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中數(shù)學(xué) 第一章 解三角形 1.2 應(yīng)用舉例(第1課時)高度、距離問題學(xué)案(含解析)新人教B版必修5.docx
《2020版高中數(shù)學(xué) 第一章 解三角形 1.2 應(yīng)用舉例(第1課時)高度、距離問題學(xué)案(含解析)新人教B版必修5.docx》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guān)《2020版高中數(shù)學(xué) 第一章 解三角形 1.2 應(yīng)用舉例(第1課時)高度、距離問題學(xué)案(含解析)新人教B版必修5.docx(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第1課時 高度、距離問題 學(xué)習(xí)目標(biāo) 1.會用正弦、余弦定理解決生產(chǎn)實踐中有關(guān)不可到達點距離的測量問題.2.培養(yǎng)提出問題、正確分析問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知識點一 實際應(yīng)用問題中的有關(guān)術(shù)語 1.鉛垂平面 與地面垂直的平面. 2.仰角和俯角 與目標(biāo)視線在同一鉛垂平面內(nèi)的水平視線和目標(biāo)視線的夾角.目標(biāo)視線在水平視線上方時叫仰角,目標(biāo)視線在水平視線下方時叫俯角,如圖所示. 3.視角 觀察物體時,從物體兩端引出的光線在人眼光心處形成的角. 知識點二 測量方案 測量某個量的方法有很多,但是在實際背景下,有些方法可能沒法實施,比如直接測量某樓高.這個時候就需要設(shè)計方案繞開障礙間接地達到目的.設(shè)計測量方案的基本任務(wù)是把目標(biāo)量轉(zhuǎn)化為可測量的量,并盡可能提高精確度.一般來說,基線越長,精確度越高. 1.已知三角形的三個角,能夠求其三條邊.( ) 2.兩點間不可通又不可視問題的測量方案實質(zhì)是構(gòu)造已知兩邊及夾角的三角形并求解.( √ ) 3.兩點間可視但不可到達問題的測量方案實質(zhì)是構(gòu)造已知兩角及一邊的三角形并求解.( √ ) 題型一 測量高度問題 例1 如圖所示,D,C,B在地平面同一直線上,DC=10m,從D,C兩地測得A點的仰角分別為30和45,則A點離地面的高AB等于( ) A.10m B.5m C.5(-1) m D.5(+1) m 答案 D 解析 方法一 設(shè)AB=xm,則BC=xm. ∴BD=(10+x)m. ∴tan∠ADB===. 解得x=5(+1). ∴A點離地面的高AB等于5(+1)m. 方法二 ∵∠ACB=45,∴∠ACD=135, ∴∠CAD=180-135-30=15. 由正弦定理,得AC=sin∠ADC =sin30=m, ∴AB=ACsin45=5(+1)m. 反思感悟 利用正弦、余弦定理來解決實際問題時,要從所給的實際背景中,進行加工、提煉,抓住本質(zhì),抽象出數(shù)學(xué)模型,使之轉(zhuǎn)化為解三角形問題. 跟蹤訓(xùn)練1 江岸邊有一炮臺C高30m,江中有兩條船B,A,船與炮臺底部D在同一直線上,由炮臺頂部測得俯角分別為45和30,則兩條船相距________m. 答案 30(-1) 解析 在△ABC中,由題意可知AC==60(m), BC==30(m),∠ACB=15, AB2=(30)2+602-23060cos15=1800(2-), 所以AB=30(-1)m. 題型二 測量距離問題 例2 如圖,為測量河對岸A,B兩點的距離,在河的這邊測出CD的長為km,∠ADB=∠CDB=30,∠ACD=60,∠ACB=45,求A,B兩點間的距離. 解 在△BCD中,∠CBD=180-30-105=45, 由正弦定理得=, 則BC==(km). 在△ACD中,∠CAD=180-60-60=60, ∴△ACD為正三角形, ∴AC=CD=(km). 在△ABC中,由余弦定理得 AB2=AC2+BC2-2ACBCcos 45 =+-2=, ∴AB=(km). ∴河對岸A,B兩點間的距離為km. 反思感悟 測量兩個不可到達的點之間的距離,一般是把求距離問題轉(zhuǎn)化為應(yīng)用余弦定理求三角形的邊長問題,然后把求未知的另外邊長問題轉(zhuǎn)化為只有一點不能到達的兩點距離測量問題,運用正弦定理解決. 跟蹤訓(xùn)練2 要測量河對岸兩地A,B之間的距離,在岸邊選取相距100米的C,D兩點,并測得∠ACB=75,∠BCD=45,∠ADC=30,∠ADB=45(A,B,C,D在同一平面內(nèi)),求A,B兩地的距離. 解 如圖在△ACD中,∠CAD=180-(120+30)=30, ∴AC=CD=100(米). 在△BCD中,∠CBD=180-(45+75)=60, 由正弦定理得BC==200sin 75(米). 在△ABC中,由余弦定理,得 AB2=(100)2+(200sin 75)2-2100200sin 75cos 75 =1002 =10025, ∴AB=100(米). ∴河對岸A,B兩點間的距離為100米. 三角測量中的數(shù)學(xué)抽象 典例 如圖,游客從某旅游景區(qū)的景點A處下山至C處有兩種路徑.一種是從A沿直線步行到C,另一種是先從A沿索道乘纜車到B,然后從B沿直線步行到C.山路AC長為1260m,經(jīng)測量,cosA=,cosC=.求索道AB的長. 解 在△ABC中,因為cos A=,cos C=, 所以sin A=,sin C=. 從而sin B=sin[π-(A+C)]=sin(A+C) =sin Acos C+cos Asin C =+=. 由=,得AB=sin C==1 040(m). 所以索道AB的長為1 040 m. [素養(yǎng)評析] 數(shù)學(xué)抽象指舍去事物的一切物理屬性,得到數(shù)學(xué)研究對象.在本例中,我們舍去A,B,C三處的景致、海拔、經(jīng)度、緯度等非本質(zhì)屬性,得到純粹的三個點,舍掉步行、乘纜車、速度等表征,直接抽象出線段AC,AB的長,都屬于數(shù)學(xué)抽象. 1.如圖,在河岸AC上測量河的寬度BC,測量下列四組數(shù)據(jù),較適宜的是 ( ) A.a(chǎn),c,αB.b,c,αC.c,a,βD.b,α,γ 答案 D 解析 由α,γ可求出β,由α,β,b,可利用正弦定理求出BC.故選D. 2.如圖所示,設(shè)A,B兩點在河的兩岸,一測量者與A在河的同側(cè),在A所在的河岸邊先確定一點C,測出A,C的距離為50m,∠ACB=45,∠CAB=105后,可以計算出A,B兩點的距離為( ) A.50m B.50m C.25m D.m 答案 A 解析 ∠ABC=180-45-105=30,在△ABC中,由=,得AB=100=50 m. 3.如圖,某人向正東方向走了x千米,然后向右轉(zhuǎn)120,再朝新方向走了3千米,結(jié)果他離出發(fā)點恰好千米,那么x的值是________. 答案 4 解析 由余弦定理,得x2+9-3x=13, 整理得x2-3x-4=0,解得x=4(舍負(fù)). 4.如圖,為了測量A,C兩點間的距離,選取同一平面上B,D兩點,測出四邊形ABCD各邊的長度(單位:km):AB=5,BC=8,CD=3,DA=5,A,B,C,D四點共圓,則AC的長為________km. 答案 7 解析 因為A,B,C,D四點共圓,所以D+B=π. 在△ABC和△ADC中, 由余弦定理可得82+52-285cos(π-D) =32+52-235cos D, 整理得cos D=-, 代入得AC2=32+52-235=49,故AC=7. 1.運用正弦定理就能測量“一個可到達點與一個不可到達點間的距離”,而測量“兩個不可到達點間的距離”要綜合運用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測量“一個可到達點與一個不可到達點間的距離”是測量“兩個不可到達點間的距離”的基礎(chǔ),這兩類測量距離的題型間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 2.正弦、余弦定理在實際測量中的應(yīng)用的一般步驟 (1)分析:理解題意,分清已知與未知,畫出示意圖. (2)建模:根據(jù)已知條件與求解目標(biāo),把已知量與求解量盡量集中在有關(guān)的三角形中,建立一個解斜三角形的數(shù)學(xué)模型. (3)求解: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有序地解出三角形,求得數(shù)學(xué)模型的解. (4)檢驗:檢驗上述所求的解是否符合實際意義,從而得出實際問題的解. 一、選擇題 1.海上有A,B兩個小島相距10nmile,從A島望C島和B島成60的視角,從B島望C島和A島成75的視角,則B,C間的距離是( ) A.10nmile B.nmile C.5nmile D.5nmile 答案 D 解析 在△ABC中,C=180-60-75=45. 由正弦定理得=,∴=, 解得BC=5 (nmile). 2.學(xué)校體育館的人字屋架為等腰三角形,如圖,測得AC的長度為4m,∠A=30,則其跨度AB的長為( ) A.12mB.8mC.3mD.4m 答案 D 解析 由題意知,∠A=∠B=30, 所以∠C=180-30-30=120, 由正弦定理,得=, 即AB===4. 3.在某個位置測得某山峰仰角為θ,對著山峰在地面上前進600m后測得仰角為2θ,繼續(xù)在地面上前進200m以后測得山峰的仰角為4θ,則該山峰的高度為( ) A.200mB.300mC.400mD.100m 答案 B 解析 方法一 如圖,△BED,△BDC為等腰三角形, BD=ED=600 m,BC=DC=200 m. 在△BCD中,由余弦定理可得 cos 2θ==, 又∵0<2θ<180, ∴2θ=30,4θ=60. 在Rt△ABC中, AB=BCsin 4θ=200=300(m), 故選B. 方法二 由于△BCD是等腰三角形,BD=DCcos 2θ, 即300=200cos 2θ, ∴cos 2θ=,又0<2θ<180,∴2θ=30,4θ=60. 在Rt△ABC中, AB=BCsin 4θ=200=300(m), 故選B. 4.如圖,A,B兩地之間有一座山,汽車原來從A地到B地須經(jīng)C地沿折線A-C-B行駛,現(xiàn)開通隧道后,汽車直接沿直線AB行駛.已知AC=10km,∠A=30,∠B=45,則隧道開通后,汽車從A地到B地比原來少走(結(jié)果精確到0.1 km)(參考數(shù)據(jù):≈1.41,≈1.73)( ) A.3.4km B.2.3km C.5.1km D.3.2km 答案 A 解析 過點C作CD⊥AB,垂足為D. 在Rt△CAD中,∠A=30,AC=10 km, CD=ACsin 30=5(km), AD=ACcos 30=5(km). 在Rt△BCD中,∠B=45,BD=CD=5(km), BC==5(km). AB=AD+BD=(5+5)(km), AC+BC-AB=10+5-(5+5) =5+5-5≈5+51.41-51.73 =3.4(km). 5.某人在C點測得某塔在南偏西80,塔頂仰角為45,此人沿南偏東40方向前進10m到D,測得塔頂A的仰角為30,則塔高為( ) A.15m B.5m C.10m D.12m 答案 C 解析 如圖,設(shè)塔高為h, 在Rt△AOC中,∠ACO=45, 則OC=OA=h. 在Rt△AOD中,∠ADO=30, 則OD=h. 在△OCD中,∠OCD=120,CD=10, 由余弦定理得OD2=OC2+CD2-2OCCDcos∠OCD, 即(h)2=h2+102-2h10cos120, ∴h2-5h-50=0,解得h=10或h=-5(舍). 6.要測量底部不能到達的東方明珠電視塔的高度,在黃浦江西岸選擇甲、乙兩觀測點,在甲、乙兩點分別測得塔頂?shù)难鼋欠謩e為45,30,在水平面上測得電視塔與甲地連線及甲、乙兩地連線所成的角為120,甲、乙兩地相距500m,則電視塔在這次測量中的高度是( ) A.100m B.400m C.200m D.500m 答案 D 解析 由題意畫出示意圖,設(shè)高AB=h, 在Rt△ABC中,由已知得BC=h, 在Rt△ABD中,由已知得BD=h, 在△BCD中, 由余弦定理得BD2=BC2+CD2-2BCCDcos∠BCD, 即3h2=h2+5002+h500, 解得h=500或h=-250(舍). 二、填空題 7.如圖,為測量河對岸A,B兩點間的距離,沿河岸選取相距40米的C,D兩點,測得∠ACB=60,∠BCD=45,∠ADB=60,∠ADC=30,則A,B兩點之間的距離是______. 答案 20米 解析 在△BCD中,∠BDC=60+30=90,∠BCD=45, ∴∠CBD=90-45=∠BCD, ∴BD=CD=40,BC==40. 在△ACD中,∠ADC=30,∠ACD=60+45=105, ∴∠CAD=180-(30+105)=45. 由正弦定理,得AC==20. 在△ABC中,由余弦定理,得 AB2=BC2+AC2-2BCACcos∠BCA =(40)2+(20)2-24020cos60 =2400, ∴AB=20, 故A,B兩點之間的距離為20米. 8.如圖所示,為了測定河的寬度,在一岸邊選定兩點A,B,望對岸標(biāo)記物C,測得∠CAB=30,∠CBA=75,AB=120m,則河的寬度為________m. 答案 60 解析 在△ABC中,∠CAB=30, ∠CBA=75, ∴∠ACB=75,∠ACB=∠ABC, ∴AC=AB=120(m). 如圖,作CD⊥AB,垂足為D,則CD即為河的寬度. 由正弦定理得=, ∴=,∴CD=60,∴河的寬度為60m. 9.地平面上一旗桿設(shè)為OP,為測得它的高度h,在地平面上取一基線AB,AB=200m,在A處測得P點的仰角為∠OAP=30,在B處測得P的仰角∠OBP=45,又測得∠AOB=60,則旗桿的高h(yuǎn)為________m. 答案 解析 如圖.OP=h,∠OAP=30,∠OBP=45,∠AOB=60,AB=200m. 在△AOP中,∵OP⊥OA, ∴∠AOP=90,則OA==h, 同理,在△BOP中,∠BOP=90,且∠OBP=45,∴OB=OP=h. 在△OAB中,由余弦定理得 AB2=OA2+OB2-2OAOBcos∠AOB, 即2002=3h2+h2-2h2cos60, 解得h=. 10.我炮兵陣地位于地面A處,兩觀察所分別位于地面點C和點D處,已知CD=6km,∠ACD=45,∠ADC=75,目標(biāo)出現(xiàn)于地面點B處時,測得∠BCD=30,∠BDC=15(如圖),則我炮兵陣地到目標(biāo)的距離為________km. 答案 解析 在△ACD中, ∠CAD=180-∠ACD-∠ADC=60,∠ACD=45, 根據(jù)正弦定理,有AD==CD, 同理,在△BCD中, ∠CBD=180-∠BCD-∠BDC=135,∠BCD=30, 根據(jù)正弦定理,有BD==CD, 在△ABD中,∠ADB=∠ADC+∠BDC=90, 根據(jù)勾股定理, 有AB==CD =CD=, 所以我炮兵陣地到目標(biāo)的距離為km. 三、解答題 11.如圖所示,在高出地面30m的小山頂上建造一座電視塔CD,今在距離B點60m的地面上取一點A,若測得∠CAD=45,求此電視塔的高度. 解 設(shè)CD=xm,∠BAC=α, 則在△ABC中,tanα==. ∵∠DAB=45+α, tan∠DAB===tan(45+α), 又tan(45+α)==3, ∴=3,解得x=150. ∴電視塔的高度為150m. 12.一次機器人足球比賽中,甲隊1號機器人由A點開始做勻速直線運動,到達點B時,發(fā)現(xiàn)足球在點D處正以2倍于自己的速度向點A做勻速直線滾動,如圖所示,已知AB=4dm,AD=17dm,∠BAD=45,若忽略機器人原地旋轉(zhuǎn)所需的時間,則該機器人最快可在何處截住足球? 解 設(shè)機器人最快可在點C處截住足球,點C在線段AD上,連接BC,如圖所示, 設(shè)BC=xdm, 由題意知CD=2xdm,AC=AD-CD=(17-2x)dm. 在△ABC中, 由余弦定理得BC2=AB2+AC2-2ABACcosA, 即x2=(4)2+(17-2x)2-8(17-2x)cos45, 解得x1=5,x2=. 所以AC=17-2x=7(dm)或AC=-(dm)(舍去). 所以該機器人最快可在線段AD上離A點7dm的點C處截住足球. 13.如圖,從氣球A上測得其正前下方的河流兩岸B,C的俯角分別為75,30,此時氣球的高度AD是60m,則河流的寬度BC是( ) A.240(-1) m B.180(-1) m C.120(-1) m D.30(+1) m 答案 C 解析 由題意知,在Rt△ADC中,∠C=30,AD=60m,∴AC=120m.在△ABC中,∠BAC=75-30=45,∠ABC=180-45-30=105,由正弦定理, 得BC===120(-1)(m). 14.在某次地震時,震中A(產(chǎn)生震動的中心位置)的南面有三座東西方向的城市B,C,D.已知B,C兩市相距20km,C,D相距34km,C市在B,D兩市之間,如圖所示,某時刻C市感到地表震動,8s后B市感到地表震動,20s后D市感到地表震動,已知震波在地表傳播的速度為每秒1.5km.求震中A到B,C,D三市的距離. 解 在△ABC中,由題意得AB-AC=1.58=12 (km). 在△ACD中,由題意得AD-AC=1.520=30(km). 設(shè)AC=x km,AB=(12+x) km,AD=(30+x)km. 在△ABC中,cos∠ACB= ==, 在△ACD中,cos∠ACD= ==. ∵B,C,D在一條直線上,∴=-, 即=,解得x=. ∴AB= km,AD= km.即震中A到B,C,D三市的距離分別為 km, km, km.- 1.請仔細(xì)閱讀文檔,確保文檔完整性,對于不預(yù)覽、不比對內(nèi)容而直接下載帶來的問題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載的文檔,不會出現(xiàn)我們的網(wǎng)址水印。
- 3、該文檔所得收入(下載+內(nèi)容+預(yù)覽)歸上傳者、原創(chuàng)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檔原作者,請點此認(rèn)領(lǐng)!既往收益都?xì)w您。
下載文檔到電腦,查找使用更方便
9.9 積分
下載 |
-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biāo),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biāo)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shè)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quán)。
- 關(guān) 鍵 詞:
- 2020版高中數(shù)學(xué) 第一章 解三角形 1.2 應(yīng)用舉例第1課時高度、距離問題學(xué)案含解析新人教B版必修5 2020 高中數(shù)學(xué) 三角形 應(yīng)用 舉例 課時 高度 距離 問題 解析 新人 必修
鏈接地址:http://ioszen.com/p-4603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