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教育是為實現教育方針規(guī)定的目標.doc
《素質教育是為實現教育方針規(guī)定的目標.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素質教育是為實現教育方針規(guī)定的目標.doc(9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素質教育下的小學語文教學 [摘 要]素質教育是為實現教育方針規(guī)定的目標,著眼于受教育者及社會長遠發(fā)展的要求,以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宗旨,以注重開發(fā)受教育者的潛能、促進受教育者德智體等方面生動活潑地發(fā)展為基本特征的教育。語文教學在任何時代和國家都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當今,教育改革的呼聲日漸高漲;而作為私立職業(yè)技術學校,我們的語文教學一開始就處在應試教育的體制之外:二者一拍即合,使?jié)撛诔蔀榭赡?,于是語文教學的素質化成為學校視野中的中心問題。 [關鍵詞]素質教育 語文教學 Abstract Quality education is required to achieve the goal of education policy, focusing on the educated and the long-term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in order for all students, students can improve the basic quality as the fundamental purpose, to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potential of the educated, to promote by lively intelligence, physical educators and other aspects of development a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education. Language teaching in any era and the country occupies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Today, education reform are growing; and as a private vocational school, we start language teaching examination-oriented education system in addition to: the two hit it off, so that potential as possible, so the quality of language teaching in the school vision the central issue. Key words: Quality education; Language Teaching 1.1 引言 語文教學作為一種本土文化的承傳,我們應該在教學中滲透傳統(tǒng)文化的基本知識(這里的“文化”應指大文化,而不是單指文學流派),因為,我國燦爛的五千年文化歷史,有著無比深厚的底蘊;有著無比豐富的知識資源讓我們去開采、去發(fā)展;而小學生正處于對新生事物感到好奇的生理年代,作為教者,灌輸一定相對比較淺顯易懂的傳統(tǒng)文化基本知識,對吸引學生聽課和提高學生文化素質有莫大的幫助。 據調查,當前我們上小學語文課時,對傳統(tǒng)文化基礎知識方面很少涉及,或者基本沒有涉及過。筆者認為,這是我們教學的思維誤區(qū)和一種失誤;說它是思維的誤區(qū),是因為很多的教師認為這些小學高年級學生雖然說是“高年級”,但是還是太小了,不適合灌輸此類比較“專業(yè)”的知識;其實不然,我們教者不灌輸才是真正的進入了一個誤區(qū)。 1.2 研究的意義和目的 在我們講究素質教育的今天,我們不能單單按部就班,以文解文,進行枯燥無味的、空洞的、使人厭煩、使人昏昏入睡的授課;不能以“一切為了考試過關”作為授課的目的;不要“填鴨式”的教學;我們必須以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為己任,改變授課方式,只有提高了學生的認知范圍,才能說是提高了學生的素質;我們應以學生素質的提高為重,搞好語文教學。在科學技術日益發(fā)展的今天,由于種種原因,我國的某些科學、技術領域落后與世界的頂尖技術潮流,這種情況的引導下,一些國民意識到學外語有很大的發(fā)展空間,所以,也就自覺不自覺地偏離了本土的母語文化的學習,以為只要可以說外語,在人生旅途上就無憂無慮了。這種帶盲目性的主觀追求,導致了一些學生(包括一大批家長)重外語而偏母語的現狀。從這出發(fā),如果,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滲透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基因,培養(yǎng)學生對我國古文化的好奇和責任感,勢必會收到較好的效果。 1.3 研究的方法 對學生灌輸古代傳統(tǒng)文化基本知識,除了可以提高學生的文科綜合素質以外主要還有如下幾方面。 1.3.1教學中滲透傳統(tǒng)文化知識,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 如講授《馬踏飛燕》時,在講述第三自然段時,教者可以插入講述唐代唐三彩的描述,讓學生了解我國的唐三彩在馬的制作方面也有同樣高超的技術和有同樣的藝術價值:唐代有一種與“馬踏飛燕”制作原料不同的藝術品,叫唐三彩。它是一種陶瓷,盛行與唐初,產于洛陽,制作素材很多,有人、動物等,其中以馬的塑造表現最為出色,有的揚足飛奔、有的引頸嘶鳴、有的俯首舔足,表現出各種生動、逼真的姿態(tài)。有著非常之高的藝術價值。唐三彩因為它做工精細、制作規(guī)整,所以不變形、不裂縫。 這樣,在講述東漢文物的同時又讓學生了解到了唐朝陶瓷唐三彩的一些知識,擴展了學生的視野、認識了古人卓越的才能,從而增強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1.3.2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tǒng)文化知識,能夠陶冶情操 例如講授《示兒》時,教者在講完此文后穿插講述古代愛國詩人屈原的生平、他的一些事跡以及他的重要作品《離騷》的情況。教者通過簡單易懂的言語描述,可以產生比較好的效果:我國古代諸如《示兒》這樣的愛國詩數不勝數,同樣,愛國詩人也非常之多,其中影響最大的應算戰(zhàn)國末期的屈原。屈原學識淵博,但不幸的是,在朝廷給當權派排擠,遭流放的境地;但他始終不忘國事,時時刻刻關心國家的安危,他這種獻身與理想的高尚情操、堅貞不屈的偉大人格和高度的愛國主義精神對后代子孫,尤其是知識分子產生了去大的影響?!峨x騷》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詩歌無情得揭露斥責了楚國的腐敗政治和黑暗勢力,充分表現了詩人追求理想、熱愛國家、疾惡如仇的修身潔行、堅貞不屈的高尚人格?!峨x騷》高度的藝術成就與其豐富深刻的思想內容完美得結合為一體,使它成為光照千古的絕唱,對后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相信,經過教者這樣“點撥”,學生在課后一定會記得在中國古代有這么一個文學家、愛國詩人的存在,而他的情操、品格也一定會縈繞與同學們的心中;對屈原的《離騷》,他們也許一輩子也忘不了它是中國古代最長的抒情詩。以后,有意無意間他們也一定會去翻閱、瀏覽,甚至成誦!最重要的是,他們曾深深地震撼與屈原的高尚的愛國情操當中。 1.3.3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tǒng)文化知識,有利于塑造學生性格 如在講授《將相和》時,因為課文描述的是春秋戰(zhàn)國時的事情,可以向學生描述當時社會的文化的一些人物情況:春秋時期的文化是中國文化最為輝煌、燦爛的一頁。當時出現過孔子、孟子、老子、莊子、墨子等偉大的文學大家。其中孔子可能是我們最為熟悉的一位,他給后人稱之為“圣人”。他手執(zhí)著“仁政”的大旗,挺身而出,奔走與各個諸侯國,呼喚著他的神圣的理想,呼喚著正義和他所崇尚的道德。這個知識淵博而又勇敢的老人;這個真誠而又執(zhí)著的“圣人”,一生都為實現他的理想而奔走吶喊,一生都在維持著正義和良知。他是一個偉大的學者,一個偉大的教育家、一個偉大的思想家。 1 .4 研究的范圍和限制 本文雖然涉及語文教學的各方面,但由于個人水平和調研時間的局限,難免掛一漏萬,而且本文觀點系個人觀點,訛誤之處,不吝垂教。本文研究的范圍只限于小學的素質教育。 2.1 素質教育與語文學科 研究素質教育觀念指導下的語文學科與教學的方式與特點之前,有必要先明確什么是素質教育?什么是語文?而后我們才有可能探討在素質教育的觀念之下,需要語文承擔何種目的,達到何種水平,實現何種效果,應采取何種方式。 2.1.1什么是素質教育 當前,素質教育業(yè)已成為教育改革的主流話語,諸家之說蜂起,各引一端,崇其所善。本人認為,素質教育是指在尊重學生主體性的前提下,以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技能與能力為核心目的的教育觀念,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激發(fā)興趣,鍛煉能力,發(fā)現并積累知識,體驗付出和收獲的快樂。一言以蔽之,教是為了不教。 2.2.2什么是語文 人們對語文內涵的認識也是復雜而曲折的?;蛘J為是語言和文字,或認為是語言與文章,或認為是語言與文學;即便是語文教學大綱,從 55 年到 95 年的八個大綱對語文性質的界定也不盡相同?,F在,我們更趨近于認為:語文既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也是最重要的文化載體。這突出了語文的工具性及其特點:語文是負載文化的交際工具。 2.2.3綜述, 素質教育觀念指導下的語文教學,當然并非上述兩者的簡單相加,而是指在尊重學生發(fā)展個性與權利的前提下,培養(yǎng)學生掌握、運用語文這一負載文化的交際工具的能力,以更好的獲取、處理信息,理解其文化內涵的過程。這意味著語文課應該是泛文化課。 2.2 教材的解構與建構 素質教育下的語文教材并非指單一的、確定的語文教材,而應涵蓋一個內容廣泛的教材環(huán)境,應包括:核心語文教材,即語文課本;輔助語文教材,即與語文教學直接相關的一切圖書資料;隨機語文教材,即一切有助于人們提高語文能力與修養(yǎng)的語言資料。因此在對待教材的問題上。語文教材是語文教學的媒體,既非教具也非教學內容;因此應打通不同層次上語文教材的隔閡,使其他語文教材為語文課本增添血肉,使其更豐富、立體、更具吸引力。 語文教材負載的內容并非只有知識和訓練體系;語文教材應直接為教學服務,并為教學主體加以調節(jié)和控制,不斷地適應具體情況。 教材中的作品,包含著道德、政治、經濟、文學、歷史、藝術、科學和感情等廣泛內容,運用了多種知識和技能,因而潛在著多種多樣的教育教學可能。 因此,在使用教材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應堅持如下觀點: 1、應具有大教材觀 。 2、對教材的關注應首先放在內容上,并對內容進行整體優(yōu)化 。 3、削弱教參的絕對權威性,鼓勵教師講授賦予個人化的觀點。 2.3 閱讀課程的整體優(yōu)化 閱讀作為教學的大宗,其著意在精當;所謂精當,是使學生能全面、準確地把握文章,多層次多角度的分析問題和內容,學會閱讀的方法,而非簡單的可視閱讀為巨著之節(jié)選,流派之清單,篇章之賞析;因此,要對整體內容進行優(yōu)化,則上述的教材的解構與建構就是第一步,二者互為表里。 2.3.1改進現有單元,增加文章的內容和挑戰(zhàn)性 開明出版社高中語文教材第二冊選有孟子的《寡人之于國也》,第三冊選有漢代晁錯的《論貴粟書》,兩篇文章均以農民家庭為單位,分別敘述了儒家理想中的生活和漢代農民生活的潦倒,因此有可能將文章作為一單元進行比較性學習。 2.3.2設計更多資料或背景,讓學生接觸更廣泛的問題, 仍為上例,晁錯僅對漢代農民生活作了一番概述,解之未詳;而同在《漢書食貨志》中李悝在另一篇文章中對農民生活水平有詳盡的記載,引入語文課堂可使學生對漢代以及晁錯所論述的問題有清楚地認識。 加入同一作家或不同作家的相似作品及論述,予以比較是一種有效的辦法:如巴金的《秋夜》與魯迅的《秋夜》相互援引,有助于了解魯迅乃至象征主義的表現手法。同樣,加入對同一個問題的不同見解與分析,也有助于學生深入的理解:如魯迅的《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與王蒙的《論“費厄潑賴”應該實行》。 2.3.3專題或專論的課程,促進學習的深化 由于篇目和編排的局限,重要的作家、作品、流派總顯得單薄或零散,這為專題或專論課的出現提出了要求:如二年級以《阿 Q 正傳》為核心的魯迅研究單元和以《雷雨》為核心的話劇研究單元,以及大學的詩人專論。這種方式利于內容的集中和內在的系統(tǒng)性,更能凸顯作家及作品的思想內涵與藝術風格。如《大專語文》李白選詩為《登金陵鳳凰臺》,是一首七律,而李白代表著中國古體詩的創(chuàng)作高峰,教材選錄未免以偏概全;于是在教學中補充《將進酒》和《宣州謝眺樓餞校叔云》,更為妥當。 2.3.4挖掘文章的深度,以新的觀點、角度、方法剖析文章 對于經典作品,盡管人們作了許多分析,但仍有許多分析要做。當然,這不是簡單的重復,或是使教師成為某一觀念的傳聲筒,這需要教師在尊重文本的原則下,不斷以新的文學批評方法,通過個人化的解讀,剖析文章的深度。如,在《祝?!坊颉独子辍返慕虒W中,我們必須摒棄那些學生即使不閱讀作品也能爛熟于心的、程式化的、過分強調意識形態(tài)的解讀,代之以治學嚴謹的而又富于個人化的解讀。往往正是在這些課上,學生了解了閱讀和閱讀的方法。 2.3.5注重與專業(yè)的聯(lián)系 興趣與知識是相互需要的,因此,語文在堅持自己的學科體系的同時,也要考慮到專業(yè)的需要:即側重敘事類和抒情類作品;側重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韻味和技法、技巧。在教授茅盾的《談〈水滸〉的人物和結構》時,我特意加講了金圣嘆《〈水滸〉讀法》中提及的“正犯”和“略犯”,并以《灌藍高手》中相同的手法加以對照,使學生了解到閱讀的重要。 2.4 寫作課的設計與方法 對于職業(yè)專業(yè)來說,故事的創(chuàng)作是十分重要的,但這絕不止于一種文從字順的寫作訓練。一種表現形式能成為一種獨立的藝術門類,一定在于它能夠表現其他藝術形式能表現的一切內容與內涵:是像《 EVA 》的深邃,《銀英傳》的宏大,于是,我們嘆服于《戒指王》的問世在于托爾金 40 年之久對英國中世紀文學的執(zhí)著研究,《哈利波特》的背后是作者有著上百年的歐洲童話傳統(tǒng)的濡養(yǎng),為人津津樂道的《大鬧天宮》也根植于其深厚的文化積淀。由是觀之,職業(yè)專業(yè)的故事創(chuàng)作絕非某種弱化、稚化的寫作練習,其要求絕不低于任何一種文學創(chuàng)作,這是中國職業(yè)發(fā)展的趨勢與內在要求,絕非夸大其詞或是喧賓奪主。 2.4.1課程的界定 故事創(chuàng)作,是一門公共課,其核心是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同時,在某種程度上,又是一門有著專業(yè)性質的公共課。在課程中,沒有議論文、說明文、散文的寫作練習;就敘事作品而言,也不止于現實主義。課程本身強調寫作是第一次創(chuàng)作,不要求學生學習改編、編導,即進行再創(chuàng)作。 2.4.2課程的要求 對寫作課的重視,并不意味著對閱讀課的輕視。恰恰相反,寫作課在邏輯關系上是建筑在閱讀課基礎之上的,而閱讀課就是在為寫作課順利展開而張本。寫作課只有在學生業(yè)已經過了嚴謹靈活、廣泛深入地閱讀學習之后,具備了一定的表達能力、理解能力、感受能力、鑒賞能力的基礎上,才能避免在低水平上徘徊,達到質的飛躍。當然,這就在更高的層次上對閱讀課提出了要求。 2.4.3課程的內容與架構 作為職業(yè)專業(yè)的故事創(chuàng)作,在內容上其側重的作品應包括:神話、寓言、史詩、童話、探險、幻想、科幻、神怪以及優(yōu)秀的動漫作品。涉及這些作品還不夠,因為寫作代表著一種綜合水平,所以寫作課也必須成為一門綜合課,其內容應涵蓋:文論、史論、專題、作品閱讀、寫作、以及表演等;但作為整體的寫作課并非是將上述內容依次分配,以不同的時間量形成階段性或單元式的教學,而是希望上述內容以文本或專題為中心形成默契與耦合。當進行人物形象的刻畫時,在寫作上人物的肖像、語言、動作、心理描寫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刻畫得細致乃至傳神的前提在于學生有敏銳的觀察力;除此以外,人的一顰一笑、一舉一動,都必定有其心理方面的因素,這意味著學生還要有敏感的感受力。于是側重感知訓練的表演課開始了。這要求學生們體驗自己,觀察別人在不同的感知刺激下喚起的記憶,引起的情緒起伏和肢體的變化與行動,并表演、再現這一過程。感知與移情的訓練有利于學生對人物理解的深化和描摹。此外,理性與邏輯對人物的刻畫也很重要,因為人物一旦創(chuàng)作出來就必須按其自身的邏輯發(fā)展,不再完全受作者的控制。于是以人物為核心,不同的內容有機的組合起來。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我堅信:人物的刻畫乃至寫作的提高是不可能通過條塊分割的課程實現的。 由于內容的要求,課程在架構上形成了四個首尾連接、螺旋式上升的循環(huán)和一個尾聲。每個循環(huán)都在關注敘事作品的三要素,即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的基礎上各有側重,循序漸進。第一個循環(huán)要求完成故事的架構;第二個循環(huán)側重情節(jié)和環(huán)境的豐富;第三個循環(huán)致力于結構的精煉;第四個循環(huán)關注人物刻畫的豐滿;尾聲著手立意的深刻與開闊。課程在閱讀、思考、創(chuàng)作三者不斷的往復中相得益彰,最終提高學生的水平。 2.5 語文教學的評估 由于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培養(yǎng)、提高學生的能力,并一改標準化的模式;因此,素質教育下的教學評估具有如下特點: 1、以考查學生的能力為核心,重點在于考查學生能否以自己的知識和能力解決新的問題 2、更加公平,力爭照顧到不同思維類型的學生 3、題目靈活,學生有更多的自由空間 2.5.1如對閱讀理解能力的考查 要考查學生能否瀏覽文章的大局,關注細節(jié),并認真思考。在本次一年級期末考試中,沒有分層或歸納中心似的題目;而是選取一篇短小的懸念偵探文章。再如對寫作能力的考查。以新生入學考試為例,作文題目包括:《魔法師日記》、《白雪公主》、《灰太狼》等,給了學生發(fā)揮的空間。 2.5.2語文評估中還有對綜合能力的考查 但都需要學生有相應的整理、分析、比較、綜合信息的能力。 在此基礎上,考試還可以進行大膽嘗試:如大專第一學期的期末考試,要求學生針對魯迅和王蒙的兩篇文章的內容,以個人答辯或小組討論或辯論的方式進行口試。 2.6 課程對師生的要求 首先,教師要有較高的心理素質。至今,素質教育仍處于探索階段,這意味著不斷的變革和難以預料的不確定性;教師必須有能力忍受這種不確定性。另外,教學模式對教師來說是一種行為習慣,改變這種習慣有可能導致功能性失調。這一切都要求教師有較高的心理素質。 其次,因為有不確定性,所以要求教師有教研能力,能發(fā)現癥結所在,在紛繁中抓住主要矛盾,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同時在研究的基礎上,能夠大膽嘗試,勇于探索,既能堅持明確的行動方向又能及時適度地調整。 再次,要求教師有扎實的專業(yè)知識和教學能力,其中后者應包括: 1、信息交換 通過講述使人得到信息。 2、指 導 鼓勵個體,示范并培訓他們。 3、顧 問 與產生問題的學生交談協(xié)商并指導。 4、編 輯 按一定的方案但又有一定的決策權去收集組織內容。 5、分 析 根據準則,檢查評價,推測后果,選擇新方法。 6、創(chuàng) 新 在現有條件下,設法滿足特殊要求。 素質教育是一種教育觀念也是一種教育模式,因此,素質教育不具有無限適用性,即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適應并適用于素質教育。素質教育對學生的要求是其有學習習慣,能進入學生角色,最終能提高能力。 綜上可見,素質教育下師生在課堂上扮演著這樣的角色:教師將內容個人化,批判對 待,強調其價值性;課堂上,以過程和作品為主,教師以提示者、編輯、教練、仲裁、同事的角色出現,時間取決于作品、任務自身的特點;學生作為探究者創(chuàng)造性地學習,知識成為學生與事件、問題、思想交鋒的工具;這也昭示著教師被再一次作為精神向導,不同的是,這不再是道德規(guī)范而是職業(yè)要求:培養(yǎng)學生學習的能力和習慣,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鼓勵學生找到自己發(fā)展的方向與實現自我的道路。 總之,素質教育對師生的要求都提高了,不僅要求知識,更要求能力;師生都應該成為有能力學習,會學習, 2.7結語 由于素質教育重視學生自身的個性與特長,因此實施動態(tài)管理是必要的。依據學生不同層次的水平組成不同班級,并在此基礎上,提供不同層次、目的與方式的教育服務。當然另一方面,不同的班級,即不同的能力或是能力的不同水平,并不意味著優(yōu)劣之別。 參考文獻 語文教學概論 王松泉 王相文 韓雪屏 1999 高等教育出版社 豐富教學模式 (美)蘭祖利 里 斯 2000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素質教育 實現 教育方針 規(guī)定 目標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ioszen.com/p-9178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