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維地震勘探.doc
《三維地震勘探.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三維地震勘探.doc(3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東華理工學院畢業(yè)論文(設計) 目錄 摘要 本文是介紹在山西省屯留縣郭莊煤礦進行三維地震勘探的工程設計。本次三維地震勘探的目的是了解和掌握郭莊煤礦礦區(qū)的地質構造、煤層的賦存形態(tài)和斷層、褶曲、陷落柱發(fā)育特征,查明工作區(qū)內3#煤層的底板起伏形態(tài)、采空區(qū)范圍、無煤區(qū)和煤層沖刷變薄區(qū)。本次野外三維數(shù)據(jù)采集的基本觀測系統(tǒng)為8線8炮制束狀規(guī)則觀測系統(tǒng)。通過三維地震勘探獲得工區(qū)地表面以下的信息數(shù)字化成果,為礦區(qū)后繼生產、優(yōu)化礦井采掘設計方案、提高生產效率提供詳實的基礎地質資料。 關鍵字:三維地震勘探; 工程設計; 斷層; 褶曲; 陷落柱; 觀測系統(tǒng) Summary This Abstract introduces the engineering design that the three-dimensional earthquake explored will be carried on in the colliery of the Guo 's of Tunliu county of Shanxi. The three-dimensional purpose that earthquake explore to understand and know Guo village geological structure , to is it deposit shape , fault and pleat song , subside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 of the post to compose coal seam , colliery of mining area, find out the undulating shape of baseplate of coal seam No. 3 in the workspace , quarry the empty district range , there are no coal district and coal seam to erode and turn into the thin district. Field this three-dimensional basic observation system that data gather concoct for 8 Line 8 bunches of form rule observe the system. Explore person who obtain work area surface following information digitized achievement through three-dimensional earthquake, is it produce , optimize mine not to excavate design plan , raise for mining area production efficiency offer full and accurate foundation geological materials to carry on. Keyword: The three- dimensional seismic survey l; Engineering design ; Fault; Pleat song ; Subside the post; Observe the system 目 錄 1. 前言 1 1.1 目的與任務 1 1.1.1 項目來源 1 1.1.2 任務 1 1.1.3 工作時間 1 1.1.4 項目要求及依據(jù) 2 1.2 工作區(qū)范圍、交通位置及自然地理環(huán)境 2 1.2.1 工作區(qū)范圍和交通位置 2 1.2.2 自然地理 2 1.2.3 氣候狀況和經濟狀況 3 2. 地質概況及地球物理特征 4 2.1 工作區(qū)地質及物化研究程度 4 2.1.1 以往工作程度成果 4 2.1.2 野外踏勘成果 4 2.2 區(qū)域地質概況 4 2.2.1 工作區(qū)地層特征 4 2.2.2 工作區(qū)構造特征 5 2.2.3 工作區(qū)煤層特征 5 2.2.4 勘探區(qū)煤質特征 5 2.3 區(qū)域地球物理特征 6 2.3.1 表層地震地質條件 6 2.3.2 淺層地震地質條件 6 2.3.3 深部地震地質條件 6 3. 野外工作方法及技術要求 7 3.1 工作方法 7 3.1.1 三維地震試驗工作 7 3.1.2 低速帶調查工作 7 3.1.3 三維地震勘探觀測系統(tǒng)參數(shù)的選定 7 3.1.4 三維線束的布置 8 3.2 測地工作 8 3.2.1 測量作業(yè)采用系統(tǒng) 8 3.2.2 測量儀器及測量方法 9 3.2.3 控制測量和定線測量 9 3.2.4 測量成果 10 3.3 技術要求 10 3.3.1 野外數(shù)據(jù)采集要求 10 3.3.2 測量要求 10 3.3.3 質量目標 10 4 資料整理及報告編寫 11 4.1 主要數(shù)據(jù)處理方法與技術 11 4.1.1 預處理 11 4.1.2 初至波折射靜校正 11 4.1.3 反褶積 11 4.1.4 速度分析 11 4.1.5 DMO迭加及迭后一步法偏移 12 4.2 資料解釋 12 4.2.1 解釋流程 12 4.2.2 解釋的主要資料及要求 12 4.2.3 速度標定與時深轉換 13 4.4 圖件編制方法 13 4.5 報告編寫 13 4.5.1 報告的要求 13 4.5.2 報告的內容 14 5. 人員編制和管理 15 5.1 項目組人員編制及分工 15 5.1.1 項目經理及其崗位職責 15 5.1.2 項目技術負責及其崗位職責 15 5.1.3 炮班班長及其崗位職責 15 5.1.4 爆破員及其崗位職責 15 5.1.5 爆破品保管及其職責 16 5.2.1 組織措施 16 5.2.2 質量保證 16 5.2.3 安全生產管理措施 17 5.3 HSE管理 18 5,3,1 內容、標準及組織 18 5.3.2 野外作業(yè) 18 5.3.3 營地管理 19 5.3.4 施工搬遷 19 5.3.5 民工管理 20 6. 預計提交的成果 21 6.1 報告的主要成果 21 7.實物工作量 22 7.1 主要實物工作量 22 7.1.1 野外數(shù)據(jù)采集工作量 22 7.1.2 成孔工作量 23 7.2 儀器設備 23 8. 經費預算 24 8.1 經費預算依據(jù)及方法 24 8.2 工作費用 24 致謝 25 參考文獻 26 附圖 27 東東華理工學院畢業(yè)論文(設計) 前言 1. 前言 1.1 目的與任務 1.1.1 項目來源 本次三維地震勘探項目的甲方是山西省屯留縣郭莊煤礦,該煤礦是屯留縣縣辦國營煤礦,為了進一步了解和掌握郭莊煤礦煤層的賦存形態(tài)和斷層、陷落柱發(fā)育特征,郭莊煤礦委托山西省第六地質工程勘察院(乙方)進行三維地震勘探,為優(yōu)化礦井采掘設計方案,提高生產效率提供詳實的基礎地質資料。 1.1.2 任務 (1)查明勘探區(qū)內落差≥5m斷層的性質、產狀及延伸長度,其平面擺動誤差應控制在≤30m,對落差≥3m的斷點及勘探中遇到的疑點,不確定點盡可能予以解釋。 (2)查明勘探區(qū)內直徑≥25m的陷落柱,盡可能查明直徑20m左右的陷落柱。 (3)查明勘探區(qū)內3#煤層的底板起伏形態(tài),深度誤差≤1.5%。 (4)查明勘探區(qū)內波幅≥10m的褶曲。 (5)查明古窯、小窯采空區(qū)范圍、無煤區(qū)和煤層沖刷變薄區(qū)。 1.1.3 工作時間 本次郭莊煤礦三維地震勘探的工作時間如下: (1)勘探區(qū)測量工作應在二零零五年三月三十日前完成。 (2)成孔工作從二零零五年四月二日開始。 (3)數(shù)據(jù)采集工作于二零零五年四月三日開始,至二零零五年四月十四日結束,計劃工作量每天在120炮左右。 (4)資料整理及報告編寫從二零零五年四月十六日開始,并在二零零五年五月十日完成。 (5)預計提交成果的時間在二零零五年五月十五日左右。 23 1.1.4 項目要求及依據(jù) 將嚴格按照以下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yè)標準及有關要求執(zhí)行: (1)《煤炭煤層氣地震勘探規(guī)范》(MT/T897-2000) (2)《地震勘探爆炸安全規(guī)范》(GB12950-91) (3)《全球定位系統(tǒng)(GPS)測量規(guī)范》(1992) (4)《煤炭資源勘探工程測量規(guī)程》(1987) (5)《山西省屯留縣郭莊煤礦三維地震勘探項目施工方案》山西省第六地質工程勘察院 1.2 工作區(qū)范圍、交通位置及自然地理環(huán)境 1.2.1 工作區(qū)范圍和交通位置 山西省屯留縣郭莊煤礦地處山西省長治市屯留縣境內,長治市是山西省六個低級市之一,下轄一個縣級市和十個縣。工作區(qū)距長治市約30Km,距屯留縣城約1.5Km,交通便利,有長(治)晉(城)高速公路、長(治)太(原)高速公路和林(州市)長(治)高速公路通過,鐵路運輸也非常方便,有多條鐵路貫穿其中。工作區(qū)交通地理位置圖見圖1-1。 圖1-1 工區(qū)交通位置圖 勘探面積1.413Km2,具體位置由以下坐標圈定: 1、 X=4024000 Y=38403000 2、 X=4024000 Y=38404000 3、 X=4022500 Y=38404000 4、 X=4022500 Y=38403500 5、 X=4022675 Y=38403500 6、 X=4022675 Y=38403000 1.2.2 自然地理 工作區(qū)地貌特征為山區(qū)丘陵地帶,沖溝發(fā)育,地表出露多為第四系黃土,最大高差15m,地形比較平坦,對三維地震勘探較為有利。 1.2.3 氣候狀況和經濟狀況 工作區(qū)屬半干旱氣候區(qū),氣候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 季節(jié)變化明顯,氣溫有季節(jié)變化大和晝夜溫差較大的特點,年最高氣溫39℃,最低氣溫-15℃,常年平均氣溫12℃。干燥少雨,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在降水方面,年降水量懸殊,年平均降水量約500mm,多雨年為少雨年的2~3倍;季節(jié)分布不均勻,夏季6月——8月降水高度集中且多暴雨,降水量約占全年的60%以上。由于降水變率大,季節(jié)分配不均,地表又缺乏植被,不能涵養(yǎng)水源,故旱情較普遍。此外,干熱風、霜凍、冰雹、大風均為影響本省農業(yè)生產的不利條件。春秋兩季多大風和揚塵天氣,嚴重時會形成沙塵暴。經濟狀況,工業(yè)方面以煤炭及其相關產業(yè)為主。農業(yè)方面,農作一年一熟,以玉米、小麥為主,受干旱、風沙、鹽漬影響大。 東東華理工學院畢業(yè)論文(設計) 地 質 概 況 及 地 球 物 理 特 征 2. 地質概況及地球物理特征 2.1 工作區(qū)地質及物化研究程度 2.1.1 以往工作程度成果 在此前,已有許多地質隊和專家學者對工作區(qū)所在的屯留縣進行了大量的區(qū)域地質調查工作。1962年,地質部地質科學院與山西省地質廳按國際分幅編制了1:1000 000地質圖、礦產圖、大地構造圖及說明書,其中包括了屯留縣。為以后區(qū)域調查工作奠定了基礎。1965年,山西省區(qū)域地質調查隊對該區(qū)進行了1:200 000區(qū)域地質礦產調查工作,出版了1:200 000地質圖、礦產圖、大地構造圖及說明書。1987年,山西省區(qū)域地質調查隊編制了《山西省區(qū)域礦產總結》及1:500 000山西省礦產系列圖件,包括屯留縣。1988年山西省區(qū)域地質調查隊編寫了《山西省巖石地層劃分》,其中,對屯留縣一帶進行了詳細的描述。1992年,山西省地質局局屬地質隊按1:50 000區(qū)調工作要求,在屯留開展區(qū)域地質調查。[1] 2.1.2 野外踏勘成果 本區(qū)位于武鄉(xiāng)—陽城NNE向斷褶帶中段,晉獲斷裂帶西側,勘探區(qū)主體構造線與晉獲斷裂帶一致,呈NNE向展布,區(qū)域地層走向為NNE~NE,向西緩傾,沿走向和傾向均成波狀起伏,形成寬緩的臥軸褶曲,區(qū)內構造形勢為斷裂構造,呈南北分段、東西分帶的格局,勘探區(qū)位于潞安礦區(qū)中段西部,主體構造格架以SN向寬緩褶曲為主。 2.2 區(qū)域地質概況 2.2.1 工作區(qū)地層特征 本區(qū)廣為第四系黃土所覆蓋,現(xiàn)據(jù)鉆孔資料從老到新敘述如下: (1)奧陶系中統(tǒng)峰峰組(O2f) 該組地層為本區(qū)含煤地層之基底,一般鉆孔揭露厚度約15m,其巖性下部為灰色、深灰色石灰?guī)r夾泥質灰?guī)r,具波狀層理。中部為灰色石灰?guī)r,局部有薄層角礫狀灰?guī)r。上部為青灰色石灰?guī)r,質純。頂部含結核及團塊狀黃鐵礦。 (2)石炭系中統(tǒng)本溪組(C2b) 本組厚度變化大,一般厚度為14m,中下部為灰色、深灰色鋁質泥巖,上部為深灰色泥巖夾薄層砂巖,與下伏地層呈整合接觸。 (3)石炭系上統(tǒng)太原組(C3t) 該組地層一般厚度108m,以海陸交互相沉積為主,巖性由泥巖、砂巖、石灰?guī)r及煤層組成,層理類型復雜,植物化石豐富,與下伏地層本溪組呈整合接觸。 (4)二疊系下統(tǒng)山西組(P1s) 該組厚41.24~66.7m,平均厚度60m,為上部主要含煤地層,其中3號煤是本區(qū)的主要開采對象,以三角州及平厚沉積為主,巖性由泥巖、砂巖及煤層組成,植物化石豐富,與下伏地層太原組呈整合接觸。 (5)二疊系下統(tǒng)下石盒子組(P1x) 厚39.52~64.9m,平均厚度57m。頂部以雜色鮞狀泥巖為主,含錳、鐵質,中部以灰白色砂巖為主,中下部以灰色砂巖與泥巖互層為主,具交錯層理,與下伏地層山西組呈整合接觸。 (6)二疊系上統(tǒng)上石盒子組(P2s) 該組地層于本區(qū)發(fā)育不全,鉆孔揭露厚度為206.37~387.20m,一般厚度為308m,上部以雜色泥巖及黃綠、灰白色砂巖為主,交錯層理發(fā)育,下部以灰色、灰紫色泥巖為主,與下伏地層為整合接觸。 (7)第四系(Q) 為本區(qū)主要覆蓋層,厚30~150m,平均厚度72.33m,以褐黃、棕黃色亞粘土為主,夾中細粒砂層,頂部為耕植土,底部為棕紅色粘土及礫巖層,與下伏地層為不整合接觸。 2.2.2 工作區(qū)構造特征 2.2.2.1 褶曲 (1)王村背斜:為郭莊礦區(qū)的主要構造,由東興旺村進入井田,穿越郭莊村到藕澤村之西為藕澤斷層所截,區(qū)內長約6Km,走向近似南北向,兩翼傾角約8°,局部可達12°,由3151、3152、3162等鉆孔控制,其展布方向基本查明。 (2)老軍莊向斜:位于井田內雙塔村一帶,向南被藕澤斷層所截,區(qū)內延伸長度約3 Km,走向近似南北向,兩翼傾角約5°,由3161、3181等鉆孔控制,其展布方向基本查明。 2.2.2.2 斷層 藕澤斷層:位于藕澤村南,為郭莊煤礦的南部自然邊界,斷距,約94m,走向NEE,傾向ES,傾角70°,向東延伸至常村井田,全長約7.5 Km,由1083等鉆孔控制。 2.2.3 工作區(qū)煤層特征 本區(qū)主要含煤地層為二迭系下統(tǒng)山西組和石炭系上統(tǒng)太原組,地層厚度約168m,含煤系數(shù)為8%。 (1)二迭系下統(tǒng)山西組(P1s) 該組地層為陸相沉積、厚41.24~66.7m,平均厚度60m,含煤系數(shù)為10%,含煤1-3層,其中下部發(fā)育的3號煤層為全區(qū)穩(wěn)定可采煤層,厚度5.13~6.35m,平均厚度5.96m。 (2)石炭系上統(tǒng)太原組(C3t) 該組地層為一套海陸交互相沉積、并有四個明顯的旋回韻律結構其厚度為91.78~138.13m,平均厚度為108m,含數(shù)層可采或局部可采煤層,并發(fā)育有四層穩(wěn)定的石灰?guī)r,產有豐富的植物化石。含煤系數(shù)為6.87%。 2.2.4 勘探區(qū)煤質特征 本區(qū)3#煤為黑色、塊狀為主,局部為粉狀,具水平層理。由鏡煤條帶、亮煤條帶及半暗煤組成,條帶狀構造,玻璃光澤,參差狀斷口。[2] 據(jù)官莊井田3號煤層煤質化驗資料結果,本區(qū)3號煤層化學性質如下: (1)水份:原煤0.42~2.47%,精煤0.65~2.13%,一般1.14%。 (2)灰分:原煤11.6~28.89%,一般為16.52%。 (3)揮發(fā)分(精煤):一般在11%左右。 (4)磷份(精煤):0.003~0.072%,一般0.922%。 (5)全硫:原煤0.22~0.45%,一般0.33%;精煤為0.26~1.74%,一般為0.36%。 (6)可燃基彈筒發(fā)熱量(QrDT):為8091~8621卡/克,一般為8486卡/克。 (7)煤灰成份分析:SiO236.28~50.82%;Al2O325.47~38.49%,灰熔點(T2)1080~1500℃,一般為1392℃。 2.3 區(qū)域地球物理特征 區(qū)域地球物理特征主要包括區(qū)域構造、地層、巖性特征以及巖礦石的物性參數(shù)(彈性、密度、磁性、或電性等參數(shù))。由于本次三維地震勘探主要研究的是該地區(qū)的地震地質特征,即巖層的彈性參數(shù),所以前期勘探調查的重點放在工作區(qū)的地震地質條件方面。 2.3.1 表層地震地質條件 勘探區(qū)地表多為第四系中更新統(tǒng)(Q2),上部以褐黃、棕黃色亞粘土為主,夾中細粒砂巖,第四系中更新統(tǒng)厚30m~150m,平均厚度72.33m,根據(jù)以往工作經驗,褐黃、棕黃色亞粘土波速一般為300~500m/s,對地震勘探有效波吸收強烈,致使高頻信息嚴重衰減,故勘探區(qū)表層地震地質條件較差。 2.3.2 淺層地震地質條件 勘探區(qū)第四系中更新統(tǒng)(Q2),下部棕紅色亞粘土透水性較差,為隔水層,勘探區(qū)潛水位較深,根據(jù)山西物化院在勘探區(qū)附近以往資料可知:潛水層地震波速在1200~1800m/s之間,激發(fā)層位選擇在潛水層下2-3m激發(fā)可取得較理想的地震反射波組,故勘探區(qū)淺層地震地質條件較好。 2.3.3 深部地震地質條件 勘探區(qū)內主可采煤層為3#煤層,煤層埋深300~500m左右。含煤地層巖性主要泥巖、砂巖、石灰?guī)r及煤層,一般煤層波速2000~2300m/s,密度1.46g/cm3,波阻抗為2920~3358;砂巖波速3300m/s,密度2.5g/cm3,波阻抗為8250;石灰?guī)r波速5000m/s,密度2.6g/cm3,波阻抗為13000。由此知煤層與圍巖的波阻抗差異十分明顯,根據(jù)山西物化院在勘探區(qū)附近工作成果,預計能夠能得到良好的煤層反射波組,故勘探區(qū)深部地震地質條件較好。 東華理工學院畢業(yè)論文(設計) 野外工作方法及技術要求 3. 野外工作方法及技術要求 3.1 工作方法 3.1.1 三維地震試驗工作 由于勘探區(qū)內表淺多為黃土覆蓋,地震地質條件較復雜,生產前必須進行適當?shù)脑囼灩ぷ?,為觀測系統(tǒng),采集參數(shù)和施工技術的最終選擇提供必要的依據(jù)。[3。4]本次試驗工作的重點應放在激發(fā)、接收條件的試驗。 (1)激發(fā)因素 a、井深:井深必須達到淺水面以下3m。 b、藥量:分為1.0kg、1.5kg、2.0kg、3.0kg。 c、井組合:單孔、雙孔。 (2)接收因素 a、干擾波調查 b、檢波器組合形式,組內距試驗。 3.1.2 低速帶調查工作 低速帶調查資料是提供野外井深的重要依據(jù),也是地震資料處理靜校正的重要參數(shù)。本次低速帶調查采用淺層折射法,采用不等間距觀測系統(tǒng),道間距1~10m不等,道間距和排列長度根據(jù)預測目的層深度而確定,保證每層位有3個時間讀數(shù),盡量選在地形平坦,而且比較有代表性或地表地層變化大的地段,選擇零偏距或0.5m,根據(jù)實際地質情況布設折射點,其工作量基本控制在20點/Km2。 解釋方法:首先繪制相遇時距曲線,采用T0法進行解釋。利用直達波時距曲線斜率求V1,利用第一界面的折射波時距曲線T2直線斜率求V2,第一界面的深度公式: 其中τ為T0延長線與時間軸交點。 3.1.3 三維地震勘探觀測系統(tǒng)參數(shù)的選定 根據(jù)本工區(qū)實際情況,設計了多種觀測系統(tǒng)。經多方對比,同時考慮到設備情況及施工效率,選擇8線8炮制束狀規(guī)則觀測系統(tǒng)作為本次野外三維數(shù)據(jù)采集的基本觀測系統(tǒng),選擇中間激發(fā)的方式進行野外采集。[3.4] (1)觀測系統(tǒng)的主要參數(shù) 橫向覆蓋次數(shù):4次 縱向覆蓋次數(shù):4次 總覆蓋次數(shù):16次 接收道數(shù) 8×64=512道 接收線距 40m 接收道距 10m CDP網格 5×10m 橫向炮點距:20m 縱向炮排距:60m 橫向最小偏移距:5m 橫向最大炮檢距:210m 縱向最小偏移距:5m 縱向最大炮檢距:315m (2)儀器因素 采樣間隔:0.5ms 記錄格式:SEG-D 記錄長度:1s 檢 波 器:SJ60Hz數(shù)字檢波器 組合形式:3個檢波器串聯(lián)組合。所有檢波器埋設于0.3m以上深的淺坑中,以便達到最佳耦合狀態(tài)。 (3)激發(fā)接收方式 采取孔中炸藥震源激發(fā)方式,激發(fā)的孔深、藥量、組合井數(shù),具體根據(jù)實驗而定。 (4)村莊覆蓋區(qū)的變觀處理措施 由于工區(qū)內有東興旺村,對三維地震施工造成一定困難,將造成局部丟炮,必須采用特殊觀測系統(tǒng)來彌補,特觀設計首先利用測量資料圈定東興旺村的準確范圍,然后利用OMA3.0三維地震設計軟件進行設計,保證障礙物下覆蓋次數(shù)達設計要求。 東興旺村:該村是測區(qū)內最大的障礙物,為保證村莊下覆蓋次數(shù)足夠,專門采取了特殊觀測方法(圖2-1),即在村內布設檢波器,在村周圍布置炮點的方法,該村下3#煤埋深約350m,故只要控制檢波點到炮點的距離小于350m,即可得到3#煤的反射波組。 在排列過村時,除采用雙邊加密炮點外,在村莊內的空白安全地帶加密布設一些深井炮點,做中間點激發(fā)加密炮點觀測系統(tǒng)(圖2-2)。 3.1.4 三維線束的布置 按以上觀測系統(tǒng)對布置工作量,野外施工中做以適當調整,主要包括:1、鑲邊范圍;2、村莊地段,按實測地物調整變觀處理,獲得村莊下的目的層有效反射波;3、不規(guī)則邊界附近的物理點將稍有調整;4、目的層變淺地段,通過增加激發(fā)炮數(shù)以保證迭加次數(shù)。 本次三維地震勘探沿南北向共布線束7束,資料覆蓋面積2.26Km2,資料滿覆蓋面積1.75 Km2。 3.2 測地工作 3.2.1 測量作業(yè)采用系統(tǒng) 基準:部定3度帶坐標系 高程系統(tǒng):1956年黃海高程 投 影:橫軸墨卡托(T.M) 中央子午線:112°30′00″ 長半軸:6378245.0000000M 扁 率:1/298.3 直角坐標原點經緯度:0000000.000N1213000.000E 直角坐標原點坐標:500000.00E0.00N 比例因子:1.0000000 投影帶:3度分帶 3.2.2 測量儀器及測量方法 測量儀器采用法國DSNP公司生產的DSNP SCORPIO 6502 雙頻GPS(1+3)定位儀及其配套設備。 測量方法:所有物理點均采用RTK動態(tài)實時定位。 3.2.3 控制測量和定線測量 3.2.3.1 控制測量 國家各級三角點作為測量的基本控制點。當基本控制點不足時應采用靜態(tài)GPS加密控制。首級控制最低等級為E級。 3.2.3.2 定線測量 (1)所有物理點均采用RTK動態(tài)實時定位并存盤,成果提供線號,樁號,X坐標,Y坐標,H高程。 (2)野外放樣時,排列每10m打一個木樁標記,同時掛上紅標志,炮點全部采用綠標志,與排列點便于區(qū)分。如果遇到村莊則用紅油漆在明顯地方寫樁號或標明方向樁,為放線班提供了方便,同時也為野外工作節(jié)省了時間。 (3)觀測時衛(wèi)星數(shù)≥5顆,衛(wèi)星截止高度角≥15°,PDOP≤6。 (4)每日施工前復測兩個及兩個以上物理點或復測兩次單個控制點。 (5)復測、檢核的物理點與原測點的坐標中誤差應滿足如下要求: a) 整個工區(qū)的復測量,實時差分測量不得小于總量的3%。 b) 物理點點位中誤差(RTK):mx≤0.5m、my≤0.5m、mh≤0.5m。 3.2.3.3 內業(yè)處理 (1)內業(yè)處理采用DSNP SISS 3.20 (2)每日野外施工結束后,內業(yè)計算員應對野外采集資料及時處理,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反饋并要求糾正,嚴格執(zhí)行各項標準。 (3)每段測線施測,計算完畢檢查無誤后,及時提供物理點成果。 3.2.4 測量成果 3.2.4.1 控制測量成果 3.2.4.2 物理點測量成果簿: 每束裝訂一冊,檢波線在前,炮線在后,測線號各自按由小到大順序排列,所有 測線均按樁號順序提供物理點的X坐標、Y坐標和高程。 3.2.4.3 物探測量質量統(tǒng)計簿:復測統(tǒng)計表。 3.2.4.4 存盤文件: (1)物理點原始數(shù)據(jù) (2)測量成果 (3)復測數(shù)據(jù) (4)端點數(shù)據(jù) 3.3 技術要求 3.3.1 野外數(shù)據(jù)采集要求 3.3.2 測量要求 (1)激發(fā)線與接收線起止點均要實測坐標及高程,并要樹立明顯的測量標志旗,要求每一炮點、檢波點打一木樁,并標明線號、樁號。樁號西小東大、南小北大。 檢波點和炮點的編號規(guī)則為:編號總共為6位,前3位表示線號,后3位表示點號。 (2)測量班報按束線繪制,并標明與施工有關的地形、地物和相對高差。以便及時指導野外施工。 (3)測量成果按束整理并及時交項目部驗收,驗收合格后方可使用。 3.3.3 質量目標 (1)保證野外采集所獲地震記錄甲級率不低于40%,物理點合格率不低于98%。 (2)測量合格率要求達100%,優(yōu)良級率不低于95%。 東華理工學院畢業(yè)論文(設計) 資料整理及報告編寫 4 資料整理及報告編寫 4.1 主要數(shù)據(jù)處理方法與技術 根據(jù)地質任務要求,地震資料處理要在保證較高信噪比的情況下,盡可能提高分辨率,做到高保真。在處理過程中遵循從已知到未知,從線束試驗處理到全區(qū)資料處理的原則進行。使用法國CGG公司的Geovecteur Plus交互地震數(shù)據(jù)處理系統(tǒng),在CONVEX—C3220工作站進行處理。處理方法及基本要求如下: (1)考慮到地質目標及資料解釋,在三維處理前擬定保證“三高”的措施及合理的流程。 (2)加強資料處理過程中的質量監(jiān)控,并分階段驗收。 (3)做好基礎工作,包括準確無誤的三維數(shù)據(jù)體的初始化及編輯等預處理工作。 (4)建立正確的地表模型,進行精細靜校正。 (5)密點速度分析(100~150m),建立可靠的三維速度模型。 (6)處理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都要進行參數(shù)測試,包括初至切除、真振幅恢復、均衡、濾波、反褶積、迭加方法、偏移速度、補償?shù)葴y試。 (7)做好迭前反褶積、頻率吸收補償?shù)?,以利于提高分辨率? (8)選擇合格的去噪方法便于提高信噪比。資料處理的基本流程如圖所示。 資料處理過程如圖4-1,應重點關注的幾個方法及要求如下: 4.1.1 預處理 預處理主要是空間屬性的建立及道編輯,是處理中非常關鍵的基礎工作。如果各炮點、檢波點位置不正確就不能得到正確的地震成像,本區(qū)野外施工時要求及時檢查炮點、檢波點的正確性,還要用線性動校正法進一步檢查各炮點、檢波點準確性,糾正檢波點和炮點較大的位置偏差。 4.1.2 初至波折射靜校正 低、降速帶的變化不僅造成反射波旅行時間的變化,還會影響校正精度及細小地質異常體的正確成像,降低分辨率。處理時除了用一次人工靜校正之外還將用折射靜校正進行對比,以期得到最佳處理效果。 4.1.3 反褶積 由于大地濾波作用,震源激發(fā)的尖脈沖經地層傳播而被檢波器記錄下來的反射波形不是一理想的脈沖,而是混合相位波形,也就是說由于大地濾波作用降低了時間分辨率。反褶積是提高時間分辨率的重要手段,處理時應進行多種反褶積方法進行測試對比,以提高反射波的頻率、拓寬頻帶,消除激發(fā)、接收條件對地震波形影響,壓制層間多次波。 4.1.4 速度分析 迭加速度不僅與地層傾角有關,還與炮檢方位角,均方根速度有關。進行三維速度分析應與DMO即傾角時差校正同時進行。在速度分析過程中,還應做好三維地表一致性剩余靜校正與速度分析的迭代處理。 4.1.5 DMO迭加及迭后一步法偏移 DMO迭加可以實現(xiàn)迭前部分偏移,使反射波更好的聚焦成像;在此基礎上進行迭后三維一步法偏移可以使反射波完全聚焦成像,達到真實反映地下構造的實際情況的目的。 4.2 資料解釋 三維數(shù)據(jù)處理后得到一個三維數(shù)據(jù)立體,由此數(shù)據(jù)體可以輸出垂直時間剖面、水平切片等成果。解釋將以垂直時間剖面為主,并用水平切片對垂直剖面解釋的結果進行多角度解釋。 4.2.1 解釋流程 本次資料解釋工作,在Sun U1tra-80工作站上,使用美國斯侖貝謝公司的GeoFrame3.7全三維解釋系統(tǒng),利用高分辨偏移數(shù)據(jù)體、特殊處理數(shù)據(jù)體進行解釋。以工作站解釋為主,人工解釋為輔。[3] 以時間剖面、水平切片、面塊切片及方差體切片等實行全三維解釋,用任意方向的剖面與聯(lián)井剖相校驗,把技術人員對井田和測區(qū)構造規(guī)律的認識及解釋經驗與工作站智能解釋軟件相結合,全面開展解釋工作,其解釋流程如圖所示。 資料解釋流程圖 4.2.2 解釋的主要資料及要求 可利用的資料要能夠完整全面地反映三維勘探成果,這就需從不同的角度對數(shù)據(jù)體進行觀察、研究。因此,要注重垂直剖面、時間水平切片、順層切片、連井剖面、組合顯示等不同的顯示手段。具體要求如下: (1)主要反射波地質屬性的確定 地震資料解釋首要的步驟就是要確定主要目的層反射波的地質屬性,其方法是通過人工合成地震記錄標定地震地質層位,解釋分析目的層反射波的形成機制及影響反射波發(fā)育的因素,為進一步的精細解釋奠定基礎。 (2)垂直剖面反射波的對比追蹤 反射波的對比追蹤要遵循以下順序進行,在合成記錄及聯(lián)井剖面的基礎上,建立一定網度的主干剖面網,在主干剖面上對目的層反射波進行對比追蹤,并完成層位的閉合, 其次再對主干剖面網進行加密,一般加密至20m×20m,最后利用層位自動追蹤加密至5m×5m。[5] (3)斷點解釋 斷點解釋是地震資料解釋的關鍵環(huán)節(jié),也是本次三維地震勘探的主要任務。斷點解釋由粗至細,反復對比,解釋進程應充分利用工作站解釋系統(tǒng)的縮放,多窗動態(tài)顯示功能。解釋不但要看正極性剖面,還要注意負極性剖面相位的變化,從而加強對小斷點的可靠解釋。 (4)斷層組合及斷層產狀的空間閉合 斷層組合就是把性質相同,落差相近有一定延展規(guī)律的相鄰斷點組合起來。三維數(shù)據(jù)體控制點密,CDP網格內插后達到5m×5m,組合斷層時能連續(xù)追蹤斷層的延展方向及長度,還能在屏幕上動態(tài)監(jiān)視斷層的延展方向及剖面斷點特征的變化。 斷層解釋時,一般以垂直斷層延展方向剖面為主,其它方向上也呈有規(guī)律的變化,這就要在空間上對斷層產狀進行閉合,才能保證斷層空間位置的正確性,斷層的空間位置往往要經過兩個方向上反復修改才能完成。 (5)采空區(qū)、陷落柱的解釋 采空區(qū)及陷落柱的解釋方法與斷層解釋過程基本一致。即由粗網格(40×40m)開始控制基本輪廓,逐步加密(5×5m)細網格詳細分析其準確邊界。在縱、橫時間剖面上準確控制其邊界和落差,以及在垂向的規(guī)模變化及形態(tài),在水平時間切片和層拉平切片準確勾繪其平面展布形態(tài)和規(guī)模,檢查是否符合其形成和發(fā)展的地質特征。在陷落柱及采空區(qū)的解釋過程中,充分利用了三維數(shù)據(jù)體的豐富信息,利用三維解釋系統(tǒng)的多種顯示功能及方法,相互驗證,綜合分析,以提高陷落柱及采空區(qū)的解釋精度。 4.2.3 速度標定與時深轉換 由于三維數(shù)據(jù)體已完成三維空間歸位,每個鉆孔處某界面的鉛垂時間就相當于該界面在井口的回聲時間,速度標定可采取利用各目的層的深度和回聲時(t0值)直接計算得到單孔處的速度參數(shù),利用多個鉆孔的速度標定結果綜合分析繪制時—深轉換速度平面等值線圖。[6] 4.4 圖件編制方法 利用上述繪制的時—深轉換速度平面等值線圖對相應層的反射波等時平面圖進行時深轉換,編制各目的層的等高線平面圖。地震地質剖面圖則利用計算機直接從各平面圖成果上切取。主要平面成果圖的比例尺1:2000,地震地質剖面圖比例尺也選定為1:2000。 4.5 報告編寫 4.5.1 報告的要求 (1)報告的編寫要嚴格遵守雙方在合同中的約定,按照甲方的要求,向其提供真實、準確、詳細的信息。 (2)報告中圖表、專業(yè)術語、數(shù)字、中文符號、外文符號及公式的書寫格式均需規(guī)范化,即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yè)標準及有關要求運用和編寫。 (3)計量單位需采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計量單位正確表述勘探結果。 (4)勘探工作中出現(xiàn)的問題和不足必須如實的在報告表述中來,并提出補充意見。 4.5.2 報告的內容 (1)標題。 (2)本次勘探工作的目的任務、工作區(qū)范圍、工作區(qū)交通位置及自然地理環(huán)境。 (3)地質概況及地球物理特征。 (4)工作方法、技術要求及儀器設備。 (5)地層綜合柱狀圖、平面成果圖。 東華理工學院畢業(yè)論文(設計) 人員編制和管理 5. 人員編制和管理 5.1 項目組人員編制及分工 5.1.1 項目經理及其崗位職責 (1)負責施工項目的全面管理 (2)嚴格按作業(yè)指導書的要求進行施工組織及生產安排,協(xié)調工序配合,準確掌握工程進度和存在的問題,及時協(xié)調處理,確保施工生產計劃的實現(xiàn)。 (3)嚴格執(zhí)行施工規(guī)范、技術規(guī)程,實現(xiàn)項目質量目標。 (4)檢查施工過程質量,分析施工中不合格及質量事故產生的原因,制定糾正和預防措施。 (5)組織項目人員對工程質量進行自檢自驗,對發(fā)現(xiàn)的問題組織整改。 (6)組織制定項目組各崗位人員的質量職責,并監(jiān)督檢查。 5.1.2 項目技術負責及其崗位職責 (1)執(zhí)行國家有關法規(guī),技術規(guī)范,驗評標準,實現(xiàn)工程質量目標,對本項目工程質量負直接領導責任。 (2)嚴格按作業(yè)指導書的要求進行施工組織及生產安排,協(xié)調工序配合,準確掌握工程進度和存在的問題,及時協(xié)調處理,確保施工計劃的實現(xiàn)。 (3)負責編制項目施工計劃,項目質量計劃,施工組織設計和施工預算,材料用量計劃。 (4)負責制定安全和防護措施,要求按規(guī)范操作。 (5)負責現(xiàn)場技術指導,解決和處理施工過程中的技術問題,填寫施工過程和質量檢查,評定質量記錄。 (6)檢查驗收工程質量,對不合格品有權采取措施進行處理,并負責檢查糾正措施的實施情況和結果,及時填定相應的質量記錄。 5.1.3 炮班班長及其崗位職責 (1)認真貫徹執(zhí)行爆炸物品的運輸、儲存、使用的各項規(guī)定,應對本班組的安全保衛(wèi)工作負責。 (2)嚴格執(zhí)行各項安全技術操作規(guī)程,杜絕違章操作,無證上崗現(xiàn)象的發(fā)生。 (3)負責督促檢查爆炸工正確填寫爆炸班報,和執(zhí)行爆炸物品倉庫的管理規(guī)則。 (4)認真貫徹落實班組的安全生產崗位責任制,負責班組的安全教育和安全知識教育,搞好安全生產。 5.1.4 爆破員及其崗位職責 (1)遵章守紀,安全生產。 (2)認真執(zhí)行爆炸物品的進出庫制度,做到手續(xù)齊全,帳據(jù)無誤。 (3)遵守倉庫與工地間運輸爆炸物品的各項規(guī)定,協(xié)助班長搞好施工安全。 5.1.5 爆破品保管及其職責 (1)嚴格執(zhí)行爆炸物品儲存,收發(fā)統(tǒng)計的各項規(guī)定。 (2)保證爆炸物品不受損,不缺失。 (3)嚴格執(zhí)行收發(fā)制度,認真辦理收發(fā)手續(xù),做到帳目清楚,帳物相符。 (4)協(xié)助做好倉庫的安全保衛(wèi)工作。 5.2 質量保證措施 為保證施工質量達到要求,我們將嚴格執(zhí)行本院ISO 9001:2000質量體系文件,在儀器設備上配備相應的施工生產設備、檢測和試驗設備、儀表等,在人員上配備具有豐富工作經驗的專業(yè)人員,保證一流的設備和一流的隊伍。遵循本院“視質量為生命,處處講科學;視用戶為上帝,時時求創(chuàng)新”的質量方針。 5.2.1 組織措施 技術總監(jiān) 技術負責 項目經理 采集組 地質組 測量組 成孔組 炸藥組 爆炸組 低速帶 排列組 技術組 后勤組 運輸組 組織措施的質量管理網絡框圖如下: 質量管理網絡圖 5.2.2 質量保證 為保證施工質量達到要求,在質量管理方面采取以下措施: (1)地震小折射工作必須在反射工作前完成,以便于確定最佳的激發(fā)層位,提高記錄質量。 (2)為確保煤層厚度的解釋精度,在保證信噪比的前提下,單條測線的激發(fā),接收及儀器因素盡量保持一致。 (3)根據(jù)目的層的深度不同及時調整觀測系統(tǒng),以確保各目的層有效波的連續(xù)追蹤。 (4)項目部將嚴格執(zhí)行“三邊”工作原則,即邊施工、邊整理、邊成圖,對工作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及時采取措施,進行現(xiàn)場糾正和改進,調整工作部署。 (5)項目部執(zhí)行“三級”質量管理制度,即院質量管理科、項目部、各班組,一級對一級實行質量檢查和監(jiān)督,從下至上一級為一級質量負責。 (6)認真履行各崗位責任制,各負其責,各行其事,層層把關,真正做到“千斤重擔大家挑,人人肩上有指標”。 (7)對資料質量及精度要求如下: a、野外空炮率不大于5%。 b、資料處理Ⅰ+Ⅱ類剖面達到90%。 其它質量及精度要求均按《煤炭煤層氣地震勘探規(guī)范》嚴格執(zhí)行。 5.2.3 安全生產管理措施 項目經理 專職安全員 主管安全副經理 采集組 地質組 測量組 成孔組 炸藥組 爆炸組 低速帶 排列組 技術組 后勤組 運輸組 為使本項目的勘探順利實施,確保良好的勘探成果,項目部的安全生產管理網絡框圖如下: 安全生產管理網絡圖 在施工和安全生產方面的管理采取以下措施: (1)為保證三維地震勘探正常施工,我測繪組將同時展開加密控制和剖面測量工作,及時提供所需測繪工作和成果資料 (2)為保證三維地震勘探工作快速施工,我們將投入足夠的鉆機成井,以確保炮井的超前量。 (3)為保證三維地震勘探工作正常施工,除已投入的408UL遙測數(shù)字地震儀外,還將投入GQZ-240數(shù)字地震儀進行小折射點的調查工作,確保工作時間安排。 (4)將投入四輛勘探工作用車來保證勘探工作的運輸需要,如電纜、檢波器,儀器的搬遷,炸藥、雷管的運送,均保證高速度的運行,確保施工速度和工作進展。 (5)因地震勘探工作戰(zhàn)線長,人員多,工種雜,不安全因素多,故將配備足夠量的對講機,以便聯(lián)絡暢通,加快施工進度。 (6)組織項目部成員學習安全生產意識,時刻牢記“安全就是效益,責任重于泰山”的安全警示。 (7)加強職工安全操作技能的培訓,熟練掌握各種儀器的操作規(guī)程,樹立職工自我保護意識。 (8)針對不同施工條件,項目部負責人必須和有關人員詳細勘查工地的具體情況,制定切合實際的施工方案,不能疏忽任何影響安全的因素。 (9)針對不同施工手段和儀器設備,有關人員必須持證上崗,熟悉本方法的安全生產與操作規(guī)程,嚴禁跨行作業(yè),違規(guī)施工。 (10)項目部的安全生產崗位必須明確,責任到人,嚴格執(zhí)行安全生產管理制度。 (11)項目部設立專職安全員,實行安全生產一票否決制,確保整個勘探工作順利完成。 5.3 HSE管理 5,3,1 內容、標準及組織 5.3.1.1 主要內容與適應范圍 本計劃規(guī)定了三維地震與測繪野外作業(yè)的組織管理、野外作業(yè)、營地管理、長途搬遷及交通運輸?shù)取? 5.3.1.2 組織管理 項目部建立以項目經理為第一責任人的HSE管理小組。項目部設置一名兼職監(jiān)督員。項目部班組設置一名兼職監(jiān)督員。 5.3.2 野外作業(yè) 5.3.2.1 調查 項目部開工前,要對工區(qū)進行踏勘,調查工區(qū)的地質地表特征,識別施工中可能存在的風險;向當?shù)赜嘘P部門了解有關的健康、安全、環(huán)保的規(guī)定,制定健康、安全與環(huán)境管理規(guī)定;向衛(wèi)生防疫部門了解地方病和傳染病的情況,采取預防傳染病的措施,了解工區(qū)附近醫(yī)療、衛(wèi)生設施;了解氣候規(guī)律和可能發(fā)生的自然災害,隨時掌握氣象信息,做好健康、安全與環(huán)境管理工作。 5.3.2.2 風險識別與評估 (1)項目部踏勘完工區(qū)后,要進行風險識別活動,其范圍包括但不限于: a、墜落、塌方; b、人員的違章行為; c、地方病、職業(yè)病、疫源性疫?。? d、過去生產中積累下的潛在隱患和影響。 (2)評價: 根據(jù)事故發(fā)生的頻數(shù)和事故造成的后果對風險進行評價; b、將潛在的風險確定為低風險、中風險和高風險。 (3)野外施工通則 a 、學習貫徹國家和院有關HSE管理文件、規(guī)定和指示; b、現(xiàn)場作業(yè)人員要遵守安全生產有關規(guī)定規(guī)程,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 c、搞好HSE管理教育和培訓工作;按規(guī)定開展HSE管理活動,定期召開安全會議,檢查、總結、布置、評比安全工作; d、施工間歇時不準在車下、莊稼地、草叢中或不易發(fā)現(xiàn)的地方躲臥; e、跨越危險地帶要實地查看并采取監(jiān)護措施方可通過; f、每天收工時對現(xiàn)場檢查整理,確認無誤后方可撤離,工地過夜設備器材應派人守護; g、在林區(qū)、葦塘地區(qū)施工要遵守防火規(guī)定,嚴禁動火。 (4)生產班組作業(yè) a、測量作業(yè) 每天出工前詳細檢查儀器、木樁、小旗、地形圖攜帶情況;測量人員都應著信號服;測點作業(yè)時,測點周圍5M無閑雜人員,觀測員不準離開儀器;測線人員通過陡坡應備有攀登繩索吊帶,通過河流應備有救生設備;沼澤地區(qū)測量時,應探明地表附著力,一人探路,二人保護,并用繩子互相牽連,前后保持5M以上;通過危險地形或障礙物時,應減輕作業(yè)人員所帶負荷重量,隨時觀察周圍環(huán)境有無危險,設置木樁、小旗等標志牢靠準確醒目,廢棄的標志物不得丟失在工區(qū),要回收。 b、三維地震作業(yè) 平整作業(yè)現(xiàn)場,上下車時對儀器、計算機、檢波器、爆炸機等重要儀器要輕搬輕放,采取防震防碰措施。儀器、計算機等清潔無塵污,各種工具擺放整齊不防礙工作;嚴禁非操作人員搬動儀器;搬點時要規(guī)整好車內的工具。操作員要隨時看好儀器、計算機等設備;工地搬點時,遇陡坡窄路等險要地段要攜帶好儀器,步行通過。在任何情況下,嚴禁用公共汽車長途般運儀器;觀測結束后,應關閉儀器電源;儀器全部裝箱后方可移站;宿營時儀器放在安全位置,禁止閑雜人員靠近。 5.3.3 營地管理 5.3.3.1 營地設置 營地應建在允許區(qū)內;保持與野外施工人員聯(lián)絡通暢;在人口密集區(qū)應有防盜措施;設置標志旗和各項安全標志,并有專人管理;向上級部門報告營地位置。 5.3.3.2 營地、宿舍管理 按SY/T6280第7.4.1條規(guī)定執(zhí)行。 在宿舍內使用電加熱設備應有人看管,離開時關閉電源;宿舍內開關、插頭及配電裝置符合絕緣要求、無破損、裸露和老化隱患;不準在宿舍內私自接電線、安裝電氣設備;對電氣線路、設備經常進行檢查和維修,排除電氣故障應由電工操作。 5.3.3.3廚房衛(wèi)生要求 按SY/T6280第7.4.2條規(guī)定執(zhí)行。 5.3.3.4 停車場健康、安全與環(huán)境管理要求 臨時停車場按SY5868第6.2.1-6.5.5條規(guī)定管理;對修車時遺棄的汽車零部件、廢棄機油、潤滑油、齒輪油等,收集后進行處理,以減少對環(huán)境造成的污染。 5.3.4 施工搬遷 5.3.4.1 工地搬遷 搬遷前由項目經理擬定搬遷計劃、搬遷路線、安全措施和紀律要求;做好車輛物資裝動和押送人員安排;列隊行車,首尾車安排技術好、責任心強和熟悉路線的駕駛員;搬遷前對車輛進行維修與檢查,合格方準搬遷。 5.3.4.2 野外交通運輸 (1)車輛運輸通則 道路交通運輸應執(zhí)行國家有關安全法規(guī)規(guī)定;針對工區(qū)特點,對駕駛員進行安全行車教育;嚴禁非駕駛人員和無證人員駕駛車輛;駕駛員應熟悉特殊地區(qū)道路情況,具備豐富的野外行車經驗;特殊地區(qū)、氣候條件下單車出行應具備完善的保險措施;過村莊、樹林時隨時注意樹枝、電線等低矮障礙物。汽車行駛時,乘車人嚴禁將頭、四肢伸出廂外。 (2)工區(qū)交通運輸 山路行車:按SY5868第8.1.2-8.1.4條的規(guī)定,機動車輛的方向及剎車系統(tǒng)必須靈敏有效;機動車輛在山區(qū)行駛時,遇險路或險段時,乘車人員應步行通過;在沖溝內,必須在安全平臺上休息和進行車輛保養(yǎng),其他地方不準停留;所有乘車人員須聽從司機的指揮和安排。 水網地區(qū)行車:按SY5868第8.4.1-8.4.4;涉水后應先低帶行駛,并輕踏制動板,使制動蹄片摩擦蒸發(fā)后再正常行駛;汽車穿越險橋、險溝時,駕駛員要停車察看,確認無誤并在有人指揮下方可通過。 雨、雪路行車:嚴禁在泥濘路面、冰雪路面高速行車,嚴禁急剎車、急轉向等;同向行駛應與前車保持50m以上的距離;被陷車輛避免強加油門側退或行進,應挖開被陷輪胎周圍的泥土,墊土墊物或用其他車輛協(xié)助拖出,拖車時,閑雜人員躲到安全范圍之外,以免鋼索斷裂傷人。 5.3.5 民工管理 在招收民工時應進行文化、體能測試,以保證能較快適應野外生產;對民工加強紀律教育、野外生產知識培訓、安全、健康、環(huán)保知識培訓;同民工簽訂合同,確保其合法權益,以解除其后顧之憂;解決民工日常生活中的困難,并保證必須勞保用品的發(fā)放;嚴禁隨意辱罵、毆打民工,以緩和職工與民工間的矛盾;野外班組長應對民工之間的矛盾進行協(xié)調,以減少事故發(fā)生的可能;制訂民工的管理制度,明確民工責任。 東華理工學院畢業(yè)論文(設計) 預計提交的成果 6. 預計提交的成果 6.1 報告的主要成果 本次擬提交如下主要成果及圖件: (1)三維地震勘探報告(文字說明書) (2)三維地震勘探實際材料圖 1:5000 (3)T3波等時線平面圖 1:5000 (4)3#煤層底板等高線圖 1:2000 (5)三維勘探前后構造對比圖 1:2000 (6)地震地質剖面圖(間隔100m×100m) 1:2000 (7)地震時間剖面及水平切片圖 (8)目的層系列水平切片圖 (9)用戶認為需要的其它圖件 6.2 設計附圖 三維地震勘探工程布置圖 東華理工學院畢業(yè)論文(設計) 實物工作量 7.實物工作量 7.1 主要實物工作量 7.1.1 野外數(shù)據(jù)采集工作量 本次三維地震勘探沿南北向共布線束7束,資料覆蓋面積2.26Km2,資料滿覆蓋面積1.75 Km2,具體工作量詳見表7-1: 表7-1 工作量 測量點 1240+5622=6862 檢波點 (282-118+1)*[(148-100)/4+1]+[(282-100+1)*(224-152)/4+1]=165*13+19*183=5622 線束名稱 起樁號 止樁號 排數(shù) 物理點(炮數(shù)) 炮線長度(m) 接收線長度(m) 備注 SW1 123 283 21 168 1600 1640 SW2 123 283 21 168 1600 1640 SW3 123 283 21 168 1600 1640 SW4 107 283 23 184 1760 1820 SW5 107 283 23 184 1760 1820 SW6 107 283 23 184 1760 1820 SW7-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三維 地震 勘探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ioszen.com/p-1605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