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屆高三語文二輪復習 易錯點特訓(10)文言文閱讀(含解析).doc
《2019屆高三語文二輪復習 易錯點特訓(10)文言文閱讀(含解析).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屆高三語文二輪復習 易錯點特訓(10)文言文閱讀(含解析).doc(30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文言文閱讀 1、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陳仲微字致廣,瑞州高安人。其先居江州,旌表義門。嘉奉二年,舉進士。調莆田尉,會守令闕,臺閫委以縣事。時歲兇,部卒并饑民作亂,仲微立召首亂者戮之。籍閉糶,抑強糴,一境以肅。囊山浮屠與郡學爭水利久不決仲微按法曰曲在浮屠它日沿檄過寺其徒久其事鐘上以為冤旦暮祝然莫省為仲微也仲微見之曰:“吾何心哉?吾何心哉?”質明,首僧無疾而死。寓公有誦仲微于當路而密授以薦牘者,仲微受而藏之。逾年,其家負縣租,竟逮其奴。寓公有怨言,仲微還其牘,緘封如故,其人慚謝,終其任不敢撓以私。遷海監(jiān)丞。鄰邑有疑獄十年,郡命仲微按之,一問立決。改知崇陽縣,寢食公署旁,日與父老樵豎相爾汝,下情畢達,吏無所措手。通判黃州,職兼餉饋,以身律下,軍興賴以不乏。制置使上其最,辭曰:“職分也,何最之有?”迕丞相賈似道,監(jiān)察御史舒有開言罷。久之,起知惠州,遷太府寺丞兼權侍右郎官,輪對,言;“祿餌可以釣天下之中才,而不可啖嘗天下之豪杰;名航可以載天下之猥士,而不可以陸沉天下之英雄?!彼频琅?又諷言者罷奪其官。久之,敘復。時國勢危甚,仲微上封事,其略曰:“戰(zhàn)之罪不專在于庸閫、疲將,君相當分受其責。天子若曰‘罪在朕躬’,大臣宜言‘咎在臣等’。追悔既往尚愈于迷。惟君相幡然改悟,天下事尚可為也。轉敗為成,在君相一念間耳?!蹦顺鲋傥⒔瓥|提點刑獄。德祐元年,遷秘書監(jiān),尋拜殿中侍御史。益王即位海上,拜吏部尚書。越四年卒,年七十有二。 (選自《宋史陳仲微傳》) (1)下列對文中加框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囊山浮屠與郡學爭水利/久不決/仲微按法曰/曲在浮屠/它日沿檄過寺/其徒久揭其事鐘上以為冤/旦暮祝詛/然莫省為仲微也/ B.囊山浮屠與郡學爭水/利久不決/仲微按法曰/曲在浮屠/它日沿檄過寺/其徒久揭其事鐘上以為冤/旦暮祝詛/然莫省為仲微也/ C.囊山浮屠與郡學爭水利/久不決/仲微按法曰/曲在浮屠/它日沿檄過寺/其徒久揭其事鐘上以為冤/旦暮祝詛然/莫省為仲微也/ D.囊山浮屠與郡學爭水/利久不決/仲微按法曰/曲在浮屠/它日沿檄過寺/其徒久揭其事鐘上以為冤/旦暮祝詛然/莫省為仲微也/ (2)下列對文中加粗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旌表,封建時代由官前府以立牌坊、賜匾額的方式對遵守封建禮教的人予以表彰。 B.輪對,宋太祖常令百官輪次面對,指陳時政得失、舉述朝廷急務,后成為定制。 C.言者,即諫官,宋時稱司諫或正言,是對君主過失直言規(guī)勸并使其改正的官吏。 D.敘復,宋朝官員罷官、責降、追停、停職者,遇赦恩得以恢復并晉升官職。 (3)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陳仲微處事果斷。他任莆田縣令時,正趕上鬧災荒,士兵和百姓趁機發(fā)生叛亂,他處決為首的人,嚴厲打擊擾亂市場的人,使全縣秩序井然。 B.陳仲微體察民情。擔任崇陽縣令時,他吃住在縣衙的旁邊,跟下層百姓親密無間,對民情了解得細致入微,從而使得下級官員無法弄虛作假。 C.陳仲微以身作則。他擔任黃州通判的同時,還兼任運送軍餉的職責,他以身作則,保證了軍餉充裕,制置使想為他請功,他說不過職分而已。 D.陳仲微敢于直言。他曾說豪杰不會被利祿所誘惑,不能埋沒英雄。為此得罪了丞相賈似道而被降職,但仍仗義執(zhí)言,連皇上也敢批評。 (4)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仲微還其牘,緘封如故,其人慚謝,終其任不敢撓以私。 (2)鄰邑有疑獄十年,郡命仲微按之,一問立決。 2、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毛喜字伯武,喜少好學,善草隸。陳武帝素知之。及鎮(zhèn)京口,命喜與宣帝往江陵,仍敕宣帝諮稟之。及梁元帝即位,以宣帝為領直,喜為尚書功論侍郎。及魏平江陵,喜與宣帝俱遷長安。文帝即位,喜自周還,進和好之策,陳朝乃遣周弘正等通聘。及宣帝反國,又遣喜入周,以家屬為請。周冢宰宇文護執(zhí)喜手曰:“能結二國之好者,卿也?!比杂屎蠹昂笾鬟€。 文帝嘗謂宣帝日:“我諸子皆以‘伯’為名,汝諸子宜用‘叔’為稱。”宣帝以訪喜,喜即條自古名賢杜叔英、虞叔卿等二十余人以啟之,文帝稱善。文帝崩,廢帝沖昧,宣帝錄尚書輔政,仆射到仲舉等矯太后令遣宣帝還東府當時疑懼無敢厝言喜即馳入謂宣帝曰今日之言必非太后之意宗社至重愿加三思競如其策。 及帝即位,除給事黃門侍郎,兼中書舍人,典軍國機密。宣帝議北侵,敕喜撰軍制十三條,詔頒天下,文多不載。母憂去職,詔封喜母庾氏東昌國太夫人,遣員外散騎常侍杜緬圖其墓田,上親與緬案圖指畫,其見重如此。 及得淮南之地,喜陳安邊之術,宣帝納之,即日施行。帝又欲進兵彭、汴,以問喜,喜以為“淮左新平,邊人未輯,難與爭鋒,未若安人保境,斯久長之術也”。上不從。吳明徹卒俘于周。自吳明徹敗績,高宗深悔之,謂袁憲日:“不用毛喜計,遂令至此,朕之過也。” 至德元年,授永嘉內史。喜至郡,不受奉秩,政弘清靜,人吏安之。遇豐州刺史章大寶舉兵反,郡與豐州接,而素無備,喜乃修城隍器械,又遣兵援建安。賊平,授南安內史。禎明元年,征為光祿大夫,領左驍騎將軍,道卒。 (摘選自《南史毛喜傳》,有刪改) (1)下列對文中加框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仆射到仲舉等矯太后令遣宣帝/還東府/當時疑懼/無敢厝言/喜即馳入/謂宣帝曰/今日之言/必非太后之意/宗社至重/愿加三思/ B.仆射到仲舉等矯太后令遣宣帝/還東府/當時疑懼/無敢厝言/喜即馳入/謂宣帝曰/今日之言必非/太后之意宗社至重/愿加三思/ C.仆射到仲舉等矯太后令/遣宣帝還東府/當時疑懼/無敢厝言/喜即馳入/謂宣帝曰/今日之言/必非太后之意/宗社至重/愿加三思/ D.仆射到仲舉等矯太后令/遣宣帝還東府/當時疑懼/無敢厝言/喜即馳入/謂宣帝曰/今日之言必非/太后之意宗社至重/愿加三思/ (2)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敕:本義是告誡,囑咐。古代常與皇權聯系在一起,故稱帝王的詔書、命令為"敕令"。 B.通聘:舊時稱男家向女家致送訂婚彩禮。文中指兩國之間采取和親的外交政策。 C.廢帝:常用來指被廢黜的皇帝。廢帝,有在位時被廢的,有死后被追廢的。 D.朕:秦以前,不論尊卑,皆可自稱朕;自秦始皇起,專用作皇帝自稱。 (3)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毛喜受到賞識。陳武帝一向賞識他;宣帝曾就有關名字的事情詢問毛喜,毛喜列舉二十多位古代賢士上報,文帝稱好。 B.毛喜敢于進諫。他曾經多次向宣帝進諫,如進獻陳朝和北周兩國和好之策,又陳述安定邊境的策略,宣帝大都采納了。 C.毛喜為政清明。至德元年,他被授任永嘉內史,到達郡城后,不接受俸祿,政治寬弘清明,官吏和百姓全都安居樂業(yè)。 D.毛喜富有遠見。宣帝想出兵彭、汴,毛喜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宣帝沒有聽從,結果吳明徹被周俘獲,宣帝事后很后悔。 (4)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遣員外散騎常侍杜緬圖其墓田,上親與緬案圖指畫,其見重如此。 (2)淮左新平,邊人未輯,難與爭鋒,未若安人保境,斯久長之術也。 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王益柔字勝之。為人伉直尚氣,喜論天下事。用蔭至殿中丞。元昊叛,上備邊選將之策。杜衍、丁度宣撫河東,益柔寓書言:“河外兵餉無法,非易帥臣、轉運使不可?!币驐l其可任者。衍、度使還。慶歷更用執(zhí)致,異意者指為朋黨,仁宗下詔戒教,益柔上書論辯,言尤切直。尹洙與劉滬爭城水洛事,自涇原貶慶州。益柔訟之曰:“永洛一障耳,不足以拒賊。滬裨將,洙為將軍,以天子命呼之不至,戮之不為過;顧不敢專執(zhí)之以聽命,是洙不伸將軍之職而上尊朝廷,來見其有罪也?!辈宦牎nA蘇舜欽奏邸會,醉作《傲歌》。時諸人欲遂傾正黨,參政賈昌朝陰主之,張方平、宋祁攻排不遺力,至列狀言益柔罪當誅。韓琦為帝言益柔狂語何足深計方平等皆陛下近臣今西陲用兵大事何限一不為陛下論列而同狀攻一王益柔此其意可見矣帝感悟但黜監(jiān)復州酒出為兩漸轉運使。上言:“今考課法區(qū)別長吏能否,必明有顯狀,顯狀必取其更置興作大利。夫小政小善,積而不已,然后能成其大。取其大而遺其細,將競利圖功,恐事之不舉者日多,而虛名無實之鳳日起。愿參以唐四善,兼取行實,列為三等?!辈恍?。舊制,選人當改京官,滿十人乃引見。由是士多困滯,且遇舉者有故,輒不用。益柔請才二人即引見,眾論翕然稱之。直舍人院、知制語兼直學士院。董氈遇明堂恩,中書熟扶加光祿大夫,而舊階已特進,益柔以聞。帝謂中書曰:“非翰林,幾何不為羌夷所笑。”宰相怒其不申堂,用他事罷其兼直。益柔少力學,通群書,為文日數千言。尹洙見之曰:“語淳而厲,氣壯而長,未可量也?!睍r方以詩賦取士,益柔去不為。范仲淹薦試館職,以其不善詞賦,乞試以策論,特聽之。 ——(節(jié)選自《宋史王益柔傳》) (1)下列對文中加框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韓琦為帝言益柔/狂語何足深計/方平等皆陛下近臣/今西陲用兵/大事何限一不為/陛下論列/而同狀攻一王益柔/此其意可見矣/帝感悟/但黜監(jiān)復州酒/ B.韓琦為帝言/益柔狂語何足深計/方平等皆陛下近臣/今西陲用兵/大事何限/一不為陛下論列/而同狀攻一王益柔/此其意可見矣/帝感悟/但黜監(jiān)復州酒/ C.韓琦為帝言/益柔狂語何足深計/方平等皆陛下近臣/今西陲用兵/大事何限一不為/陛下論列/而同狀攻一王益柔/此其意可見矣/帝感悟/但黜監(jiān)復州酒/ D.韓琦為帝言益柔/狂語何足深計/方平等皆陛下近臣/今西陲用兵/大事何限/一不為陛論列/而同狀攻王益柔/此其意可見矣/帝感悟/但黜監(jiān)復州酒/ (2)下列對文中加粗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用蔭,指恩蔭得官,是古代官宦子弟憑祖輩父輩的官階功勞人學任官的待遇。 B.直撫,指宣諭詔令并安撫軍民,也指遇軍旅大事時,派遣前往鎮(zhèn)撫的軍政長官。 C.明堂,古代帝王舉行大典時候所用的朝堂?!赌咎m詩》"天子坐明堂"即為此意。 D.翰林,起初是指文章筆墨薈萃之地,后來發(fā)展成為翰林院和翰林官的專有代稱。 (3)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王益柔腹有謀略,喜論天下之事。他在元吳叛亂時,上奏備戰(zhàn)邊防選將之策,又推薦了邊防將領人選;尹洙貶到慶州,他為其辯冤,但未得到認可。 B.王益柔為人放狂,以致仕途不順。他醉作《傲歌),遭人抨擊,被列數罪狀要置他于死地;他上官董氈之事,招致宰相怨怒,被宰相用他事免其職。 C.王益柔除弊革新,得到同僚擁護。他提出的考核職官的辦法,有利于糾正虛名無實的風氣;后又提出滿兩人可引見的京官推選辦法,深得大家稱贊。 D.王益柔少有才學,受到時人賞識。他年少時所寫文章博得尹染的夸費;范仲淹舉薦他應試館職,因他不擅長詩賦,就請求朝廷考查他所擅長的策論。 (4)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異意者指為朋黨,仁宗下詔戒救,益柔上書論辯,言尤切直。 (2)顧不敢專執(zhí)之以聽命,是洙不伸將軍之職而上尊朝廷,未見其有罪也。 4、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高季興字貽孫,陜州人也。本名季昌,避后唐獻祖廟諱,更名季興天復二年,梁兵攻鳳翔,李茂貞堅壁不出,太祖議欲收軍還河中。季興獨進曰:“天下豪杰窺此舉者一歲矣,今岐人已憊,破在旦夕,而大王之所慮者,閉壁以老我?guī)?此可以誘致之也。”太祖壯其言,命季興募勇敢士得騎士馬景,季頭授以計。引見太祖。景曰此行無還理愿錄其后嗣太祖惻然止文之景固請乃行景以數騎馳扣城門告曰梁兵將東前鋒去矣岐人以為然,開門出追梁軍,梁兵隨景后以進,殺其九千余人,景死之。 荊南節(jié)度十州。當唐之末。為諸道所侵,季興始至,江陵一城而已,兵火之后,井邑洞零。季興招緝綏撫,人士歸之,乃以倪可福、鮑唐為將帥,粱震、司空熏、王保義等為賓客。太祖崩,季興見梁日以衰弱,乃謀阻兵自固,治城隍,設樓檐。以兵攻歸、峽,為蜀將王宗壽所致。又發(fā)兵聲言助梁擊晉,以侵襄州,為孔勍所敗,乃絕貢賦累年。梁亡,唐莊宗人洛,下詔慰諭季興,司空熏等皆勸季興入朝京師,梁震以為不可,曰:“梁、唐世為仇敵,夾河血戰(zhàn)垂二十年,今主上新滅梁,而大王梁室故臣,握強兵,以身入朝,行為虜爾。”季興不聽,以騎士三百為衛(wèi),朝于洛陽。莊宗果欲留之,郭崇韜諫曰:“唐新滅梁得天下,方以大信示人,今四方諸侯相繼入貢,不過遣子弟將吏,而幸興以身述職,為諸侯率,宜加恩禮,以諷動來者。而反靡之,示天下以不廣,且絕四方內向之意,不可?!鼻f宗乃止。季興已去,莊宗心悔遣之,密詔襄州劉訓圖之。季興行至襄州,心動,夜斬關而出。已去,而詔書夜至。季興歸而謂梁震曰:“不聽子言,幾不免?!币蛟?“善行有二失:來朝一失,放還一失。且主上百戰(zhàn)以取河南,對功臣夸手抄《春秋》;又曰:我于手指上得天下。’其自矜代如此。而荒于游畋,政事多廢,吾可無慮矣?!蓖馊?季興聞京師有變,乃悉邀留蜀物,而殺其使者韓珙等十余人,后以荊、歸、峽三州臣于吳。吳冊季興秦王。天成三年冬卒,年七十一,謚曰武信。 (節(jié)選自《新五代史,南平世家第九篇》) (1) 下列對文中加框部分的斷句,正確的項是( ) A.景曰/此行無還/理愿錄其后嗣/太祖惻然止文之/景固請/乃行/景以數騎馳/扣城門告曰/梁兵將東/前鋒去矣/ B.景曰/此行無還理/愿錄其后嗣/太祖惻然止文之/景固請/乃行/景以數騎馳/扣城門告曰/梁兵將東/前鋒去矣/ C.景曰/此行無還/理愿錄其后嗣/太祖惻然止文之/景固請/乃行/景以數騎馳扣城門告曰/梁兵將東/前鋒去矣/ D.景曰/此行無還理/愿錄其后嗣/太祖惻然止文之/景固請/乃行/景以數騎馳扣城門告曰/梁兵將東/前鋒去矣 (2) 下列對文中加粗詞語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項是( ) A.廟諱,封建時代已故皇帝的名字。在位君主避其名諱,以示尊重。如改姓氏、改名字、改官名等。 B.貢賦,巨民和藩屬按規(guī)定向朝廷進獻的物品稱貢;臣民向君主繳納的軍用物品稱賦。后為賦稅的別稱。 C.游畋,即"游田",專指皇帝出游打獵,有四時田獵。如《潛伙論潛嘆》:"文王游田,遇姜尚于渭濱。" D.《春秋》,我國現存最早的編年體史書。其用隱晦的筆法對時事加以囊貶,被后人稱為"春秋筆法"。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高季興有膽有識,行動果敢。梁兵攻打鳳翔,李茂貞堅守不出,梁太祖商議想要收兵河中他進言力勸誘敵到達襄州,他果斷決策晚上奪關而出。 B.高季興治理有方,力圖自強。初到荊南時,只有江陵- -城經歷戰(zhàn)火之后,城邑凋零,他招攬撫慰眾人歸附:他修治城壕,設置望樓,以增強實力。 C.高季興相機而行,存于亂世。梁太祖駕崩,他見梁衰弱,計劃依靠自己軍隊鞏固梁:聽說京師變亂,攔財物,殺使臣用三州向吳稱臣被封為秦王。 D.高季興積極作為,任用人才。他招馬景,授計謀,引薦其拜見太祖,馬景殺敵眾多;任命倪可福等為將帥,梁震等為賓客,梁震關鍵時候發(fā)揮了作用。 (4)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今岐人已憊,破在旦夕,而大王之所慮者,閉壁以老我?guī)?此可以誘致之也。 (2)不過遣子弟將吏,而幸興以身述職,為諸侯率,宜加恩禮,以諷動來者。 5、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完成題。 王珣,字元琳,瑯邪臨沂人。弱冠與陳郡謝玄為桓溫掾,俱為溫所敬重。溫嘗謂之曰:“謝掾年四十,必擁旄杖節(jié)。王掾當作黑頭公①。皆難得之才也?!鲍戅D主簿。其時溫經略中夏,竟無寧歲,軍中機務并委珣焉。文武數萬人,珣悉識其面。從溫討袁真,封東亭侯,轉大司馬參軍、中軍長史。珣兄弟皆謝氏婿,以猜嫌致隙。太傅謝安既與珣絕婚,由是二族遂成仇釁。時人希安意,乃出珣為豫章太守,珣不之官。除散騎常侍,不拜。安卒后,珣遷侍中,孝武深杖之。轉輔國將軍、吳國內史,在郡為士庶所悅。征為尚書右仆射,領吏部。帝雅好典籍,珣與王恭、郗恢等并以才學文章見昵于帝。王國寶自媚于會稽,與珣等不協,帝慮晏駕后怨隙必生,故出恭、恢為方伯,而委珣尚書令。珣夢人以大筆如椽與之,既覺,語人云:“此當有大手筆事?!倍矶?帝崩,哀冊謚議,皆珣所草。隆安初,國寶用事,謀黜舊臣。王恭赴謁帝陵,欲殺國寶,珣止之曰:“國寶雖終為禍亂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發(fā)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謀也況擁強兵竊發(fā)于京輦勞師動眾誰謂非逆國寶若遂不改,惡布天下,然后順時望除之,亦無憂不濟也?!惫酥埂K哪?以疾解職。歲余,卒,時年五十二。追贈車騎將軍、開府,謚曰獻穆。珣神情朗悟,經史明徹,風流之美,公私所寄也。時事艱難,其崎嶇九折,風霜備經,逼于嫌謗,才用不能盡。初,珣既與謝安有隙,在東聞安薨,便出京師,詣族弟王獻之,曰:“吾欲哭謝公。”獻之驚曰:“所望于法護。”于是直前哭之甚慟。法護,珣小字也。 (《晉書王珣傳》,有刪節(jié)) 【注】黑頭公:頭發(fā)還是黑的,便已位列三公的人。指一個人年少時即有作為。 (1) 下列對文中加框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國寶雖終為禍亂/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發(fā)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謀也/況擁強兵/竊發(fā)于京輦/勞師動眾/誰謂非逆/ B.國寶雖終為禍亂/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發(fā)/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謀也/況擁強兵/竊發(fā)于京輦/勞師動眾/誰謂非逆/ C.國寶雖終為禍亂/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發(fā)/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謀也/況擁強兵竊發(fā)/于京輦/勞師動眾/誰謂非逆/ D.國寶雖終為禍亂/要罪逆未彰/今便先事/而發(fā)必大失朝野之望/非良謀也/況擁強兵竊發(fā)/于京輦/勞師動眾/誰謂非逆/ (2) 下列對文中加粗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弱冠,古代男子二十歲行冠禮,以表示成年,但因為體猶未壯,故有如此稱謂。 B.杖節(jié),指執(zhí)持旄節(jié),古代帝王授予將帥兵權或遣使于四方,給予旄節(jié)以為憑信。 C.太守,中國古代的一種地方職官,一般是指掌管地方郡一級行政區(qū)的地方行政官。 D.晏駕,晏,遲;駕,皇帝的車駕。晏駕原來指宮車遲出,隱諱說帝王不上早朝。 (3)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王珣年少得志,為桓溫所賞識。王珣年青時與謝玄一起擔任桓溫的屬吏,桓溫對二人敬重有加,認為兩人是難得的人才,將來會在仕途上有一番作為。 B.王珣富有才學,為文頗有造詣?;实厶貏e委任王珣為尚書令,王珣夢見有人把如椽大筆交予他,他以為這是有大手筆之事的預兆,后王珣之夢果應驗。 C.王珣不計前隙,深切表達哀情。雖然王謝二家有前怨,但在謝安去世時,王珣表達了想去為謝安哭靈的意愿,族弟王獻之表示異議,但王珣堅持己見。 D.王珣德能兼?zhèn)?因時不能盡才。王珣精通經史,擁有眾人認可的風流之美,可惜他遭逢艱難的時勢,經歷坎坷,迫于嫌隙誹謗,未能充分發(fā)揮才能。 (4)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其時溫經略中夏,竟無寧歲,軍中機務并委珣焉。 (2)帝雅好典籍,珣與王恭、郗恢等并以才學文章見昵于帝。 6、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題。 滕元發(fā),初名甫,字元發(fā)。以避高魯王諱,改字為名。召試,為集賢校理。神宗即住,召問治亂之道,神宗日:“卿知君子小人之黨乎?”日:“朝廷無朋黨,雖中主可以濟;不然,雖上圣亦殆?!鄙褡谝詾槊?。知諫院。御史中丞王陶論宰相不押班為跋扈,神宗以問元發(fā),元發(fā)日:“宰相固有罪,然以為跋扈,則臣以為欺天陷人矣。”拜御史中丞。宰相以其子判鼓院,諫官謂不可。神宗日:“鼓院傳達而已,何與于事?!痹l(fā)日:“人有訴宰相,使其子達之,可乎?”神宗悟,為罷之。河北地大震,命元發(fā)為安撫使。時城舍多圮,吏民懼壓,皆幄寢茇舍,元發(fā)獨處屋下,日:“屋摧民死,吾當以身同之。”除田祖,修堤障,察貪殘,督盜賊,北道遂安。知開封府。民王穎有金為鄰婦所隱閱數尹不荻直穎憤而致傴扶杖訴于庭元發(fā)一問得實反其金穎投杖仰謝失傴所在元發(fā)在神宗前論事,如家人父子,言無文飾,洞見肝鬲。神宗知其誠藎,事無巨細,人無親疏,輒皆問之。元發(fā)隨事解答,不少嫌隱。王安石方立新法,天下讻讻,恐元發(fā)有言,神宗信之也,因事,出知鄆州。歷齊、鄧二州,婦黨[注]李逢為逆,或因以擠之,黜為池州,改安州。流落且十歲,猶以前過貶居筠州?;蛞詾閺陀泻竺?元發(fā)談笑自若,連上章自訟,神宗覽之惻然。哲宗登位,知鄆州。學生食不給,民有爭公田二十年不決者,元發(fā)曰:“學無食而以良田飽頑民乎?”乃請以為學田,遂絕其訟。時淮南、京東饑,元發(fā)慮流民且至,為癘疫。先度城外廢營地,召諭富室,使出力為屋。元發(fā)威行西北,號稱名帥。河東十二將,其八以備西邊,分半番休。以老力求淮南,知揚州,耒至而卒,年七十一。 (選自《宋史滕元發(fā)傳》,有刪改) [注]婦黨:妻子的親族。 (1)下列對文中加框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民王穎有金為鄰婦所隱/閱數尹不獲/直穎憤而致傴/扶杖訴于庭/元發(fā)一問得實/反其金/穎投杖仰/謝失傴所在/ B.民王穎有金為鄰婦所隱/閱數尹不獲直/穎憤而致傴/扶杖訴于庭/元發(fā)一問得實/反其金/穎投杖仰謝/失傴所在/ C.民王穎有金為鄰婦所隱/閱數尹不獲/直穎憤而致/傴扶杖訴于庭/元發(fā)一問得實/反其金/穎投杖仰謝/失傴所在/ D.民王穎有金為鄰婦所隱/閱數尹不獲直/穎憤而致/傴扶杖訴于庭/元發(fā)一閱得/實反其金/穎投杖仰謝/失傴所在/ (2)下列對文中加粗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A.避諱:對去世(在世的除外)的君主和尊長的名字,為示尊敬,避免說出或寫出而改用他字。 B.卿:文中是君主對大臣的稱謂,古代還可以指對男子的敬稱,也指夫妻、朋友間的愛稱。 C.學田:我國舊時屬于學校的田地。以地租作為祭祀、教師的薪俸和補助學生等的費用。 D.河東:文中指地區(qū)名,指山西西南部,或泛指山西全部。因本地區(qū)在黃河以東而得名。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滕元發(fā)富有才智,深得神宗信任。神宗向他求取治亂之道,他的回答得到神宗的肯定;他和神宗親密無間,跟神宗議事,毫無保留地表達自己的看法。 B.滕元發(fā)處事公允,反對不正之風。有人指責宰相跋扈,滕元發(fā)不完全認同;宰相任命官員沒有避嫌,諫官反對,皇帝沒有接受,媵元發(fā)發(fā)表意見,皇帝醒悟。 C.滕元發(fā)剛直易折,遭受打擊排擠。王安石擔心滕元發(fā)對新法有看法,神宗相信了王安石,滕元發(fā)被貶;滕元發(fā)受妻子親族牽連被排擠,流落外地將近十年。 D.滕元發(fā)體恤百姓,關心教育事業(yè)。有地方發(fā)生大地震,造成了破壞,他不顧個人安危,安撫百姓,并采取一系列措施穩(wěn)定局面;他解決了多年積累的學校學田問題。 (4)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朝廷無朋黨,雖中主可以濟;不然,雖上圣亦殆。 (2)元發(fā)慮流民且至,為癘疫。先度城外廢營地,召諭富室,使出力為屋。 7、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沈亮,字道明,清操好學,善屬文。未弱冠,州辟從事。會稽太守孟顗(顗:yǐ)在郡不法,亮糾劾免官,又言災異,轉西曹主簿。時三吳水淹,谷貴民饑,刺史彭城王義康使立議以救民急,亮議曰:“東土災荒,民凋谷踴,富民蓄米,日成其價。宜班下所在,隱其虛實,令積蓄之家,聽留一年儲,余皆勒使糶貨,為制平價,此所謂常道行于百世,權宜用于一時也。又緣淮歲豐,邑富地穰,麥既已登,黍粟行就,可析其估賦,仍就交市,三吳饑民,即以貸給,使強壯轉運,以贍老弱。且酒有喉唇之利,而非餐餌所資,尤宜禁斷,以息游費?!奔床⑹┬?。 襄陽地接邊關,江左來未有皇子重鎮(zhèn)。元嘉二十二年,世祖出為撫軍將軍、雍州刺史。以舊宛比接二關,咫尺崤、陜,蓋襄陽之北捍,且表里強蠻,盤帶疆場。以亮為南陽太守,加揚武將軍。邊蠻畏服,皆納賦調,有數村狡猾,亮悉誅之。遣吏巡行諸縣,孤寡老疾不能自存者,皆就蠲(蠲:juān,免除)養(yǎng)。耆年老齒,歲時有餼。時儒學崇建,亮開置庠序,訓授生徒。 郡界有古時石堨(堨:,堰),蕪廢歲久,亮籤世祖修治之,曰:“竊見郡境有舊石堨,區(qū)野腴潤,實為神皋,而蕪決稍積,久廢其利,凡管所見,謂宜創(chuàng)立?!笔雷嬖S之。又修治馬人陂,民獲其利。在任四年,遷南譙王義宣司空中兵參軍。隨王誕鎮(zhèn)襄陽,復為后軍中兵,領義成太守。 亮蒞官清約為太祖所嘉賜以車馬服玩前后累積每遠方貢獻絕國勛器輒班賚焉又賜書二千卷。二十七年,卒官,時年四十七。 (選自《宋書列傳卷一百》) (1)下列對文中加框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亮蒞官清約/為太祖所嘉/賜以車馬服玩/前后累積/每遠方貢獻絕國勛器/輒班賚焉/又賜書二千卷/ B.亮蒞官/清約為太祖所嘉/賜以車馬/服玩前后累積/每遠方貢獻絕國勛器/輒班賚焉/又賜書二千卷/ C.亮蒞官清約/為太祖所嘉/賜以車馬/服玩前后累積/每遠方貢獻/絕國勛器輒班賚焉/又賜書二千卷/ D.亮蒞官/清約為太祖所嘉/賜以車馬服玩/前后累積/每遠方貢獻/絕國勛器輒班賚焉/又賜書二千卷/ (2) 下列對文中加粗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辟,是漢代公卿或州郡自行任用掾屬的制度。東漢時地方長官有權直接辟用士人。 B.耆年,即高年、老年人,古時稱六十歲為“耆”,六十歲以上可稱為“耆年”。 C.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學校,后也泛稱學校或教育事業(yè),職責之一是推行人倫教化。 D.太祖,古代開國之主、國家奠基者的特定謚號,是繼承帝位的子孫對其的尊稱。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沈亮為官盡責,直言進諫。會稽太守孟顗在郡里不守法紀,沈亮檢舉彈劾他,因此被罷官。后沈亮因直言災異現象而遭貶。 B.沈亮關注民生,妙策解困。三吳遭受水災,民生疾苦,沈亮提出打擊投機營利行為、建立互市等建議,都被刺史采納、施行。 C.沈亮治政威嚴,心懷仁愛。在治理邊蠻時,沈亮果斷誅殺奸猾之徒,令村民畏服;他愛護百姓,饋贈老者,興辦學校,教化風氣。 D.沈亮為官清廉,深受器重。他為官清正廉潔,才能出眾,得到皇帝肯定,多次擔任要職,太祖還多次賞賜給他一些貴重的物品。 (4)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東土災荒,民凋谷踴,富民蓄米,日成其價。 (2)且酒有喉唇之利,而非餐餌所資,尤宜禁斷,以息游費。 8、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鄺埜,字孟質,宜章人。永樂九年進士,授監(jiān)察御史。成祖在北京,或奏南京鈔法為豪民沮壞,帝遣埜廉視。眾謂將起大獄,埜執(zhí)一二市豪歸。奏曰市人聞令震懼鈔法通矣事遂已倭犯遼東戍守失律者百余人皆應死命埜按問具言可矜狀帝為宥之。營造北京,執(zhí)役者巨萬,命埜稽省,病者多不死。宣德四年,振關中饑。在陜久,刑政清簡。父憂服除,擢應天府尹。蠲苛急政,市征田稅皆酌其平。正統十年進尚書。舊例諸衛(wèi)自百戶以下當代者,必就試京師,道遠無資者,終身不得代。埜請就令各都司試之,人以為便。瓦剌也先勢盛,埜請為備,又與廷臣議上方略,請增大同兵,擇智謀大臣巡視西北邊務。尋又請罷京營兵修城之役,令休息以備緩急。時不能用。也先入寇,王振主親征,不與外廷議可否。詔下,埜上疏言:“也先入犯,一邊將足制之。陛下為宗廟社稷主,奈何不自重?!辈宦?。既扈駕出關,力請回鑾。振怒,令與戶部尚書王佐皆隨大營。埜墮馬幾殆,或勸留懷來城就醫(yī)。埜曰:“至尊在行,敢托疾自便乎?”車駕次宣府,朱勇敗沒。埜請疾驅入關,嚴兵為殿。不報。又詣行在申請。振怒曰:“腐儒安知兵事,再言者死!”埜曰:“我為社稷生靈言,何懼?”振叱左右扶出。埜與佐對泣帳中。明日,師覆,埜死,年六十五。埜為人勤廉端謹,性至孝。父子輔為句容教官,教埜甚嚴。埜在陜久,思一見父,乃謀聘父為鄉(xiāng)試考官。父怒曰:“子居憲司,而父為考官,何以防閑?”馳書責之。埜又嘗寄父褐,復貽書責曰:“汝掌刑名,當洗冤釋滯,以無忝任使,何從得此褐,乃以污我?!狈膺€之。埜奉書跪誦,泣受教。成化初,謚忠肅。 (節(jié)選自《明史?鄺埜傳》,有刪改) 【注】①鄺埜:kungy? ②鈔法:中國古代關于紙幣發(fā)行、流通、兌換的法令。 (1) 下列對文中加框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奏曰/市人聞令震懼/鈔法通矣/事遂已/倭犯遼東/戍守失律者百余人/皆應死/命埜安問/具言可矜狀/帝為宥之 B.奏曰/市人聞令震懼/鈔法通矣/事遂已/倭犯遼東戍守/失律者百余/人皆應死命/埜按問/具言可矜狀/帝為宥之 C.奏曰/市人聞令震/懼鈔法通矣事遂/已倭犯遼東戍守/失律者百余人/皆應死/命埜按問/具言可矜狀/帝為宥之 D.奏曰/市人聞令震/懼鈔法通矣事遂/已倭犯遼東/戍守失律者百余人/皆應死/命埜按問/具言可矜狀/帝為有之 (2) 下列對文中加粗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父憂,父喪的婉辭。古代官員在位期間,如若父母去世必須按規(guī)定辭官為父母守制。 B.戶部,尚書省六部之一,掌管全國土地、戶籍、賦稅,財政等事務,長官為戶部尚書。 C.行在,也稱行在所,指天子所在的地方,也可專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 D.鄉(xiāng)試,古代科舉考試之一,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舉行,因在春季舉行,故稱"春闈"。 (3)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鄺埜處事寬和,能為百姓著想。監(jiān)造北京城時,服勞役的人中那些生病的大多保住了性命;任應天府尹時,減免了當地百姓的苛捐雜稅。 B.鄺埜曉暢軍事,很有戰(zhàn)略眼光。瓦刺也先勢力強大,鄺埜請示朝廷做好防備,免除駐守京城士兵勞役以備及時調用,可惜朝廷沒能采用。 C.鄺埜忠心耿耿,心系社稷安危。鄺埜以死相諫力阻皇帝親征,觸怒宦官王振,被迫隨皇帝大營出行,最后被處死,時年六十五歲。 D.鄺埜廉潔正直,深受父親影響。父親教子甚嚴,鄺埜在陜西做官時因思念父親,想請父親任鄉(xiāng)試的考官,受到父親的嚴厲批評。 (4)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成祖在北京,或奏南京鈔法為豪民沮壞,帝遣埜廉視。 (2)車駕次宣府,朱勇敗沒。埜請疾驅入關,嚴兵為殿。不報。 9、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楊師道,恭仁少弟,隋末自洛陽歸國,投上儀同,為備身左右。尋尚桂陽公主,超拜吏部侍郎,累轉太常卿,封安德郡公。貞觀七年,代魏征為侍中。性周慎謹密,未嘗漏泄內事,親友或問禁中之言,乃更對以他語,嘗曰“吾少窺漢史,至孔光不言溫室之樹,每欽其余風,所庶幾也?!睅煹劳顺蟊匾敃r英俊宴集園池而文會之盛當時莫比雅善篇什又工草隸酣賞之際援筆直書有如宿構。 太宗每見師道所制,必吟誦嗟賞之。十三年,轉中書令。太子承乾逆謀事泄,與長孫無忌、房玄齡同按其獄。師道妻前夫之子趙節(jié)與承乾通謀,師道微諷太宗,冀活之,由是獲譴,罷知機密,轉吏部尚書。師道貴家子,四海人物 ,未能委練,所署用多非其才,而深抑貴勢及其親黨,以避嫌疑,時論譏之。太宗嘗從容謂侍臣日:“楊師道性行純善,自無愆過。而情實怯懦,未甚更事,緩急不可得力。”未幾,從征高麗,攝中書令。及軍還,有毀之者,稍貶為工部尚書,尋轉太常卿。二十一年卒,贈吏部尚書、并州都督,陪葬昭陵,賜東園秘器,并為立碑。始恭仁父雄在隋,以同姓寵貴,自武德之后,恭仁兄弟名位尤盛,則天時,又以外戚崇寵。一家之內,駙馬三人,王妃五人,贈皇后一人,三品以上官二十余人,遂為盛族。贊曰:恭仁獨正,令德無違。師道慎密,抑勢見機。 (《舊唐書列傳第十二楊師道》,有刪節(jié)) (1)下列對文中加框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師道退朝后/必引當時英俊宴/集園池而文/會之盛/當時莫比/雅善篇什/又工草隸/酣賞之際/援筆直書/有如宿構 B.師道退朝后/必引當時英俊/宴集園池/而文會之盛/當時莫比/雅善篇什/又工草隸/酣賞之際/援筆直書/有如宿構 C.師道退朝/后必引當時英俊/宴集園池/而文會之盛/當時莫比雅善/篇什又工草隸/酣賞之際/援筆直書/有如宿構 D.師道退朝后/必引當時英俊/宴集園池而文/會之盛/當時莫比/雅善篇什/又工草隸/酣賞之際援筆/直書有如宿構 (2) 下列對文中加粗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侍臣,侍奉皇帝的廷臣,也叫左右,如《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傳以示美人及左右"本文中的"侍中",也是皇帝身邊的近臣。 B.諷,諷諫,多指古代臣下用委婉的言辭規(guī)勸皇帝。"而吟詠情性,以諷某上。"(《文心雕龍》)《鄒忌諷齊王納諫》中的"諷"即是此意。 C.外戚,亦稱"外家",指帝王的母族、妻族。歷史上,外戚往往干政擅權,甚至有改朝篡位者,如西漢末的王莽與建立隋朝的楊堅等。 D.贊即贊評,是史家對某人某事的贊詞和評論,多放在人物傳記的篇末,就如《史記》中的"大史公曰"一樣,都是對傳主或事件的贊頌。 (3)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楊師道家世顯赫。隋唐兩朝楊師道家族因是皇帝同姓或外戚等原因,駙馬、王妃、三品以上大員等有多人,楊家遂為盛族。 B.楊師道秉性周密謹慎,守口如瓶。在代替魏征擔任侍中時,從未泄露過宮中的言論,當親友詢問之時,常用其他話題敷衍應對。 C.楊師道剛正無私,守正有德。被評為"令德無違"。他曾因此受皇帝推重,同長孫無忌、房玄齡等一起審理太子李承乾謀逆一案。 D.楊師道才華橫溢,律己甚嚴。他的作品常常受到太宗皇帝的交口稱贊,他對權貴及自己親友則竭力抑制,以躲避嫌疑。 (4)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嘗曰“吾少窺漢史,至孔光不言溫室之樹,每欽其余風,所庶幾也。” (2)楊師道性行純善,自無愆過。而情實怯懦,未甚更事,緩急不可得力。 10、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題。 楊鼎,字宗器,陜西咸寧人。家貧力學,舉鄉(xiāng)、會試第一。正統四年,殿試第二。授編修。久之,與侍講杜寧等十人,簡入東閣肄業(yè)。鼎居侍從,雅欲以功名見。嘗建言修飭戎備、通漕三邊二事。同輩誚其迂,鼎益自信。也先將寇京師,詔行監(jiān)察御史事,募兵兗州。景泰三年,進侍講兼中允。五年,超擢戶部右侍郎。天順初,轉左。陳汝言譖之,帝不聽。三年冬,以陪祀陵寢不謹下獄,贖杖還職。帝嘗命中官牛玉諭旨,欲取江南折糧銀實內帑,而以他稅物充武臣俸。鼎不可。馬牛芻乏,議征什二,又以民艱力沮,皆報罷。七年,尚書年富有疾,詔鼎掌部事。成化四年,代馬昂為戶部尚書,而以翁世資為侍郎。六年,鼎疏言:“陜西外患四寇,內患流民。然寇害止邊塞流民則疾在腹心漢中僻居萬山襟喉川蜀四方流民數萬急之生變置之有后憂請暫設監(jiān)司一人,專領其事。其愿附籍者聽之,不愿者資遣。兼與守臣練士馬,修城池,庶可弭他日患?!痹t從之。湖廣頻歲饑,發(fā)廩已盡。及是有秋,用鼎言,發(fā)庫貯銀布,易米備災?;?、徐、臨、德四倉,舊積糧百余萬石,后餉乏民饑,輒請移用,粟且匱。鼎議上贖罪、中鹽、折鈔、征逋六事行之。由是諸倉有儲蓄。尋加太子少保。鼎居戶部,持廉,然性頗拘滯。十五年秋,給事御史劾鼎非經國才。鼎再疏求去。賜敕馳驛歸,命有司月給米二石,歲給役四人,終其身。大臣致仕有給賜,自鼎始也。卒,贈太子太保,謚莊敏。子時嘮,進士,累官侍講學士。多識典故,有用世才。時敷,舉人,官兵部司務。 (節(jié)選自《明史列傳第四十五》) (1)下列對文中加框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 A.然寇害止邊塞/流民則疾在腹心/漢中僻居萬山/襟喉川蜀/四方流民數萬/急之生變/置之有后憂/ B.然寇害止邊塞流民/則疾在腹心/漢中僻居萬山/襟喉川蜀/四方流民數萬/急之生變/置之有后憂/ C.然寇害止邊塞流民/則疾在腹心/漢中僻居萬山襟喉/川蜀四方流民數萬/急之生變/置之有后憂/ D.然寇害止邊塞/流民則疾在腹心/漢中僻居萬山襟喉/川蜀四方流民數萬/急之生變/置之有后憂/ (2) 下列對文中加粗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殿試,是唐、宋、元、明、清時期科舉考試中最高的一級,殿試第一名稱為狀元。 B.轉,古代指官職的調任,無所謂升降;"遷"指升職,而"謫"是指貶官,降職并外調。 C.疏,即奏章,是古代大臣向帝王進言的文書,包括章、表、狀、札子等。 D.有司,指主管某部門的官吏,古代設官分職,各有專司,故稱有司;后泛指官吏。 (3)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楊鼎勤勉奮進,志于仕進。他家境貧寒,卻發(fā)奮學習,取得鄉(xiāng)試、會試第一名,后又考取進士,出仕后想憑借功名見稱于世。 B.楊鼎為民著想,受到器重。因牛馬缺少草料,朝廷欲征收賦稅,他以百姓艱難上報停止;他多次為朝廷建言獻策,多被采納,受到重用。 C.楊鼎為人正直,廉潔自守。他性格剛直,敢于抵制朝廷或上司不恰當的決定;任戶部官職時,一直堅守廉潔的品質。 D.楊鼎家教謹嚴,教子有方。由于楊鼎嚴格要求,他的兩個兒子都考取功名,走上了仕途,成為對國家有用的人才。 (4)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同輩誚其迂,鼎益自信。也先將寇京師,詔行監(jiān)察御史事,募兵兗州。 (2)湖廣頻歲饑,發(fā)廩已盡。及是有秋,用鼎言,發(fā)庫貯銀布,易米備災。 答案 1答案:(1)A; (2)D; (3)A; (4) (1)陳仲微把推薦信歸還了他,信的封口還和原來的一樣,那個人慚愧地道歉離去,直到陳仲微任職期滿再沒敢因私事打擾。 (2)鄰縣有一件疑案十年了沒有決斷,郡里命令陳仲微審理此案,他一次審問就馬上解決了。 ;-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2019屆高三語文二輪復習 易錯點特訓10文言文閱讀含解析 2019 屆高三 語文 二輪 復習 易錯點特訓 10 文言文 閱讀 解析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ioszen.com/p-62964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