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蘇教版科學五年級上冊《晝夜對動植物的影響》表格式教案.doc
《2019-2020年蘇教版科學五年級上冊《晝夜對動植物的影響》表格式教案.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2020年蘇教版科學五年級上冊《晝夜對動植物的影響》表格式教案.doc(59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2019-2020年蘇教版科學五年級上冊《晝夜對動植 物的影響》表格式教案 過程與方法: *學會調查身邊動植物變化與晝夜交替之間的關系。 *能根據(jù)調查作出相應地分析和判斷。 知識與技能: *知道晝夜變化對動植物會產(chǎn)生影響。 *知道動植物、人體有自己的生物鐘。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培養(yǎng)尊重證據(jù)的科學品質。 學習成果:預計學生能夠: 知道晝夜交替對動植物有影響。 能夠調查身邊動植物變化與晝夜交替之間的關系。 學習成果評價 概念發(fā)展 層次1:不知道晝夜交替對動植物有影響。 層次2:知道晝夜交替對動植物有影響,但不能舉出實際的例子。 層次3:知道晝夜交替對動植物有影響,并能舉出實例。 探究能力:能夠調查身邊動植物變化與晝夜交替之間的關系,能根據(jù)調查作出相應地分析和判斷。 層次1:不能夠調查身邊動植物變化與晝夜交替之間的關系。 層次2:能夠調查身邊動植物變化與晝夜交替之間的關系,但不能根據(jù)調查作出相應地分析和判斷。 層次3:能夠調查身邊動植物變化與晝夜交替之間的關系,能根據(jù)調查作出相應地分析和判斷。 教學材料:學生課前準備的資料 教學步驟 教學步驟 互動性質 學生/教師互動的目的 集中話題 1、昨天晚上你干了什么事? 探索和調查 1、你所做的事情,哪些事你白天一般不會做。 2、還有哪些事情是你白天做,但晚上不做的呢? 3、你還知道哪些情況是晝夜交替對動植物有影響的。資料交流。 4、這些晝夜交替對動植物影響的事實,能夠對我們日常生活有什么幫助呢? 5、如果讓你研究晝夜交替對動物或植物的影響,你打算怎么做? 6、交流觀察計劃、注意點。 2、讓學生先從自身認識到晝夜對自己的影響。 3、課前要準備資料,在課上進行交流。分動物、植物兩部分進行。 4、可以從身邊說起,也可以說通過資料收集找到的。 5、指定計劃。 回顧和解釋 1、布置課后觀察。 1、觀察活動不要困難。 附送: 2019-2020年蘇教版科學五年級上冊精品教案全集 全套教學設計備課資料 單元分析 本單元教學內容涉及到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有: 過程與方法: *能夠通過觀察記錄影子的變化和移動。 *能夠觀察并描述太陽在天空中的位置,并建立太陽的運動模式。 *能夠用儀器觀察記錄太陽的高度和當時的氣溫。 *會做用太陽的影子表示時間的“鐘表”。 *能夠模擬月相變化。 *能夠連續(xù)觀察一個月的月相變化,記月相日記。 *能夠觀察一天中月亮的移動,建立月亮的運動模式。 知識與技能: *知道物體的影子和物體之間的關系。 *知道陽光下物體的影子移動和變化的規(guī)律。 *知道太陽一天當中的運動模式。 *能夠發(fā)現(xiàn)太陽高度和當時氣溫之間的關系。 *知道太陽的影子能夠表示時間,了解太陽鐘的計時原理。 *認識日晷等古代的計時工具,了解其他的古代計時工具。 *認識月相變化,知道月相變化是有一定的規(guī)律的。 *知道月亮一天的運動規(guī)律。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能夠持久(為期一天的太陽觀察和為期一個月的月相觀察)地進行觀察。 *體會到長期收集的數(shù)據(jù)的價值,因為數(shù)據(jù)中會隱藏著一定的規(guī)律。 *體會到看似平常的太陽和月亮的運動和變化中包含著大自然神奇的規(guī)律與聯(lián)系。 *意識到掌握利用自然規(guī)律可以為人類和社會的發(fā)展帶來好處。 *體會到科學技術是不斷發(fā)展的。 本單元的內容: 1、太陽和影子 2、太陽鐘 3、晝夜交替 4、看月亮 5、晝夜對動植物的影響 單元教學概念圖 地球自轉 晝夜交替 黑夜 月亮 月相 新月 娥眉月 半圓月 凸月 殘月 滿月 上弦月 下弦月 動植物的生活 花鐘 人的作息 晝行動物和夜行動物 白天 太陽的視運動 影子的變化和移動 太陽鐘 日晷 本單元試驗 科學內容 試驗內容 材料 備注 1 太陽和影子 1、 測量影子的變化 2、模擬一天影子變化 1、 指南針、直尺、鉛筆計時器 2、 手電筒、鉛筆、橡皮 2 太陽鐘 1、 制作簡易太陽鐘 2、 手掌日晷 1、 硬紙板、雙面膠 2、 鉛筆 3 晝夜交替 1、模擬晝夜變化 1、手電筒、地球儀、 4 看月亮 1、模擬月相變化 2、月相日記卡 1、月相變化盒 2、硬紙板 5 晝夜對動植物的影響 1、交流 1、課前準備的資料 前概念調查問卷 第一單元單元調查 班級 姓名 日期 1、 你知道太陽和影子的關系嗎?請詳細說明。 2、 我們可以利用太陽來推算時間,你能說出一種方法嗎? 3、 如果xx年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定在晚上20點,那么美國的觀眾應該在什么時候收看實況直播? 4、 是什么引起了晝夜交替? 5、 每天晚上看到的月亮為什么都不一樣? 6、晝夜對動植物有什么影響,請說兩點。 前概念調查統(tǒng)計 1、 你知道太陽和影子的關系嗎?請詳細說明。 所有學生都知道太陽和影子是有關系的,但大部分學生只關注到太陽和影子方向之間的關系,對于長短的關系能夠意識到的只有少數(shù)同學。 2、 我們可以利用太陽來推算時間,你能說出一種方法嗎? 有的同學知道用日晷,大部分學生也知道根據(jù)太陽方向判斷大概的時間,但不知道怎么樣推算精確的時間。 3、 如果xx年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定在晚上20點,那么美國的觀眾應該在什么時候收看實況直播? 只有個別學生不知道。 4、 是什么引起了晝夜交替? 只有個別學生不知道。 5、 每天晚上看到的月亮為什么都不一樣? 有20%左右的同學知道是因為地球的影子關系,其他說的都不正確。 6、晝夜對動植物有什么影響,請說兩點。 沒問題。 第一課 太陽和影子 過程與方法: *能夠連續(xù)觀察記錄陽光下物體的影子變化。 知識與技能: *知道一天中陽光下影子變化的規(guī)律。 *懂得一天中氣溫和影子與太陽的運動有關。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增進持之以恒的觀察品質。意識到完整的觀察記錄對結論的重要性。 學習成果:預計學生能夠: 知道影子是怎么樣的方向、長短受太陽的影響。 知道氣溫和太陽的運動的關系。 能夠堅持觀察一天中影子方向、長短、氣溫和太陽位置的關系。 學習成果評價 概念發(fā)展http://www.freezl.net 層次1:學生不知道影子的變化和太陽運動的關系,也不知道氣溫和太陽運動的關系。 層次2:學生知道影子的變化和太陽運動的關系,但不能將氣溫的變化和太陽的運動建立起聯(lián)系。 層次3:學生能夠將影子的變化、氣溫的變化和太陽的運動建立起聯(lián)系。 探究能力:能夠堅持長時間觀察。 層次1:學生不能進行自行觀察。 層次2:學生能夠進行自行觀察,但不能堅持長時間觀察。 層次3:并能夠堅持觀察一天中影子、氣溫與太陽的運動。 教學材料指南針、直尺、鉛筆、計時器、手電筒、鉛筆、橡皮 教學步驟 教學步驟 互動性質 學生/教師互動的目的 集中話題 1、和學生猜一個有關影子的謎語。 引起學生的好奇心 探索和調查 1、在黑板上畫一個人,讓學生畫出人的影子。 2、師:太陽和影子之間到底有什么關系呢? 3、到室外進行太陽和影子之間關系的測量。 4、進行一天中太陽和影子關系的模擬實驗。 1、引起學生的思維沖突,因為沒有太陽的存在,就畫不出影子,從而讓學生認識到太陽和影子的關系密切。 3、 實驗檢測。 回顧和解釋 1、經(jīng)過這節(jié)課的研究,你知道了什么? 2、布置課后觀察一天影子、氣溫和太陽運動的關系的實驗。 1、總結。 2、一天中太陽和影子關系的模擬實驗并不能代替實際觀察,在有條件的情況下,還是進行實際觀察。氣溫的觀察也是一樣。 第二課 太陽鐘 過程與方法: *做一個用太陽的影子表示時間的鐘表。 知識與技能: *了解太陽鐘的計時原理。 *認識古代的計時工具——日晷以及其他計時工具。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意識到可以利用自然規(guī)律為人類和社會的發(fā)展服務。 *體會到科學技術是不斷發(fā)展進步的。 學習成果:預計學生能夠: 知道可以利用影子推斷時間。 會自己制作太陽鐘。 了解古代的計時工具。 學習成果評價 概念發(fā)展 層次1:了解古代計時工具,但不理解用影子推斷時間的理由。 層次2:學生能夠大概了解用影子推斷時間的理由。 層次3:學生能夠清楚了解用影子推斷時間的理由。 探究能力:能夠制作太陽鐘。 層次1:不能夠制作太陽鐘。 層次2:在老師的指導下可以制作太陽鐘。 層次3:學生能夠自己制作太陽鐘。 教學材料:硬紙板、雙面膠、鉛筆 教學步驟 教學步驟 互動性質 學生/教師互動的目的 集中話題 1、出示幾種影子,讓學生估計當時的時間 為后面做鋪墊。 探索和調查 1、剛才你們是如何根據(jù)影子來推斷時間的呢? 2、你們知道哪些用影子來推斷時間的例子?全班交流。 3、如果讓你自己制作一個太陽鐘,你打算怎么做?小組討論。 4、制作太陽鐘。 1、引起學生思考 2、以古代的計時工具引發(fā)學生思考,為后面制作太陽鐘做鋪墊。 3、通過討論,思考,學生對太陽鐘就有了更深一層次的思考,再進行制作,在制作的時候,可以由教師把鐘面復印給學生進行制作。 回顧和解釋 1、用自己所做的太陽鐘進行實際檢測時間。 2、課后思考還有什么方法可以利用自然規(guī)律推斷時間。 1、應用。 2、為后續(xù)學習做鋪墊。 第三課 晝夜交替 過程與方法: *會做地球自轉形成晝夜現(xiàn)象的模擬實驗。 *能收集資料,了解人類對晝夜現(xiàn)象認識的歷程。 知識與技能: *知道晝夜的成因。 *知道哥白尼和托勒密的主要觀點。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意識到科學是在不斷發(fā)展的,人類對自然的認識是在不斷進行的。 學習成果:預計學生能夠: 知道地球自轉引起了晝夜交替。 了解人類認識晝夜交替的歷程。 學習成果評價 概念發(fā)展 層次1:不知道晝夜交替的原因。 層次2:知道晝夜交替的原因,但不能體會人類對晝夜交替的探索歷程。 層次3:知道晝夜交替的原因,并能體會人類對晝夜交替的探索歷程。 探究能力:進行地球自轉形成晝夜現(xiàn)象的模擬實驗。 層次1:不能進行地球自轉形成晝夜現(xiàn)象的模擬實驗。 層次2: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地球自轉形成晝夜現(xiàn)象的模擬實驗。 層次3:學生能夠自己進行地球自轉形成晝夜現(xiàn)象的模擬實驗。 教學材料:手電筒、地球儀 教學步驟 教學步驟 互動性質 學生/教師互動的目的 集中話題 1、如果xx年北京奧運會的開幕式定在晚上20點,那么美國的觀眾應該在什么時候收看實況直播? 引起學生思考。 探索和調查 1、通過剛才的討論,我們知道,同一時刻,地球上各個國家的時間不一定一樣,那么為什么會這樣呢? 2、進行地球自轉形成晝夜現(xiàn)象的模擬實驗。 3、實驗的時候注意地球自轉的方向,并注意觀察同一時刻,地球上不同國家的時間為什么不同,找出不同時間的國家例子。 4、交流人類對晝夜交替的探索歷程。 1、將時間與地球、太陽建立起聯(lián)系。 3、用實驗和前面的問題建立聯(lián)系。 回顧和解釋 1、課后思考為什么會出現(xiàn)“極晝”、“極夜”的現(xiàn)象。 1為后續(xù)學習留有余地 第四課 晝夜交替 過程與方法: *能夠根據(jù)記憶,畫出多個月相圖,并能夠按順序排列。 *連續(xù)一個月觀察月亮,給月亮記日記。 知識與技能: *了解月相的變化規(guī)律。 *知道月亮在天空的運行模式。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能夠堅持長期觀察。 *能夠實事求是地觀察。 *意識到如實觀察的重要性。 學習成果:預計學生能夠: 知道月相變化的順序和規(guī)律。 能夠堅持長期實事求是地長期觀察。 學習成果評價 概念發(fā)展 層次1:不知道月相在一個月中不同。 層次2:知道月相在一個月中不同,但不知道月相變化的規(guī)律。 層次3:知道月相在一個月中不同,知道月相變化的規(guī)律。 探究能力:能夠堅持長期實事求是地長期觀察。 層次1:不能夠獨立觀察月相的變化。 層次2:能夠獨立觀察月相的變化,但不能堅持長期實事求是地長期觀察。 層次3:能夠獨立觀察月相的變化,能堅持長期實事求是地長期觀察。 教學材料:月相變化盒、硬紙板 教學步驟 教學步驟 互動性質 學生/教師互動的目的 集中話題 1、請同學上黑板畫月亮。 1、讓學生回想原認知中月亮的形狀,學生畫出的月亮肯定是有不同的,就為后面月相的變化做了鋪墊。 探索和調查 1、讓學生交流曾經(jīng)觀察月相的經(jīng)驗。 2、小學討論,提出月相變化可能是什么規(guī)律。 3、用月相觀察盒,觀察模擬的月相變化。 4、再交流月相變化的規(guī)律。 5、講解月相為什么會變化。 6、制作月相日記卡紙。 7、分觀察小組。 2、讓學生養(yǎng)成自己思考、總結的習慣 4、月相變化的規(guī)律也可以留在學生自行觀察月相、記月相日記之后進行。 5、應該讓學生知道月相變化的原因,不要讓他們感覺月相變化有那么神秘。 6、在課堂上把卡紙做好,有利于激發(fā)學生記日記,而且可以統(tǒng)一格式、材料。 7、學生個別觀察的時候常中途放棄,組成小組觀察可以起到相互提醒的作用。 回顧和解釋 1、布置記月相日記。 1、鼓勵學生重在堅持,教師還應提醒學生月亮每天“出現(xiàn)”的時間不同,和出現(xiàn)陰雨天如何處理。 第五課 晝夜對動植物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學會調查身邊動植物變化與晝夜交替之間的關系。 *能根據(jù)調查作出相應地分析和判斷。 知識與技能: *知道晝夜變化對動植物會產(chǎn)生影響。 *知道動植物、人體有自己的生物鐘。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培養(yǎng)尊重證據(jù)的科學品質。 學習成果:預計學生能夠: 知道晝夜交替對動植物有影響。 能夠調查身邊動植物變化與晝夜交替之間的關系。 學習成果評價 概念發(fā)展 層次1:不知道晝夜交替對動植物有影響。 層次2:知道晝夜交替對動植物有影響,但不能舉出實際的例子。 層次3:知道晝夜交替對動植物有影響,并能舉出實例。 探究能力:能夠調查身邊動植物變化與晝夜交替之間的關系,能根據(jù)調查作出相應地分析和判斷。 層次1:不能夠調查身邊動植物變化與晝夜交替之間的關系。 層次2:能夠調查身邊動植物變化與晝夜交替之間的關系,但不能根據(jù)調查作出相應地分析和判斷。 層次3:能夠調查身邊動植物變化與晝夜交替之間的關系,能根據(jù)調查作出相應地分析和判斷。 教學材料:學生課前準備的資料 教學步驟 教學步驟 互動性質 學生/教師互動的目的 集中話題 1、昨天晚上你干了什么事? 探索和調查 1、你所做的事情,哪些事你白天一般不會做。 2、還有哪些事情是你白天做,但晚上不做的呢? 3、你還知道哪些情況是晝夜交替對動植物有影響的。資料交流。 4、這些晝夜交替對動植物影響的事實,能夠對我們日常生活有什么幫助呢? 5、如果讓你研究晝夜交替對動物或植物的影響,你打算怎么做? 6、交流觀察計劃、注意點。 2、讓學生先從自身認識到晝夜對自己的影響。 3、課前要準備資料,在課上進行交流。分動物、植物兩部分進行。 4、可以從身邊說起,也可以說通過資料收集找到的。 5、指定計劃。 回顧和解釋 1、布置課后觀察。 1、觀察活動不要困難。 第二單元 光與色彩 科學內容 試驗內容 材料 備注 1 光的行進 1、 光沿直線傳播 2、 小孔成像 1、 手電筒、小孔板 2、 小孔板 2 照鏡子 1、 照鏡子活動 2、 哈哈鏡活動 3、 鏡子 4、 不銹鋼勺子 3 研究透鏡 1、 透鏡的作用 2、 凸透鏡成像實驗 1、 凹 2、 凸透鏡、蠟燭、屏 4 七色光 1、做彩虹 1、名片盒、硬幣、平面鏡、紙片 單元分析 過程與方法: l 學會做小孔成像實驗盒。 l 能夠用語言和簡圖來解釋小孔成像的成因。 l 能通過自己的研究,發(fā)現(xiàn)鏡子的一些有趣現(xiàn)象。 l 能傾聽其他同學的發(fā)現(xiàn)和想法。 l 學會做凸透鏡成像實驗; l 嘗試制作望遠鏡。 l 制造彩虹,學會做日光的色散和合成實驗; l 透過單色光觀察物體顏色的實驗; l 嘗試對所觀察的現(xiàn)象作出猜測和合理的解釋。 l 科學知識方面: l 知道會發(fā)光的物體叫“光源”。 l 了解光的直線傳播現(xiàn)象。 l 知道平面鏡能成像,像與物體的左右相反,了解鏡子的用途。 l 了解凸透鏡和凹透鏡可以改變光的傳播路線; l 了解凸透鏡的應用; l 初步了解望遠鏡的構造。 l 知道光是有顏色的,了解光的色散現(xiàn)象; l 初步了解光與色彩的關系 l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方面: 感受到光學世界的神奇和奧妙。 能動手制作簡易的潛望鏡,培養(yǎng)學生認真細致的科學態(tài)度,體驗完成自己作品后的成功感。 愿意與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 體驗到人類對光學規(guī)律的認識與利用會為我們帶來許多方便; 樂于用所學的知識改善生活; 意識到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會給人類和社會發(fā)展帶來好處。 感受光學世界的無限奧妙,欣賞大自然的繽紛色彩。 本單元的內容: 1、光的行進 2、照鏡子 3、研究透鏡 4、七色光 單元教學概念圖 光的傳播 沿直線傳播 方向可以改變 小孔成像原理 反射 折射 鏡子成像原理 潛望鏡工作原理 色彩形成原因 日光色散原理 透鏡的作用 彩虹的成因 凸透鏡聚光 凹透鏡散光 第二單元調查 1、 你知道哪里有光嗎?這些光是什么顏色? 2、 光是怎樣傳播的?為什么? 3、 哈哈鏡跟平面鏡有什么不同? 4、 放大鏡的外形有什么特點? 1、 光怎樣行進 課程標準: 科學探究方面: 知道在科學探究中,要運用理性思維對收集到的證據(jù)進行比較、分類、歸納、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礎上形成種種解釋。 知道在探究過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需要探究者之間的相互合作、交流與分享。 知道探究過程與探究結論應該允許別人的質疑,結論應該是可以重復驗證的。 能在總結證據(jù)的基礎上,做出合理的解釋。 科學知識方面: 了解光的直線傳播現(xiàn)象。 了解平面鏡或放大鏡可以改變光的傳播路線。 知道日光可以分解成不同顏色的光。 三、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方面: 熱愛科學,尊敬科學家,喜歡看科技書籍和影視作品。 認識到科學是不斷發(fā)展的。 能從自然中獲得美的體驗,并用一定的方式贊美自然美。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l 學會做小孔成像實驗盒。 l 能夠用語言和簡圖來解釋小孔成像的成因。 知識與技能 l 知道會發(fā)光的物體叫“光源”。 l 了解光的直線傳播現(xiàn)象。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感受到光學世界的神奇和奧妙。 教學重難點:1.學會做小孔成像實驗盒。 2.能夠用語言和簡圖來解釋小孔成像的成因。 學習成果:預計學生能夠: l 能認識光源 l 光線沿著直線行進的。 l 小孔成像的原因 教學準備:有關光源、光的直線傳播和小孔成像的圖象資料。分組實驗材料:小孔板,電筒、白紙屏 學生準備:紙盒、剪刀、膠水、透明紙 教學步驟: 教學步驟 互動性質 學生/教師互動的目的 二次備課 集中話題 1、 情境導入。 (1)、我們首先來朗讀一首優(yōu)美的小詩。 (2)、猜猜這里的“誰”你們知道是什么嗎? (3)、談談關于光與色彩你都知道哪些知識。 (4)、導入:今天我們就來了解有關光與色彩的知識。 2、 認識光源 (1)、你知道哪些物體會發(fā)光嗎? (2)、學生說,教師有意識地把學生說的物體寫在黑板上。 (3)、介紹光源的定義:會發(fā)光的物體叫光源。 (4)、辨別會發(fā)光物體中的真假光源。 (5)、黑板上的光源哪些是自然光源?哪些是人造光源?你能分分類嗎? (6)、學生討論分類說出理由。 (7)思考:會發(fā)光的物體都會發(fā)熱嗎? (8)介紹冷光源。 3、 光的直線傳播 (1)、出示三幅圖片,問:光怎樣行進? (2)、學生說出自己的推測。 (3)、你們該如何來證明你們的假設是正確的呢? (4)、布置任務:使手電筒的光穿過所有紙板上的孔照到紙屏上。 (注意:這個實驗最好在暗室中進行效果比較好。) (5)、學生合作完成實驗。 (6)、匯報:你們是怎么做的。 (7)、討論:從實驗中你們發(fā)現(xiàn)了什么? 4、 小孔成像實驗 (1)、導入:在古代有個叫墨子的學者有次發(fā)現(xiàn)了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同學們想知道嗎? (2)多媒體介紹墨子的發(fā)現(xiàn),認識到什么叫小孔成像。 (3)、我們也來試一試小孔成像。 (4)、介紹制作方法。 (5)、學生制作、實驗、觀察現(xiàn)象。 (注意小孔成像實驗最好在遮光比較好的教室里進行,這樣現(xiàn)象會比較明顯。) (6)、匯報你們有什么發(fā)現(xiàn)? (7)、思考:這是什么原因呢? (8)、講解小孔成像的成因。 探索和調查 回顧和解釋 2、 照鏡子 課程標準: 科學探究方面: 知道在科學探究中,要運用理性思維對收集到的證據(jù)進行比較、分類、歸納、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礎上形成種種解釋。 知道在探究過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需要探究者之間的相互合作、交流與分享。 知道探究過程與探究結論應該允許別人的質疑,結論應該是可以重復驗證的。 能在總結證據(jù)的基礎上,做出合理的解釋。 科學知識方面: 了解光的直線傳播現(xiàn)象。 了解平面鏡或放大鏡可以改變光的傳播路線。 知道日光可以分解成不同顏色的光。 三、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方面: 熱愛科學,尊敬科學家,喜歡看科技書籍和影視作品。 認識到科學是不斷發(fā)展的。 能從自然中獲得美的體驗,并用一定的方式贊美自然美。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l 能通過自己的研究,發(fā)現(xiàn)鏡子的一些有趣現(xiàn)象。 l 能傾聽其他同學的發(fā)現(xiàn)和想法。 知識與技能 l 知道平面鏡能成像,像與物體的左右相反,了解鏡子的用途。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l 能動手制作簡易的潛望鏡,培養(yǎng)學生認真細致的科學態(tài)度,體驗完成自己作品后的成功感。 愿意與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 教學重難點: 1.知道平面鏡能成像,像與物體的左右相反,了解鏡子的用途。 2.愿意與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 學習成果:預計學生能夠“ l 發(fā)現(xiàn)鏡子的有趣現(xiàn)象 l 從平面鏡成像和成像的物點了解鏡子的用途 l 利用鏡子的特點制作潛望鏡。 教學準備:鏡子、湯匙、金屬面 教學過程: 教學步驟 互動性質 學生/教師互動的目的 二次備課 集中話題 一、 設情境導入 (和學生一起到有鏡子的大舞蹈房上課) 1、這間教室有什么特點呀?(有一整面墻都是鏡子,我們進來后,鏡子里也有很多人) 2、談話:同學們,你們平時經(jīng)常照鏡子吧,有沒有發(fā)現(xiàn)過什么有趣的現(xiàn)象呀? 二、 識平面鏡及特點 1、大家玩一玩手中的一面小鏡子,你能發(fā)現(xiàn)些什么有趣的現(xiàn)象? 2、生分小組自由活動,教師巡視 3、誰來介紹一下你的發(fā)現(xiàn),其余同學可以補充或提問。 4、學生可能會發(fā)現(xiàn)很多: 鏡子里能照出自己;鏡子里的左右和物體本身的左右相反;鏡子在陽光下可以在墻上照出光斑還能移動;我可以利用鏡子看到坐在我身后的人;把書放在鏡子前,鏡子里的字是反的. 5、你能想個辦法看到自己腦后的頭發(fā)嗎?想好可以試一試。 ( 可以提供兩面鏡子——眼前一面、腦后一面,相對而看,腦后的頭發(fā)在后面的鏡子第一次成像,又在前面的鏡子第二次成像。) 你看到自己腦后的頭發(fā)了嗎? 平面鏡在生活中有哪些用途? 師:鏡子的用途很廣呢,你瞧!(出示一個簡易潛望鏡)讓一位學生上來看看,說說有什么發(fā)現(xiàn)?課后大家也可以做一個。 6、如果把兩面鏡子夾成一定角度把好,把小玩具放中間,你猜鏡子里會看到什么?在改變角度會怎樣?多試幾次吧。 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夾角越小,看到的東西越多。) 三、 聯(lián)系生活,討論用途 1、課前,讓大家找一找能照出別的東西的物體,你找到了哪些?向大家介紹一下。(湯匙的兩面、汽車的后視鏡、河水面、比較光亮的金屬面等。) 3、 們照一照,和剛才用的鏡子比,有什么新的發(fā)現(xiàn)? (彎曲的面很好玩,照出得像是變形的,像哈哈鏡) 師:彎曲的凹面鏡和凸面鏡,在生活中哪些地方會用到呢? (馬路上的后視鏡,摩托車、汽車使用的后視鏡,因為在這種鏡子里比平面的鏡子看到的東西多) 四、課后活動,小組競賽 小組根據(jù)材料和說明,合作制作潛望鏡,進行觀察,想想潛望鏡為什么從下面能看到上面的物體,下節(jié)課向大家講解。可以把小組的想法畫出來。比比那個小組合作的好。 探索和調查 回顧和解釋 3、研究透鏡 課程標準: 科學探究方面: 知道在科學探究中,要運用理性思維對收集到的證據(jù)進行比較、分類、歸納、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礎上形成種種解釋。 知道在探究過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需要探究者之間的相互合作、交流與分享。 知道探究過程與探究結論應該允許別人的質疑,結論應該是可以重復驗證的。 能在總結證據(jù)的基礎上,做出合理的解釋。 科學知識方面: 了解光的直線傳播現(xiàn)象。 了解平面鏡或放大鏡可以改變光的傳播路線。 知道日光可以分解成不同顏色的光。 三、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方面: 熱愛科學,尊敬科學家,喜歡看科技書籍和影視作品。 認識到科學是不斷發(fā)展的。 能從自然中獲得美的體驗,并用一定的方式贊美自然美。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l 學會做凸透鏡成像實驗; l 嘗試制作望遠鏡。 知識與技能 l 了解凸透鏡和凹透鏡可以改變光的傳播路線; l 了解凸透鏡的應用; l 初步了解望遠鏡的構造。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l 體驗到人類對光學規(guī)律的認識與利用會為我們帶來許多方便; l 樂于用所學的知識改善生活; 意識到科學技術的發(fā)展會給人類和社會發(fā)展帶來好處。 教學重難點: 1.學會做凸透鏡成像實驗 2.了解凸透鏡和凹透鏡可以改變光的傳播路線; 學習成果:預計學生能夠: l 了解凸透鏡和凹透鏡可以改變光的傳播路線; l 了解凸透鏡的應用; l 制作望遠鏡。 教學準備:分組實驗材料:三種類型的凸透鏡各一片,蠟燭一支,火柴一盒,紙屏一個,支架三個,凹透鏡一片,布卷尺一把,記錄紙一張。 教學過程: 教學步驟 互動性質 學生/教師互動的目的 二次備課 集中話題 一、 觀察水滴、水杯對物體的放大現(xiàn)象 桌上有一張畫報,你能利用桌上的材料,將報上的字放大嗎? (提供材料:畫報、滴管、玻璃杯、玻璃碟) 思考:字為什么會放大呢? 學生此時還不會從光線的折射的角度來分析,但在學生分析的同時,可能會想到放大鏡,水、玻璃杯有著放大鏡的作用。 二、 觀察凸透鏡 1. 學生自己觀察 放大鏡是什么樣的? 通過學生的看,摸,學生很容易發(fā)現(xiàn)放大鏡片是中間厚、邊緣薄的透明的鏡片。 2. 再發(fā)給學生兩種鏡片,與放大鏡觀察比較 它們有什么不一樣的,又有什么是相同的? 很顯然,三種鏡片一種是兩邊凸的,一種是一邊凸一邊平的,還有一種是一邊凸一邊凹的,但這三種鏡片都是中間厚邊緣薄的透明的鏡片,都可以將字放大。 3. 讓學生給這三種鏡片起一個共同的名字 三、研究凸透鏡的作用 小組討論:凸透鏡有什么作用? 通過剛才的觀察,孩子們已經(jīng)知道凸透鏡有放大的作用,課上可以讓學生自己動手試一試,到室外做一做用凸透鏡點燃火柴的實驗。 教師講述: 如果我們把太陽光看成是平行的光,那么通過凸透鏡之后,還會是平行的光嗎?如果不是又會是怎樣的呢?讓學生在黑板上畫出來: 四、重點研究凸透鏡的成像作用 1. 講述演示:將凸透鏡對著窗外,在凸透鏡后面放上一張紙屏,觀察在紙屏上有什么發(fā)現(xiàn)? 2. 學生操作,匯報: 學生驚奇地發(fā)現(xiàn)在紙屏上會出現(xiàn)外面景物的像。 教者提問:這是一個什么樣的像?和平面鏡里的像一樣嗎? 3. 讓學生提出自己想研究的問題 教師的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之后,抓住學生的興奮點讓學生提出自己想研究的問題。 學生的問題可能有: 凸透鏡成的像為什么會是倒著的?這和第一節(jié)課的小孔成像有聯(lián)系嗎? 凸透鏡所成的像為什么會是縮小的?有沒有放大的呢? 如果有放大的像,那又會是怎樣的一種情形呢? 凸透鏡什么時候可以形成放大的像,什么時候可以形成縮小的像 …… 4. 教師給出新任務: 材料:紙屏、蠟燭、凸透鏡 要求:在紙屏上形成一個清晰的蠟燭的像,在實驗的同時做好記錄,同時在實驗的過程中找到自己要找的答案。 在學生實驗之前要明確兩個問題: 第一,要讓學生知道需要做哪些記錄,要讓學生意識到用尺去量蠟燭、凸透鏡、紙屏三者之間的距離,同時要讓學生意識到這是一個定量實驗,為獲得數(shù)據(jù)的準確性和可比性,教師可提醒學生做實驗時確保三者(蠟燭、凸透鏡、紙屏)有一者不動,每次只能調節(jié)另外兩個物體。 第二,“每個人做什么事情”。要知道圍在一塊兒并不是合作,合作應是一個餅圖,小組成員共同來完成一項任務,每個成員都有事情做,每個成員的成敗都關系到小組的成敗,如果缺少了某個成員的工作,這個任務將無法實現(xiàn),這個餅圖也將不會是一個完整的圓??梢宰寣W生討論:我適合什么樣的工作。是調整三者的之間的距離,還是測量,亦或是觀察、記錄等,分工明確很重要,這關系著實驗的效率。 學生的記錄可以有三種形式:一種是文字的,陳述性的語言,一種是圖畫,還有一種就是簡單的符號。 教師指導的策略: 如果小組能發(fā)現(xiàn)縮小與放大的像,也就是能發(fā)現(xiàn)成像規(guī)律,這是最為理想的結果。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問題:你們是怎么做的?為什么能夠取得成功?待會請你們做經(jīng)驗介紹。 如果有些組只能發(fā)現(xiàn)一種成像情形的(放大或是縮小),建議他們可以到其他組去看看。教師也可以直接參與,移動凸透鏡,“又發(fā)現(xiàn)了什么呢?” 如果全班都只是一種情況,那么教師要啟發(fā)學生找到另外一種情形。 匯報交流: 有沒有發(fā)現(xiàn)?(不管是什么發(fā)現(xiàn),哪怕是一丁點的發(fā)現(xiàn),都要給予及時的肯定) 有沒有發(fā)現(xiàn)成像的規(guī)律? (凸透鏡什么時候形成的是放大的像?什么時候形成的是縮小的像?) 思考:為什么會呈現(xiàn)一個倒立的像呢?為什么有時是放大的,有時是縮小的呢? 這時把對事物表象的認識上升到本質的認識,只需讓學生意識到光線從一端透過凸透鏡另一端的時候,并不是沿直線傳播的,而是發(fā)生了偏折,教師無需給出“折射”的概念。 為什么會取得成功的?你們認為要想取得實驗成功,哪些很重要? 為什么沒有取得成功?(失敗在什么地方?) 五、認識凸透鏡的應用 1. 讓學生說一說,凸透鏡可以運用在哪些方面?(照相機、顯微鏡、投影儀等) 2. 比較老花鏡與近視鏡 學生比較熟悉的是近視眼鏡,容易認為近視眼鏡是凸透鏡片做的,其實不然,教者可以采用讓學生摸一摸,看一看,比一比的方法,通過摸,讓學生知道近視眼鏡是中間薄,而邊緣厚的鏡片,通過看,發(fā)現(xiàn)在近視眼鏡下面看到的是縮小的像,而并非放大的像,最后再和老花鏡一比較,發(fā)現(xiàn)老花鏡才是凸透鏡做的,而近視眼鏡恰恰與之相反。 六拓展延伸:嘗試做一個望遠鏡 發(fā)給學生一面透鏡,讓學生觀察這是一片什么樣的鏡片?與凸透鏡比較,發(fā)現(xiàn)有什么不一樣?給這種鏡片起一個名字。 將兩面透鏡組合在一起,觀察處面的景物,有何發(fā)現(xiàn)? 孩子們會驚喜地發(fā)現(xiàn):當把凸透鏡與凹透鏡組合在一起的時候,可以將遠處的物體放大,看遠處的物體就好像是在眼前,學生可以通過調節(jié)兩面鏡子的距離從而讓遠處的物體看得更清楚一些。調換鏡片的前后(將兩片鏡子一前一后換放),發(fā)現(xiàn)將近處的景物變小了,變遠了。在孩子的一陣陣的驚喜聲中,教師不要過多的干預, 只要同孩子們一起分享這份驚喜就夠了。教者抓住這種驚喜,讓孩子們靜下心來思考一番:望遠鏡是什么道理?從而把對感性的認識上升到對理性的認識。最后補充一些望遠鏡的發(fā)明史,從而讓學生意識到科學技術是不斷發(fā)展,科學技術的發(fā)展給我們人類和社會發(fā)展帶來了好處。 探索和調查 回顧和解釋 4、七色光 課程標準: 科學探究方面: 知道在科學探究中,要運用理性思維對收集到的證據(jù)進行比較、分類、歸納、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礎上形成種種解釋。 知道在探究過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需要探究者之間的相互合作、交流與分享。 知道探究過程與探究結論應該允許別人的質疑,結論應該是可以重復驗證的。 能在總結證據(jù)的基礎上,做出合理的解釋。 科學知識方面: 了解光的直線傳播現(xiàn)象。 了解平面鏡或放大鏡可以改變光的傳播路線。 知道日光可以分解成不同顏色的光。 三、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方面: 熱愛科學,尊敬科學家,喜歡看科技書籍和影視作品。 認識到科學是不斷發(fā)展的。 能從自然中獲得美的體驗,并用一定的方式贊美自然美。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l 制造彩虹,學會做日光的色散和合成實驗; l 透過單色光觀察物體顏色的實驗; l 嘗試對所觀察的現(xiàn)象作出猜測和合理的解釋。 知識與技能 l 知道光是有顏色的,了解光的色散現(xiàn)象; l 初步了解光與色彩的關系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l 感受光學世界的無限奧妙,欣賞大自然的繽紛色彩。 教學重難點 1.嘗試對所觀察的現(xiàn)象作出猜測和合理的解釋。 3. 知道光是有顏色的,了解光的色散現(xiàn)象 學習成果:預計學生能夠: l 描述光的顏色 l 知道光的色散現(xiàn)象 l 了解光和顏色的關系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演示材料:有關彩虹的圖象材料,牛頓與七色光的制作幻燈片。分組實驗材料:三棱鏡一塊,噴霧器一只,彩色玻璃紙。 學生準備:白紙,自制陀螺,彩筆一盒,手電筒一只,紙筒。 教 學 過 程 教學步驟 互動性質 學生/教師互動的目的 二次備課 集中話題 一、導入 1、以彩虹的圖片導入,問學生是否見過這樣的景觀?是在什么情況下見到的?暗示彩虹出現(xiàn)是有一定的天氣條件的。然后請學生根據(jù)回憶描述一下彩虹的樣子,如果學生不能回憶,就讓學生看著圖片進行描述。 2、 生一起制造彩虹。制造彩虹最好是選擇一個無風,陽光比較好的時間,利用小型噴霧器背對著太陽向前上方噴霧,噴出的剎那,就會在水霧中隱隱約約的看到彩虹。 二、探索 1、大家桌上都有一個三棱鏡(向學生展示),下面大家就拿著這個三棱鏡到陽光下去看看,他與其他鏡子的不一樣的地方。 2、學生室外活動。教師隨時準備處理學生的發(fā)現(xiàn)。 3、 間讓更多的學生看到三棱鏡后面的彩帶。 三、討論 1、室內討論彩帶的來源。引導學生做出“白光是由許多不同顏色的色光合成的”類似的科學論斷。 2、深入研究 3、關于牛頓發(fā)現(xiàn)白光奧秘的故事,配合制作的幻燈片向學生展示這一段科學史,然后提出問題:牛頓的發(fā)現(xiàn)是什么?人們都不相信,怎樣才能說服人們?牛頓使用的是怎樣的方法使人信服的?一系列的問題讓學生對歷史有深層次的理解,并認識到:許多獨特的見解在剛提出時總會遇到困難,難以得到他人的理解、信服的,堅持真理需要一定的勇氣;同時,也意識到科學講究證據(jù),一切都要靠證據(jù)說話。另外也讓學生了解到如果把七色光合成白光,那就能說明自己提出的論斷:白光是由許多不同顏色的色光合成的。 4、 轉陀螺合成白光。請同學們動動腦筋,想一想:如何將七色光合成為白光。運用頭腦風暴的形式,讓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學生可能提出的有:旋轉陀螺法、將七種顏色的光照在一起等。教科書中介紹的是旋轉彩色陀螺的方法,要求學生將陀螺的正面按照一定比例依次涂上紅、橙、黃、綠、藍、靛、紫七種色彩,讓它旋轉起來。 5、 驗不同顏色物體只能透過與之顏色相同的光線。通過不同顏色的玻璃紙看由不同顏色線條構成的圖案,孩子們會有驚奇的發(fā)現(xiàn):有的線條消失了,換種顏色的玻璃紙,看到的圖案不一樣。原因是某色玻璃紙只能透過這一種色光,而吸收其他色光,所以看起來圖案發(fā)生了改變。這個原因不要求孩子們解釋,只要求學生有深刻的體驗,但可鼓勵他們課后繼續(xù)研究。 6、 合紅、綠、藍三種色光。實驗時,先讓學生自己先混合,看他們運用這三種色光能混合出什么顏色的色光,然后再將三種色光混合起來。孩子們會發(fā)現(xiàn)用這三種色光合成了白色光,與之前的七色光合成白色光相比較后,教師可告訴他們這就是光的三原色,用他們可以混合出其他的各種色彩,并鼓勵他們課后研究用三原色可以還可以混合出哪些顏色。為了使整個實驗的現(xiàn)象更明顯一些需要做好以下幾個準備:使室內光線盡可能的暗,使手電筒的光線盡可能集中??稍诮淌依锢洗昂煟眉埻皩⑹蛛娡驳墓饩酆希瑢⑷庹丈涞桨咨垙埳?,使對比強烈些。 四、欣賞 欣賞大自然繽紛美麗的圖片。出示一些顏色鮮艷,對比比較強烈的圖片給學生觀賞,愉悅他們的視覺,讓他們體會大自然的多姿多彩,五顏六色。 探索和調查 回顧和解釋 第三單元 電和磁 科學內容 實驗內容 材料 備注 1 簡單電路的連接 1、想辦法讓小燈泡亮起來。 2、想辦法讓小燈泡更亮。 1、小燈泡 2、導線 3、電池 4、開關 2 導體和絕緣體 1、組合檢驗器判斷某些固體是否容易導電。 2、組合檢驗器判斷某些液體的導電性。 1、若干金屬制品 若干非金屬制品 2、自來水、純凈水、鹽水 3、小燈泡、導線 電池 3 探測暗盒里的電路 設計一個簡單電路暗盒讓同伴來檢測 1、暗盒 2、小燈泡、導線 電池 4 研究磁鐵 1、探究磁鐵的性質 2、利用磁鐵的性質做一個指南針 3、利用磁鐵的性質做一個磁鐵玩具。 1、各種形狀的磁鐵 2、回形針、針線 3、泡沫、盤子 4、水彩筆、卡紙 5 電磁鐵 1、做一個電磁鐵 2、研究電磁鐵的磁力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 1、電池、鐵釘、 2、電線、回形針 單元分析 過程與方法: *能夠連接基本電路,并畫出電路圖。 *能夠根據(jù)電路圖連接簡單電路。 *能夠制作簡單的紅綠燈。 *能夠設計檢測裝置檢測物體的導電性能。 *能對物體的導電性能作出預測并檢驗自己的預測。 *能夠利用檢測器檢測暗盒里的電路。 *能夠根據(jù)檢測到的現(xiàn)象作出假設性的解釋。 *能夠利用簡單圖形記錄下檢測結果。 *能夠探究磁鐵的有關性質。 *能夠描述磁鐵的有關性質。 *能夠制作指南針及磁鐵玩具。 *能夠利用簡單圖形記錄下檢測結果。 *能夠自己做一個電磁鐵。 *能夠在探究過程中發(fā)現(xiàn)電磁鐵與永久磁鐵的異同點。 *能夠探究影響電磁鐵磁力大小的相關因素。 *能夠設計實驗探究電磁鐵的磁極變化。 科學知識方面: *知道一個基本電路的組成條件。 *認識一些常見的電路符號并能畫出簡單的電路圖。 *認識導體和絕緣體。 *知道人體、大地和自然界的水也是導體。 *知道不同的電路會產(chǎn)生不同的現(xiàn)象。 *學會一種解暗箱的方法。 *認識不同形狀的磁鐵。 *知道磁鐵的一些基本性質。 *知道司南是我國的四大發(fā)明之一。 *知道磁鐵在我們的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 *樂于探究,善于發(fā)現(xiàn)。 *嘗試制作的樂趣。 *感受作為中國人的一種自豪感。 *知道什么是電磁鐵。 *知道電磁鐵的磁力大小與電池的數(shù)量、線圈的匝數(shù)有關。 *知道電磁鐵的磁極是可以變化的。 *了解電磁鐵在生活中的應用。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方面: *愿意與同學一起去探討有關電路的問題。 *體會制作的快樂,感受成功的喜悅。 *樹立安全用電的意識。 *尊重證據(jù),實事求是。 *養(yǎng)成周密的思考的習慣,意識到講究一定的順序對探究有更多地幫助。 *能主動對電磁現(xiàn)象產(chǎn)生研究,體驗探究的樂趣。 *意識到電磁鐵給我們的生活帶來的很多方便。 本單元的內容: 1、簡單電路的連接 2、導體和絕緣體 3、探測暗盒里的電路 4、研究磁鐵 5、電磁鐵 單元教學概念圖 電磁鐵 電 磁 磁力 磁極 指示方向 相互作用 司南 指南針 同極相斥 異極相吸 電源 導線 開關 用電器 電路圖 簡單電路 導體 絕緣體 制作 性質 應用 線圈方向 接通電源 磁力有無可控制 磁力大小可改變 磁級位置可轉換 磁懸浮列車 1、簡單電路 一、課程標準: l 知道常用電器的工作需要一個完整的回路;知道開關的功能;能用一些基本組件連接一個簡單電路。 l 能用簡單器材做簡單的觀察實驗,并作實驗記錄。 二、教學目的: l 過程技能 1. 能夠連接基本電路,并畫出電路圖。 2. 能夠根據(jù)電路圖連接簡單電路。 3. 能夠制作簡單的紅綠燈。 l 科學知識 1. 知道一個基本電路的組成條件。 2. 認識一些常見的電路符號并能畫出簡單的電路圖。 l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 愿意與同學一起去探討有關電路的問題。 2. 體會制作的快樂,感受成功的喜悅。 三、學習成果:預計學生能夠: l 能夠連接基本電路,并畫出電路圖。 l 知道一個基本電路的組成條件。 l 認識一些常見的電路符號并能畫出簡單的電路圖。 四、學習成果評價: 1、概念發(fā)展: 層次一:不知道常用電器的工作需要一個完整的回路;不能用一些基本組件連接一個簡單電路。 層次二:不知道常用電器的工作需要一個完整的回路;能用一些基本組件連接一個簡單電路。 層次三:知道常用電器的工作需要一個完整的回路;能用一些基本組件連接一個簡單電路。 2、探究能力: 層次一:不能用簡單器材做簡單的觀察實驗,并作實驗記錄。 層次二:能用簡單器材做簡單的觀察實驗,不會作實驗記錄。 層次三:能用簡單器材做簡單的觀察實驗,并作實驗記錄。 五、教學材料:小燈泡、導線、電池、開關 六、教學過程: 教學步驟 互動性質 互動目的 二次備課 集中話題 1、教師提供圖片 讓學生說說家里的電的使用狀況,指出電在我們生活中的作用 2、提出問題:電是怎樣工作的?發(fā)電廠的電是怎樣,傳送到我們家里的電冰箱上的? 1、創(chuàng)設情境,引發(fā)學生的思考 2、幫助學生了解簡單電路的構成。 探索和調查 1、教師給學生提供實驗材料 組織學生讓小燈泡亮起來,仔細觀察,并用簡圖記錄方法,進行交流。 (在觀察過程中,提醒學生仔細觀察燈絲的兩端接在哪里,在交流過程中,知道電池有正負兩極。) 2、提供其他的電源形式,讓學生連接 3、給學生提供更多材料,讓學生把小燈泡變的更亮。 1、知道一些基本的電路元件,了解它們的構造。知道它們各自的作用。 2、讓學生意識到電的用途是很多的,不僅僅是讓燈泡發(fā)光,打破學生的思維定勢。 3、了解燈泡的明暗和那些因素有關。 回顧和解釋 1、提問:今天你學會了什么?連接簡單電路需要什么?注意什么?如何讓小燈泡更亮呢/? 2、課后思考:如何控制小燈泡? 1、 回顧小結本課的所學 2、引發(fā)學生課后的思考 2、 2、導體和絕緣體 一、課程標準: l 了解電是生活和工作中常用的能量來源。了解安全用電常識。 l 知道有的材料容易導電,有的材料不容易導電。 l 能用簡單器材做簡單的觀察實驗,并作實驗記錄。 二、教學目的: l 科學探究 1. 能夠設計檢測裝置檢測物體的導電性能。 2. 能對物體的導電性能作出預測并檢驗自己的預測。 l 科學知識 1. 認識導體和絕緣體。 2. 知道人體、大地和自然界的水也是導體。 l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 樹立安全用電的意識。 三、學習成果:預計學生能夠: l 能對物體的導電性能作出預測并檢驗自己的預測 l 認識導體和絕緣體。 l 樹立安全用電的意識。 四、學習成果評價: 1、概念發(fā)展: 層次一:不能分辨導體和絕緣體。 層次二:基本可以分辨導體和絕緣體。 層次三:能準確的分辨導體和絕緣體。 2、探究能力: 層次一:不能對物體的導電性能作出預測并檢驗自己的預測。 層次二:能對物體的導電性能作出預測,不能檢驗自己的預測。 層次三:能對物體的導電性能作出預測,并能檢驗自己的預測。 五、教學材料: 若干金屬和非金屬制品、自來水、純凈水、鹽水、小燈泡、導線、電池 六、教學過程: 教學步驟 互動性質 互動目的 二次備課 集中話題 1、教師提問:如果電路中的電線斷了,可以用其他物品替代嗎?如何可以知道一個物體的導電性呢? 1、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興趣 探索和調查 1、組織學生設計檢驗器。 如何使用檢驗器呢?要注意什么呢? 2、分組實驗,填寫表格。 匯報交流結果。 3、提問:人體可以導電嗎? 組織學生實驗,教師解釋。 1、能夠設計檢測裝置檢測物體的導電性能。 2、能對物體的導電性能作出預測并檢驗自己的預測。 3、知道人體、大地和自然界的水也是導體。 回顧和解釋 1、出示電工材料,組織學生辨認哪部分是導體和絕緣體。 2、提問:今天你學會了什么?在生活中用電時應該注意些什么呢? 1、回顧小結本課所學 2、樹立安全用電的意識。 3、探測暗盒里的電路 一、課程標準: l 能選擇自己擅長的方式表述研究過程和結果。 l 了解科學探究的結果應該是可以重復驗證的。 二、教學目的: l 科學探究 1. 能夠利用檢測器檢測暗盒里的電路。 2. 能夠根據(jù)檢測到的現(xiàn)象作出假設性的解釋。 3. 能夠利用簡單圖形記錄下檢測結果。 l 科學知識 1. 知道不同的電路會產(chǎn)生不同的現(xiàn)象。 2. 學會一種解暗箱的方法。 l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 尊重證據(jù),實事求是。 2. 養(yǎng)成周密的思考的習慣,意識到講究一定的順序對探究有更多地幫助。 三、學習成果:預計學生能夠: l 知道不同的電路會產(chǎn)生不同的現(xiàn)象。 l 能夠利用檢測器檢測暗盒里的電路。 l 能夠根據(jù)檢測到的現(xiàn)象作出假設性的解釋。 l 能夠利用簡單圖形記錄下檢測結果。 四、學習成果評價: 1、概念發(fā)展: 層次一:不知道不同的電路會產(chǎn)生不同的現(xiàn)象。 層次二:知道不同的電路會產(chǎn)生不同的現(xiàn)象,不知道現(xiàn)象反映了什么。 層次三:知道不同的電路會產(chǎn)生不同的現(xiàn)象,清楚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原因。 2、探究能力: 層次一:不能夠利用檢測器檢測暗盒里的電路。 層次二:能夠利用檢測器檢測暗盒里的電路,不能夠根據(jù)檢測到的現(xiàn)象作出假設性的解釋。 層次三:能夠利用檢測器檢測暗盒里的電路。 能夠根據(jù)檢測到的現(xiàn)象作出假設性的解釋。能夠利用簡單圖形記錄下檢測結果。 五-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晝夜對動植物的影響 2019 2020 年蘇教版 科學 年級 上冊 晝夜 動植物 影響 表格 教案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ioszen.com/p-5682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