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2019中考歷史總復習 第一部分 教材知識梳理 板塊一 中國古代史 主題一 國家的產生和社會變化課件.ppt
《陜西省2019中考歷史總復習 第一部分 教材知識梳理 板塊一 中國古代史 主題一 國家的產生和社會變化課件.ppt》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陜西省2019中考歷史總復習 第一部分 教材知識梳理 板塊一 中國古代史 主題一 國家的產生和社會變化課件.ppt(33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主題一 國家的產生和社會變化,(約前2070—前221年),考點1 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 西周分封制 【中考說明】了解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知道西周分封制的主要內容。 一、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識記) (一)夏朝 1.建立: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定都陽城(今河南登封) 2.時間:約公元前2070—約公元前1600年 3.意義:(1)原始社會結束,奴隸社會開始 (2)標志著我國早期國家的產生,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建立 王位世襲:禹死后,啟繼承父位,王位世襲制代替禪讓制,“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 4.滅亡:(1)夏桀殘暴。夏朝最后一個國王桀,殘暴奢侈,引起人民的不滿 (2)商的崛起。夏朝衰敗期間,位于黃河下游的商部落日益強大。約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的首領湯戰(zhàn)勝桀,夏朝滅亡,商朝建立,(二)商朝 1.時間:約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年 2.建立:約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首領湯建立商朝,定都在亳(今河南商丘)、 3.遷都:商王盤庚遷都于殷,因此,商朝又稱“殷商” 4.時代特征:我國奴隸社會的發(fā)展時期 5.統(tǒng)治狀況 (1)政治:商朝設置了比較完備的官僚體系,建立了龐大的軍隊,盤庚遷殷后,商朝統(tǒng)治區(qū)域不斷擴大,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家之一 (2)經濟:農業(yè)有了較大的發(fā)展,是當時的主要生產部門;畜牧業(yè)規(guī)模較大;青銅器廣泛使用 (3)文化:甲骨文的出現與使用(商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有出土文字證實的王朝),6.滅亡 (1)紂王無道。商朝末年,商朝最后一個國王紂,荒淫殘暴,激化了社會矛盾 (2)武王伐紂。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兵伐紂,雙方在牧野大戰(zhàn),商軍大敗,商朝滅亡 (三)西周 1.背景:位于渭河流域的周原,原為商的屬國,國君周文王重視農業(yè)生產,任用姜尚等賢臣,國力逐漸強大 2.建立:周文王死后,其子周武王姬發(fā)繼位,率兵伐紂。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史稱西周,定都鎬(今陜西西安),又稱鎬京 3.時間: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4.統(tǒng)治狀況 (1)規(guī)定土地為國家所有,貴族和平民只有使用權,不能轉讓和買賣(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2)農業(yè)、手工業(yè)有了進一步發(fā)展,已實現人工灌溉 5.時代特征:標志著中國歷史上奴隸社會達到了頂峰 6.滅亡:春秋時期,政局混亂,導致國人暴動。公元前771年,西周滅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史稱東周(平王東遷) 【易錯警示】禹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啟是我國第一個世襲國王,兩者要注意區(qū)分。“王位世襲制”代替“禪讓制”后,“公天下”變?yōu)椤凹姨煜隆?二、西周分封制(識記) 1.背景 (1)西周建立后,經歷了短暫的政局動蕩 (2)西周統(tǒng)治范圍相對遼闊 2.目的 (1)現實目的:適應人口不斷增長、疆域不斷擴大的需要;鞏固對周邊地區(qū)的統(tǒng)治,穩(wěn)定周初的政治形勢(封建親戚,以藩屏周) (2)根本目的:鞏固奴隸制國家政權的統(tǒng)治 西周等級示意圖 3.條件(基礎) 宗法制:依據血緣關系的親疏來確定權位和財產繼承權的制度,并以此為原則進行分封,其最大特點是嫡長子繼承制(分封制和宗法制是周王朝的兩大政治支柱),4.內容 (1)周天子對諸侯分封:周王把土地、平民和奴隸分給親屬、功臣等,封他們?yōu)橹T侯,即“授民授疆土” (2)諸侯的權利:由諸侯管理封地內的事務,在封地內諸侯可以再次分封人口和土地 (3)諸侯對周天子的義務:諸侯必須服從周王的命令,定期朝覲、納貢和服役,平時鎮(zhèn)守疆土,戰(zhàn)時帶兵隨從天子作戰(zhàn) 5.特點 (1)周王是最高統(tǒng)治者,受封者從屬于周王;層層分封,構成嚴格的等級秩序 (2)封國有同姓、異姓之分,分封對象多元化 (3)分封土地和人民,權利和義務相結合,6.崩潰原因 (1)政治上:春秋時期,諸侯勢力強大,王室衰微;諸侯國之間不斷進行爭霸戰(zhàn)爭,形成諸侯爭霸的局面;戰(zhàn)國時各國紛紛進行變法,廢除分封制 (2)經濟上(根源):社會生產力不斷進步與發(fā)展,鐵器、牛耕的出現和推廣,使得井田制瓦解,奴隸社會開始走向衰亡 7.崩潰標志:葵丘會盟(公元前651年),齊桓公的霸主地位得到周天子正式承認 8.積極影響 (1)打破了夏商時期眾邦林立的狀態(tài),加強了周王室與各諸侯國的經濟、文化聯(lián)系 (2)密切了西周同周邊各少數民族的關系 (3)推動了邊遠地區(qū)的經濟開發(fā)和文化發(fā)展 (4)調節(jié)了奴隸主階級的內部關系 (5)加強了對國家的統(tǒng)治,促使西周成為一個強盛的國家,9.消極影響 (1)由于受封諸侯在自己封地內具有相當大的獨立性,且中央對地方難以形成直接全面的管理,導致東周時期,諸侯爭霸,國家分裂 (2)貴族壟斷權力,任人唯親,這種局面不利于人才的選拔 【考點鏈接】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P185):分封制(P4)、郡縣制(P13)、行省制(P37)。 【易錯警示】分封制形成于西周之前,不是西周首創(chuàng)的制度,只是盛行于西周。商代已開始分封諸侯,稱號有“侯”和“伯”。,【歷史縱橫】分封制與井田制的關系。 (1)分封制是奴隸社會的政治制度,井田制是奴隸社會的經濟制度,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的基礎上,沒有井田制就沒有分封制。 (2)井田制是奴隸社會的經濟基礎,分封制是與井田制相適應的上層建筑。 (3)兩種制度都適應了當時生產力水平,使西周迅速走向強盛。,考點2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戰(zhàn)爭 商鞅變法 孔子與“百家爭鳴”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社會變化(8年4考) 【中考說明】了解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國之間的戰(zhàn)爭,知道商鞅變法的主要史實,知道孔子并了解“百家爭鳴”的主要史實,認識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社會變化。 一、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戰(zhàn)爭(春秋爭霸、戰(zhàn)國七雄)(識記) 1.概況: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邑,史稱東周。東周分為春秋(前770—前476年)和戰(zhàn)國(前475—前221年) 2.時代特征 (1)春秋時期:我國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王室衰微,諸侯爭霸 (2)戰(zhàn)國時期: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社會大變革、大動蕩,思想活躍,文化繁榮,3.春秋爭霸 (1)背景 ①春秋時期,王室衰微,諸侯不再聽從周天子的命令,天子反而依附于強大的諸侯 ②強大的諸侯國為了擁有對其他諸侯國的支配權,乘機爭霸 (2)目的:奪取土地、財產和人口,爭當霸主 (3)春秋五霸: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另一種說法: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4)概況 ① 齊桓公首霸:齊桓公任用管仲為相進行改革,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公元前651年,齊桓公通過葵丘會盟成為中原霸主 ②晉楚爭霸:a.城濮之戰(zhàn):公元前632年,晉楚兩國軍隊在城濮大戰(zhàn),晉軍大敗楚軍,晉文公成為中原霸主。b.邲之戰(zhàn):公元前597年,楚軍在邲打敗晉國,楚莊王躍升為霸主 ③吳越爭霸:吳王夫差大敗越國,越王勾踐屈服求和,后臥薪嘗膽,滅掉吳國 春秋爭霸形勢圖 (5)性質:奴隸主貴族之間的兼并戰(zhàn)爭;大國兼并小國、強國侵略弱國的非正義戰(zhàn)爭,4.戰(zhàn)國爭雄 (1)背景 ①根本原因:井田制瓦解,奴隸社會的統(tǒng)治基礎被打破 ②春秋時期的諸侯爭霸戰(zhàn)爭為其奠定了基礎 ③春秋后期,周王室大權旁落 (2)戰(zhàn)國七雄:戰(zhàn)國初期,韓、趙、魏三家分晉,與原有的楚、燕、齊、秦并稱戰(zhàn)國七雄,即齊、楚、燕、韓、趙、魏、秦,(3)主要戰(zhàn)役:齊魏桂陵之戰(zhàn)(公元前354年,典故:圍魏救趙)、齊魏馬陵之戰(zhàn)(公元前341年,典故:減灶誘敵)、秦趙長平之戰(zhàn)(公元前260年,典故:紙上談兵)(4)政治外交策略 ① “合縱”:六國(齊楚燕韓趙魏)之間南北聯(lián)合,共同抗秦(代表人物:蘇秦、公孫衍) ②“連橫”:秦國利用六國之間的矛盾,遠交近攻,各個擊破(代表人物:張儀) (5)性質:諸侯國之間的兼并戰(zhàn)爭,具有非正義性;公元前230年后,秦國的兼并戰(zhàn)爭具有統(tǒng)一國家的進步性,(6)影響 ①積極:a.兼并戰(zhàn)爭推動了各國的改革,提高了社會生產力,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fā)展和封建土地制度的形成。b.由初期爭奪土地和人口轉變?yōu)橐越y(tǒng)一為目的的兼并戰(zhàn)爭,促進了封建政治制度的形成和民族交融 ②消極:給人民帶來深重災難 (7)特征: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國家由分裂逐漸走向統(tǒng)一 【教材設問】(部編教材七上) 按照西周時的規(guī)定,周天子可以享用九鼎,諸侯只可用七鼎。但春秋時,鄭莊公卻享用九鼎,以后一些諸侯競相仿效。想一想:這種情況反映出了什么問題?,這反映出王室衰微,諸侯勢力崛起;西周的分封、宗法、禮樂制度崩潰,出現了“禮崩樂壞”的狀況。,二、商鞅變法(識記) 1.背景 (1)經濟上:①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廣(根本原因),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 ②私有土地不斷出現,井田制逐漸瓦解(土地由國家所有變?yōu)榈刂魉接? (2)政治上:①新興地主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 ②魏國等國家的變法為秦國變法提供了一定的經驗教訓 (3)軍事上:諸侯國之間的戰(zhàn)爭日益激烈 (4)思想上:法家學說成為改革變法的思想理論武器 (5)主觀條件:為了改變秦國落后的面貌,秦孝公積極從各國延攬人才,變法圖強 2.時間:公元前356年,商鞅變法開始 3.目的 (1)直接目的:富國強兵、變法圖強 (2)根本目的:確立封建統(tǒng)治、發(fā)展封建經濟,4.性質:一場比較徹底的封建地主階級的改革(奴隸制→封建制) 5.結果:商鞅因守舊貴族的迫害被車裂而死,但經過變法,秦國富強起來,國力大增 6.特點:嚴格執(zhí)法,深入人心;措施全面,變法徹底;推行力度大;成效明顯;重視“農戰(zhàn)”和“法治” 7.積極影響 (1)政治上:沉重打擊了奴隸主貴族勢力,加強了中央集權,推動了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轉型(分封制向中央集權制度過渡),最終使封建制度確立,而且對后世的發(fā)展產生了深遠影響(從根本上確立了土地私有制) (2)經濟上:促進了秦國經濟的發(fā)展,使其成為戰(zhàn)國后期最富強的諸侯國 (3)軍事上:使秦國軍隊戰(zhàn)斗力增強,為以后秦國兼并六國提供了軍事基礎 8.消極影響:律法嚴苛、刑罰殘酷,加重了對人民的壓迫,容易造成統(tǒng)治者的暴政;開創(chuàng)的重農抑商政策,在封建社會后期阻礙了商品經濟的發(fā)展,9.變法成功的原因 (1)順應了奴隸制崩潰、封建制發(fā)展的歷史趨勢(根本原因) (2)變法具有正確的指導思想,并提出了一系列具體的、行之有效的措施 (3)秦孝公信任、重用商鞅,商鞅變法也得到民眾的支持 (4)商鞅不墨守成規(guī),具有勇于創(chuàng)新和改革的精神 (5)秦國具備變法的條件 【考點鏈接】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改革(P183):商鞅變法(P6)、北魏孝文帝改革(P23)。,【教材設問】1.(部編教材七上) 材料研讀: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無私,罰不諱強大,賞不私親近…… ——《戰(zhàn)國策秦策一》 從材料中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樣推行改革的? 2.(部編教材七上)支持商鞅變法的秦孝公死后,商鞅被害,然而新法并沒有被廢止,你認為這說明了什么?,不畏強權,敢于同守舊勢力斗爭;公平無私,嚴格執(zhí)法。,說明變法觸動了舊貴族的利益,必然會遭到守舊勢力的強烈反對,要付出一定代價;變法創(chuàng)立了適應社會經濟發(fā)展的新制度,有利于社會進步,因此沒有被廢除。,【拓展思考】商鞅變法時進行戶籍制度改革的原因。 (1)適應小農經濟的發(fā)展。 (2)加強對人口和土地的掌握與管理;保證國家財政收入的穩(wěn)定。 (3)賦稅和徭役制度改革的推動。,三、孔子(識記) 1.簡介: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魯國人;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其言論被弟子記錄在《論語》一書中 2.主張及成就,3.影響 (1)積極 ①孔子創(chuàng)立的儒家學說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后逐漸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正統(tǒng)思想。 ②打破了奴隸社會“學在官府”的局面,使平民子弟也有受教育的機會,對推動我國古代文化教育的發(fā)展起了積極作用。 ③孔子創(chuàng)立的儒家學說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塑造了后世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文化 (2)消極:孔子“禮”的思想主張貴賤有序,維護奴隸制統(tǒng)治,具有落后的一面 4.孔子思想的現實意義:有利于人際關系的改善和社會的穩(wěn)定;對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影響;有利于促進世界和平與發(fā)展,四、百家爭鳴(識記) 1.時間:開始于春秋末期,戰(zhàn)國時期達到鼎盛歷史 2.背景 (1)經濟因素:鐵器和牛耕的使用,使生產力飛速發(fā)展,封建生產方式形成,傳統(tǒng)社會秩序受到沖擊 (2)政治因素:傳統(tǒng)的社會秩序受到沖擊,奴隸制度走向崩潰(分封制崩潰);統(tǒng)治者鞏固和維護政權的需要[2011,19(3)] (3)文化因素:孔子開創(chuàng)私學之后,私人辦學盛行,為各派學說的傳播提供了陣地和人才 (4)社會因素:學術氛圍自由、民主,思想文化空前繁榮(各諸侯國因爭霸需要千方百計地招攬人才)[2016,19(1)],3.影響:有力地促進了思想文化的發(fā)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思想解放運動,為中國幾千年主流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基本上形成了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體系,推動了中國歷史的發(fā)展;是中國學術文化發(fā)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奠定了中國文化兼容并包和寬容開放的特點;促進了民間教育和學術的發(fā)展,拓展了民間力量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的空間,沖擊了周代宗法貴族的社會秩序,【教材設問】1.(部編教材七上)材料研讀: 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論語為政》 你認為孔子提倡“為政以德”“道之以德”有什么積極的意義? 2.(部編教材七上)材料研讀: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你認為孟子的這段話體現了什么思想?,“為政以德”即反對苛政,要求統(tǒng)治者愛護百姓,同時以道德教化天下。這體現了民本思想,有利于減輕壓迫,改善民生?!暗乐缘隆保欣诤霌P社會正氣,對我們今天提倡以德治國、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做人要不卑不亢,應具有堅定的立場、堅強的意志和不屈不撓的精神。,【拓展思考】先秦“諸子百家”中哪些學派的思想主張為后世所利用? (1)儒家主張“為政以德”“君舟民水”,促使唐太宗采取“以民為本”的統(tǒng)治策略。 (2)道家“順其自然,無為而治”的思想,促使?jié)h初采取“無為而治”的統(tǒng)治策略。 (3)法家主張實行“法治”,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被秦朝所采用,秦朝實行嚴刑峻法,建立了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五、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社會變化(識記) 1.各國變法的原因 (1)根本原因:發(fā)展封建經濟的需要 (2)直接原因:各國爭霸的現實壓力,需要富國強兵 (3)階級原因:隨著土地私有制的確立,新興地主階級實力增強,開始登上歷史舞臺,要求廢除奴隸主貴族特權,進行社會變革 2.概況 (1)經濟上:鐵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廣,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使個體生產成為可能,小農經濟興起 (2)政治上:各國改革,封建制度確立(主要表現:魏國李悝變法、楚國吳起變法、秦國商鞅變法等) (3)思想上:百家爭鳴(儒、法、道、兵、墨家等思想) (4)軍事上:改革軍制,以適應政治、經濟變革的要求 3.影響:各國的奴隸制度相繼瓦解,封建制度逐步確立起來,地主階級統(tǒng)治代替了奴隸主貴族統(tǒng)治,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矛盾成為社會主要矛盾,推動國家走向統(tǒng)一,促進了文化的發(fā)展,-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陜西省2019中考歷史總復習 第一部分 教材知識梳理 板塊一 中國古代史 主題一 國家的產生和社會變化課件 陜西省 2019 中考 歷史 復習 第一 部分 教材 知識 梳理 板塊 中國 古代史 主題 國家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ioszen.com/p-29257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