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陸的變遷》一節(jié)的教學設計.doc
《《海陸的變遷》一節(jié)的教學設計.doc》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海陸的變遷》一節(jié)的教學設計.doc(4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七年級地理(上)第二章陸地和海洋 《海陸的變遷》一節(jié)的教學設計(人教版) 蘇仕蘭 江蘇省連云港市實驗中學 (222100) 教材分析: 本節(jié)教材運用成語故事、問題爭論等直觀的材料,引導學生從直觀的、局部的現(xiàn)象轉入宏觀的、全球的海陸輪廓形成的探討,使學生認識到海陸是不斷變化的;通過了解大陸漂移說和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認識海陸不斷變化的原因,并能解釋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 教學構想: 通過對比地圖冊和上節(jié)課學生自制的大洲分布圖,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差異,提出猜測:未來的大洲會不會這樣分布呢?借助引入的問題,激發(fā)學生閱讀課本,找尋答案。在學生閱讀時,給出學習目標和思考的問題,直接呈現(xiàn)海陸變遷的事實,使學生在感性上認識海陸的變遷,并通過海陸變遷原因的探究,對學生進行科學觀教育。第二部分“從世界地圖上得到的啟示”,以觀察思考“世界地圖中各大洲的輪廓”為切入點,通過動手拼圖發(fā)現(xiàn),引出“偶然的發(fā)現(xiàn),偉大的假說”,通過魏格納的故事的啟示,對學生進行科學史、科學興趣和探究精神的培養(yǎng),使學生更深層次地認識海陸變遷。第三部分“板塊的運動”,運用讀圖和實驗探究的方式,知道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再通過活動探究,使學生學會運用板塊構造學說的觀點解釋部分地理現(xiàn)象,通過搜集資料制作小報,并把小報作為學習成果進行展示,達到利用地理知識對學生進行抗震減災教育的目的。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能舉出實例說明海陸變遷。了解大陸漂移說產(chǎn)生的背景,知道海陸分布格局的形成過程。 2.知道板塊構造學說,說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與板塊運動的關系。 能力目標: 通過魏格納的故事及大陸分離的若干證據(jù)的分析,培養(yǎng)探究思維,初步掌握探究的思路和方法。通過閱讀地圖和資料,培養(yǎng)學生讀圖和想象能力,推理、分析和語言表達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魏格納的故事,對學生進行科學史教育及科學興趣和探究精神的培養(yǎng)。通過對板塊構造學說的認識對學說進行防災減災意識的教育。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分發(fā)學生自制的七大洲分布圖,各小組觀察并與地圖冊中的七大洲分布比較,有什么發(fā)現(xiàn)?未來七大洲的分布會不會按我們的意愿就這樣分布呢? 意圖:通過學生自己的制作和觀察,激發(fā)學生生成新的問題,產(chǎn)生探究的欲望,形成主動學習的習慣。 二、新課教學 1.滄海桑田 展示學習目標,針對學習目標要求學生閱讀教材32-33頁的內容,思考:①為什么喜馬拉雅山會出現(xiàn)海洋生物化石?產(chǎn)生這種變化的原因是什么?②我國東部海底發(fā)現(xiàn)的古河流等人類活動的遺跡,說明了什么?這種變化又是什么原因?③荷蘭的國土不斷擴大,又是有什么引起的?學生閱讀課本后,展示課件海陸的變遷,讓學生思考交流,逐一解決。海陸變遷的事情在我們身邊有沒有?讓學生試著舉出一些海陸變遷的實例。教師給與評價和點撥。 意圖:有課本實例的探究到生活中的實例,引導學生感悟體會海陸變遷是真實存在的。 2.從世界地圖上得到的啟示 拼圖猜想:讓學生觀察世界地圖中各大洲的輪廓,把上一節(jié)課剪的各大洲圖拼到一起,發(fā)現(xiàn)了什么?有什么猜想?學生交流體驗后,課件演示南美洲及非洲的輪廓的凸凹的吻合。 意圖:讓學生體驗和交流,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興趣及探究意識,感受發(fā)現(xiàn)的喜悅。 材料閱讀:偶然的發(fā)現(xiàn),偉大的假說 學生閱讀材料后,提問: ① 魏格納偶然發(fā)現(xiàn)的是什么?提出了什么假說? ② 假如你是魏格納同時代的人,你會相信他嗎? ③ 魏格納又是怎樣讓別人相信他的假說的?他找到了哪些證據(jù)? ④那為什么拼合到一起的大陸縫隙又很大呢? ⑤你從魏格納身上得到什么啟示? 意圖:利用課本材料,通過追問加深理解,以此激發(fā)學生探究發(fā)現(xiàn)的興趣,初步認識探究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 過渡:大陸漂移說認為今天的海陸格局是怎樣形成的? 課件演示:大陸的漂移。嘗試讓學生看圖說出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各是怎樣形成的? 3.板塊的運動 過渡:大陸為什么會漂移?20世紀60年代,地球科學研究表明,大陸漂移是由板塊運動引起的。地球上有哪些板塊?它們是怎樣運動的?閱讀課本37頁的圖、你能看出來嗎? 讀圖與實驗指導:⑴圖中綠色的直線代表什么?說明地球表層由幾個板塊構成?⑵圖中的箭頭表示什么?說明各板塊處在什么狀態(tài)?⑶相鄰的兩個板塊是怎樣運動的?相鄰的兩個板塊運動結果會怎樣?(可讓學生用兩本厚度近似的書,平放在課桌上,自己動手做相對運動或相反運動,觀察并述說實驗結果)⑷觀察火山、地震帶圖例,看它們主要分布在哪里? 歸納: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 地球表層由六大板塊拼合而成,各大板塊處于不斷運動之中,一般說來,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wěn)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塊交界的地帶。 意圖:在學生讀圖、動手實驗之后給與總結,教給學生思維的方法,初步學會歸納地理原理。 活動探究: ①觀察課本圖2.20,你認為未來的紅海會成為新的大洋嗎?說出你判斷的依據(jù)。(提示:紅海位于哪兩個板塊之間,板塊發(fā)生了怎樣的運動,產(chǎn)生了什么結果) ②觀察課本圖2.22,地中海會消失嗎?說說理由。 ③根據(jù)課本圖2.22,喜馬拉雅山會升高嗎?可現(xiàn)在許多研究又表明喜馬拉雅山的最高峰珠穆朗瑪峰海拔不但不增高反而下降了,這和我們今天學習的內容有矛盾嗎?為什么? ④在圖2.19上能找到自己的家位置嗎?找一找中國是否位于地震帶上?位于哪個地震帶上?你能用今天所學的知識,解釋唐山和汶川為什么會發(fā)生大地震嗎? ⑤假如地震來了怎么辦?(假如分別在高層樓房、在平房、在學校、在公共場所、在行駛的汽車上、騎在自行車上、在戶外等不同情況,分組整理剪貼,形成手抄報展示。) 意圖:把與學習內容相關的問題引入課堂,拓展學生思維,體驗地理學習是有用的。 教學反思: ①這節(jié)課運用教師通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互動探究,給學生搭建了學習平臺,引領了學習方向,學生較好地完成了學習任務。互動探究的形式是多樣的,包括學生動手做實驗,相互討論,觀察地圖或多媒體課件,并用自己的語言講述等。實踐證明教師演示不如學生動手拼圖,學生動手做比聽和看更能主動地學習。 ②在課堂教學中注意運用新課程理念中學習生活中的地理,體現(xiàn)生活與地理的聯(lián)系,讓學生舉出自己知道的海陸變遷的實例,與鄉(xiāng)土地理的內容聯(lián)系在一起,如贛榆縣海岸線的變遷,能較好地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 ③抗震減災教育是本節(jié)插入的內容,筆者認為我國是一個自然災害頻繁的國家,且我國已發(fā)生過許多大地震,每一次大的地震都是一次大災難,而減少災害的對策之一就是加強防災意識教育,中學地理課程的一些內容正符合這一需要,因此在教學中適當插入相關內容,既是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也是學習對學生終身發(fā)展有用的地理,同時也開發(fā)了學生的課程資源,豐富了教材內容,提升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在這一教學過程中學生都能認識到我國所處的地震帶名稱,認識到我國潛在的地震危害,學生在情感認知上產(chǎn)生了震動,為此我又對學生進行了情感教育,讓他們認識到壞事也可變好事,惡劣的環(huán)境也可激發(fā)人的智慧,例如,因為我國多地震,早在晉代張衡就發(fā)明了地動儀,我國的中長期地震預報也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④七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較弱,不能快速從地圖上獲取信息,讀圖指導需要具體明確,荷蘭的圍海造田圖學生不太明確,可板圖說明,只要畫出攔海大堤即可。在看圖表述大陸漂移說的主要內容時,用板塊運動的知識解釋世界主要山系及地震帶分布時,學生的語言敘述不夠準確,在看圖說話方面以后還要應注意訓練。- 配套講稿:
如PPT文件的首頁顯示word圖標,表示該PPT已包含配套word講稿。雙擊word圖標可打開word文檔。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檔作品中含有的國旗、國徽等圖片,僅作為作品整體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設計者僅對作品中獨創(chuàng)性部分享有著作權。
- 關 鍵 詞:
- 海陸的變遷 海陸 變遷 一節(jié) 教學 設計
裝配圖網(wǎng)所有資源均是用戶自行上傳分享,僅供網(wǎng)友學習交流,未經(jīng)上傳用戶書面授權,請勿作他用。
鏈接地址:http://ioszen.com/p-9377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