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歷史專題一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三宋明理學學案人民版.doc
《2019-2020年高中歷史專題一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三宋明理學學案人民版.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2019-2020年高中歷史專題一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三宋明理學學案人民版.doc(12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上搜索。
2019-2020年高中歷史專題一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的演變三宋明理學學案人民版 一、儒學的困境與儒學復興運動 1.儒學的困境 (1)東漢末年:儒學的權威性被嚴重削弱。 (2)魏晉時期:道教和佛教廣泛傳播,直接沖擊著儒家思想作為核心價值觀念的地位。 2.儒學復興運動 (1)唐代中后期: ①韓愈率先提出了復興儒學的主張,提出了儒家的“道統(tǒng)”思想。 ②李翱提出從“性命之源”的高度來理解孔子之道。 (2)北宋: ①主張:推崇《春秋》中的“尊王攘夷”之旨;強調要鞏固中央集權,必須以唐為鑒,復興儒學。 ②影響:研習儒經義理之風大開,重忠孝、講廉恥、勵氣節(jié)的社會氛圍逐漸形成。 二、北宋五子與理學的創(chuàng)立 1.北宋五子 (1)周敦頤和邵雍:率先運用系統(tǒng)的思辨,將宇宙的自然結構與人的精神結構融合起來,為理學的建立開辟了道路。 (2)張載: ①開創(chuàng)了理學中的“氣學”一派,是理學中唯物主義的杰出代表。 ②在理論上嚴格區(qū)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準確表達了理學的基本宗旨和精神。 (3)“二程”:確定了理學的最高范疇“天理”。他們認為,天理的核心是“仁”,修養(yǎng)的最高境界也是“仁”。 2.理學的創(chuàng)立:北宋五子將儒家的忠、孝、節(jié)、義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了一整套囊括天人關系的嚴密思想體系,這就是理學,又稱新儒學。 三、朱熹的學說與理學的成熟 1.主要思想 (1)理氣關系: ①理比氣更根本,邏輯上理先于氣。 ②萬物之理終歸為“太極”。 (2)修養(yǎng)論: ①區(qū)分了教育的“小學”和“大學”兩個階段,強調日積月累和循序漸進,即“慎思明辨,格物致知”。 ②強調“仁”是人的愛心及一切道德價值的終極源泉,認為仁者還應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 (3)社會政治理論: ①道的價值內涵是“三綱五?!?,只有達到仁者境界才算得道。 ②儒家有干預政治的天然權力,干政的關鍵在于“正君心”。 2.主要貢獻:將《大學》《中庸》《論語》《孟子》集為《四書》,并為之注解,使之成為理學的經典。 3.地位及影響 (1)是理學的集大成者,在歷史上被譽為一代儒學宗師,地位僅次于孔孟。 (2)他的思想作為官方正統(tǒng)儒學,對維護專制主義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四、陸王心學與理學的發(fā)展 1.地位:心學的出現(xiàn),標志著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論任務已經完成。 2.表現(xiàn) (1)陸九淵:南宋思想家,心學的開創(chuàng)者。 ①核心命題:“心即理也”,意思是本心即天理。 ②窮理方法:反對埋首書冊,主張于人生日常處直接體悟理,以“發(fā)明本心”作為自己安身立命的準則。 (2)王守仁:明代思想家,心學的集大成者。 ①理論:人是天地的心,“靈明”是人的心;“靈明”就是天理,就是本心,就是良知。 ②結論:“心外無物,心外無事,心外無理”;修養(yǎng)關鍵在于“致良知”;強調“知行合一”。 ③特點:將一切合法性與合理性的根源從外在的天理轉化為內在的良知,即由客觀唯心主義(程朱理學)轉變?yōu)樾膶W的主觀唯心主義。 [輕巧識記] 宋明理學 [概念闡釋] 1.理學 理學是理學家在繼承傳統(tǒng)儒家精神的基礎上,吸收佛教、道教的思想后創(chuàng)立的一種思想體系。理學由北宋程顥、程頤建立,南宋朱熹集其大成。朱熹集孔子之后歷代學術思想之大成,形成儒學思想文化的杰出代表——朱子理學。朱子理學受到朝廷的推崇,被欽定為官方的正統(tǒng)哲學思想。 2.“三綱五?!? 儒家認為,社會是由五種倫常關系組成的:君臣、父子、夫婦、昆弟、朋友。董仲舒從中選出君臣、父子、夫婦三項,稱為“三綱”。提出“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和仁、義、禮、智、信五種為人處世的道德標準,后人歸納為“三綱五?!?,它有利于鞏固君權,維護統(tǒng)治秩序。朱熹強調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為道德規(guī)范的三綱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 3.心學 心學,作為儒學的一門學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顥開其端,南宋陸九淵則大啟其門徑,而與朱熹的理學分庭抗禮。至明朝,由王陽明首度提出“心學”兩字,至此心學開始有清晰而獨立的學術脈絡。 [易錯提醒] 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的區(qū)別 (1)程朱理學強調“理”是世界的本原,主張通過“格物致知”的方法,體驗“天理”的存在,最終貫通明“理”,屬于客觀唯心主義思想。 (2)陸王心學主張“心即理”。認為人天生有良知,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因此天理就在自己心中,不必外求,只要克服私欲、恢復良知,就能成為圣賢,屬于主觀唯心主義思想。 1.魏晉時期,道教和佛教的廣泛傳播,沖擊著儒家思想作為核心價值觀的地位。唐代中后期,韓愈率先提出了復興儒學的主張。 2.在北宋儒學復興運動中,“北宋五子”開創(chuàng)了理學,確定了理學的最高范疇“天理”。南宋朱熹是理學的集大成者,建立了龐大而嚴密的理學體系。 3.陸王心學提出“心即理也”,強調“發(fā)明本心”“致良知”,推動了理學的新發(fā)展,標志著重建儒家理論信仰的任務已經完成。 程朱理學的特點及影響 [材料一] 朱熹說:“所謂天理復是何物?仁、義、禮、智豈不是天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豈不是天理?” ——《朱文公集》 (1)朱熹提出了怎樣的思想主張?他怎樣發(fā)展了傳統(tǒng)儒學? [教你讀史] 材料用“豈不是”的反問形式是強調了倫理綱常就是“天理”。 [提示] 朱熹認為天理就是“三綱五?!薄8又匾晜惱淼赖?,將之上升為哲學高度。 [材料二] 明代東林書院楹聯(lián):“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2)上述材料體現(xiàn)了理學的哪些影響? [教你讀史] 注意材料出處:明代東林書院楹聯(lián),從下聯(lián)體會所反映的思想內涵。 [提示] 引導人關注社會發(fā)展,強調人的社會責任感。 [材料三] “酷吏以法殺人,后儒以理殺人”“人死于法,猶有憐之者;死于理,其誰憐之”。 ——戴震 (3)據材料三,理學產生了什么影響? [教你讀史] 關鍵是正確理解“以理殺人”的“理”指什么?是怎樣來“殺人”的?從中歸納認識理學的影響。 [提示] 用“三綱五?!本S系專制統(tǒng)治,壓抑、扼殺人們的自然欲求,產生消極影響。 程朱理學的特點及影響 1.特點 (1)儒學進一步思辨化。這是程朱理學的突出特點。傳統(tǒng)儒學經由理學家們的改造,道德信條式的理論體系變成了哲學理論體系。 (2)更加強調以倫理道德為思想核心。理學所強調的天理,實質上是儒學的倫理道德學說,無論是理學哲學的本體論、人性論、“存理滅欲”或“存心滅欲”的修養(yǎng)論、“格物”或“格心”的認識論等,均是以倫理道德為核心內容。 (3)更多地吸收了佛、道因素。程朱理學作為儒學發(fā)展的一個階段,它帶有明顯的佛、道化的特點。程朱理學吸收借鑒佛教與道教的形而上學和禁欲主義思想,把它作為理學的核心思想。 2.影響 (1)理學的形成,標志著儒家思想的成熟。它適應了統(tǒng)治階級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維護了封建專制統(tǒng)治,成為南宋以后長期居于統(tǒng)治地位的官方哲學。 (2)理學用三綱五常維系專制統(tǒng)治,壓抑扼殺人們的自然欲求,產生了消極影響。 (3)理學重視主觀意志力量,注重氣節(jié)、品德,講求以理統(tǒng)情、自我節(jié)制、發(fā)奮立志,強調人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又凸顯人性的莊嚴,對塑造中華民族性格起到了積極作用。 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的比較 [材料一] 萬物皆只是一個天理,己何與焉?所謂萬物一體者,皆有此理。 ——《河南程氏遺書》 (1)“二程”的主要觀點是什么? [教你讀史] 注意“天理”與“萬物”之間的關系,從中得出思想實質,進而概括“二程”的觀點。 [提示] 天下萬物都可以用理來解釋,理是萬物的本原。 [材料二]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陸九淵《象山先生全集》 (2)與材料一相比,陸九淵的主張有何不同? [教你讀史] 注意材料出處,并由此理解陸九淵“宇宙”與“吾心”之間的關系。 [提示] 心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屬于主觀唯心主義。 [材料三] 鵝湖之會,論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觀博覽而后歸之約;二陸之意欲先發(fā)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覽。朱以陸之教人為太簡,陸以朱之教人為支離。 ——陸九淵《象山先生全集》 (3)材料三表明朱熹與陸九淵兄弟在哪一方面產生矛盾,各自的主張是什么? [教你讀史] 明確對比朱熹與二陸的不同;“令人泛觀博覽而后歸之約”“先發(fā)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覽”體現(xiàn)了各自的主張。 [提示] 在探求理的途徑上產生分歧。朱熹主張“格物致知”,陸九淵主張“發(fā)明本心”。 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的異同 程朱理學 陸王心學 不同點 對理的具體認識 “理”是世界的本原 “心即理也” 哲學范疇 客觀唯心主義 主觀唯心主義 達到理的途徑 “格物致知”,體驗“天理” “發(fā)明本心”;克服私欲,回復良知 相同點 內容 都是儒學新的表現(xiàn)形式,繼承孔孟“仁”“禮”思想,認為世界本原是“理” 實質 以儒家綱常倫理約束社會,維護專制統(tǒng)治,遏制人的欲求(“存天理,滅人欲”) 影響 有助于維護專制統(tǒng)治,壓制人們的欲求,但對塑造中華民族的品格起到積極作用 一、魏晉時期儒學統(tǒng)治地位遭削弱的原因 1.佛教盛行:當時王朝更迭頻繁,兵戈不息,人民要求精神上的寄托,佛教宣揚的來生幸福迎合了這種需要。 2.道教在民間的傳播:面對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道家的“無為”思想得到廣泛傳播,在下層民眾中擁有眾多信徒。 3.儒學本身的問題和缺陷。 二、理學對儒學的新發(fā)展 1.宋朝儒學從佛、道之中汲取有益內容,使儒、佛、道三家融合,完成了更為理論化、思辨化的過程。 2.“理”是程朱理學的核心,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則,也是指人類社會的原則;既是人類社會的等級秩序和社會道德規(guī)范,也是天理在人間的具體表現(xiàn)。這就把儒家傳統(tǒng)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達出來,“天”的主體地位也被“理”取代了。 三、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的思想主張 代表 宇宙觀 倫理觀 認識論 “二程” 天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先有理后有物 把天理和封建倫理道德直接聯(lián)系起來 提出“格物致知”,只有探究萬物才能掌握天下之理 朱熹 理之源在于天理,天理就是“三綱五?!? 強調“存天理,滅人欲” “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非求科學之真 陸九淵 “心”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心”就是“理” 將人心與心外無物聯(lián)系起來 窮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內心就可得到天理 王守仁 宣揚“反省內心”“心外無理” 將人心與倫理道德聯(lián)系起來 致良知:去掉私欲,恢復良知。知行合一: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為實踐 題組一 程朱理學 1.唐朝詩人杜牧的詩“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反映的社會現(xiàn)實是( ) A.儒學發(fā)展到理學階段 B.佛教盛行 C.道教有了新發(fā)展 D.佛教取代儒學成為了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 解析:選B A、C兩項錯誤,理學是在宋代才發(fā)展起來的,本體與道教無關;B項正確,佛教在魏晉之際得到極大的發(fā)展,寺院林立;D項說法錯誤,儒家思想依然是社會的主流思想。 2.唐代中后期,韓愈率先提出了復興儒學的主張,他的主要貢獻是( ) A.提出從“性命之源”的高度來理解孔子之道 B.提出了儒家的“道統(tǒng)”思想 C.提出必須以唐為鑒,復興儒學 D.確定了理學的最高范疇“理” 解析:選B 唐代中后期,韓愈率先提出了復興儒學的主張,他提出了儒家的“道統(tǒng)”思想。 3.在鵝湖之會上與陸九淵進行了一場為時三天的辯論后,朱熹寫下《過分水嶺有感》,詩曰:“地勢無南北,水流有西東。欲識分時異,應知合處同?!边@表明朱熹認為他的理學與陸九淵的心學( ) A.南轅北轍 B.大同小異 C.水火不容 D.大異小同 解析:選B 結合“水流有西東”可知,朱熹指出了理學與心學的不同;結合“應知合處同”可知,朱熹認為二者殊途同歸。由此可知,朱熹認為二者“大同小異”。 4.宋明理學與先秦儒學相比,其重大發(fā)展有( ) ①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 ②完成了理論化、思辨化的過程 ③封建的倫理道德行為規(guī)范形成 ④具有濃郁的人文主義精神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選A 宋明理學主張“存天理,滅人欲”,是對人性的扼殺,和人文主義思想背道而馳。故排除帶④的選項,故答案選A項。 題組二 陸王心學 5.與朱熹理學同時,還存在以陸九淵為代表的心學等學派。以下主張屬于陸九淵的是( ) A.心外無物,心外無理,知行合一 B.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變,道亦不變 C.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 D.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解析:選D A項是王守仁的主張,B項是董仲舒的主張,C項是孔子的言論,均排除,因此選D項。 6.有位古代思想家認為:通過讀書等外在手段來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識一個字,亦須還我堂堂地做個人”,重要的是先確立仁義這一根本。這位思想家可能是( ) A.孔子 B.董仲舒 C.朱熹 D.陸九淵 解析:選D 材料反映了心學的觀點,即內心反省即可明理,不需外在手段來明理,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屬于陸九淵的思想,因此選D項。 7.“某今說個知行合一,正是對病的藥,又不是某鑿空杜撰,知行本體原是如此?!闭Z出一位著名思想家。他生活在( ) A.北宋 B.南宋 C.明代 D.清代 解析:選C 由材料“知行合一”可以判斷出,這位思想家為王守仁,明朝人,故C項符合題意。 8.理學家王守仁強調“善念存時,即是天理”,“物無善惡”因而無需“為善去惡”。由此判斷,王守仁( ) A.反對窮理格物 B.教人明辨善惡 C.主張靜心無為 D.闡發(fā)禪宗學說 解析:選A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王守仁認為“物無善惡”因而無需“為善去惡”,即不需要進行窮理格物,A項符合題意。 一、選擇題(每小題4分,共32分) 1.韓愈在《論佛骨表》中說:“夫佛本夷狄之人,與中國言語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義,父子之情。”據此可知,韓愈主張( ) A.援佛入法 B.反佛崇儒 C.融佛尊儒 D.三教合一 解析:選B 由“夫佛本夷狄之人,與中國言語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義,父子之情”明顯可以看出韓愈是反對佛教大力提倡儒家學說的,故答案選B項。 2.北宋理學創(chuàng)始人周敦頤在《愛蓮說》中說:“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边@反映出理學一開始就追求( ) A.欣賞自然、移情易性 B.存天理、滅人欲 C.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D.自我完善、君子氣節(jié) 解析:選D 根據題干材料關鍵信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亭亭凈植”等可以看出理學家對君子氣節(jié)的追求。 3.理學的產生,標志著儒家思想已進入了哲理化、思辨化的階段。下列有關“理”的理解,較為確切的是( ) A.理就是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 B.理是人生就固有的思想觀念 C.理是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倫理道德 D.理就是最高統(tǒng)治者的主觀意志 解析:選C A項錯誤,體現(xiàn)在社會上理是儒家倫理道德,是唯心主義;B項錯誤,理是強加到人身上去的道德觀念,并非生來就有;C項正確,宋明理學是維護封建倫理道德的;D項錯誤,理是體現(xiàn)最高統(tǒng)治者的意志的。 4.南宋朱熹與明代王守仁相比,兩者思想的共同之處是( ) A.知行合一,發(fā)于本心 B.只有探究萬物,才能得到其中的“理” C.心就是理,心外無物 D.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 解析:選D 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的本質相同,即都承認天理是萬物的本原,追求天理是人生的最高境界,但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必須摒棄欲望才能夠實現(xiàn)對天理的感悟,所以答案選D項。 5.據說,晝夜苦思的王守仁,終于在一個夜夢中豁然開朗,悟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誤也”的道理,這就是著名的“龍場悟道”。這從側面說明王守仁“求理”的途徑是( ) A.圣人托夢 B.內心自省 C.行萬里路 D.讀萬卷書 解析:選B “圣人之道,吾性自足”,意即每個人在成為圣人的過程中,只需向內心、本體尋找力量即可,無需外求,即“求理”的途徑是“內心自省”,故選B項。 6.貴陽市委積極倡導“知行合一、協(xié)力辦事”的貴陽精神?!爸泻弦弧薄爸铝贾钡乃枷朐醋杂? ) A.程頤理學 B.程顥理學 C.朱熹理學 D.王守仁心學 解析:選D “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思想是明代王守仁的心學理論。 7.有一次,街上有兩個人吵架,甲罵乙:“爾無天理!”乙罵甲:“爾欺心!”王守仁聽后對弟子們說:你們好好聽聽,這是在講學呢!弟子不明白,認為不過是相罵而已。王守仁解釋說:他們講“天理”“欺心”這不是講學是什么呢?這一故事形象地說明了心學( ) A.追求理論的大眾化 B.整治人心,挽救統(tǒng)治危機 C.提倡“知行合一” D.贊成天人感應 解析:選A 從材料“他們講‘天理’‘欺心’這不是講學是什么呢”反映了宋明理學已經深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體現(xiàn)理論的大眾化,故選A項。 8.“自宋以降,仗義死節(jié)之士遠軼(超過)前古,論者以為程朱講學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學對宋代以后中國社會的突出影響表現(xiàn)在( ) A.重建了人們的價值信仰 B.成為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工具 C.壓抑了人的個性發(fā)展 D.促進文化教育普及 解析:選A “仗義死節(jié)之士遠軼(超過)前古”說明社會上有擔當、有責任感的人遠超過以前,材料中所述認為是程朱理學的功勞,這說明程朱理學在引導人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方面的巨大作用和影響,這與儒家的價值信仰是一致的,故選A項。 二、非選擇題(18分) 9.中華文明燦爛輝煌,對保持國家的穩(wěn)定和統(tǒng)一發(fā)揮了積極作用。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秦皇漢武統(tǒng)一中國,建立南北統(tǒng)一的文化,以《詩經》為代表的黃河文化和以楚辭為代表的長江文化互相融合為一,構成我們中華民族古代文化的主體,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文化進一步系統(tǒng)化,成為統(tǒng)治階級的意識形態(tài),并經過長期的積累、疊加、發(fā)展而成為漢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決定著我們民族精神狀況的內容和活動方向。到了西漢末年,佛教傳入,與中原文化和長江文化的交融是依賴于政治的統(tǒng)一不同,佛學的傳入則是純粹的文化運動。它與漢文化區(qū)別如此之大,以致從佛教與儒家的沖突直到合一,其間經歷了近千年。 ——張國光《在歷史的地平線上》 材料二 理學是中國古代最為精致,最為完備的理論體系,其影響至深至巨。理學家將天理和人欲對立起來,進而以天理遏制人欲,約束帶有自我色彩、個人色彩的情感欲求。理學專求“內圣”的經世路線以及“尚禮義而不尚權謀”的致思趨向,將傳統(tǒng)儒學的先義后利發(fā)展成為片面的重義輕利觀念。應該看到,理學強調通過道德自覺達到理想人格的建樹,也強化了中華民族注重氣節(jié)和德操,注重責任與歷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張載莊嚴宣告“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顧炎武在明清易代之際發(fā)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慷慨呼號;文天祥、東林黨人在異族強權或腐朽政治勢力面前,正氣浩然,風骨錚錚,無不漫潤了理學的精神價值與道德理想。 ——張岱年、方立克主編《中國文化概論》 材料三 理學家提出“理”作為宇宙萬物的本原,它以儒家的禮法、倫理思想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論證明確的哲學體系,這是兩漢的粗糙儒學所無法比擬的。理學家以儒家“圣人”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現(xiàn)實生活、道德精神的意義;它摒棄佛道所宣揚的彼岸世界,不相信靈魂不滅、輪回轉世之說,而力求在現(xiàn)實世界中實現(xiàn)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種理性主義的哲學。 ——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材料一中反映了中國古代兩次文化融合的分別在什么時期?各產生什么結果?(4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理學的新特點,并分析理學“重義輕利觀”對中國社會的影響。(6分) (3)據材料三,指出理學的積極作用。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儒學由“粗糙”趨向“精微”的原因。(4分) 解析:第(1)問,緊扣材料中“秦皇漢武統(tǒng)一中國”“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東漢末年佛教傳入”這幾個關鍵時期指出中國古代兩次文化融合及結果。第(2)問,根據材料二,抓住“理學家將天理和人欲對立起來”,指出理學的新特點及理學“重義輕利觀”的影響。第(3)問,根據材料三“理學引導人們關注現(xiàn)實”,反映了儒學由“粗糙”趨向“精微”的原因是儒學受到佛道思想的挑戰(zhàn),理學家創(chuàng)新吸收佛道思想,從而復興儒學。 答案:(1)時期:春秋戰(zhàn)國時期和魏晉南北朝。結果:最終形成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儒家文化;佛教與儒家的融合形成了理學。 (2)新特點:儒學、佛教、道教三位一體,把天理和人欲絕對割裂對立,提倡重義輕利。影響:強化了中華民族注重氣節(jié)和道德、注重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的文化性格,對后世影響深遠;但重義容易使知識分子惟封建統(tǒng)治者是從,不利于反封建的斗爭;輕利約束了人的正常情感需求,不利于商品經濟的發(fā)展。 (3)作用:引導人們關注現(xiàn)實;有利于培養(yǎng)道德品質。原因:儒學受到佛道思想的挑戰(zhàn)(沖擊);復興儒學的需要(宋明理學家的學術創(chuàng)新)。-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2019 2020 年高 歷史 專題 中國傳統(tǒng) 文化 主流 思想 演變 宋明理學 人民

鏈接地址:http://ioszen.com/p-2787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