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 第二單元 相關讀物-《孟子見梁惠王 胠篋》課時訓練 新人教版選修《中國文化經(jīng)典研讀》.doc
《高中語文 第二單元 相關讀物-《孟子見梁惠王 胠篋》課時訓練 新人教版選修《中國文化經(jīng)典研讀》.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高中語文 第二單元 相關讀物-《孟子見梁惠王 胠篋》課時訓練 新人教版選修《中國文化經(jīng)典研讀》.doc(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相關讀物-《孟子見梁惠王 胠篋》 課時訓練達標鞏固區(qū) 一、基礎鞏固 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上下交征利 征:求取,追逐 B.不奪不饜 饜:滿足 C.故逐于大盜 逐:驅(qū)逐 D.何適而無有道邪 適:到 【解析】選C。逐:追隨。 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 【解析】選C。C項,“而”均為轉(zhuǎn)折連詞。A項,①助詞,的;②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B項,①結(jié)構(gòu)助詞,的;②代詞,代天下人。D項,①疑問語氣詞,相當于“嗎”;②助詞,表示停頓。 3.下列語句從句式角度看,與“何以利吾國”相同的一項是( ) A.天下未之有也 B.此世俗之所謂知也 C.昔者龍逢斬,比干剖,萇弘胣,子胥靡 D.故跖之徒問于跖曰 【解析】選A。A項與例句均為賓語前置句。B項,判斷句;C項,被動句;D項,狀語后置句。 4.翻譯句子。 (1)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則鄉(xiāng)之所謂知者,不乃為大盜積者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從來沒有講仁的人遺棄自己父母的;從來沒有行義的人不顧自己的君主的。 (2)既然這樣,那么先前所謂的聰明的人,難道不正是替大盜積聚的人嗎? 二、拓展閱讀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題。 孔子圍于陳蔡之間,七日不火食。太公任往吊之,曰:“子幾死乎?”曰:“然?!薄白訍核篮??”曰:“然?!比卧唬?“予嘗言不死之道。東海有鳥焉,其名曰意怠。其為鳥也,翂翂翐翐,而似無能;引援而飛,迫脅而棲;進不敢為前,退不敢為后;食不敢先嘗,必取其緒。是故其行列不斥,則外人卒不得害,是以免于患。直木先伐,甘井先竭。子其意者飾知以驚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故不免也。昔吾聞之大成之人曰:‘自伐者無功,功成者墮,名成者虧?!肽苋スεc名,而還與眾人?道流而不明居,得行而不名處;純純常常,乃比于狂;削跡捐勢,不為功名。是故無責于人,人亦無責焉。至人不聞,子何喜哉?”孔子曰:“善哉!”辭其交游,去其弟子,逃于大澤,衣裘褐,食杼栗。入獸不亂群,入鳥不亂行。鳥獸不惡,而況人乎! 孔子問子桑雽曰:“吾再逐于魯,伐樹于宋,削跡于衛(wèi),窮于商周,圍于陳蔡之間。吾犯此數(shù)患,親交益疏,徒友益散,何與?”子桑雽曰:“子獨不聞假人之亡與?林回棄千金之璧,負赤子而趨?;蛟唬骸疄槠洳寂c?赤子之布寡矣;為其累與?赤子之累多矣。棄千金之璧,負赤子而趨,何也?’林回曰:‘彼以利合,此以天屬也?!蛞岳险撸雀F禍患害相棄也;以天屬者,迫窮禍患害相收也。夫相收之與相棄,亦遠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彼無故以合者,則無故以離?!笨鬃釉唬骸熬绰劽??!毙煨邢柩鸲鴼w,絕學捐書,弟子無挹于前,其愛益加進。 (選自《莊子山木》) 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太公任往吊之 吊:慰問 B.自伐者無功 伐:夸耀 C.為其布與 布:財帛 D.絕學捐書 捐:捐獻 【解析】選D。捐:丟棄。 6.下列各項中,全都表現(xiàn)孔子“全身遠禍”的一項是( ) ①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 ②辭其交游 ③逃于大澤 ④削跡于衛(wèi) ⑤徐行翔佯而歸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①③④ 【解析】選B。①說明孔子招致禍害的原因;④敘述孔子在衛(wèi)國被驅(qū)逐。 7.下列對原文內(nèi)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本文中的孔子是一個謙虛而又勇于改錯的人物形象,和《論語》中的孔子不能等而視之。 B.太公任認為至人心地純一,行為平常,不求聲名,不顯露自己,所以免受傷害。 C.子桑雽認為假國人林回丟掉價值千金的璧玉,背著嬰兒逃命,正可說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不應以利害相維系,而應以天性相聯(lián)結(jié)。 D.這兩段文字,借孔子的故事說明無欲無用、順應自然的處世哲學,說明莊子思想與儒家“獨善其身”的思想有著共同之處。 【解析】選D。不能說明莊子思想與儒家“獨善其身”的思想有著共同之處。 公義使邦國高舉,罪惡是人民的羞辱。 8.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子其意者飾知以驚愚,修身以明污,昭昭乎若揭日月而行,故不免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彼無故以合者,則無故以離。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你的用心是裝扮得很有才干以便驚嚇普通的人,注重修養(yǎng)以便彰明別人的濁穢,毫不掩飾地炫耀自己就像是舉著太陽和月亮走路,所以總不能免除災禍。 (2)君子淡泊卻心地親近,小人甘甜卻利斷義絕。大凡無緣無故而接近相合的,那么也會無緣無故地離散。 附【譯文】 孔子被圍困在陳國、蔡國之間,七天七夜不能生火煮飯。太公任前去看望他,說:“你快要餓死了吧?”孔子說:“是的?!碧斡终f:“你討厭死嗎?”孔子回答:“是的。”太公任說:“我來談談不死的方法。東海里生活著一種鳥,它的名字叫意怠。意怠作為一種鳥啊,飛得很慢,好像不能飛行似的;它們總是要有其他鳥引領而飛,棲息時又都跟別的鳥擠在一起;前進時不敢飛在最前面,后退時不敢落在最后面;吃食時不敢先動嘴,總是吃別的鳥所剩下的,所以它們在鳥群中從不受排斥,人們也終究不會去傷害它,因此能夠免除禍患。長得很直的樹木總是先被砍伐,甘甜的井水總是先遭枯竭。你的用心是裝扮得很有才干以便驚嚇普通的人,注重修養(yǎng)以便彰明別人的濁穢,毫不掩飾地炫耀自己就像是舉著太陽和月亮走路,所以總不能免除災禍。從前我聽圣德宏博的老子說過:‘自吹自擂的人不會成就功業(yè);功業(yè)成就了而不知退隱的人必定會毀敗,名聲彰顯而不知韜光養(yǎng)晦的必定會遭到損傷?!l能夠擯棄功名而還原跟普通人一樣?大道廣為流傳而個人則韜光隱居,道德盛行于世而個人則藏譽匿耀不處其名;純樸而又平常,竟跟愚狂的人一樣;削除形跡捐棄權(quán)勢,不求取功名。因此不會去要求他人,別人也不會要求自己。道德修養(yǎng)極高的人不求聞名于世,你為什么偏偏喜好名聲呢?”孔子說:“說得實在好啊!”于是辭別朋友故交,離開眾多弟子,逃到山澤曠野;穿獸皮麻布做成的衣服,吃柞樹和栗樹的果實;進入獸群獸不亂群,進入鳥群鳥不亂行。鳥獸都不討厭他,何況是人呢! 孔子問子桑雽道:“我兩次在魯國被驅(qū)逐,在宋國受到伐樹的驚辱,在衛(wèi)國被人鏟除足跡,在商、周之地窮困潦倒,在陳國和蔡國間受到圍困。我遭逢這么多的災禍,親朋故友越發(fā)疏遠了,弟子友人更加離散了,這是為什么呢?”子桑雽回答說:“你沒有聽說過那假國人的逃亡嗎?林回舍棄了價值千金的璧玉,背著嬰兒就跑,有人議論:‘他是為了錢財嗎?初生嬰兒的價值太少太少了;他是為了怕拖累嗎?初生嬰兒的拖累太多太多了。舍棄價值千金的璧玉,背著嬰兒就跑,為了什么呢?’林回說:‘價值千金的璧玉跟我是以利益相合,這個孩子跟我則是以天性相連?!岳嫦嗪系?,遇上困厄、災禍、憂患與傷害就會相互拋棄;以天性相連的,遇上困厄、災禍、憂患與傷害就會相互包容。相互收容與相互拋棄差別也就太遠了。而且君子的交誼淡得像清水一樣,小人的交情甜得像甜酒一樣;君子淡泊卻心地親近,小人甘甜卻利斷義絕。大凡無緣無故而接近相合的,那么也會無緣無故地離散?!笨鬃诱f:“我會由衷地聽取你的指教!”于是慢慢地離去,閑散自得地走了回來,終止了學業(yè)丟棄了書簡,弟子沒有一個侍學于前,可是他們對老師的敬愛反而更加深厚了。 三、文化經(jīng)典閱讀 9.(2015福建卷)閱讀下面的《孟子》選段,完成后面的題目。 堯以不得舜為己憂,舜以不得禹、皋陶為己憂。夫以百畝之不易[注]為己憂者,農(nóng)夫也。分人以財謂之惠,教人以善謂之忠,為天下得人者謂之仁。是故以天下與人易,為天下得人難。 (《孟子滕文公上》) 【注】易:修治,耕種。 (1)堯、舜的“憂”與農(nóng)夫有什么不同?請簡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題考查對文化經(jīng)典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概括出堯、舜的“憂”,關鍵在于理解句意。結(jié)合“堯以不得舜為己憂,舜以不得禹、皋陶為己憂”和“為天下得人難”,可以知道堯、舜的“憂”主要是為天下得人才難。要概括出農(nóng)夫的“憂”,抓住關鍵句“以百畝之不易為己憂者”,即為自己耕田的豐收與否而憂。 答案:(要點)①“憂”的內(nèi)容不同;②農(nóng)夫為耕種豐歉而憂,③堯、舜則為治理天下的人才難得而憂。 (2)為什么說“為天下得人難”?請根據(jù)選段談談你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題考查對文化經(jīng)典中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進行分析和評價的能力。由堯思得舜,舜思得禹、皋陶可知,這里所希望得的“人”是治國之才,由“惠”“忠”“仁”三個層次可知,孟子把“為天下得人者”稱作“仁”,在最高層次,可見其難。人才要具備“惠”“忠”“仁”三個品德,可見其少。分層作答即可。 答案:(要點)①“得人”中的“人”,是治國理政的人才,②他們既要能施惠百姓使其安生,又要能教化百姓使其向善。③這種人才十分稀有,很難找到。(意思對即可) 附【譯文】 堯把得不到舜當作自己的憂慮,舜把得不到禹、皋陶當作自己的憂慮。把耕種不好百畝田地當作自己憂慮的,是農(nóng)夫。把財物分給人叫惠,把好的道理教給別人叫忠,為天下物色賢才叫仁。因此,把天下讓給別人是容易的,為天下物色到賢才是困難的。 【強化提升】 一、閱讀下列文言文,回答1~4題。 齊宣王問曰:“文王之囿①方七十里,有諸?” 孟子對曰:“于傳有之?!薄? 曰:“若是其大乎?” 曰:“民猶以為小也?!薄?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猶以為大,何也?” 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芻蕘者往焉,雉兔者往焉,與民同之。民以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問國之大禁,然后敢入。臣聞郊關之內(nèi),有囿方四十里,殺其麋鹿者,如殺人之罪。則是方四十里為阱于國中,民以為大,不亦宜乎?” (節(jié)選自《孟子梁惠王下》,有刪改) 【注】①囿:古代畜養(yǎng)禽獸的園林。 1.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文王之囿方七十里 方:方圓 B.芻蕘者往焉芻 蕘:割草砍柴 C.問國之大禁 大禁:重要的禁令 D.不亦宜乎 宜:適宜 【解析】選D。宜:應該。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同的一組是( ) 【解析】選C。C項,代詞,其中/代詞,它(代指鄭國)。A項都是介詞,在;B項都是介詞,和; D項都是結(jié)構(gòu)助詞,的。 3.本文段的主旨是什么?使用了什么論證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主旨:與民同之,即與老百姓利益一致,不把自己的享樂建立在對百姓的侵害之上。論證手法:對比。對比文王與齊王的不同做法,對比由此產(chǎn)生的百姓的不同反應。 4.把文言文中畫線的語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曰:“若是其大乎?”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猶以為大,何也? 譯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宣王問:“竟有這么大嗎?” (2)我的園林四十里見方,百姓還覺得大,這是為什么呢? 附【譯文】 齊宣王問道:“周文王的園林方圓七十里,有這事嗎?” 孟子答道:“在文獻上有這樣的記載?!? 宣王問:“竟有這么大嗎?” 孟子說:“百姓還覺得小了呢?!? 宣王說:“我的園林四十里見方,百姓還覺得大,這是為什么呢?” 孟子說:“周文王的園林方圓七十里,割草砍柴的可以去,捕鳥獵獸的可以去,是與百姓共同享用的,百姓認為太小,不也是很自然的嗎?我初到齊國邊境時,問明了齊國重要的禁令,這才敢入境。我聽說國都郊區(qū)之內(nèi)有個園林四十里見方,殺了其中的麋鹿,就如同犯了殺人罪;這就像是在國內(nèi)設下了一個四十里見方的陷阱,百姓認為太大了,不也是應該的嗎?” 二、(2014福建卷)閱讀下面的《論語》和《孟子》選段,完成后面的題目。 ①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①也。(《論語里仁》) ②非其義也,非其道也,一介②不以與人,一介不以取諸人。(《孟子萬章上》) 【注】①不處:不享有。②一介:一點點小東西。 (1)請概括上面兩個選段主張的共同之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上面兩個選段主張的不同之處是什么?請簡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題考查對文化經(jīng)典的理解。①是:這;道:方法。強調(diào)得到富貴要有正確的渠道、方法。②與:送給;?。韩@??;諸:之于。強調(diào)送出與獲得都要合乎道義。解題時要準確理解文章,提煉材料要點,注意兩句關鍵詞的異同,找出相同與不同點。 答案:(1)取得財富不能違背原則。(意思對即可) (2)《論語》選段立足于“道”,其主張側(cè)重于取得的方式方法要正當;《孟子》選段立足于“義”和“道”,其主張側(cè)重于取得和給予都要合乎道義。(意思對即可) 附【譯文】 ①財富和顯貴,這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不用正當?shù)姆椒ǖ玫剿鼈?,就不會享有? ②(如果)不符合義,不符合道,一點點小東西也不拿去送人,一點點小東西也不拿別人的。-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quán)。
- 關 鍵 詞:
- 孟子見梁惠王 胠篋 中國文化經(jīng)典研讀 高中語文 第二單元 相關讀物-孟子見梁惠王 胠篋課時訓練 新人教版選修中國文化經(jīng)典研讀 第二 單元 相關 讀物 孟子 見梁惠王 胠篋 課時 訓練 新人 選修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quán),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ioszen.com/p-3930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