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春九年級語文下冊7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教案新版語文版
《2017年春九年級語文下冊7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教案新版語文版》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7年春九年級語文下冊7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教案新版語文版(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7.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 一九六八年十二月二十日“四點零八分”。作者就 是在這一時刻被火車載著上山下鄉(xiāng)成了 “知青”,離開了北京。作者當時才20歲,帶著對未來的迷惘,帶著對北 京的依戀,帶著親人道別的眼神,帶著一支抒寫內心郁悶的詩筆,踏上了沒有目標的路…… 1.了解作者及寫作背景;熟讀詩歌,理清脈絡結構。 (重點) 2.理解詩歌的主旨;品味本詩的語言特點。(難點) 3.體會詩人獨特的內心感受,培養(yǎng)熱愛家鄉(xiāng)的真摯感情。(重點) 一、新課導入 假如你去過北京,你就一定會知道北京火車站,這個號稱全世界最繁忙的火車站,每天要發(fā)送幾十萬人, 幾乎每個中國人都在電視上見過它。那個有著大鐘樓 極具中國特色的建筑,雖然我們很熟悉它,但它不過是 忙碌與擁擠的象征,你能想象得到有人為它寫詩嗎?今天,我們就要學習這樣一首詩,它就寫于四十年前北京的火車站。 二、自主學習——預習與展示 1生字注音 驟然(zhu) 綴扣子(zhu) 窗欞(lng) 2生詞注解 驟然:突然;忽然。 窗欞:窗格子。也叫窗欞子。 聲浪:指許多人呼喊的聲音。 3作者名片 食指:原名郭路生,1948年生,山東人。當代詩人, 被稱為中國新詩潮詩歌第一人。因其詩《相信未來》被江青點名批評,曾經(jīng)一度被人侮辱、嘲弄和指責,所以筆名為“食指”(也有“實質”的意思)。著有詩集《相信未來》《食指、黑大春現(xiàn)代抒情詩合集》《詩探索金庫?食指卷》《食指的詩》等。 4背景追溯 本詩選自《詩探索金庫?食指卷》(作家出版社 1998年版)。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報》以《我們也有兩只手,不在城市吃閑飯》為題,報道了甘肅省會寧縣部分城鎮(zhèn)居民奔赴農業(yè)生產第一線,到農村安家落戶的 消息。隨后,全國各地出現(xiàn)了 “上山下鄉(xiāng)”高潮。20歲 的詩人也加入了這個大潮中。詩人回憶這首詩的寫作 經(jīng)歷時說在去山西插隊的火車上(火車四點零八分 開),我開始寫這首詩。當時去山西的人和送行的人都 很多……我就是抓住了幾個細節(jié),在到山西不幾天之 后,寫成了《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 三、合作學習——探究與交流 (一)整體感知 集體朗讀課文,找出關鍵詞。 【交流點撥】“北京”“媽媽”“疼痛”。 (二)深層理解 1作者用“這是四點零八分的北京”開頭是有深刻 用意的,它隱含了三個事實,是哪三個呢? 【交流點撥】①四點零八分是一次列車的始發(fā)時間。 當時每天有三列運送知青的專列,從北京開往全國 各地,這種情況一直維持了三年。 ②這一時刻知青們將要遠離親人和故鄉(xiāng)。 據(jù)說當時在北京火車站要設立急救站,由于過度悲 痛,很多人都昏死過去了,哭喊聲震天動地,很多人離開北京和親人之后就再也沒回來,客死他鄉(xiāng),誰也不知道 這場運動什么時候結束。 ③這一時刻將影響一代人的命運。 上山下鄉(xiāng)前,無數(shù)中國城市青年對農村的了解僅僅 局限于課本的文字和政府的宣傳。一些曾經(jīng)積極參與過“文革”運動的城市年輕人經(jīng)過在農村的艱苦生活后, 意識到自己被人欺騙利用,至此徹底放棄了曾經(jīng)堅信不疑的革命理想甚至一切理想,中國社會在改革開放后的 道德秩序可以在此找到部分根源。這場運動改寫了一 代人的命運。 2在汽笛聲中,為什么作者感覺北京車站“劇烈的 抖動” ?作者又為什么“吃驚” “不知發(fā)生了什么事情” ? 【交流點撥】①這是一種幻覺。人一迷惘就會產生幻覺。 ②“劇烈的抖動”的車站是詩人心靈的外化。 在開闊的空間范圍上,作者把握住這特殊的歷史時刻,作者此時對“北京車站高大的建筑”的感受,超越傳 統(tǒng)的視覺邏輯,深入到生命的潛意識中去,表現(xiàn)為一種 冥想的哲理意味。 ③強烈地表達了詩人的迷惘、無助和對未來不可知 的恐懼。 3“媽媽綴扣子的針線穿透了心胸”這句詩化用了 哪位詩人的名句?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感受?有什么作用? 【交流點撥】唐代詩人孟郊。 表達告別母親時的眷戀和痛楚。 說明了在普通的人性面前,“政治神話”是那么蒼白無力 。 (三)走進語言 1作者為什么將自己比喻成“風箏” ? 【交流點撥】感覺自己的前途像風箏一樣飄搖。 能喚起童年記憶,表達對母親的依戀。 在詩人的心中,北京和母親始終是疊合在一起的, 遠離北京就等于遠離母親和文明,作者將自己比喻為風 箏,就是希望母親能夠拯救自己,因為線在母親手中。 “北京在我的腳下,巳經(jīng)緩緩地移動”是作者的 真實感受嗎?這一感受對詩人而言意味著什么呢? 【交流點撥】不是,這是物我顛倒的錯覺。 作者感覺到自己及這一代人已經(jīng)被北京拋棄了,被時代和文明拋棄了。 作者個人主觀感受的表現(xiàn),無疑是沖破“文革”中虛 假的權威話語對個人的真實生活的遮蓋,在這種帶有強 烈主觀色彩的藝術中,蒙在時代表面的燦爛輝煌的神話 面紗才被撕得粉碎,顯示出現(xiàn)實“黑暗與血污”的真相。 在此之后,人性的覺醒才有可能隨著個人的覺醒進入人們的腦海與視野之中。 3“這是我的北京,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應該如 何理解?為什么要強調“最后”這個詞? 【交流點撥】反復呼喊表達出絕望與不舍。 這是最后的訣別,投射濃烈的悲壯色彩。 北京是故鄉(xiāng),是文明的家園。 “最后”即最后一面的意思。在告別故鄉(xiāng),告別親人 的時刻,茫然而絕望地抓住同樣迷惘的年輕人的手,仿 佛落水者抓住一根稻草,這樣的迷惑不安、絕望與痛楚 怎能不牽動讀者的心呢?特別是對那些在此次離別之后失去親人或者再不能回到北京的知青來說,這是一種 “歇斯底里的絕望”。 (四)走進寫法 1詩中有哪些“幻覺意象” 【交流點撥】“劇烈的抖動”的“北京車站”。 “不知發(fā)生了什么事情”。 “針線穿透了心胸”。 “北京在我的腳下,已經(jīng)緩緩地移動”。 2你認為幻覺意象的組合有什么作用? 【交流點撥】其實這不過是把個人的知覺感受帶到 客觀世界中,并有機地聯(lián)系起來,接著無限放大。其目的是給讀者留下鮮明、強烈的印象。最愛制造幻覺懸念 的大師希區(qū)柯克說,電影的魅力在于懸念,這也是詩人寫詩時愛寫幻覺的原因。 (五)走進主題 怎樣理解本詩的主題? 【交流點撥】詩人捕捉住火車開動這一歷史性的時 刻,把遠離父母、家鄉(xiāng)的惜別之情,對未來命運的憂慮和 恐慌,都匯聚到“四點零八分”這一瞬間,使這一瞬間濃 縮了一個特定時代的重大歷史內涵。而詩人選擇這樣 的表達方式,通過對歷史瞬間的放大,通過再現(xiàn)詩人對 親人、故鄉(xiāng)的難分難舍之情,對自己、國家及至未來的迷惘、失落等強烈的主觀感受,引起人們對那段歷史的深刻反思。 四、板書設計 五、拓展延伸 閱讀有關作者的介紹,深人理解詩歌的主題。 走進食指 食指,原名郭路生,1948年11月21日生于一個革 命家庭。母親在行軍途中分娩生下了他,故給他起名路生。食指自幼深受馬雅可夫斯基、普希金、萊蒙托夫等人詩歌的影響。1967年,19歲的他拜訪了當時的“走資派”“黑幫分子”何其芳。之后,他經(jīng)常向何其芳請教。 在此期間,郭路生還寫下了被一代人廣為傳誦的詩歌 《魚兒三部曲》《海洋三部曲》等。食指喜歡和年輕人聚會,一起聊天、唱歌、聽音樂、講故事,而每次聚會中必不 可少的節(jié)目是朗誦詩歌。后來食指去山西杏花村插隊。 在杏花村,他除了勞動外,依然不停地創(chuàng)作詩歌。食指 的詩,被知青們爭相傳抄誦讀,從鄰近山西的陜西、內蒙 古,到遙遠的黑龍江兵團和云南兵團……全國只要有知青的地方,就有食指的詩歌傳誦。 4-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2017 九年級 語文 下冊 四點 零八分 北京 教案 新版 語文版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ioszen.com/p-130721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