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歷史 第六章 現代科學技術和文化 第二節(jié)學術思潮和教育(第一課時)教案 大綱人教版.doc
《2019-2020年高中歷史 第六章 現代科學技術和文化 第二節(jié)學術思潮和教育(第一課時)教案 大綱人教版.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2020年高中歷史 第六章 現代科學技術和文化 第二節(jié)學術思潮和教育(第一課時)教案 大綱人教版.doc(7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2019-2020年高中歷史 第六章 現代科學技術和文化 第二節(jié)學術思潮和教育(第一課時)教案 大綱人教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20世紀新的學術思潮的不斷涌現;西方哲學的發(fā)展;歷史科學的重要成就;西方經濟學的發(fā)展;西方未來學;現代教育的戰(zhàn)略地位;各國教育迅速發(fā)展;世界性教育改革的特點。 能力目標 通過引導學生分析現代科學技術和教育是相互制約、相互轉化的辯證關系,培養(yǎng)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的能力。 德育目標 1.通過對現代新的學術思潮的發(fā)展,使學生進一步樹立改革開放、追求社會進步的觀念。 2.通過對現代教育戰(zhàn)略地位和世界性教育改革的共同點的講述,使學生認識:重視教育,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素質,是我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關鍵。 ●教學重點 當代教育的戰(zhàn)略地位。 ●教學難點 世界性教育改革的共同特點。 ●教學方法 教學思路:學生自學→教師指導→問題探究教學法。 教師教法:設計導學提綱,指導學生自學教材;播放國家領導人講話片斷。設計中心討論題讓學生討論、競賽。點撥啟發(fā)學生思維,糾正其錯誤。 學生學法:列表法、討論法、表演法。 ●教具準備 利用投影儀、錄音機等電教工具,有條件的地方可利用多媒體教學。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導入方式一 提問:現代科學技術的發(fā)展起了哪些作用? (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現代科技對社會生產力和世界經濟產生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同時為文化的發(fā)展提供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并使全球的文化聯系越來越密切。這節(jié)課我們來了解20世紀的世界學術新思潮的出現和教育的發(fā)展。 導入方式二 用錄音機或多媒體播放片斷:片斷一:鄧小平《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片斷二:江澤民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四次代表大會上關于教育工作的報告投影;鄧小平給景山中學的題詞:(三個面向)。 新技術革命的浪潮拍打著我們現實生活的堤岸,新科技的發(fā)明日新月異,它給人類的生產生活帶來質的飛躍,科技文化的大發(fā)展使以經濟科技為中心的綜合國力的競爭成為當今國際競爭的關鍵,各國互競“科教興國”,高唱“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對教育發(fā)展與改革提出越來越高的要求,于是世界教育改革的浪潮洶涌而來。“尊重知識,尊重教育,尊重人才”成為當今社會熱點之一,那么當今世界各國教育事業(yè)迅速發(fā)展的原因是什么?是怎樣致力于教育發(fā)展與改革的?這便是我們這一課要探討的重要問題。 [講授新課] 一、學術思潮 1.20世紀哲學的發(fā)展 教師用投影儀打出下列表格,指導學生閱讀學術思潮的哲學部分,完成表格 教師詳講 現代人本主義思潮,是19世紀上半期由德國唯意志主義者叔本華和丹麥神秘主義者基爾克戈爾等人開創(chuàng)的,他們最早公開舉起非理性主義的旗幟,要求哲學擺脫外在的虛幻世界而回到內心世界,提出維護個人的價值和使命等口號,以此來改變歐洲哲學思想發(fā)展的方向。這股思潮按照歷史的順序,中間經過了新康德主義、新黑格爾主義、生命哲學等流派。現代人本主義區(qū)別于古典人本主義的最大特征是非理性主義。西方歷史進入20世紀后,出現了一系列新現象,豐富的物質財富反而加劇人與人之間的利害沖突,以理性為基礎的科學技術不僅未能保障人的尊嚴和個性發(fā)展,反而使人受物的支配。兩次世界大戰(zhàn)造成了空前的浩劫,生靈涂炭,哀鴻遍野?,F代人本主義者認為科學方法不能揭示真正的實在,因而轉向各種不可名狀的情感意志和心理本能活動,企圖擺脫自己所處的客觀的、物質的生活條件的限制,去尋找個人內心精神生活的自由。20世紀形成的存在主義,最突出地論述了現代西方社會中人的價值與地位、生活與遭遇、自由與命運等等問題,從而成為現代人本主義思潮中影響最大和最有代表性的流派。 存在主義最早出現于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的德國,創(chuàng)始人為海德格爾和雅斯貝爾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前后,該流派在法國獲得大發(fā)展,出現了薩特、梅洛—龐蒂、馬塞爾等代表人物,其中以薩特的影響最大。存在主義將人的問題作為基本的問題,人被看作哲學研究的出發(fā)點和主題,人之外的一切事物或現象的存在,只是“自在”或“持存”,唯獨人有自我意識,不但知道自己存在,還知道個人之外的各種東西的存在,故而成為真正的存在。存在主義的一般特點,一是人本主義,即以人的生存和人的問題作為哲學研究的基本對象;二是反傳統理性,在認識論中深入研究人的非理性心態(tài),探討它在哲學、科學、文學、藝術各領域中的表現和作用,試圖揭開人類自身精神現象之謎;三是否定一切道德規(guī)范,把個人自由推向極端,鼓吹絕對的、無條件的自由;四是悲觀主義,對個人自由選擇行為的結果惘然失措,對人類的前途也不抱任何希望;五是使用現象學的方法,解釋學的意境。存在主義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現代社會的發(fā)展對人性的壓抑、對人的存在價值的否定以及對人的主體性的抹煞,緊緊抓住了西方“現代人”這個主題,因而能震撼無數人的心,并一度在西方廣泛傳播。但是它僅僅從人的本身去探索,回避和忽視了西方文明癥的社會根源,不能為西方文明的未來發(fā)展指明方向,反而對西方社會產生了消極的影響。 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下,自然科學經歷了由原子主義研究方法向系統——結構方法的轉變,并推動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互相融合。一批人文科學家在探索新的社會認識方法的過程中,努力適應現代科技革命發(fā)展的進程,把自然科學、精密科學的方法移植進社會科學,特別是采用客觀主義立場和系統—結構方法,將研究對象模型化、程序化、數學化,運用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拓撲學等模式使知識形式化,把人文科學知識列成邏輯數學公式,從而在各自研究的領域內取得了獨特的見解或成果。這樣,60年代在世界范圍內興起了結構主義哲學,對存在主義形成挑戰(zhàn),并具有取而代之之勢。結構主義與其他哲學流派不同,它不是穩(wěn)定的哲學流派,而是以結構主義方法論聯系起來的一種廣泛的社會思潮,不注重于研究哲學的本體論和認識論,而是囊括哲學、人類學、社會學、語言學、文學、歷史學、心理學、政治學等人文科學,形成一個包羅萬象、龐大繁雜的哲學運動。結構主義認為,世界上的事物存在于一定的系統之中,系統各要素之間的關系的總和就是結構,結構是按一定組合規(guī)則構成的整體,可以自我調節(jié),不受外部因素的影響,結構中各個部分可按一定的規(guī)則轉換,無所謂進化發(fā)展。結構主義的基本哲學觀點和基本研究方法有以下五個特點:①強調整體性,認為孤立地研究各個部分盡管有時也能說明一些表面現象,但不可能說明這些部分的本性及其真正的意義;②強調深層結構,反對停留在表面外觀,認為只有把握了深層結構,才能把握現象后面的本質;③強調結構的客觀性,認為一切社會和文化現象的性質和意義都是由結構“命定”的,人只能體現結構的作用,是結構的“載體”,而不能改變結構成為歷史的“主人”;④強調結構是具有自調性的有機整體,不包含任何使它發(fā)生顯著變化的因素,更沒有將會摧毀它的成分,矛盾只能存在于兩個結構之間;⑤強調靜態(tài)和共時態(tài)的研究,反對動態(tài)和歷史態(tài)的研究,認為把握事物的深層結構無需也不應該歷史地去研究事物的變化,只需靜態(tài)地考察現象結構的橫斷面就行了。 結構主義哲學家的初衷是想摒棄傳統人文學科研究中的“主觀性”,堅持“客觀性”,移植自然科學中的理性主義方法去研究人文科學的問題,但是,他們在深層結構的來源以及如何把握深層結構的問題上,卻陷入了主觀主義和非理性主義。此外,結構主義也存在明顯的形而上學的傾向。它把共時態(tài)研究絕對化,反對歷史主義的方法,卻無法解釋結構之間的相互轉換;它把結構的和諧、協調和完美絕對化,否定社會結構中存在矛盾,卻不能消除社會現實中存在的種種矛盾、弊端和沖突;它把客觀條件的重要性絕對化,完全抹煞人的主觀能動性。為了消除結構主義理論的內在矛盾,一部分結構主義哲學家從結構主義理論內部進行自我批評和改造,形成了“后結構主義”,并導致了結構主義的終結。后結構主義試圖恢復被結構主義忽略的非理性事物和倫理性事物,主張通過引進異質事物來創(chuàng)造多層次事物,將封閉結構改為開放結構,并反對總體性,認為總體性是一種會導致事物停滯、思想僵化的形而上學原則,只有消除總體性,才能防止社會和文化的僵化。 2.20世紀歷史學的發(fā)展 在哲學獲得巨大發(fā)展的同時,歷史學也取得了重要成就。要求學生閱讀課文,回答以下幾個問題: (1)怎樣看待蘇聯的馬克思主義歷史學? (學生回答后,教師總結)蘇聯的馬克思主義歷史學強調經濟基礎對上層建筑的決定作用,突出了階級斗爭在歷史中的作用。這種史學觀對社會主義國家甚至對西歐的歷史學影響巨大。但是它存在缺陷,對歷史解釋存在公式化和教條化的傾向。 (2)一戰(zhàn)和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后西方史學的發(fā)展情況又如何呢? (學生回答)一是西方史學家開始探討文明發(fā)展的規(guī)律。著名的代表作有《西方的沒落》和《歷史研究》。二是從法國開始,史學的研究突破傳統的政治史研究,出現了跨學科的研究。三是60年代西歐出現了新馬克思主義史學。 除了蘇聯、西歐史學研究有了重大突破外,美國的歷史研究更是流派紛呈。有進步主義學派的史學,代表人物彼爾德;有新保守主義史學;有新左派史學以及新社會史學。不同的史學觀都和當時的社會存在有著密切的聯系。 教師詳講 進入20世紀以后,西方傳統史學受到了嚴峻的挑戰(zhàn)??茖W的發(fā)展使歷史學的政治借鑒作用逐漸降低,人們由注重經驗、注重過去轉向重視科學、重視現實和未來,大量新興學科排擠了古老的歷史學。面臨挑戰(zhàn),一些歷史學家開始探索史學變革的道路,同時在世界整體化趨勢的沖擊下,史學整體研究的傾向50年代中期以前,西方的史學思想主要出現兩個流派,一個是思辨的歷史哲學,另一個是分析的、批判的歷史哲學。 思辨的歷史哲學是20世紀以前傳統歷史哲學的繼續(xù)和發(fā)展,主要代表人物是斯賓格勒和湯因比。德國學者斯賓格勒在20世紀初創(chuàng)立了“文化形態(tài)史學”,其代表作《西方的沒落》是一部以比較文化形態(tài)學為理論體系的歷史哲學著作。斯賓格勒反對把世界歷史看作是以西歐為中心的單線向上發(fā)展的過程,認為世界歷史就是人類八個文化的傳記,其中7個已經死亡,只有西方文化還存在,但已經走向沒落。他把文化看作一種有機體,具有生命的周期,歷經青春、生長、成熟、衰敗等階段,強調用“比較形態(tài)學”或“文化形態(tài)學”的方法研究世界歷史,將世界歷史上存在過的各種高級文化作形態(tài)學上的比較,找出各種文化在其生命周期中表現出來的形態(tài)上的相似性和共同性,以此來理解各種文化,并預測西方文化的前途。 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先后出版了12卷本的巨著《歷史研究》,進一步發(fā)揮了斯賓格勒的文化形態(tài)史觀。他認為歷史研究的最小單位是文明,6000年的世界歷史中共存在過26個不同的文明,各個文明在哲學意義上是平行的、同時代的。他認為,產生文明的環(huán)境不是安逸的,而是困難的,挑戰(zhàn)與應戰(zhàn)是文明起源的規(guī)律,社會發(fā)展和文明進步是人類不斷選擇和創(chuàng)造的結果。 年鑒學派是這一階段西方史學界中頗具影響的流派。1929年,法國兩位歷史學家呂西安費弗爾和馬克布洛赫共同創(chuàng)辦了《經濟社會史年鑒》,年鑒學派由此得名。戰(zhàn)后,該派最著名的學者是法國的費爾南布羅代爾,他接替費弗爾成為學術帶頭人后,一方面組建跨學科的教學、科研和學術交流機構,同時主持出版了體現“總體史研究”精神的著作《地中海與腓力二世時代的地中海世界》和《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前一本著作由獨立成篇的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論述地中海的地理環(huán)境,包括山川、平原、海岸、島嶼、氣候、交通、城市等;第二部分為單篇論文,包括人口密度、勞動力、貴金屬流通、物價、商業(yè)、財政、運輸以及當時稱霸地中海的土耳其帝國和西班牙帝國的社會形態(tài)、戰(zhàn)爭方式等;第三部分屬于傳統的政治、軍事史,記述兩大帝國爭霸地中海的過程。這三個層次的劃分,體現了三種不同的歷史時間,即地理時間、社會時間和個別時間。后來布羅代爾把這三種時間稱為“長時段”“中時段”和“短時段”,并提出了相應的“結構”“情勢”和“事件”概念。他認為“長時段”通常是以世紀為單位的歷史過程,長時段現象構成了歷史的深層結構。他綜合研究了地理、社會、經濟、思想、政治等因素,通過三種不同的歷史時間概念劃分了歷史認識的三個層次,立體地展現了一定時期一定地區(qū)人類生活的全貌。后一本著作的理論和方法基本上與前者相同,但作者把視野投向整個世界,擴大了總體史研究的范圍。布羅代爾的理論和實踐豐富了年鑒學派的體系,對當代西方史學有重要影響。 社會科學派是另一個影響較大的史學流派,它的主體力量在美國,其中包括新經濟史派、新政治史派和新社會史派。該派認為“歷史能夠而且應該作為一門社會科學來進行研究”,并自覺地促進歷史與相鄰學科的整體化,“應用各種可能的方法,尤其要鼓勵在歷史教學和研究中選擇并應用相鄰學科、特別是社會科學的有關理論和方法,來提高歷史解釋的質量”。這種“新史學”在方法論上有四個顯著特點。第一,注重群體歷史,力圖勾畫大批人或社會集團的行為。第二,注重運用社會科學概念和模式,力圖從明確的假設或概念出發(fā)。第三,注重系統比較,但這種比較不是常見的形式上的羅列,而是系統分析不同背景下的相同社會過程,以便驗證或歸納。第四,注重反復再現、可以證實的史料,尤其是計量資料。1954年,美國社會科學理事會發(fā)布了名為《歷史研究中的社會科學》的第64號公告,標志著社會科學派的誕生。70年代該派取得長足發(fā)展,已擁有了一系列的新刊物,包括《社會和歷史比較研究》《歷史與理論》《社會史雜志》《歷史方法》《計算機和人文科學》《跨學科歷史雜志》《社會科學史料》等,作為探索和宣傳的園地。 社會科學派注重使用各種方法來研究歷史,其中計量方法尤其引人注目。1958年,哈佛大學經濟學家康拉德和邁耶在《南北戰(zhàn)爭前南方奴隸制經濟學》一書中首次把計量方法引入經濟史研究領域。他們不是根據種植園主的手稿和直覺,而是根據農業(yè)部、商業(yè)部、人口調查局等機構的統計資料和演繹推理,“客觀地”重新考察了爭論已久的奴隸制效益問題,最后得出的結論認為,奴隸制給南方帶來過收益,奴隸制自行消亡說站不住腳,它的消滅“也許取決于采取嚴厲的政治手段”。1963年,芝加哥大學經濟史學家福格爾出版了《鐵路與美國經濟增長》一書,引起強烈的震動。福格爾在這本書中,調用一切可以調用的計量手段,對“鐵路與美國經濟起飛不可分割”的著名論點進行驗證,認為如果依賴原有的公路和水路,或者改造公路,或開筑5000英里長的新運河,可以取得幾乎相同的經濟結果。1972年,福格爾又同恩格爾曼一起出版了引起轟動的《苦難的時代——美國內戰(zhàn)前的黑奴制經濟學》一書。作者化了18年時間,搜集了所有有關奴隸制的資料,進行數千小時的計算機計算,聲稱第一次“科學地”敘述奴隸制度的實際狀況。然而作者的結論令人驚訝,他認為奴隸制是高效益的經濟制度,南方農業(yè)生產率比北方高,奴隸實際收入比自由農業(yè)工人高,奴隸伙食標準超過1964年的營養(yǎng)水平,黑人沒有舉行大規(guī)模的反抗活動等。于是,這部著作在學術界引發(fā)了一場“文化戰(zhàn)爭”,始則被捧為“研究美國奴隸制的《資本論》”,但不久人們就發(fā)現,該書幾乎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有缺陷,如資料不足,對資料的理解武斷,推理混亂,概括勉強,立論陳舊等等。人們還發(fā)現,用靜態(tài)的新古典理論來解釋動態(tài)的歷史是不充分的,而統計和計算機雖不失為有用的手段,但并不能使學者變成客觀的、無所不能的“超級史學家”。 出示總結性表格 3.20世紀經濟學的發(fā)展 要求學生閱讀課文,簡單了解什么是“凱恩斯學說”,即主張國家積極干預經濟,通過一系列經濟政策的措施,鼓勵和刺激消費,以保證“有效需求”的充足。 4.20世紀的西方未來學 要求學生看書,回答什么是未來學?學生回答:未來學是一門研究人類歷史發(fā)展趨勢的綜合性學科,特別注重探討現代工業(yè)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fā)展給社會帶來的影響,進而預測未來社會的發(fā)展趨勢。 20世紀,特別是二戰(zhàn)結束以來,隨著現代科學技術革命的展開,教育在社會經濟發(fā)展中的戰(zhàn)略地位發(fā)生了變化。 二、教育 1.現代教育的戰(zhàn)略地位及其發(fā)展 提問:為什么現代教育的地位越來越重要?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可用如下示意圖表示:當今和平與發(fā)展是時代的主題。激烈的國際競爭,主要表現為綜合國力的競爭,這實際上是科技力量的競爭,歸根結底又是培養(yǎng)科技人才的競爭,因此,教育是現代社會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 和平與發(fā)展→國際競爭→綜合國力競爭→科技力量競爭 正是由于許多國家把發(fā)展教育看作是決定國家命運和民族前途的大事,因此許多國家競相增加教育投資,超前規(guī)劃教育的發(fā)展,并全面改革教育制度,改革教學內容和方法。 2.世界性教育改革的共同特點 要求學生閱讀課文后總結歸納,教師補充。 (1)重視普及教育,提高基礎教育的質量。這是改革的重點,因為基礎教育質量決定民族素質,民族素質是決定綜合國力的根本因素,綜合國力的競爭就是國際競爭。 (2)重視教育要求的綜合性,為適應現代科技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的趨勢,要做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才能;培養(yǎng)具有綜合能力的通才;課程設置綜合化。 (3)建立繼續(xù)教育的體制,即加強學前和成人教育,因為幼兒教育對個人智力發(fā)展至關重要,成人必須進行知識更新和知識結構調整。 (4)教育形式多樣化,保障各年齡段的社會成員都能適時接受恰當的教育。 (5)重視教育手段的現代化,使受教育者信息量增加,視野開闊,思維活躍,提高效率,使教育迅速普及。 研究性課題 假如你是教育部長,如何給我國的教育發(fā)展與改革設計一個好的方案? 點撥:可從政府的支持,資金的投放,教育的普及,課程的改革,高考的改革,教育形式的多樣化,教育手段的現代化等各個方面進行設計。 [本課小結] 現代學術思潮和教育的發(fā)展,要求我們繼承人類優(yōu)秀文化遺產,面向未來,努力使自己成為具備優(yōu)秀素質的勞動者,為實現祖國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努力奮斗。 ●板書設計 第二節(jié) 學術思潮和教育 一、學術思潮 1.西方哲學的發(fā)展 2.世界史學的發(fā)展 3.西方經濟學的巨大進展 4.西方的未來學 二、教育 1.現代教育的戰(zhàn)略地位及其發(fā)展 2.世界性教育改革的共同特點-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2019-2020年高中歷史 第六章 現代科學技術和文化 第二節(jié)學術思潮和教育第一課時教案 大綱人教版 2019 2020 年高 歷史 第六 現代科學技術 文化 第二 學術 思潮 教育 第一 課時
裝配圖網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友學習交流,未經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ioszen.com/p-2599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