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學四年級上冊《水能溶解一些物質(zhì)》教學反思》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教科版小學四年級上冊《水能溶解一些物質(zhì)》教學反思(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水能溶解一些物質(zhì)》教學反思
《水能溶解一些物質(zhì)》是四年級科學上的第二部分溶解的第一課,這堂課的教學,自我感覺總體上滿意,由于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比較合理,教學過程也相對順利高效,學生實驗探究充分而且有效,學生很好地建構了“溶解”的科學概念。學生在實驗探究中,既提高了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又鍛煉了科學思維水平。下面從幾個方面對本節(jié)課進行總結反思。
1.科學概念的漸進式建構
溶解看似比較簡單的一個生活現(xiàn)象,學生在生活中也有一些關于溶解的前概念,如看到糖和食鹽等“化”到水里的情形,但要真正弄清楚溶解的概念也并不簡單。所以在設計這堂課時要注意循序漸進,讓學生在自己的親身體驗和感受中
2、建立溶解的概念。本堂課從一杯糖水、一杯白開水的比較開始,讓學生觀察糖由于溶在水中會看不見,初步地建立溶解是一種物質(zhì)在水中會分解成讓我們?nèi)庋劭床灰娢矬w微粒的一種狀態(tài)。接著出示鹽、沙、面粉三種物質(zhì)讓學生預測,誰會溶解在水中讓我們看不見。再自然引導學生通過實驗去驗證。在實驗的觀察記錄中我再引入物質(zhì)在水中攪拌后是否有沉淀現(xiàn)象。讓學生建立物質(zhì)溶解在水中還必須滿足不能出現(xiàn)沉淀的現(xiàn)象這一特征,進一步提升學生對于溶解的概念的建構。在學生清楚了鹽在水中既能讓我們看不見了,又沒有產(chǎn)生沉淀現(xiàn)象,說明鹽能溶解在水中,而沙則相反。由于面粉在水中的現(xiàn)象沒有像鹽和沙那么明顯,很多學生在對于面粉是否能溶解在水中意見不一,這時
3、自然過渡到過濾實驗,讓學生通過把物體與水的混合液經(jīng)過過濾裝置,看在水中的物體是否能被過濾出來判斷物體能否被溶解,從而讓學生建構物體在水中能溶解那必須是這種物體能被過濾掉。反之我們則稱這種物質(zhì)不能溶解在水中的科學概念,到此經(jīng)過循序漸進、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實驗觀察讓學生初步地建立有關物體在水中是否能溶解的科學概念。
2.實驗探究前的指導到位合理
本課涉及到兩個實驗。第一個是進行鹽、沙、面粉的溶解,第二個是對鹽、沙、面粉與水混合液的過濾。在第一個實驗前,我直接出示實驗記錄單,讓學生先仔細閱覽,再指名學生根據(jù)記錄單說出實驗的步驟和要求。隨后在老師補充了一兩個要點后直接進行實驗。這樣既節(jié)省了時間又讓
4、學生清楚了實驗的操作。把大量的時間留給了學生進行實驗觀察與探究,讓學生在自己的親身體驗和感受中建立溶解的概念。第二個實驗,從面粉是否能溶解的疑惑中引申出一個新的過濾實驗,由于過濾實驗作為四年級的學生還是第一次接觸,學生較為陌生。我先出現(xiàn)過濾實驗裝置,簡要地了解的實驗器材后,通過一段實驗操作的視頻,讓學生非常直觀地看清實驗步驟和要求,由于是通過觀看動態(tài)的視頻圖像,這樣使學生印象深刻,實驗的操作也就不存在問題了,在提示幾個要點立刻進行實驗。全班8個小組都順利地完成了實驗操作,做到了實驗操作規(guī)范,實驗現(xiàn)象清晰,目標達成到位。
3.在交流思辯中發(fā)展了學生的科學思維
在小學科學教育中,學生的
5、科學探究過程是一個用科學思維方式獲取知識的過程,學生探究核心就是他們的思維活動。思維應該貫穿課堂的全過程,可以說沒有思維的教學活動是缺少意義的。而交流和討論是學生在觀察和實驗的基礎上形成科學解釋的主要過程,學生思維的活動往往是在交流和討論中最為激烈。在第一次實驗后的交流討論中,引導學生根據(jù)自己的實驗觀察提出自己的觀點進行思辨很好發(fā)展了學生的思維。在教學中先以一個學生的觀察記錄表為藍本,引導學生對照提出不同的觀察認識,激發(fā)學生的思維碰撞。如一個學生提出對于食鹽溶解后會不會產(chǎn)生沉淀現(xiàn)象提出疑問,追問他認為鹽溶解后會產(chǎn)生沉淀的依據(jù),他根據(jù)自己的思維振振有詞地說如果我在水中放了很多的鹽,雖然一部分會溶
6、解掉,但那些溶解不掉的鹽難道不會沉淀下來。我當時就給予他肯定。學生看似不合理的回答,其實他的背后有他的思維參與在里面。在講到面粉是否溶解的問題,有些學生認為能溶解,認為杯中的白色液體就是面粉溶解在水中的體現(xiàn)。因為與沙與水的混合液比較,不能在面粉與水的混合液看到明顯的固體面粉。而有些學生則認為面粉不能溶解,依據(jù)是,液體變成了乳白色,與鹽溶液的透明形成對比,鹽在水中很明顯看不見的,而液體的乳白色說明面粉雖然在水中,但我們還是看得見的。學生的互不認同的觀點,充分地說明學生的思維在運轉,在碰撞??茖W教學有時不在于得出一個多么可信的答案,而在于學生科學學習中進行探究、思維的過程,其實這過程比得出結論更重
7、要。
4.在實驗記錄單的設計上,我注重了簡潔易記的特點,這樣就便于學生理解和記錄以及交流。比如在實驗記錄單1中,內(nèi)容第一項是讓學生觀察記錄這三種物質(zhì)原來的樣子,這不能少。第二項、和第三項內(nèi)容是讓學生根據(jù)觀察實驗現(xiàn)象對于是否能看見微粒、是否有沉淀打上“√”或“”,最后一項是讓學生判斷是否能溶解填“能”或“不能”,這樣的設計讓學生完成起來簡單易懂,讓他們有更多的時間去探究實驗和觀察,而不必再記錄單上花費更多的時間,而且由于記錄單便于記錄,我讓每個學生人手一張,讓每個學生都參與到實驗觀察中來,不至于造成一人記錄而其他人沒事可做的現(xiàn)象。實驗記錄單2也是一樣,過濾紙上是否有物體留下(填“有
8、”或“沒有”)說明物體是否能被過濾出來(填“能”或“不能”)判斷物體能否溶解(填“能”或“不能”)。一張小小的記錄單,但他的設計的表達的理念也是很講究的,我們只有充分為學生的探究實驗鋪路和讓路,這樣才能讓學生在自己的親身體驗和感受中提升科學素養(yǎng)。
5.還有待改進的地方
課堂上交流的效率還有待于提高,我們知道交流是信息相互流動的過程,無論是發(fā)送信息或者是獲取信息,都是有目的的交流活動,正如我們的每一堂課都有預設的教學目標一樣。課堂上必須避免那種漫無目的、東拉西扯的“交流”,所以教師在課堂上要注意引導學生的交流方向。學生在交流比較鹽、沙、面粉在水中攪拌后的現(xiàn)象時,有些學生的回答出現(xiàn)了偏離,在這里如果教師采取正確的理答可以起到很好的引導作用。但感覺自己的理答和引導沒有做好,學生越說越遠,浪費了很多時間,造成后面的過濾實驗顯得有點匆忙。其次,在教學開始時,怎樣充分暴露學生的前概念,再根據(jù)學生已有的前概念組織教學感覺還不夠到位,由于想保證學生的探究實驗時間的充足,沒有充分地引導學生進行闡述本來對于溶解的理解,比如在出示鹽、沙、面粉后提問學生誰能溶解誰又不會溶解,學生回答后,如果再追問你為什么這么認為,這樣就能充分暴露學生對于溶解的前概念,但我在教學時忽略了這點,現(xiàn)在覺得比較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