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4《生活與哲學》教材解析.doc
《必修4《生活與哲學》教材解析.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必修4《生活與哲學》教材解析.doc(18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必修4《生活與哲學》教材解析 北京大學哲學系 孫熙國 一、編寫《生活與哲學》的宏觀背景 1.存在的問題。哲學是一座充滿著神奇和智慧的殿堂。千百年來人們崇尚哲學,熱愛哲學,孜孜以求地追尋著智慧和真理。然而,一個時期以來哲學似乎成了神秘、抽象、思辨和空談的代名詞。出現(xiàn)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哲學教學、哲學課程自身所存在的諸多問題,無疑是造成哲學的窘境和尷尬的重要因素。同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課程一樣,哲學在課程設置和課程內容上,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偏、難、繁、舊的狀況,存在著簡單化、成人化的傾向,存在著與高中生的認知規(guī)律、身心發(fā)展的特點、思想和生活相脫節(jié)的現(xiàn)象;在方法上,未能把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結合起來,存在教與學、理論與實踐兩張皮的現(xiàn)象。因此,如何增強馬克思主義哲學課程目標和內容的時代感,提高馬克思主義哲學教育的針對性、主動性和實效性,是當前馬克思主義哲學教材建設的重要任務。 2.時代的要求。正如《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實驗)》的前言所說,我國已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的新的發(fā)展階段。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社會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yè)方式、利益關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樣化),給人們的思想觀念帶來深刻影響;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趨勢,日新月異的科技進步,使我國的發(fā)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與機遇,這對高中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為此,思想政治課教學必須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著眼于當代社會發(fā)展和高中學生成長的需要,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感、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 3.中央的決定。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2001年5月29日,國務院又頒布了《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決定》。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了《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并提出了“加快中小學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課的改進和建設”,“努力建構適應21世紀發(fā)展需要的中小學德育課程體系”的要求。2004年3月,教育部制定并頒布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實驗)》,對包括《生活與哲學》在內的思想政治課的課程性質、基本理念、設計思路、課程目標、內容標準、實施建議等,作出了具體的規(guī)定和說明。思想政治必修部分《生活與哲學》模塊,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編寫的。 二、《生活與哲學》的課程性質、內容目標和基本理念 1.《生活與哲學》課程的基本性質?!渡钆c哲學》課程的基本性質是,對高中生進行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觀點的教育,引導學生緊密結合與自己息息相關的經濟、政治、文化生活,經歷探究學習和社會實踐的過程,領悟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切實提高參與現(xiàn)代社會生活的能力,逐步樹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初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為終身發(fā)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質基礎。該課程與初中思想品德課和高校馬克思主義哲學課相互銜接,與時事政策教育相互補充,與高中相關科目的教學和其他德育工作相互配合,共同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 2.《生活與哲學》課程基本的內容目標和總的要求。按照《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實驗)》的表述,《生活與哲學》課程基本的內容目標和總的要求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幫助學生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學習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正確看待自然、社會和人生的發(fā)展,知道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能夠在社會生活中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與行為選擇,樹立和追求崇高的理想,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3.《生活與哲學》教材所遵循的基本理念。編寫《生活與哲學》所遵循的基本理念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實驗)》為依據(jù),根據(j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決定》《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適應新形勢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小學德育工作的意見》《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的若干意見》的基本精神,全面貫徹新課標的各項要求,用新的課程觀、教材觀、知識觀和教學觀指導教材編寫,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觀點教育與把握時代特征相統(tǒng)一,加強正確的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導與注重學生成長的特點相結合,構建以生活為基礎、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知識為支撐的課程模塊,強調課程實施的實踐性和開放性,建立促進學生素質、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質提高和發(fā)展的課程評價機制。 三、《生活與哲學》教材的主要特點 1.貼近實際,堅持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觀點教育與把握時代特征相統(tǒng)一。(時代感) 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時代精神的精華。時代精神是一個時代的歷史任務和客觀要求的反映。每一個時代都有自己的任務和要求,這種任務和要求反映到人們的頭腦中就會形成各種各樣的心理,以及關于自然、社會和思維的觀點和理論。哲學總是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來概括自己時代的實踐經驗和認識成果,凝聚自己時代最精致、最珍貴的精神財富,從而成為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因此,貼近實際,貼近時代,對于《生活與哲學》模塊具有特殊的意義。 首先,我們所說的實際是中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實際。《生活與哲學》模塊,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觀點的教育,讓學生了解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就必須緊密聯(lián)系中國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實際,分析、反思我們的時代任務和時代要求,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具體分析、研究中國的現(xiàn)狀和歷史,具體分析和解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問題。 其次,我們所說的實際還是世界經濟、政治和文化的實際。和平與發(fā)展是我們時代的主題。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進行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的教育,必須聯(lián)系這一主題,把中國社會的發(fā)展、中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和我們的時代主題聯(lián)系起來,深入領會和理解科學發(fā)展觀的意義。 2.貼近學生,加強正確的思想政治方向的引導與注重學生成長的特點相結合。(針對性) 如何讓學生覺得他所學的思想政治教育課是他人生必不可少的內容,不學習這一內容,就無法很好地立足社會,無法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這是思想政治課必須首先解決的問題?;诖?,《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決定》提出:“切實增強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比绾螌崿F(xiàn)馬克思主義哲學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是解決上述問題的關鍵。這是我們在編寫《生活與哲學》模塊時著力思考和解決的一個問題。 貼近學生,就是要從學生的興趣、能力和需要出發(fā),結合學生的生活經驗,遵循學生的生理、心理及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來編寫教材,就是要把學生感興趣、對學生認識和改造世界有用的知識、原理和方法寫進教材,努力做到“少而精,講管用的”。我們理解“少而精,講管用的”,就是我們所選擇的內容要有利于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和革命傳統(tǒng);有利于使學生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有利于使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有利于使學生具有社會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有利于使學生具有初步的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科學和人文素養(yǎng)以及環(huán)境意識;有利于使學生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有利于使學生具有健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養(yǎng)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這是我們在選擇知識、原理和素材時,牢牢把握和堅決遵循的原則。 貼近學生決不意味著放棄原則。正確的政治方向、正確的世界觀、歷史觀和價值觀,與學生自身的利益和未來的發(fā)展是完全一致的。真理從來都是益人的,謬誤永遠都是害人的。我們必須走出把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方法與學生思想實際和切身利益相對立的誤區(qū)。馬克思主義作為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科學,是真理,人類發(fā)展需要科學,社會進步呼喚真理。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對我們每一個人都是有益的。學好哲學,終身受益。 3.貼近生活,構建以生活為基礎、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知識為支撐的課程模塊。(實效性) 在思想政治課教學中,常遇到的一種現(xiàn)象,教師在向學生傳授要把科學的理論和正確的方法時,學生往往認為老師所講的,除了應付考試外,和自己再無任何關系。好的思想和理論反而引不起學生的關注,這一現(xiàn)象表明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課在一定程度上已經脫離了學生生活的實際。 我們在編寫和整合《生活與哲學》課程內容時,緊扣社會生活的主題,立足于學生現(xiàn)實的生活經驗,著眼于學生的發(fā)展需求,把理論觀點的闡述寓于社會生活的主題之中,力圖實現(xiàn)學科知識與生活現(xiàn)象、理論邏輯與生活邏輯的有機結合;努力構建以生活為基礎、以馬克思主義哲學學科知識支撐的課程模塊。 從表面上看,教材所遵循的是生活的邏輯,但由生活出發(fā)所解釋出來的其實是理論的邏輯。我們所說的生活,包括經濟、政治和文化三個方面。哲學產生于人們對生活、實踐的追問和反思。因此,如何從具體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生活中引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原理和方法,是我們在編寫過程中致力解決的重要問題。在這一過程中,有的知識是采用案例引出的方法,有的知識是采用問題引出的方法,還有的知識是采用情境引出的方法。這三種方法的共同點,就是立足于社會生活,注重把學生的生活、實踐和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學科知識結合起來,堅持以生活邏輯為主線,盡量避免用理論邏輯打亂學科邏輯。遵循這一思路構建的生活與哲學的體系就顯得生動、豐滿、具體、親切。 4.著眼于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強調課程實施的開放性和實踐性。(主動性) 《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決定》要求我們:“端正教育思想,轉變教育觀念,加強學生思想品德教育,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學生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奠定基礎。”學生創(chuàng)新和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學生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基礎的奠定和課程設計的開放性、實踐性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后者是手段,前者是目的。我們在課程設計上特別注意在引領學生認識社會、適應社會、融入社會的實踐活動中,感受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意義,倡導開放互動的教學方式與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使學生在充滿教學民主的過程中,提高主動學習和發(fā)展的能力。 新教科書特別注意學生獲取知識的過程,從過程和結果兩個方面呈現(xiàn)《課程標準》所規(guī)定的內容目標。新教材的著眼點不僅僅是知識和技能的簡單給予,而是把形成知識的過程的體驗、把獲取知識的能力的培養(yǎng)放到了突出的位置。新教材在給予學生知識的時候,并不是像傳統(tǒng)教科書那樣把知識直接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而是提供案例、問題和情境,讓學生自己去思考、去體驗、去選擇、去解決,在這一過程中讓學生自己去判斷是不是、能不能、該不該、值不值,讓學生自己經歷知識的生成過程,從中了解、領悟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在編寫過程中,我們特別注意從學生現(xiàn)有的知識出發(fā),把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作為新知識的生長點,引導、促使學生從原有的知識和經驗中生長出新知識。因此,我們在編寫過程中特別關注的問題是,是否給學生提供了思維的空間和路徑,是否促使學生自己得出并表達結論。 新教材倡導研究性學習,把思考問題、利用資料、得出結論、解決問題貫串于教材的全過程,讓學生在這一過程中自覺地實現(xiàn)課程標準所規(guī)定的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新教材致力于實現(xiàn)從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的轉變。新教材不再片面強調學生的知識來自書本和教師,不再片面強調學生既有知識和生活經驗與課本知識的差異和沖突,而是把學生已經擁有的知識和經驗作為出發(fā)點,認為學生憑借既有的知識和經驗,可以對許多現(xiàn)象和問題進行分析和思考,并從中得出自己的結論。在這一意義上,我們應該把新教材理解為實施新的課程標準、實現(xiàn)學生主動學習、為學生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奠定基礎的手段。 值得一提的是,新教材強調貼近生活、貼近學生,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并不意味著放棄課程的思想性和政治性。相反,新教材在選擇知識點時,充分考慮了為思想政治教育目標服務,用明確的語言表達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要求;在設計探究活動時,既注重克服說教式和成人化傾向,注重發(fā)展學生自主學習能力、鼓勵學生自主進行價值判斷,又鮮明地為學生提供基本價值標準,確保學生的探究性活動在預設的軌道上、在合理的范圍內進行,有力地引導學生沿著正確的方向學習。 5.著眼于學生素質的提高,建立促進發(fā)展的課程評價體系。 《生活與哲學》模塊的編寫,著眼于為學生全面發(fā)展和終身發(fā)展奠定基礎,力圖改變過分注重知識性和單一的紙筆測驗的評價方式,立足思想政治素質的提高,建立能夠激勵學生不斷進步的評價機制;它要求既要考評學生掌握和運用相關知識的水平和能力,更要考查他們的思想發(fā)生積極變化的過程,采用多種方式,全面反映學生思想政治素質的發(fā)展狀況。因此,我們在編寫過程中,力圖把知識目標、能力目標和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結合在一起,使新教材不僅在思想內容和呈現(xiàn)方式上富有自己的特點,而且在評價機制上凸顯了自己的特色。 與知識相比,能力更重要;與能力相比,素質更重要。能力以知識為前提,素質以能力前提。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是素質的一項重要內容。與其他哲學課程一樣,《生活與哲學》課程的學習可以提高人的思維層次,鍛煉人的思維能力。但是,該課程的目標又不僅僅至于此,它讓學生在了解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解決實際問題、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的能力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即通過馬克思主義哲學教育使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四、《生活與哲學》教材的設計思路 以“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這一“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為統(tǒng)領,將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的講述,融入到了社會生活、實踐的主題之中。從生活、實踐出發(fā),以探究性活動為主導,通過案例考察、問題辨析、情境導入等方式,呈現(xiàn)哲學模塊的基本內容。把哲學模塊的核心問題確定為:如何看待自然、社會(人生)和思維,如何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圍繞這一核心問題,全書從生活的智慧、生活的探求、生活的方法、生活的選擇四個方面展開,即四個單元,每單元突出一個核心問題。如此層層遞進,大問題套小問題,全書形成一個“樹”形的問題串。 第一單元:生活智慧與時代精神,主要是從學生身邊的哲學入手,引導學生了解哲學的一般知識,特別是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時代精神的重要特點。 第二單元:探索世界與追求真理,主要從物質與意識的關系入手,引領學生正確認識外部世界,正確處理主觀與客觀、認識與實踐的關系,在實踐中探索和發(fā)展真理。 第三單元:思想方法與創(chuàng)新意識,幫助學生掌握觀察事物、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提高思維能力和做事的能力。 第四單元: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社會歷史問題,在社會生活中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選擇正確的人生道路,實現(xiàn)人生價值,為社會做出貢獻。 四單元之間的邏輯關系是: 生活、實踐的觀點(哲學·哲學的基本問題·馬克思主義哲學)──如何認識世界: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物質·意識·實踐)──認識世界的基本方法:矛盾分析的方法(聯(lián)系·發(fā)展·矛盾·創(chuàng)新)──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社會歷史的真諦·價值的創(chuàng)造和實現(xiàn))。 第一單元 生活智慧與時代精神 一、本單元的地位 全書的核心問題是如何正確地看待宇宙和人生,如何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如何“看待”、如何“樹立”的起始點是生活、實踐。生活和實踐既是我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現(xiàn)實的歷史的起點,也是哲學的邏輯起點。在這里邏輯和歷史、邏輯和現(xiàn)實是完全統(tǒng)一的。因此,第一單元既帶有緒論的性質,同時也和其他三個單元一樣,都是構成本教材的不可或缺的內容。 從知識體系來說,本單元主要是從學生身邊的哲學入手,引導學生了解哲學是什么,哲學研究的基本問題是什么,哲學以怎樣的方式看待世界,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時代精神精華的重要特點是什么。這些都是我們學習生活與哲學這門課程,必須首先搞清楚的問題。 從能力目標來說,本單元著眼于提高學生的思維層次,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具有用理性和智慧的眼光認識自然、社會和人生的變化和發(fā)展的意識;培養(yǎng)學生鑒別理論是非的能力,識別不同哲學派別的本質,了解哲學基本問題的理論;增強學生把握哲學與時代關系的能力,正確認識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特征與功能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用發(fā)展和開放的眼光看待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能力。 從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來說,本單元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熱愛哲學、追求真理、熱愛生活、關注社會的意識;培養(yǎng)學生自覺堅持唯物主義反對和批判唯心主義的意識;確立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現(xiàn)時代精神的精華的意識,自覺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認識世界,指導自己的生活和實踐的意識。 因此,本單元是全書的邏輯起點,居于起始的位置,起著引領和導入的作用。 二、本單元的內容結構 本單元圍繞的一條主線就是哲學和生活的關系問題。無論是介紹什么是哲學,還是介紹哲學的基本問題和基本派別,還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特征的闡釋,都是置于生活、實踐和時代的大背景下進行。在這一意義上,我們也可以說本單元的核心問題就是生活和哲學的關系問題。 圍繞上述問題,本單元設置了三課、一個綜合探究。 基本結構是:哲學(第一課)──哲學的基本問題(第二課)──馬克思主義哲學(第三課)──哲學的功能(綜合探究)。 第一課 美好生活的向導。主要是從生活和實踐入手說明什么是哲學,哲學是怎樣產生的,哲學的功能是什么,哲學認識世界的基本方式是什么,哲學和其他科學的關系是什么。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和回答,激發(fā)學生學習哲學的濃厚興趣,增強學生學習哲學的自覺性,為學生進一步了解和學習哲學做好準備。 本課設計了兩個框,第一框“生活處處有哲學”,第二框“關于世界觀的學說”。 在講第一框時,我們既要注意克服學理化,教條化的傾向,又應克服庸俗化的傾向,為此,我們設計了兩個知識點。一個是哲學的起源,一個是哲學的功能。哲學起源于人類的實踐活動,起源于對生活、實踐的追問和對世界的思考。哲學的功能是使人們正確地看待自然、社會和人生的變化與發(fā)展,用智慧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實踐,從而為人們的生活和實踐提供積極有益的指導。通過這兩個知識點說明生活處處有哲學。因為每個人都在生活、實踐、追問,因此,每個人都自覺或不自覺地和生活發(fā)生關系。哲學并不神秘,它就在我們每一個人的身邊。 第二框關于世界觀的學說,除了講清楚哲學是系統(tǒng)化理論化的世界觀外,應該讓學生把握哲學思維的特點,即以最一般的概念和邏輯的形式把握世界的最一般的本質和最普遍的規(guī)律,簡言之,就是反思、概括和總結。從這個視角出發(fā),把哲學和其他科學區(qū)別開來。 第二課 百舸爭流的思想。哲學作為世界觀的學說,可以為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提供思想智慧,可以讓人類的生活更加美好。那么,回首人類文明的進程,古今中外的先哲圣賢都為我們提供了什么樣的精神食糧?通過考察歷史上先哲圣賢對宇宙、人生的不同看法,了解他們各不相同的哲學主張,領悟哲學研究的基本問題,感受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區(qū)別和對立。 本課設計了兩個框,第一框“哲學的基本問題”,第二框“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 在講第一框時,除了講清楚哲學基本問題的一般理論外,還應注意講清楚哲學基本問題并不僅僅是一個理論問題,它同時也是一個重大的實踐問題,它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因為人類的全部活動大致可以歸結為兩類,一類是認識世界,一類是改造世界。無論是認識世界,還是改造世界,說到底都要解決一個共同的問題,這就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工人做工、農民種地、科學家進行科學探索和研究,都是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們每天都在和世界打交道,實際上也就是在解決我們頭腦中的主觀意圖和客觀世界的實際情況之間的矛盾。因此,不管我們自覺與否,我們在現(xiàn)實生活和實踐活動中首先遇到和無法回避的問題,就是思維和存在的關系問題。在此意義上,我們說哲學基本問題是人們實踐活動中的重大的和基本的問題,它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 在講第二框時,建議注意使用相關鏈接和專家點評中的材料,這樣可以使學生對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理解更具體、生動、形象。 第三課 時代精神的精華。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但只有馬克思主義哲學才是我們現(xiàn)時代精神的精華。通過探討哲學和時代精神的關系,追溯哲學的歷時態(tài)發(fā)展線索,使學生體會到任何哲學都是一個時代的歷史任務和客觀要求的反映,時代最美好、最珍貴、最隱蔽的精髓,都匯集在哲學思想里,從而認識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和特征,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是不斷發(fā)展和開放的思想體系。 本課設計了兩個框,第一框“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第二框“哲學史上的偉大變革”。 第一框主要是講哲學和時代的關系,一方面,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總結和升華,它反映了時代的任務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住了時代的脈搏,正確地總結和概括了時代的實踐經驗和認識成果;另一方面,哲學是社會變革的先導,它推動著時代的步伐,指導著社會的變革。 在講第一框時,需要注意我們對“時代精神”的表述,采用了新版馬恩全集的譯文,即“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舊版馬恩全集的表述是“任何真正的哲學都是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新版譯文沒有出現(xiàn)“時代精神”這一概念,但譯文強調哲學是“自己時代的精神上的精華”,反映了哲學的反思、概括和總結的特點,即哲學總是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來概括自己時代的實踐經驗和認識成果,凝聚自己時代最美好、最珍貴的精神財富,從而成為自己時代精神的精華。 第二框在講到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征時,必須牢牢抓住實踐范疇。無論是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有機結合,還是唯物辯證的自然觀與歷史觀的統(tǒng)一,還是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tǒng)一,都必須在實踐的基礎上才能完成。 綜合探究:走進哲學 問辯人生。綜合探究是單元學習中不可缺少的內容,它由探究活動目標、探究活動建議、探究路徑參考和理論評析四部分構成。綜合探究具有體現(xiàn)本單元相關知識的聯(lián)系的功能,具有培養(yǎng)綜合運用知識能力的功能,是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研究性學習的重要環(huán)節(jié)。這一部分主要從哲學和生活、哲學和時代的關系的角度幫助學生認識哲學的功能、尤其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功能,體會哲學具有指導人們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功能,是指導人們生活得更好的藝術;認識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人生的根本指南,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礎。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可以幫助我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使我們正確地看待自然、社會和人生的變化與發(fā)展,用智慧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實踐,可以幫助我們形成正確的思維方法,鍛煉我們的思維能力,激發(fā)我們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學好哲學,終生受益。讓哲學思維融入我們的學習和生活,我們的人生將會更美好、更精彩。 第二單元 探索世界與追求真理 一、本單元的地位 全書的核心問題是如何正確地看待宇宙和人生,如何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那么,怎樣才能正確地看待宇宙和人生,怎樣才能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呢?本單元的核心問題是如何正確看待我們周圍的世界。本單元對這一問題的解決主要是從物質與意識的關系入手,通過引領學生正確認識外部世界,正確處理物質與意識、實踐與認識的關系,在實踐中探索和發(fā)展真理來實現(xiàn)的。物質與意識的關系、實踐與認識的關系、在實踐中探索和發(fā)展真理,這三方面內容構成了本單元最基本的知識目標。 從能力目標來說,培養(yǎng)學生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物質觀分析宇宙間的一切事物及現(xiàn)象的能力,使學生初步具有正確認識世界的本質、自覺地按照客觀規(guī)律辦事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正確認識意識現(xiàn)象的能力,使學生對人類認識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一個正確的估計;培養(yǎng)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原理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具有正確區(qū)分和判斷真理與謬誤的能力,正確地對待真理和謬誤,堅持真理反對謬誤。 從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來說,樹立物質第一性,意識第二性,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的思想觀點,反對上帝或神靈創(chuàng)世說,堅定辯證唯物主義的立場;正確認識客觀規(guī)律性和主觀能動性辯證關系,增強自覺貫徹和執(zhí)行黨的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的自覺性;牢固樹立實踐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重要的和基本的觀點的思想,牢固樹立熱愛真理、追求真理、堅定真理的信念,確信追求真理要與時俱進,把在實踐中認識和發(fā)現(xiàn)真理,在實踐中檢驗和發(fā)展真理作為我們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總之,本單元探討世界的本質,告訴我們應當如何看待和理解我們周圍的世界。這一內容是任何哲學都無法回避、都必須回答的問題,對這些內容的認識和回答決定著各種哲學的基本性質和方向,決定著對其他哲學問題的回答,因此,本單元在整本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本單元的內容結構 本單元的核心問題是如何看待我們周圍的世界。我們周圍的世界是和人的認識和實踐活動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因此,正確看待和把握周圍的世界,實際包含了兩方面的內容:一是物質和意識的關系,二是實踐和認識的關系。 圍繞上述問題,本單元設置了三課、一個綜合探究。第一課和第二課主要講物質和意識的關系,第三課主要講實踐和認識的關系,綜合探究主要講黨的思想路線。 基本結構是:物質(第四課)──意識(第五課)──實踐(第六課)──求真務實、與時俱進(綜合探究)。 第四課 探究世界的本質。人生活在世界上就要和世界打交道,和世界打交道就需要首先了解這個世界。本課主要是從生活實踐入手,幫助學生正確地認識我們生活其中的世界,正確認識物質、運動和規(guī)律,明確“探討客觀世界,要有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 本課設計了兩個框,第一框“世界的物質性”,第二框“認識運動把握規(guī)律”。 在講第一框世界的物質性時,應注意既要講自然界的物質性,又要講人類社會的物質性。對人類社會的物質性,我們可以從人類社會的產生、存在和發(fā)展三個方面理解。從產生上看,人類社會是物質世界長期發(fā)展的產物;從存在上看,人類社會在本質上是一個客觀的物質體系,構成它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環(huán)境、人口因素和生產方式;從發(fā)展上看,人類社會有其客觀的規(guī)律。需要說明的是關于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性,我們放到了第十一課社會歷史觀中集中予以論述。 還需要說明的是,我們把課程標準中關于“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的要求從本課移到了第五課把握思維的奧妙中予以論述。因為在沒有講意識、沒有講主觀能動性和客觀規(guī)律性之前,就講 “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無論在邏輯還是內容上,都有欠缺和不足。 第五課 把握思維的奧妙。人在生活和實踐中認識和把握世界,必須正確認識和處理物質和意識、主觀和客觀的關系,把尊重物質運動的客觀規(guī)律和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結合起來。 本課設計了兩個框,第一框“意識的本質”,第二框“意識的作用”。 第一框的內容,課程標準中沒有作出規(guī)定,但是為了說明意識的作用,說明“人們在尊重客觀規(guī)律的基礎上,能夠發(fā)揮主觀能動性,自覺地把握客觀規(guī)律”,就必須對意識的本質有所了解。 第二框中的三個目:人能夠能動地認識世界,人能夠能動地改造世界,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是本課的核心問題。關于“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在課文中我們主要是從怎樣才能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進行論述的,至于課程標準中要求的闡述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的意義,我們放到了本單元的綜合探究中予以討論。 第六課 求索真理的歷程。人類探究世界、追索真理的過程,是在實踐中實現(xiàn)的。本課主要是幫助學生明確實踐在人們探索世界、追求真理過程中的決定作用,明確實踐是認識的基礎,追求真理要與時俱進。 本課設計了兩個框,第一框“人的認識從何而來”,第二框“在實踐中追求和發(fā)展真理”。 這里需要說明的是,課程標準和教材都把實踐和物質、意識安排到一個單元中,這里面體現(xiàn)了作者的一些看法。這就是單純地講物質和意識,不足以構成馬克思的新唯物主義和他以前的舊唯物主義的根本區(qū)別。只有從實踐出發(fā)理解周圍的世界,這個世界才是現(xiàn)實的世界。從實踐出發(fā)理解周圍的世界,其基本點有二:一是這個世界(物質)是進入了實踐范圍內的世界,即現(xiàn)實的世界,而不是抽象的與人無關的世界;二是這個世界首先是改造(實踐)的對象,然后才是認識的對象。因此,對實踐的理解和把握不能僅僅局限于認識論中,還應把實踐和物質、意識概念結合到一起來理解。這一理解的基本依據(jù)就是馬克思《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第一條。 綜合探究:求真務實 與時俱進。主要是引導學生思考物質統(tǒng)一性原理與黨的思想路線的關系,認識堅持黨的思想路線的重要意義,理解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三者之間的辯證統(tǒng)一關系。 第三單元 思想方法與創(chuàng)新意識 一、本單元的地位 從知識目標來看,本單元是在上一單元的基礎上,進一步追問世界是怎樣的,世界以怎樣的狀態(tài)存在和發(fā)展,發(fā)展的源泉和動力是什么,發(fā)展的方向和道路是什么?這些問題依然沒有跳出“如何正確看待我們周圍的世界”這一主題。如果說第二單元是從物質和意識、實踐和認識關系的角度,回答了“如何正確看待我們周圍的世界”,那么,本單元則側重于從方法論的角度回答“如何正確看待我們周圍的世界”這一主題,用思想方法的視角為我們展示了“世界是怎么樣的”壯麗畫面。這一內容從學科邏輯的角度來說,屬于辯證法的范圍。因此,本單元也可以看作是第二單元的續(xù)篇。 從能力目標來看,本單元主要是幫助學生掌握觀察事物、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用聯(lián)系、發(fā)展、全面的觀點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用矛盾的觀點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用辯證否定觀認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樹立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 從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來看,本單元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具有堅定的唯物辯證法的基本立場,自覺地用唯物辯證法的基本方法認識和改造世界,自覺反對和抵制形而上學的思想方法,牢固樹立和堅決落實以人為本、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的科學發(fā)展觀,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總之,本單元在全書中處于承上啟下的位置,上承第二單元“我們如何看待周圍的世界”,下啟“如何認識社會,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一全書的終結和歸宿,為學生正確認識社會、正確進行價值選擇,實現(xiàn)人生價值,提供了方法論準備。 二、本單元的內容結構 本單元的核心問題是如何從思想方法的角度回答“如何正確看待我們周圍的世界”。唯物辯證法的聯(lián)系觀點、發(fā)展觀點、矛盾觀點是我們對這一問題的基本回答。因此,本單元共設計了四課、一個綜合探究。第七課講聯(lián)系的觀點,第八課講發(fā)展的觀點,第九課講矛盾的觀點,第十課講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要求(創(chuàng)新)。綜合探究講堅持唯物辯證法,反對形而上學。 基本結構是: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聯(lián)系、發(fā)展的觀點(第七課、第八課)──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矛盾規(guī)律(第九課)──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要求:創(chuàng)新(第十課)──堅持唯物辯證法,反對形而上學(綜合探究)。 第七課 唯物辯證法的聯(lián)系觀。當我們在生活和實踐中追問世界是怎么樣時,首先呈現(xiàn)在我們眼前的,是一幅由種種聯(lián)系和相互作用無窮無盡地交織起來的畫面??陀^世界的聯(lián)系本性要求我們必須堅持聯(lián)系的觀點和方法。因此,聯(lián)系的觀點是唯物辯證法的第一個總特征,是我們認識和觀察事物的基本方法。本課通過觀察由普遍的、客觀的、多樣的聯(lián)系和作用交織起來的物質世界的壯麗畫面,讓學生領悟聯(lián)系的觀點,學會用聯(lián)系的觀點看問題,了解整體與部分的關系,嘗試用系統(tǒng)優(yōu)化的方法安排學習和工作。 本課設計了兩個框,第一框“世界是普遍聯(lián)系的”,第二框“用聯(lián)系的觀點看問題”。 在講第一框時應當明確,我們談聯(lián)系的普遍性、客觀性、多樣性,都是基于世界的辯證本性來說的,也就是說聯(lián)系的上述特性都是世界本身所固有的。世界是怎么樣,我們就應該用怎么樣的眼光看待它。因此,我們所講的聯(lián)系只不過現(xiàn)實世界的聯(lián)系在人腦中的反映。 第二框用聯(lián)系的觀點看問題。雖然教材在這一框下,只講了兩個目,但是用聯(lián)系的觀點看問題,無疑也應包括從聯(lián)系的客觀性、普遍性和多樣性出發(fā)認識和觀察事物。 第八課 唯物辯證法的發(fā)展觀。發(fā)展是和聯(lián)系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一個概念,講聯(lián)系必然講發(fā)展。世界是一個相互聯(lián)系的總體,這個總體中的事物是相互作用的,正是這種相互作用構成了運動、變化和發(fā)展。在這一意義上,發(fā)展觀點是聯(lián)系觀點的邏輯延伸。因此,發(fā)展的觀點和聯(lián)系的觀點一起構成了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二者都是我們認識和觀察事物的基本方法。本課通過對物質世界發(fā)展本性的考察,讓學生領悟發(fā)展的觀點,學會用發(fā)展的觀點看問題,牢固樹立以人為本、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的科學發(fā)展觀。但是由于科學發(fā)展觀的哲學基礎涉及聯(lián)系、發(fā)展、對立統(tǒng)一、整體與局部等唯物辯證法的基本原理,具有綜合的性質,因此,我們把這一內容放到綜合探究中學習。 本課設計了兩個框,第一框“世界是永恒發(fā)展的”,第二框“用發(fā)展的觀點看問題”。 在講第一框時,應著重把握發(fā)展的實質,讓學生了解發(fā)展與運動、變化的區(qū)別,了解發(fā)展和聯(lián)系的關系。 第二框用發(fā)展的觀點看問題,主要從事物發(fā)展的方向、發(fā)展的道路、發(fā)展的形式方面來理解。事物發(fā)展的方向是前進的、上升的,事物前進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發(fā)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發(fā)展的形式則是從量變到質變,在新質的基礎上開始新的量變,如此循環(huán)往復,不斷推動事物的向前發(fā)展。 第九課 唯物辯證法的實質與核心。簡單的講聯(lián)系和發(fā)展并不構成辯證法和形而上學的原則區(qū)別。關鍵是人們所說的聯(lián)系是什么樣的聯(lián)系?發(fā)展是什么樣的發(fā)展?形而上學也講聯(lián)系和發(fā)展,但他們對聯(lián)系和發(fā)展的理解與唯物辯證法有著根本的不同。(他們的聯(lián)系可以是毫不相干的兩個事物的聯(lián)系,他們的發(fā)展可以是場所的變更和位置的移動。)唯物辯證法的聯(lián)系和發(fā)展是在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統(tǒng)攝下的聯(lián)系和發(fā)展。它所講的聯(lián)系是處于矛盾統(tǒng)一體事物中的聯(lián)系,而不是毫不相干的兩個事物之間的莫名其妙的聯(lián)系;它所講的發(fā)展是在矛盾規(guī)律推動下所產生的事物的前進和上升的運動,是作為舊事物的矛盾統(tǒng)一體的分解和作為新事物的矛盾統(tǒng)一體的產生。因此,只有用矛盾的觀點來規(guī)定理解聯(lián)系和發(fā)展,聯(lián)系和發(fā)展才具有唯物辯證法的內涵,才會與形而上學形成原則的區(qū)別,才會構成唯物辯證法的總特征。正是在這一意義上,我們把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視為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 本課主要是通過學生對存在于物質世界之中的對立統(tǒng)一現(xiàn)象的觀察和思考,感悟矛盾的觀點,了解矛盾問題的精髓,認識矛盾是事物發(fā)展的源泉和動力,理解矛盾分析法是我們認識事物的根本方法,對具體事物進行具體分析是我們認識事物的基礎、解決矛盾的關鍵,學會用矛盾的觀點看問題。 本課設計了兩個框,第一框“矛盾是事物發(fā)展的源泉和動力”,第二框“用對立統(tǒng)一的觀點看問題”。 在第一框中,我們設計了兩個目:一是矛盾的兩種屬性,或者說矛盾的兩個方面的內容──統(tǒng)一性和斗爭性;一是矛盾問題的精髓──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在講矛盾的兩種屬性──對立的屬性和統(tǒng)一的屬性時,我們把矛盾規(guī)定為事物內部對立統(tǒng)一關系的哲學范疇。與通行教科書相比,刪去了“事物之間”。這并不意味著我們不承認事物之間的對立統(tǒng)一關系。我們的理解是當一個事物和另一個事物發(fā)生關系、構成矛盾統(tǒng)一體時,這種對立統(tǒng)一關系就是事物內部的關系。通常人們講外部矛盾時,都是相對于發(fā)生對立統(tǒng)一關系的兩個要素的低一級關系而言,但是對于處在矛盾統(tǒng)一體中的兩個事物來說,對立統(tǒng)一關系永遠都是統(tǒng)一體內部的,不處在統(tǒng)一體中的兩個事物是沒有矛盾的。 需要說明的是,在講矛盾特殊性時,只需把矛盾特殊性的三種情況列舉出來即可,至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放到第二框第一目(矛盾分析法)中講述。 在講矛盾問題精髓時,應注意矛盾的普遍性不僅是指矛盾的無處不在和無時不有,還指事物所具有的共同本質和共同屬性,即事物的共性或一般。與矛盾的普遍性相對應的特殊性,則是指事物的個性或個別。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就是在矛盾的共性和個性、一般和個別的意義上講的。 第十課 創(chuàng)新意識與社會進步。為什么要把創(chuàng)新放到在唯物辯證法體系中來?這主要是因為創(chuàng)新是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要求。正如馬克思所說“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辯證法在對現(xiàn)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xiàn)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對現(xiàn)存事物的必然滅亡的理解。辯證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維要求我們必須樹立創(chuàng)新意識,正確理解破與立的關系,敢于突破與實際不相符合的陳規(guī)成說,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觀念,這是“破”;根據(jù)變化發(fā)展了的實際,提出新問題,尋找新思路,確立新觀念,開拓新境界,這是“立”。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改變世界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個重要使命和本質特點。(正如馬克思所說,對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即共產主義者來說,全部問題都在于使世界革命化。)改變世界的關鍵就在于創(chuàng)新。因此,我們把樹立創(chuàng)新意識作為第三單元的最后一課,對唯物辯證法部分具有總結的性質。 本課側重談創(chuàng)新的哲學基礎,即辯證的否定觀,引導學生理解創(chuàng)新是對舊事物的否定、對舊事物的揚棄,是事物發(fā)展和聯(lián)系的環(huán)節(jié);理解創(chuàng)新,走的是前人沒有走過的路,是對前人的超越,因此,創(chuàng)新就要善于批判性思維、善于獨立思考,不斷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 本課設計了兩個框,第一框“樹立創(chuàng)新意識是唯物辯證法的要求”,第二框“創(chuàng)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 第一框主要是談創(chuàng)新的哲學基礎,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辯證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樹立創(chuàng)新意識,二是辯證否定觀要求樹立創(chuàng)新意識。這兩個方面從理論的層面說明創(chuàng)新是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要求。 第二框創(chuàng)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主要是談創(chuàng)新與社會進步的關系,從實踐的層面說明創(chuàng)新是唯物辯證法的根本要求。 綜合探究:堅持唯物辯證法 反對形而上學。這一探究的主要任務有二:一是對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觀點進行系統(tǒng)總結,說明唯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根本對立;二是說明科學發(fā)展觀的哲學依據(jù),了解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哲學基礎。 第四單元 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 一、本單元的地位 本單元是全書的終點,在一定意義上也可以說是全書的落腳點。因為我們明白了“世界是什么”,懂得了“世界怎么樣”,知道了如何正確地看待我們周圍的世界,目的就是為了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最終服務于我們改造世界的活動。 從知識目標來說,本單元主要引導學生從生活和實踐出發(fā),認識社會歷史的真諦(知道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理解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明確社會歷史的主體,把握社會歷史發(fā)展的趨勢。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理解人生的價值,了解價值觀的導向作用,懂得如何進行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把握實現(xiàn)和創(chuàng)造人生價值的基本途徑。 從能力目標來說,主要是幫助學生用唯物史觀、尤其是用物質生產實踐認識社會歷史的奧秘,初步形成正確認識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和發(fā)展趨勢的能力,初步具有運用唯物史觀正確分析和看待社會、人生的能力,初步形成進行正確的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能力,初步具有正確地設計和規(guī)劃自己人生的能力。 從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來說,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立場,培養(yǎng)學生尊重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走社會歷史發(fā)展的必由之路的思想意識;培養(yǎng)學生的群眾觀點,堅定學生的群眾立場,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樹立為社會歷史的發(fā)展和人類進步事業(yè)做貢獻的理想信念,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本教材從生活實踐出發(fā),經過了“如何正確看待我們周圍的世界”這樣一個中間環(huán)節(jié),最后又回到了生活和實踐。這是一個圓圈運動,但這個圓圈所進行的并不是簡單的重復和循環(huán)運動,而是在更高的基礎上實現(xiàn)了向生活、實踐的回歸,即在形成了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基礎上的回歸。因此,總之,本單元是全書的邏輯終結,在整本教材中具有目的和歸宿的意義。 二、本單元的內容結構 本單元圍繞的核心問題是在如何正確看待我們周圍世界的基礎上,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對社會人生問題的正確認識是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前提,因此要談價值觀,就必須先談社會歷史觀。但是,由于第二、三單元主要是在最一般的意義上講如何正確看待我們周圍世界,而沒有把如何正確看待社會和人生作為一個獨立的主題進行討論。因此,第四單元首先要講清楚的一個內容就是社會歷史觀。我們把這一內容設計為第十一課。第十二課是全書的邏輯重點,專門講人生價值的實現(xiàn)。此外,我們又設計了一個綜合探究,對這一單元中沒有涉及的人生理想和信念進行探討,同時也對價值觀的有關內容進行總結。 基本結構是:歷史觀(第十一課)──價值觀(第十二課)──人生觀(綜合探究) 第十一課 尋覓社會的真諦。需要說明的是,根據(jù)教材編寫指導委員會的意見,我們在編寫和設計本課時適當考慮了學科邏輯。即除了把課程標準第四單元中4.12和4.13的要求作為本課的內容外,還把課程標準第二單元中2.4“提示與建議”欄中的部分內容(“從社會物質生產特別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來解釋世界,認識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保┳鳛楸菊n的內容。這樣就把課程標準中關于歷史觀的內容集中在十一課中講授。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對社會歷史觀的科學理解必須從實踐入手,實踐是唯物史觀的歷史和邏輯的起點,也是打開社會歷史奧秘的鎖鑰。這里我們必須高度重視馬克思的一個論斷,這就是“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只有把社會的本質理解為實踐,人類社會的客觀性才會得以確立。因為實踐是客觀的,社會生活的本質是實踐,因此社會生活就是客觀的。這樣唯物史觀就建立起來了。但是為什么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呢?我們在課文中沒有正面回答,但是,我們在敘述的過程中,在我們課文的生活和邏輯的進程中卻處處透顯著這一思想。首先,無論是社會存在,還是社會意識,都是在實踐的基礎上生成的。離開了人類的實踐活動,就不可能形成社會存在的根本內容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也不可能形成反映社會存在的政治結構和思想文化,因此,實踐形成了社會生活的基本領域,形成了全部社會關系。其次,實踐還構成了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有了人類征服和改造物質世界的實踐活動,才有了生產力、生產關系、上層建筑),構成了社會發(fā)展的根本動力,因此,實踐是打開社會歷史奧秘的鎖鑰,也是唯物史觀賴以建立的根本。正是在這一意義上,馬克思說:“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導致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彼?,要把握第十一課中的兩個主要問題: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社會歷史的主體,就必須牢牢抓住實踐,從實踐入手破解社會歷史之謎,從實踐入手尋覓社會的真諦。 本課設計了兩個框,第一框“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第二框“社會歷史的主體”。 在講第一框時,應注意盡管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是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guī)律,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guī)律。但是,對社會規(guī)律的理解應從社會實踐入手,實踐構成了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基本內容,形成了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推動了人類社會由低級向高級的發(fā)展,構成了社會發(fā)展的根本動力。 第二框社會歷史的主體,也應從實踐出發(fā)予以解釋。既然社會發(fā)展首先是物質生產實踐的發(fā)展史,而物質生產實踐的主體史人民群眾,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物質生活資料是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出來的;人類歷史上的一切精神文明成果歸根到底都是人民群眾實踐活動的總結;人類的每一次巨大變革、社會形態(tài)的每一次進步和更迭,都是人民群眾斗爭的結果,因此,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的主體,是一切價值的創(chuàng)造者。明確這一點就為第十二課講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奠定基礎。 第十二課 實現(xiàn)人生的價值。如何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實現(xiàn)人生價值,是本課的核心問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就需要正確地進行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怎樣才能正確地進行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呢?第一,要明確人生的價值是什么;第二,自覺遵循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第三,要站在廣大人民群眾的立場上。解決了這三個問題,才能找到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正確途徑──在勞動和奉獻中創(chuàng)造價值、在個人與社會的統(tǒng)一中實現(xiàn)價值、在砥礪自我中走向成功。 本課設計了三個框,第一框“價值與價值觀”,第二框“價值判斷與價值選擇”,第三框“價值的創(chuàng)造與實現(xiàn)”。 在講第一框時,應講清楚人的價值與物的價值的不同。人不同于物。物永遠都是價值客體。人既是價值主體,又是價值客體。作為價值客體,人的價值就是個人對社會的責任和貢獻,即個人的活動對自己所屬的社會以及他人的需要的滿足。作為價值主體,人的價值則是社會對個人的尊重和滿足。人是價值主體與價值客體的統(tǒng)一,因此,人的價值就包括了個人對社會的貢獻和社會對個人的滿足兩個方面,是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的辯證統(tǒng)一。 在講第二框時,應明確要想正確地進行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必須把握兩點:一是自覺遵循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二是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在講自覺遵循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時,應看到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社會歷史性特征;在講自覺站在最廣大人民的立場上進行選擇時,應看到價值判斷和價值選擇的主體差異性。 在講第三框時,應著重強調勞動和奉獻是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根本路徑。因為勞動是人的存在方式,勞動的過程也就是人實現(xiàn)自己本質的過程。人在勞動中,自由地彰顯和發(fā)揮自己的智力和體力、自己的意志和情感,從而肯定和證明了自己,實現(xiàn)了人之為人的本質。人能夠創(chuàng)造價值,這是人的價值所在。只有在工作中,在為社會做貢獻的勞動中,人才能創(chuàng)造價值。一個人創(chuàng)造的價值越多、越大,他自身的價值就越大,他的幸福感也就越強。在這一意義上,我們說勞動的人是幸福的,工作和追求著的人是幸福的,有愛心、奉獻的人是幸福的;走不出自我的狹隘天地,永遠不可能擁有真正的幸福。因此,勞動是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擁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徑。 綜合探究:堅定理想 鑄就輝煌。“樹立和追求崇高的理想,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是生活與哲學一書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我們選取了中學生最為關心的人生價值和理想信念問題,以“堅定理想,鑄就輝煌”為題,進行探究性活動,目的有二:一是為了升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題,二是為了對第十二課中沒能涉及的人生觀的重要內容──理想和信念予以闡述。作為全書的結尾,我們認為,這一探究既體現(xiàn)了生活與哲學這門課的目的和歸宿,又具有體現(xiàn)第四單元、尤其是第十二課中相關知識的聯(lián)系的功能。至此,我們一開始提出“如何正確地看待宇宙和人生,如何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一主題便走到了它的邏輯終點。我們從生活、實踐的觀點出發(fā),討論了哲學·哲學的基本問題·馬克思主義哲學;討論了如何看待我們周圍的世界──物質·意識·實踐;討論了認識世界的基本方法──聯(lián)系·發(fā)展·矛盾·創(chuàng)新;討論了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社會歷史的真諦·價值的創(chuàng)造和實現(xiàn)。如此以來,本書的使命就告完成。 THANKS !!! 致力為企業(yè)和個人提供合同協(xié)議,策劃案計劃書,學習課件等等 打造全網一站式需求 歡迎您的下載,資料僅供參考 -可編輯修改--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生活與哲學 必修 生活 哲學 教材 解析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ioszen.com/p-15518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