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語文上冊 第21課《桃花源記》課件 新人教版1》由會員分享,可在線閱讀,更多相關《八年級語文上冊 第21課《桃花源記》課件 新人教版1(51頁珍藏版)》請在裝配圖網(wǎng)上搜索。
1、陶淵明,桃花源記,成語“世外桃源”,原指與現(xiàn)實社會隔絕、生活安樂的理想境界。后亦指環(huán)境幽靜生活安逸的地方。亦指幻想中的美好世界。,教學目標: 一、積累重要文言詞語的語音語義及語法現(xiàn)象(特別是古今異義)。 二、疏通文義,學習重要文言句式(特別是省略句)。 三、理清結構,明確線索。認識作者通過描繪“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xiàn)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關于作者,本文作者 ,字 ,名 ,謚號 ,自號 ,潯陽柴桑人。_ (時期)偉大詩人,他開創(chuàng)了_ 詩體,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_ 詩人,代表作有 等。本文選自 。,陶淵明,潛,元亮,東晉,歸去來兮辭,五柳先生傳,陶淵明集,飲酒,靖節(jié),五柳先生,田園,
2、田園,好 讀 書 不 求 甚 解每有會意 便欣然忘食,生平,少時雖頗有“大濟蒼生”的壯志,但社會動亂不安,有志難酬。 先后作過幾任小官,由于不滿官場的丑惡,終于在41歲堅決棄官回鄉(xiāng),從此過著“躬耕自資”的隱居生活。 他的詩文,多描寫農(nóng)村生活情趣,表現(xiàn)優(yōu)美的田園風光,抒發(fā)不愿與統(tǒng)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消極遁世的因素。,為什么選擇歸隱 ?,東晉的末年政治混亂、民不聊生,官場非常黑暗,而他做一個小的地方官。他不能夠忍受粗俗的上級的指手劃腳,也不能夠忍受和民眾之間的這種矛盾沖突,所以他選擇了歸隱這條路。實際上是對自己的人格和自己的社會理想、人生信條的一種自我的珍視、珍愛。 他到40多歲以后
3、親身參加勞動,這個在古代詩人里是很少有的,成就了他一種平淡而雋永的風格,蘇東坡非常崇拜陶淵明,把它總結成一條美學的定律叫作“絢爛至極 歸于平淡”。所以陶淵明是中國文學史不多的幾個,歷經(jīng)千年始終被人們當作學習楷模的這樣一個大詩人。,本文大約寫于宋永初二年(421年),陶淵明約57歲。 他既拒絕過東晉政權的征召,又復拒絕同劉裕的宋政權合作,而以桃花源詩并記寄托了自己社會理想。本文就是桃花源詩的詩前小序。,關于作品,讀準下列注音:,豁然開朗 土地平曠 屋舍儼然 阡陌交通 黃發(fā)垂髫 怡然自樂 便要還家 邑人 間隔 此中人語云 為外人道 詣 劉子驥 無問津者,hu kung yn,qin m tio y
4、,yo y jin,y wi,y j jn,文體常識 記,“記”是古代的一種文體,多用來記載事物,有的作者還會在記載事物的同時發(fā)一些議論或感慨。,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 緣溪 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 夾岸數(shù)百 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 繽紛,漁 人甚異之。復前行,欲 窮其林。,作為,沿著,鮮艷美麗,意動用法 對感到驚奇,走到盡頭,走完,落花,又,再,繁多的樣子,想要,夾著溪水的兩岸,別的,取獨,不譯,疏通文義,桃樹,東晉太元年間,(有個)武陵人靠捕魚謀生。(有一天)他順著小溪劃船,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樹)夾著溪流兩岸生長,長達幾百步,中間沒有別的樹。,芳草
5、鮮艷美麗,落花繁多。漁人對此非常詫異。他接著往前走,想走到這林子的盡頭。,譯文,林盡 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 光,便舍船,從口入。 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 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 田美池桑竹之屬。 阡陌 交通, 雞犬相聞。 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 黃發(fā)垂髫, 并 怡然自樂。,舍棄、放棄,剛剛,僅,又,再,類,田間小路,平坦寬闊,老人小孩,寬敞明亮,整齊的樣子,全,都,心滿意足,安閑快樂。,隱隱約約,交錯相通,發(fā)現(xiàn),完,結束,于,源外人,全,都,(村落間)能聽見雞鳴狗叫的聲音。,桃林在溪水發(fā)源的地方就沒有了,(緊接著)就看到一座山,山上有個小洞口,(里面
6、)好象有光似的。(漁人)就離了船,從洞口進去。初進時,洞口很窄,僅容一個人通過。又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開闊明亮了。(這里)土地平坦開闊,房舍整整齊齊,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和桑樹竹子之類。田間小路,交錯相通,(村落間)能聽見雞鳴狗叫的聲音。人們來來往往耕田勞作,男女的穿戴,完全象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充滿喜悅之情,顯得心滿意足。,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 具答之。 便要 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 問訊。 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 邑人來此 絕境, 不復出焉, 遂與外人間隔。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 一為 具言所聞, 皆 嘆惋。,都,都,通“邀”邀
7、請,竟然,同縣人,妻子兒女,與世隔絕的地方,于是就,不要說,更不必說,感嘆惋惜,竟然,消息,兼詞,于之,擺,斷絕往來,wi,給,都,詳細講述,他們,漁人,他們,他們,他們,他們,他們,他,(那里面的人)見了漁人,竟大吃一驚,問(漁人)從哪里來。(漁人)詳盡的回答了他們。(那人)就邀請(漁人)到自己家里去,備酒殺雞做飯菜(款待他)。村中的人聽說有這樣一個人,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說祖先(為了)躲避秦時的戰(zhàn)亂,就帶領妻子兒女及鄉(xiāng)鄰來到這與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從這里出去,于是就與外面的人斷絕了往來。他們問現(xiàn)在是什么朝代,竟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晉。這個人一一為他們詳細說出自己知道的事情,那些人聽罷
8、都嘆惜。,余人各復延 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 此中人語云,不足 為外人道也。,邀請,不值得,停留,告辭離去,對,說,他,其他的人各自又邀請漁人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酒和飯菜來招待。漁人住了幾天,告辭離去。這里的人告訴他說: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桃花源以外的世人說啊。,既出,得其船,便扶 向路,處處志之。及郡 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 志, 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 未果。 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已經(jīng),循,沿著,到,動詞,做標志,計劃前往,不久,名詞,標志,沒有實現(xiàn),問路、尋訪。津:渡口,從前的,舊的,終于,像這樣,發(fā)現(xiàn),找到,到,(漁人
9、)出來后,找到他的船,就沿著舊路回去,(一路上)處處做了記號。回到郡里,到太守(那里),報告了這些情況。太守立即派人跟他前往,尋找前次做的標記,竟迷失了(方向),再也沒找到路。 南陽劉子驥,是志趣高尚的名士,聽到這件事,高興的計劃前往,沒有實現(xiàn),不久病死了。此后就再也沒有尋訪的人了。,理解課文,1.本文以 為線索,依次寫了:,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發(fā)現(xiàn)桃源(1)進入并拜訪桃源(2、3)出而復尋桃源(4、5),2.作者是為什么要描寫桃花林的自然景色的?,說明桃花源地理位置隱蔽、幽深,為后文情節(jié)發(fā)展埋下伏筆,3.作者是怎樣描寫桃花源的自然環(huán)境的?,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
10、犬相聞。,4.作者是怎樣描寫桃花源的美好生活情況的?,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自然景象:生活有組織、富足),(人們活動:生活和樂安定),漁人所見,5、桃花源人為什么來到這地方?哪些語句寫出了桃花源人與世隔絕的久遠?,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于外人間隔。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厭惡戰(zhàn)爭、不滿外界生活、與世隔絕),漁人所聞,6.找出文中描寫桃花源中人熱情淳樸的社會風尚的語句?,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 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 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7.漁人一一為具言所聞,桃花源中人為什么“皆嘆惋”?,為桃花源外的
11、世界如此動亂、黑暗而感嘆,為桃花源外的人沒有過上安定、和平的生活而惋惜.,漁人所歷,8.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的原因是什么?,不希望外人來打擾這里的生活,也為下文再尋桃花源而不得埋下伏筆。,9.漁人出桃花源時, “處處志之”,為什么再往時,“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劉子驥再尋,“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使人覺得桃花源是一個似有而無、似真而幻的所在,暗示桃花源是虛構的境界;同時增加文章的神秘色彩。,10.讀過文章,你認為桃花源是一個怎樣的社會?,課文描寫的是一個沒有壓迫、沒有剝削、沒有戰(zhàn)亂, 人民自食其力、自得其樂,社會平等,和平安寧的社會。,11.作者為
12、什么要虛構這樣一個理想社會?,這個“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社會理想,反映了作者對當時戰(zhàn)爭頻繁,民不聊生的社會現(xiàn)實的失望、厭棄,對理想社會的向往。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廣大人民渴望擺脫剝削、壓迫,追求幸福、安定生活的美好愿望。,總結,作者在文中虛構了一個寧靜安樂的世外桃源,描繪出一幅沒有壓迫、沒有剝削、人人安居樂業(yè)、彼此和睦相處的生活圖景,以此來寄托他的社會理想. 同時,本文也反映了當時人民厭惡戰(zhàn)爭的情緒和追求和平勞動生活的愿望。,今天我們應怎樣看待陶淵明的這種政治理想呢?,積極意義:寄托了人民的理想、愿望,為人們提供了一個精神的歸宿,使人們在痛苦中找到寄托,得以安慰。 消極意義:讓人產(chǎn)生不思進取
13、、消極避世的心理。 而今的青少年應敢于幻想、敢于行動,勇于直面現(xiàn)實,而不要消極避世。,二、語法知識總結,(一)古今異義: 1、交通: 2、妻子: 3、絕境: 4、無論:,(古)交錯相通。,(今)指運輸業(yè)。,(古)妻子兒女。,(今)指妻子一人。,(古)與世隔絕的地方。,(今)沒有出路的境地。,(古)不要說。,(今)關聯(lián)詞,“不管”之義。,5、鮮美6、不足7、開朗8、外人,(古)鮮艷美麗。,(今)食物味道好。,(古)不值得。,(今)不充分,不夠。,(古)寬敞明亮。,(今)性格樂觀豁達。,(二)通假字:“要”通“邀”,讀 “yo”,邀請。,(古)桃花源外的人。,(今)無親緣關系、疏遠的人。,(三)一
14、詞多義,1、為: 2、其: 3、并: 4、遂:,捕魚為業(yè) 當作,不足為外人道也 對,向,復延至其家 自己的,太守即遣人隨其往 他的(漁人的),并怡然自樂 都,而兩狼之并驅(qū)如故 一起,遂與外人間隔 于是就,遂迷 竟然,5、尋6、志7、得,尋向所志 尋找,尋病終 不久,尋向所志 標記,標志,處處志之 作標記,(四)意動用法: 漁人甚異之。 以為異,感到奇怪。,既出,得其船 發(fā)現(xiàn),找到,失而復得 得到,8、同義詞:,都,悉 并 具 咸 皆,特殊句式,省略句 判斷句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課文中的成語及解釋 豁然開朗:形容有狹隘幽暗突然變得開闊明朗。也形容由迷惑糊涂一下子變得通曉明白。 世外桃源:原
15、指與現(xiàn)實社會隔絕、生活安樂的理想境界。后亦指環(huán)境清幽、生活安逸的地方。 無人問津:原指沒有問通往桃花源路的人了?,F(xiàn)比喻沒有人再來嘗試或過問。 怡然自樂:安適愉快,自得其樂。,古義: 今義:,古今異義詞,鮮美,(指色彩)鮮艷美麗 指食物味道好,古義: 今義:,古今異義詞,開朗,寬敞明亮 性格樂觀豁達,古今異義詞,古義: 今義:,交錯相通 郵電運輸事業(yè)的總稱,交通,古義: 今義:,古今異義詞,外人,源外人 無親緣關系、疏遠的人,古今異義詞,古義: 今義:,妻子,妻子和兒女 專指妻子一人,古義: 今義:,古今異義詞,絕境,與人世隔絕的境地 山窮水盡的地步,古義: 今義:,無論,不要說,更不要說 表條
16、件關系的關聯(lián)詞,古今異義詞,古義: 今義:,不足,不值得 不充足,不滿,古今異義詞,1.緣溪行,忘路之遠近.,(一次,漁人劃著船)沿著小溪往前行,忘記了 路程的遠近。,2.芳草鮮美,落英繽紛.,芳香的青草,鮮艷美麗,地上落花繁多.,重點語句翻譯,3.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漁人對此感到非常詫異,又向前劃去,想走到林子的盡頭。,4.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桃花林在溪水發(fā)源的地方?jīng)]有了,(漁人)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邊有個小洞,洞里隱隱約約好像有光亮。,5.初極狹,才通人。,洞口起初很狹窄,僅容一人通過。,6.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漁人)又向前走了幾十步,(一下子)
17、變得開闊明亮。,7.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那里)土地平坦寬闊,房屋整整齊齊,有肥沃的土地、幽美的池塘以及桑園、竹林之類。,8.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田間小路交錯通達,(村落間)能聽到雞鳴狗叫的聲音。,9.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村里面來來往往的行人和耕種勞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著裝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10.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老人和小孩,都高高興興,自得其樂。,11.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桃花源中人)就邀請(漁人)到自己家里,擺酒殺雞做飯,殷勤款待。,12.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他們自己說,他們的祖先為
18、了躲避秦朝的戰(zhàn)亂,帶領妻子兒女和同鄉(xiāng)人,來到這與外界隔絕的地方,再也沒有出去,于是就同外界的人斷絕了。,13.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他們)問(漁人)現(xiàn)在是什么朝代,他們竟然不知道有個漢朝,更不必說魏朝和晉朝了。,14.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這個漁人一一地為(桃花源中人)詳細地說出自己知道的事情,他們聽了都很嘆息。,15.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的人告訴他說: “這兒的情況不值得對桃花源外面的人說啊?!?16.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漁人)出了山洞以后,找到他的船,就沿著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到處做上標記。,17.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大守立即派人隨同漁人前往,漁人他們尋找先前所做的標記,結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得到原來通向桃花源的路了。,18.聞之,欣然規(guī)往。,聽到這個消息,興致勃勃地打算前往桃花源。,19.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沒有實現(xiàn),不久就病死了。從此以后,就不再有探訪(桃花源)的人了 。,板書設計 桃花源記 陶淵明 發(fā) 現(xiàn) 和平安寧 進 入 怡然自得 離 開 安居樂業(yè) 再 尋 民風淳樸,一個與黑暗現(xiàn)實相對照的美好社會 寄托作者政治理想,反映人民愿望,桃花源,