是講述的在一個農(nóng)用車輛的前面裝了一個攝象裝置,同過它可以采集圖象再經(jīng)過處理從而實現(xiàn)植物0.25到0.5之間自動轉向功能,這樣它可以在除草過程中避開莊稼,實現(xiàn)自動化。
五、 轉向系統(tǒng)的旋轉振蕩頻率[4]
通過在車輛內(nèi)安裝實驗假人來研究轉向系統(tǒng)的旋轉振蕩頻率對駕駛員的影響。在這項研究中運用了好多的傳感器來測量數(shù)據(jù),最后進行一系列的數(shù)據(jù)處理。而所選的頻率是3到300多赫茲。
除了以上講述的內(nèi)容以外,轉向系統(tǒng)和轉向機構還包括很多方面的內(nèi)容,以及轉向的其他設計也有很多,同時轉向機構對汽車的轉向性能,駕駛舒適性,輪胎壽命等方面都有影響。在現(xiàn)代汽車中一般都采用雙橫臂式懸架和轉向機構組成的空間桿機構,所以當轉向梯形斷開點位置選擇不當時,會造成橫拉桿與懸架轉向機構運動不協(xié)調(diào),汽車行駛時出現(xiàn)前輪擺振現(xiàn)象,加劇輪胎磨損,破壞操縱穩(wěn)定性。
因此轉向機構對汽車非常重要,同時在現(xiàn)代汽車中增加了助力裝置使汽車的轉向更加的省力和輕松。
參考文獻:
[1]. P.A.Simionescu,Ilie Talpasanu. Synthesis and analysis of the steering system of an adjustable tread-width four-wheel tractor[J] ScienceDirect,2007,526-540
[2]. A.H.Falah,M.A.Alfares,A.H.Elkholy. Failure investigation of a tie rod end of an automobile steering system[J] ScienceDirect,2007,895-902
[3]. B.C.Besselink. Development of a vehicle to study the tractive performance of integrate steering-drive systems[J] ScienceDirect,2004,187-198
[4]. J.Giacomin,M.S.Shayaa,E.Dormegnie,L.Richard. Frequence weighting for the evaluation of steering wheel rotation vibration[J] ScienceDirect,2004,527-541
[5]. Thomas Bak ;Hans Jakobsen. Agricultural Robotic Platform with Four Wheel Steering for Weed Detection[J] ScienceDirect,2004,12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