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勻速圓周運動”的典型例題.doc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勻速圓周運動”的典型例題.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勻速圓周運動”的典型例題.doc(16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 —-可編輯修改,可打印—— 別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資料 ——全冊教案,,試卷,教學課件,教學設計等一站式服務—— 全力滿足教學需求,真實規(guī)劃教學環(huán)節(jié) 最新全面教學資源,打造完美教學模式 “勻速圓周運動”的典型例題 ? 【例1】如圖所示的傳動裝置中,a、b兩輪同軸轉(zhuǎn)動.a(chǎn)、b、c三輪的半徑大小的關系是ra=rc=2rb.當皮帶不打滑時,三輪的角速度之比、三輪邊緣的線速度大小之比、三輪邊緣的向心加速度大小之比分別為多少? 【分析】皮帶不打滑,表示輪子邊緣在某段時間內(nèi)轉(zhuǎn)過的弧長總是跟皮帶移動的距離相等,也就是說,用皮帶直接相連的兩輪邊緣各處的線速度大小相等.根據(jù)這個特點,結(jié)合線速度、角速度、向心加速度的公式即可得解. 【解】由于皮帶不打滑,因此,b、c兩輪邊緣線速度大小相等,設vb=vc=v.由v=ωr得兩輪角速度大小的關系 ωb∶ωc=rc∶rb=2∶1. 因a、b兩輪同軸轉(zhuǎn)動,角速度相等,即ωa=ωb,所以a、b、c三輪角速度之比 ωa∶ωb∶ωc=2∶2∶1. 因a輪邊緣的線速度 va=ωara=2ωbrb=2vb, 所以a、b、c三輪邊緣線速度之比 va∶vb∶vc=2∶1∶1. 根據(jù)向心加速度公式a=ω2r,所以a、b、c三輪邊緣向心加速度之比 =8∶4∶2=4∶2∶1. 【例2】一圓盤可繞一通過圓盤中心o且垂直于盤面的豎直軸轉(zhuǎn)動.在圓盤上放置一木塊,當圓盤勻速轉(zhuǎn)動時,木塊隨圓盤一起運動(見圖),那么 [ ] a.木塊受到圓盤對它的摩擦力,方向背離圓盤中心 b.木塊受到圓盤對它的摩擦力,方向指向圓盤中心 c.因為木塊隨圓盤一起運動,所以木塊受到圓盤對它的摩擦力,方向與木塊的運動方向相同 d.因為摩擦力總是阻礙物體運動,所以木塊所受圓盤對它的摩擦力的方向與木塊的運動方向相反 e.因為二者是相對靜止的,圓盤與木塊之間無摩擦力 【分析】由于木塊隨圓盤一起作勻速圓周運動,時刻存在著一個沿半徑指向圓心的向心加速度,因此,它必然會受到一個沿半徑指向中心、產(chǎn)生向心加速度的力——向心力. 以木塊為研究對象進行受力分析:在豎直方向受到重力和盤面的支持力,它處于力平衡狀態(tài).在盤面方向,可能受到的力只有來自盤面的摩擦力(靜摩擦力),木塊正是依靠盤面的摩擦力作為向心力使它隨圓盤一起勻速轉(zhuǎn)動.所以,這個摩擦力的方向必沿半徑指向中心 【答】b. 【說明】常有些同學認為,靜摩擦力的方向與物體間相對滑動的趨勢方向相反,木塊隨圓盤一起勻速轉(zhuǎn)動時,時時有沿切線方向飛出的趨勢,因此靜摩擦力的方向應與木塊的這種運動趨勢方向相反,似乎應該選d.這是一種極普遍的錯誤認識,其原因是忘記了研究運動時所相對的參照系.通常說做圓運動的物體有沿線速度方向飛出的趨勢,是指以地球為參照系而言的.而靜摩擦力的方向總是跟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相反,應該是指相互接觸的兩個相關物體來說的,即是對盤面參照系.也就是說,對站在盤上跟盤一起轉(zhuǎn)動的觀察者,木塊時刻有沿半徑向外滑出的趨勢,所以,木塊受到盤面的摩擦力方向應該沿半徑指向中心 【例3】在一個水平轉(zhuǎn)臺上放有a、b、c三個物體,它們跟臺面間的摩擦因數(shù)相同.a(chǎn)的質(zhì)量為2m,b、c各為m.a(chǎn)、b離轉(zhuǎn)軸均為r,c為2r.則 [ ] a.若a、b、c三物體隨轉(zhuǎn)臺一起轉(zhuǎn)動未發(fā)生滑動,a、c的向心加速度比b大 b.若a、b、c三物體隨轉(zhuǎn)臺一起轉(zhuǎn)動未發(fā)生滑動,b所受的靜摩擦力最小 c.當轉(zhuǎn)臺轉(zhuǎn)速增加時,c最先發(fā)生滑動 d.當轉(zhuǎn)臺轉(zhuǎn)速繼續(xù)增加時,a比b先滑動 【分析】a、 b、 c三物體隨轉(zhuǎn)臺一起轉(zhuǎn)動時,它們的角速度都等于轉(zhuǎn)臺的角速度,設為ω.根據(jù)向心加速度的公式an=ω2r,已知ra=rb<rc,所以三物體向心加速度的大小關系為aa=ab<ac. a錯. 三物體隨轉(zhuǎn)臺一起轉(zhuǎn)動時,由轉(zhuǎn)臺的靜摩擦力提供向心力,即f =fn=mω2r,所以三物體受到的靜摩擦力的大小分別為 fa=maω2ra=2mω2r, fb=mbω2rb=mω2r, fc=mcω2rc =mω2·2r=2mω2r. 即物體b所受靜摩擦力最?。産正確. 由于轉(zhuǎn)臺對物體的靜摩擦力有一個最大值,設相互間摩擦因數(shù)為μ,靜摩擦力的最大值可認為是fm=μmg.由fm=fn,即 得不發(fā)生滑動的最大角速度為 即離轉(zhuǎn)臺中心越遠的物體,使它不發(fā)生滑動時轉(zhuǎn)臺的最大角速度越?。? 由于rc>ra=rb,所以當轉(zhuǎn)臺的轉(zhuǎn)速逐漸增加時,物體c最先發(fā)生滑動.轉(zhuǎn)速繼續(xù)增加時,物體a、b將同時發(fā)生滑動.c正確,d錯. 【答】b、c. 【例4】如圖,光滑的水平桌面上釘有兩枚鐵釘a、b,相距l(xiāng)0=0.1m.長l=1m的柔軟細線一端拴在a上,另一端拴住一個質(zhì)量為500g的小球.小球的初始位置在ab連線上a的一側(cè).把細線拉直,給小球以2m/s的垂直細線方向的水平速度,使它做圓周運動.由于釘子b的存在,使細線逐步纏在a、b上. 若細線能承受的最大張力tm=7n,則從開始運動到細線斷裂歷時多長? 【分析】小球轉(zhuǎn)動時,由于細線逐步繞在a、b兩釘上,小球的轉(zhuǎn)動半徑會逐漸變小,但小球轉(zhuǎn)動的線速度大小保持不變. 【解】小球交替地繞a、b作勻速圓周運動,因線速度不變,隨著轉(zhuǎn)動半徑的減小,線中張力t不斷增大,每轉(zhuǎn)半圈的時間t不斷減?。? 令tn=tm=7n,得n=8,所以經(jīng)歷的時間為 【說明】圓周運動的顯著特點是它的周期性.通過對運動規(guī)律的研究,用遞推法則寫出解答結(jié)果的通式(一般表達式)有很重要的意義.對本題,還應該熟練掌握數(shù)列求和方法. 如果題中的細線始終不會斷裂,有興趣的同學還可計算一下,從小球開始運動到細線完全繞在a、b兩釘子上,共需多少時間? 【例5】如圖(a)所示,在光滑的圓錐頂用長為l的細線懸掛一質(zhì)量為m的小球,圓錐頂角為2θ,當圓錐和球一起以角速度ω勻速轉(zhuǎn)動時,球壓緊錐面.此時繩的張力是多少?若要小球離開錐面,則小球的角速度至少為多少? 【分析】小球在水平面內(nèi)做勻速圓周運動,由繩子的張力和錐面的支持力兩者的合力提供向心力,在豎直方向則合外力為零。由此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列方程,即可求得解答。 【解】對小球進行受力分析如圖(b)所示,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向心方向上有 t·sinθ-n·cosθ=mω2r ① y方向上應有 n·sinθ+t·cosθ-g=0 ② ∵r = l·sinθ ③ 由①、②、③式可得 t = mgcosθ+mω2lsinθ 當小球剛好離開錐面時n=0(臨界條件) 則有tsinθ=mω2r ④ t·cosθ-g=0 ⑤ 【說明】本題是屬于二維的牛頓第二定律問題,解題時,一般可以物體為坐標原點,建立xoy直角坐標,然后沿x軸和y軸兩個方向,列出牛頓第二定律的方程,其中一個方程是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關系,最后解聯(lián)立方程即可。 【例6】雜技節(jié)目中的“水流星”表演,用一根繩子兩端各拴一個盛水的杯子,演員掄起杯子在豎直面上做圓周運動,在最高點杯口朝下,但水不會流下,如下圖所示,這是為什么? 【分析】水和杯子一起在豎直面內(nèi)做圓周運動,需要提供一個向心力。當水杯在最低點時,水做圓周運動的向心力由杯底的支持力提供,當水杯在最高點時,水做圓周運動的向心力由重力和杯底的壓力共同提供。只要做圓周運動的速度足夠快,所需向心力足夠大,水杯在最高點時,水就不會流下來。 【解】以杯中之水為研究對象,進行受力分析,根據(jù)牛頓第二定律 【例7】如下圖所示,自行車和人的總質(zhì)量為m,在一水平地面運動.若自行車以速度v轉(zhuǎn)過半徑為r的彎道.(1)求自行車的傾角應多大?(2)自行車所受的地面的摩擦力多大? 【分析】騎車拐彎時不摔倒必須將身體向內(nèi)側(cè)傾斜.從圖中可知,當騎車人拐彎而使身體偏離豎直方向α角時,從而使靜摩擦力f與地面支持力n的合力q通過共同的質(zhì)心o,合力q與重力的合力f是維持自行車作勻速圓周運動所需要的向心力. 【解】(1)由圖可知,向心力f=mgtgα,由牛頓第二定律有: (2)由圖可知,向心力f可看做合力q在水平方向的分力,而q又是水平方向的靜摩擦力f和支持力n的合力,所以靜摩擦力f在數(shù)值上就等于向心力f,即 f = mgtgα 【例8】用長l1=4m和長為l2=3m的兩根細線,拴一質(zhì)量m=2kg的小球a,l1和l2的另兩端點分別系在一豎直桿的o1,o2處,已知o1o2=5m如下圖(g=10m·s-2) (1)當豎直桿以的角速度ω勻速轉(zhuǎn)動時,o2a線剛好伸直且不受拉力.求此時角速度ω1. (2)當o1a線所受力為100n時,求此時的角速度ω2. 【分析】小球做圓周運動所需的向心力由兩條細線的拉力提供,當小球的運動速度不同時,所受拉力就不同。 【解】(1)當o2a線剛伸直而不受力時,受力如圖所示。 則f1cosθ=mg ① f1sinθ=mrω12 ② 由幾何知識知 ∴r=2.4m θ=37° 代入式③ω1=1.77(rad/s) (2)當o1a受力為100n時,由(1)式 f1cosθ=100×0.8=80(n)>mg 由此知o2a受拉力f2。則對a受力分析得 f1cosθ-f2sinθ-mg=0 ④ f1sinθ+f2cosθ= mrω22 ⑤ 由式(4)(5)得 【說明】向心力是一種效果力,在本題中o2a受力與否決定于物體a做圓周運動時角速度的臨界值.在這種題目中找好臨界值是關鍵. [例9]一輛實驗小車可沿水平地面(圖中紙面)上的長直軌道勻速向右運動,有一臺發(fā)出細光束的激光器裝在小轉(zhuǎn)臺m上,到軌道的距離mn為d=10m,如圖所示。轉(zhuǎn)臺勻速轉(zhuǎn)動,使激光束在水平面內(nèi)掃描,掃描一周的時間為t=60s,光束轉(zhuǎn)動方向如圖箭頭所示。當光束與mn的夾角為45°時,光束正好射到小車上,如果再經(jīng)過△t=2.5s光束又射到小車上,則小車的速度為多少?(結(jié)果保留二位數(shù)字) [分析]激光器掃描一周的時間t=60s,那么光束在△t=2.5s時間內(nèi)轉(zhuǎn)過的角度 激光束在豎直平面內(nèi)的勻速轉(zhuǎn)動,但在水平方向上光點的掃描速度是變化的,這個速度是沿經(jīng)向方向速度與沿切向方向速度的合速度。 當小車正向n點接近時,在△t內(nèi)光束與mn的夾角由45°變?yōu)?0° 隨著θ減小,v掃在減小若45°時,光照在小車上,此時v掃>v車時,此后光點將照到車前但v掃↓v車不變,當v車>v掃時,它們的距離在縮小。 [解]在△t內(nèi),光束轉(zhuǎn)過角度 如圖,有兩種可能 (1)光束照射小車時,小車正在接近n點,△t內(nèi)光束與mn的夾角從45°變?yōu)?0°,小車走過l1,速度應為 由圖可知 l1=d(tg45°- tg30°)③ 由②、③兩式并代入數(shù)值,得 v1=1.7m/s ④ (2)光束照到小車時,小車正在遠離n點,△t內(nèi)光束與mn的夾角從45°為60°,小車走過l2速度為 由圖可知 l2=d(tg60°- tg45°) ⑥ 由⑤、⑥兩代并代入數(shù)值,得 v2=2.9m/s [說明]光點在水平方向的掃描速度是變化的,它是沿經(jīng)向速度和切向速度的合速度。很多人把它理解為切向速度的分速度,即 則掃描速度不變化,就談不上與小車的“追趕”了,將不可能發(fā)生經(jīng)過一段時間,再照射小車的問題。這一點速度的合成與分解應理解正確。 另外光束與mn的夾角為45°時,光束正好射到小車上有兩種情況(見分析)要考慮周全,不要丟解。 [例10]圖所示為測量子彈速度的裝置,一根水平轉(zhuǎn)軸的端部焊接一個半徑為r的薄壁圓筒(圖為其橫截面),轉(zhuǎn)軸的轉(zhuǎn)速是每分鐘n轉(zhuǎn),一顆子彈沿圓筒的水平直徑由a點射入圓筒,在圓筒轉(zhuǎn)過不到半圓時從b點穿出,假設子彈穿壁時速度大小不變,并在飛行中保持水平方向,測量出a、b兩點間的孤長為l,寫出子彈速度的表達式。 [分析]子彈穿過筒壁,子彈與筒壁發(fā)生相互作用,既影響筒的轉(zhuǎn)速,又影響子彈飛行速度,因為這種影響忽略不講,所以測出的子彈速度是近似值,子彈穿過圓筒的時間,可從圓筒的轉(zhuǎn)速和轉(zhuǎn)過的角度求了,為了求出子彈從a點穿入到從b點穿出時圓筒轉(zhuǎn)過的角度,必須作出子彈穿筒過程中圓筒轉(zhuǎn)動情景的圖示,與孤長l對應的圓心角為θ,θ=l/r(rad) 解:圓筒轉(zhuǎn)過的角為(π-θ),圓筒的角速為ω,子彈速度為v,穿筒的時間為t,則:π-θ=ωt,ω=2πn/60rad/s [說明] 解題過程中,物理過程示意圖,是常用的方法,它可以使抽象的物理過程具體形象化,便于從圖中找出各物理量之間關系,以幫助建立物理方程,最后求出答案。 16 .-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人教版 高中物理 必修 勻速圓周運動 典型 例題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ioszen.com/p-1162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